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风家训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对人的成长而言,家风、学风、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家风主要是对人生的启蒙,学风是对人生的充电,社会风气则是对人生的淬炼。
从当前来看,家风与学风的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只有二者互为补充,个人才有强大的精神积淀去阅读社会。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在北京四中举办了以“黼国黻家,栉风沐雨”为主题的家风大家谈活动,教育专家与学校师生一道,畅谈家庭教育心得,共论家风建设路径。现摘编几篇,与读者分享。
别失去欣赏孩子的能力
《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无法实施。然而,许多父母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地失去了欣赏孩子的能力,这让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失去了依存。
父母不欣赏孩子的原因,一是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二是面子。有人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久而久之,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经常有家长说这样的话:你看你,都考成这样了,还天天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小学或初中阶段相当于前5公里。42公里的比赛,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后一名,重要吗?
作为过来人,教育者和家长其实都清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与小学或中学时代的考试分数不能画等号。可是做家长的,怎么就在孩子的分数面前失去理智,让愤怒扭曲了人性,让自己失去了欣赏孩子进步与成长的能力呢?
(作者为北京四中学生处副主任、语文高级教师)
讲传承也要有现代意识
孙云晓
是不是倡导社会责任,这是现代家风和传统家风的重大区别。举一个例子,为什么江南钱家人才辈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因为他们这个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但钱家人1925年做了一个大的修订,把家训改为几个部分:第一,个人;第二,家庭;第三,社会;第四,国家。这次修订,既集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鲜明的现代意识。
他们的家训非常有味道。第一句就是,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在国家这一部分提出: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当某件事只对你一个家庭有好处、对你自己有好处,就不要动了,若是对天下有好处、对国家有好处,就要全力以赴。钱氏家训的这种转型,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在家训中倡导社会责任,正是钱家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道德风貌,是一种稳定的呈现。但它本身是中性概念,必然有些不合时宜的东西,需要与时俱进。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
刘 葵
在优秀的家长身上,能发现共同的特点:比如夫妻恩爱和谐,带给孩子阳光心态和安全感,孩子也会对他人更信赖与亲近。比如家长有长远的眼光和格局,更重视孩子心灵的成长,不是光看眼前的成绩,也不只是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自己或工作中有追求,或生活中有情趣,能行不言之教。再有,就是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孩子的尝试,与孩子沟通顺畅。
家庭和学校应该是携手的关系,方向是一致的: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在家庭教育层面,学校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了解家庭,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一直以来,我觉得最朴实也最动人的一句宣传语是: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我们每天都会走出去,然后又归来,起点和终点都是家。让家成为一个最好的归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家对每一个成员的期许,首先就是平安,是快乐。我想和家长共勉的是:不要太早放弃自己,从丰富自己开始创造生活,为孩子树立榜样。
链 接
告别“虎妈狼爸”尚需“家长教育”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现象,不做“虎妈”“狼爸”。
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文化中,“父”与“严”如影随形,“严父”乃常见范式。当父亲血液注入狼性,成为“狼爸”,一些“慈母”也开始“变脸”,变成“虎妈”。如“狼爸”形象代言人萧百佑,不准孩子看电视、自由上网、随意开空调等,他说:“藤条是个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非常疼。只有疼了,孩子才能记住!”社会对于这股“复古风”表情不一,家长阵容暗羡者众,教育专家、有识之士则不免忧心。社会纷争多年之后,教育部一锤定音,对“虎妈”“狼爸”说“不”。
我们注意到,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要求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暗喻“虎妈”“狼爸”违反孩子成长规律。应该说,此判断切中肯綮。孩子取得好成绩,上一所名牌大学,只能算是学业成功,然而,它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成功的所有内涵吗?学业成功也许有助于孩子谋个好职业,毕业后跻身社会上层,这对于孩子固然很重要,但与事业成功、人生幸福未必有必然联系。事实证明,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更为重要。“虎妈”“狼爸”所施的专制型教育,杀伤最大的,恰恰是对孩子一生来说最宝贵的情绪能力。如“狼爸”萧百佑甚至认为“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粗暴、野蛮的扼杀。幸福人生除了个体生存,还需要有良好人际关系、高度合作精神与正面社会评价等。孤独长大的孩子,在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与利他主义上难免有缺陷。
当“虎妈”“狼爸”,似乎出自好心、爱心,可有没想过孩子感受?几年前,网络曾出现一个名叫“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在一份内部流传、名为“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调查报告中,得票最多一项是“经常大骂羞辱孩子”。对于视打骂孩子为父母权利的家长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孩子是你随意处置的私人财产吗?纪伯伦在《先知·论孩子》中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看似绝对,但从权利角度,有时还真是这样。
