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援柬的最大工程。恶劣的工况条件——地雷、毒虫、老虎、高温、洪水,以及极端贫困下的医疗条件和物资供应条件,使得上海建工集团在这条公路的建造历程中充满艰辛。
2006年7月下旬,汽车在柬埔寨东北部那条187公里长、已筑就路基但尚未铺上沥青的7号公路上奔驰,车窗外随时可见苍茫的原始森林、寂静的沼泽地和散落于林中的简陋吊脚楼,偶尔可见一些处于原始生活状态的土著居民。
柬埔寨这个曾孕育了吴哥文明的古国,上世纪60年代是富甲一方的“和平绿洲”。在经历了20多年战乱之后,已经变得满目疮痍、贫穷不堪。
“有了路,也就有了希望”。柬埔寨王国政府总理洪森曾对在此援建7号公路的上海建工集团说。
中国援柬埔寨桔井至柬老边境公路修复项目,起于桔井市以东5.5公里,止于上丁省北侧柬老边境的柬国边境检查站,总长186.648公里。整个工程按我国三级公路标准设计,包括新建39.8公里的改线公路,合同金额为5.08亿元人民币,工期41个月。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援柬的最大工程。然而最严峻的挑战并非项目规模,而是恶劣的工况条件——地雷、毒虫、老虎、高温、洪水,以及极端贫困下的医疗条件和物资供应条件,使得上海建工集团在这条公路的建造历程中充满艰辛。
丛林历险
所谓“修复”,是由于原本有一条上世纪30年代由法国人修筑的长1000多公里的崎岖小道,后历经战乱,这条路已面目全非:最宽处为4米,最窄处仅40公分;路面上到处都是当年炸弹留下的凹坑;地面下遍布地雷和未爆炸物。
柬埔寨地处热带,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上海建工集团的前期人员在2004年7月份远离大上海,来到荒凉的柬东北进驻现场时,正值柬埔寨雨季,项目部的所有临时建筑都是在雨中搭设完毕。而原来窄小且坑坑洼洼的道路在雨水冲刷后,使得进场物资的运输车辆在沟壑泥泞中慢如爬行。
前期人员在临时建筑搭建之前住了好几个月的帆布篷帐,由于无法抵御蚊虫叮咬,很快就有人得了疟疾,此外还有人水土不服,浑身发肿,奇痒难熬。
在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做前期测量放样的工作人员更是饱受折磨,常常是爬满了一裤脚管的红蚂蚁,还经常被林中的马蜂刺得满脸肿块,被毒虫咬得鲜血直流。
由于路面施工只能在旱季进行,工地上的气温常常高达四十五六度,工人带着手套也根本无法握住晒得发烫的钢材。一到晚,施工人员的工作服上,可刮下一层汗水留下的盐巴。
7号公路位于柬埔寨落后的边远地区,项目部所在的上丁省省会至今没有路灯。更为严峻的是,这里的医疗条件很差,药品供应不足,一旦得病就非常危险。7号公路工地上70%的人都得过疟疾,采石场的员工则人人得过疟疾。最严重的一次是2005年初,时值中国春节前后,采石场和工地上先后出现了疟疾、伤寒和登革热病情,并有流行趋势,项目部组织和调拨医务人员对工程沿线进行紧急救治、对生活区大消毒,同时安排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一系列措施之后终于控制了发病局面。
这些疾苦在地雷和未爆炸物面前却不算什么。
在7号公路沿线,平均每3米就有1枚地雷。2004年9月4日至2005年1月6日,柬埔寨扫雷部队在此共排除地雷和未爆炸物58000枚。即便是在已经排过雷的区域,还是会有没排尽的地雷和未爆炸物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为了防止地雷伤人,项目部雇佣了几头牛车,拉着滚石在已经排过雷的区域做滚动探雷,并雇佣有排雷经验的当地雇员进行推土机清表。
然而仍旧有一些触目惊心的雷爆事故在7号公路沿线发生:
2004年11月8日,项目部的一辆挖掘机在施工现场K68处进行清表施工时,触雷爆炸,挖掘机被炸毁,受雇的柬籍司机受伤。
2004年12月5日,在施工现场K120处,挖掘机的触雷事件再次发生,幸好无人员伤亡。
2004年12月13日,在施工现场K37处,当地一个小女孩拾到一枚航空子母弹,玩耍时炸弹爆炸,小女孩肚皮被炸开、腿被炸断。
2005年1月14日,在施工现场K155处,一名柬方保安在夜间烧火时不小心引爆一枚航空子母弹而被炸伤。
在上丁的施工现场附近,目前还存留着一枚重895公斤,长约4米的巨型航空子母弹,一眼望去就已让人不寒而栗。
除了爆炸物,施工人员还经常面临翻车、遭遇老虎袭击、迷路等多重危险。由于原有道路状况太差,在施工开始的前几个月,运送物资的车辆多次倾覆。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经常会发现,在丛林深处窥视他们的老虎。
而测量人员在原始森林里迷路也是家常便饭。有一天傍晚,7个年轻的工作人员组成的测量队因暴雨突降而在丛林里走散。倾盆大雨使得二三米开外就什么也看不清楚,天越来越黑,森林里根本没有通讯信号,无法互相联络。这7个人只好各自为战,手持砍树刀摸索前行,在野兽极多的丛林中寻找归路。几个小时以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他们都已筋疲力尽。
中国速度
施工伊始,7号公路的项目经理贺略萨便傻了眼:设计方给出的采石点无石可采,挖掘机在一个设计采石点整整挖了一个月,掘地三尺也不见可用的石子。
工程已经展开,需要的材料却还没有着落,采石场的工人只好拿起凿子,满山遍野找石料。一个月后,在距原设计点5公里的原始森林下面找到了可用的石矿。石料开采出的那一刻,历尽千辛万苦、拿着凿子找石头的工人们都落泪了。随后,采石队砍荆棘成小道,伐树木建料场,搭蓬帐作临时房,迅速在丛林中建成了沿线四个采石场。
由于采石场地处深山老林,生活极其艰苦,再加上爆破采石有较高危险性(已有一人在采石场殉职),经常出现聘用的柬埔寨民工辞职不干的情况。为了以情留人,何刚等采石场负责人把好不容易运来的新鲜蔬菜、鱼、肉都让给柬埔寨民工,自己则吃榨菜和方便面,这使得柬埔寨民工感动不已,再无去意。用贺略萨的话说,真是“千辛万苦采石场!”
2005年6月份,新一年的雨季刚刚探头,唯一一条从上丁通往桔井和金边的路就因其中一座贝雷桥的坍塌而中断,造成了整个建设项目运输线路的瘫痪。事故发生后,项目组立即组织施工队伍抢修便桥。但雨季已到,项目部在河床上抢修的临时便桥一眨眼工夫就被湍急的洪水吞没。项目组只好一边不断抢修便桥,一边与当地百姓配合搭设临时摆渡口,利用两条木船上铺木板当摆渡船。新的贝雷桥修好之前,项目上几十辆车辆和人员就靠这艘简易的摆渡船过河。
除了石料,水泥的供应也令项目部伤透了脑筋。由于柬埔寨本国不生产水泥,都需通过供应商进口倒买。然而7号公路一个旱季8万吨水泥的需求,使得柬国内没有一家供应商敢供应保证,与此同时也不乏乘机抬高要价者。
善于举重若轻、经常左右逢源的贺略萨再次显示了其极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他率领项目部在认真调研摸清信息的基础上,主动出击,直接与厂方联系,还通过与柬埔寨海关的深入沟通,最终得以免税从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的四家水泥厂进口水泥,从而确保了成本和施工进度都在掌控范围之内。
由于大量地免税进口水泥,柬埔寨海关一度怀疑上海建工暗地进行水泥走私,并对工地进行了稽查,在核实情况之后却反而赞叹道:“中国人就是讲究质量,做道路路基还在土里面掺那么多进口水泥。”
上海建工集团在极度危险和困难的条件下,只用三个月时间,便将全线186公里长、50米宽的路基拉通并平整完毕,使桔井至上丁原需七、八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2.5小时,大大方便了当地老百姓的出行。而7号公路的道路施工也被柬埔寨当地媒体称为“中国速度”。
海外大阅兵
柬埔寨7号公路援建项目包括该段公路内的路基工程(含涵洞225道、边沟涵990道)、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大小桥梁13座,其中特大桥主跨1056.84米)、交通安全设施和绿化工程。对于上海建工来说,此项目的建设堪称一次盛大的海外阅兵式。
由于整个工程规模大、路线长,又地处僻远地区,管理非常困难,为确保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切实受控,项目部确定了“化整为零、化长为短、化大为小、平行施工”的管理思路。尽管全线管理人员仅54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项目部通过设立总部、工区(采石场)两级管理,还将施工全线分为五个作业区(其中5工区为西公河特大桥工区,其余四工区各辖一个采石场)、一个加工厂,共六个作业单位。此外,总部还设有技术、工程、质检安全等七个部门,各司其职,全面管理。
上海建工集团总工程师范庆国告诉记者,在国内,往往一个特大桥项目部就有50多个管理员,一公里标段的路就要20来人,即便如此还可能因管理不当而亏钱,而1056.84米长的西公河大桥却仅有七八个人管理,整个7号公路全线管理人员才五十多个,可见援建项目部的不容易!
虽然管理人员数量少,但个个精干。7号公路项目部是一个短期内集成、以海外部人员为主要核心、外系统专业人才为主体的领导班子,集聚了多兵种施工管理人才,他们各有所长而相倚互补、集成作战。而这个项目部的人才资源正是上海建工集团海外部250名管理精英的典型缩影。
7号公路项目除了大大考验上海建工集团的综合施工管理总承包能力,还全面检阅了其技术装备总集成的优势。
西公河特大桥施工一直是整个项目的重点,其中50米T型梁预制和连续钢构箱梁挂篮施工是两个技术难点。50米T型梁在用早强型水泥浇注C50高标号的混凝土构件时,由于早强型水泥的初凝时间短,早期强度快,水化热效应高,所以浇注的构件容易产生收缩裂缝以及其他质量隐患。这种问题并不影响质量和使用,并且在国内处理起来很简单,只要调换水泥品种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但在唯一可以选用的水泥还需从泰国进口的柬埔寨就并非易事了。在海外部技术总监程依祖的带领下,上海建工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测试,找到了水泥细度模数,了解了热带气候条件下高标号、早强型水泥水化热反应特快的特性,通过调整材料的配比和外加剂配方,强化施工工艺的控制,完善养护措施,最终摸索出一条适应用当地材料、在当地气候条件下施工的方法,克服了施工裂缝的产生,保证了施工质量。
此外,连续钢构箱梁挂篮施工也是西公河特大桥施工最关键的一环。柬埔寨每年进入7月份雨季便会出现湄公河河水倒灌,柬境内大小河流奔腾不羁。因而一定要确保在6月底以前,利用河道枯水期的施工便道完成钢构施工。项目部多次进行技术优化,反复递进施工计划,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严格控制三个平衡:挂篮施工两端的平衡;预应力张拉两侧的平衡;箱梁合龙时两段的平衡。终于抢在2006年6月26日,完成了连续钢构挂篮施工。一周之后,当西公河河水猛涨、迅速淹没河道上已完成使命的施工便道咆哮而过时,大家禁不住击掌欢呼庆幸。
7号公路也对上海建工集团在境外工程成本控制方面进行了一次大阅兵。
项目总部根据“精细管理、降本增效”的指导思想,健全成本控制顺序,确保工程款支付的准确性,做到明细账清,成本心中有底。而在成本控制方面,项目部则紧紧抓住四个环节:特大桥成本控制;采石场减亏控制;管理费支出控制;施工队合同外增加账的控制,把每项细部成本都控制在了计划目标内。同时,他们还努力消化周边国家采购成本增长、原材料涨价、排雷、采石标准修正等带来的成本上涨。由于项目部钱袋捂得紧、成本算得精,很多与上海建工打过交道的柬埔寨人都称他们是“铁公鸡”。甚至是在上丁总部,要使用四、五个年头的临时建筑的设施标准也非常低,内墙不粉刷、房间不吊顶,很多宿舍居然没空调。
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目前7号公路建设工程已完成全线路基土石方工程;全线涵洞225座,已完成221座;全线边沟及排水沟土方工程已全部完成;全线大中小桥下部结构已基本完成;最具难度的西公河特大桥主跨已合龙,56根桩基全部完成,24个墩台已完成18个,20个盖梁完成10个,30米T梁预制完成8片;全线总产值已经完成70%,工程施工有望提前一年完成,即原四个年度的工期有望在三年内完成。
2005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领导和专家对7号公路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财务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检查,对检查结果非常满意,并对项目部给予了高度评价。
而7号公路工程也为上海建工集团在柬埔寨赢得了赞誉。2006年7月25日,柬埔寨王国公共工程与运输部副部长、国务秘书、洪森总理特别顾问乌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国人民、尤其是当地人民非常感激中国政府,对上海建工所有的工程非常满意。柬埔寨电视台经常播报7号公路工程。”他还透露:“接下来还有争取在明年初开工的造价2亿美元的‘一路三桥’优买项目,也希望由上海建工承建。”此外,柬埔寨王国公共工程与运输部部长孙占托也表示“希望上海建工能为柬埔寨承担更多的工程”。
7月27日,洪森在金边总理府接见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蒋志权时,对上海建工在7号公路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扎实奋战的敬业精神表示赞赏,并建议将西公河大桥命名为“柬中友谊大桥”。而我国驻柬大使张金凤则说,柬7号公路的建设,完美地体现了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形象,是中国人的骄傲。
现在,柬埔寨仍处雨季,从飞机上看下去,柬东一片汪洋,相隔不远处,西公河大桥的施工仍在紧张进行;而隐匿于深山老林中的4个采石场正在抓住雨季宝贵时间日夜作业,为旱季施工备足石料。
柬埔寨不会忘记
在柬埔寨采访的日子里,记者一次次为7号公路建设者的事迹所感动。
程依祖,海外部的技术总监。整个7号公路项目中最具难度的是西公河大桥施工,程依祖在西公河大桥施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05年2月,他受命来到柬埔寨。一到柬埔寨,他就水土不服,浑身发满疱疹。按原计划,他在工地上检查、指导工作,呆一个月左右时间回国。海外部总经理得知他身体不适的情况后,让他赶紧回国,先把病看好。西公河大桥施工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在工地上一呆就是半年多。直到他和项目部同仁一起把西公河大桥挂篮悬臂施工问题、西公河大桥箱梁浇捣中混凝土水化热反应过快产生裂缝问题、西公河大桥挂篮施工立体交叉问题等一一化解,使西公河大桥主跨终于抢在湖水疯涨前合龙,他才回国。
贺略萨,7号公路项目部经理,一个拥有10年路桥施工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在7号公路项目建设中,他显示了极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中国大使馆、商务部、外交部、柬埔寨海关、柬埔寨王国公共工程与运输部等方面沟通甚密,解决了工地上不少颇为棘手的问题。
潘文龙, 7号公路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项目副经理。在工程建设中“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挺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受到群众称赞。在生活条件最艰苦、采石机械不理想的情况下,奋勇“亮剑”,出色完成了任务。贺略萨不止一次告诉记者:“潘书记是7号公路工地上最有魅力的人。”
辛国顺, 7号公路项目部副经理兼西公河大桥工区主任。一个已有10多年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懂技术、懂经营。他是由上海建工集团团委任命的西公河大桥青年突击队的队长。2004年春为援做柬7号公路项目施工方案。他三个月不回家,不善辞令,待人友善而律己甚严。每临难、险之事,他总是勇敢地冲在最前头。
何刚,K69采石场负责人。由于工地上石料供不应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快速推进,何刚全身心扑在采石上,在深山老林里一呆就是2年多,没回过一次家。他带领20多个柬埔寨人,供应了工程所需25%的石料。
张常剑与葛臻,天津大学1999届“四大才子”其中的两位。分别负责南北两个桥墩的施工管理,把工地上的协调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由于长期在国外工作,女友与他们渐走渐远,终而分手。工地上青年人多,象这种情况还不少。
反馈:zhaoch@cmag.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