“虎妈”“狼爸”流行,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传统家教文化之外,还有数重:一是社会优质资源短缺、竞争激烈。孩子从娘胎就开始“起跑”,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啻于一副“紧箍咒”,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吃亏”,只好使出十八般武艺。二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庸俗成功学。不管你如何教孩子,只要孩子考上北大、清华,毕业后进一个好单位,你就是成功的。三是不正确的父母之爱。一些父母认为,只要对孩子好,不管手段什么,都是合理的、正当的,“虎妈”“狼爸”与溺爱型父母都是这样。四是轻视家庭教育方法学习。有多少父母愿意学习、粗略掌握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父母是如何管教自己的,自己就如何教孩子,棍棒教育于是呈现代际传递。
复旦一位教授与该校“问题学生”接触及反复谈话后,指出“教育家长”才是中国教育最大问题。的确,教会广大家长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家长,其意义不亚于为学校培养几位名师。在这方面,不仅要有“指导意见”,还要有“实施纲要”,建章立制并动用多方资源,投入到家长教育中,逐步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视野,杜绝“虎妈”“狼爸”再出现。
从当前来看,家风与学风的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只有二者互为补充,个人才有强大的精神积淀去阅读社会。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在北京四中举办了以“黼国黻家,栉风沐雨”为主题的家风大家谈活动,教育专家与学校师生一道,畅谈家庭教育心得,共论家风建设路径。现摘编几篇,与读者分享。
别失去欣赏孩子的能力
《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无法实施。然而,许多父母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地失去了欣赏孩子的能力,这让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失去了依存。
父母不欣赏孩子的原因,一是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二是面子。有人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久而久之,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经常有家长说这样的话:你看你,都考成这样了,还天天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小学或初中阶段相当于前5公里。42公里的比赛,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后一名,重要吗?
作为过来人,教育者和家长其实都清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与小学或中学时代的考试分数不能画等号。可是做家长的,怎么就在孩子的分数面前失去理智,让愤怒扭曲了人性,让自己失去了欣赏孩子进步与成长的能力呢?
(作者为北京四中学生处副主任、语文高级教师)
讲传承也要有现代意识
孙云晓
是不是倡导社会责任,这是现代家风和传统家风的重大区别。举一个例子,为什么江南钱家人才辈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因为他们这个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但钱家人1925年做了一个大的修订,把家训改为几个部分:第一,个人;第二,家庭;第三,社会;第四,国家。这次修订,既集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鲜明的现代意识。
他们的家训非常有味道。第一句就是,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在国家这一部分提出: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当某件事只对你一个家庭有好处、对你自己有好处,就不要动了,若是对天下有好处、对国家有好处,就要全力以赴。钱氏家训的这种转型,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在家训中倡导社会责任,正是钱家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道德风貌,是一种稳定的呈现。但它本身是中性概念,必然有些不合时宜的东西,需要与时俱进。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
刘 葵
在优秀的家长身上,能发现共同的特点:比如夫妻恩爱和谐,带给孩子阳光心态和安全感,孩子也会对他人更信赖与亲近。比如家长有长远的眼光和格局,更重视孩子心灵的成长,不是光看眼前的成绩,也不只是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自己或工作中有追求,或生活中有情趣,能行不言之教。再有,就是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孩子的尝试,与孩子沟通顺畅。
家庭和学校应该是携手的关系,方向是一致的: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在家庭教育层面,学校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了解家庭,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一直以来,我觉得最朴实也最动人的一句宣传语是: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我们每天都会走出去,然后又归来,起点和终点都是家。让家成为一个最好的归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家对每一个成员的期许,首先就是平安,是快乐。我想和家长共勉的是:不要太早放弃自己,从丰富自己开始创造生活,为孩子树立榜样。
链 接
告别“虎妈狼爸”尚需“家长教育”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现象,不做“虎妈”“狼爸”。
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文化中,“父”与“严”如影随形,“严父”乃常见范式。当父亲血液注入狼性,成为“狼爸”,一些“慈母”也开始“变脸”,变成“虎妈”。如“狼爸”形象代言人萧百佑,不准孩子看电视、自由上网、随意开空调等,他说:“藤条是个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非常疼。只有疼了,孩子才能记住!”社会对于这股“复古风”表情不一,家长阵容暗羡者众,教育专家、有识之士则不免忧心。社会纷争多年之后,教育部一锤定音,对“虎妈”“狼爸”说“不”。
我们注意到,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要求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暗喻“虎妈”“狼爸”违反孩子成长规律。应该说,此判断切中肯綮。孩子取得好成绩,上一所名牌大学,只能算是学业成功,然而,它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成功的所有内涵吗?学业成功也许有助于孩子谋个好职业,毕业后跻身社会上层,这对于孩子固然很重要,但与事业成功、人生幸福未必有必然联系。事实证明,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更为重要。“虎妈”“狼爸”所施的专制型教育,杀伤最大的,恰恰是对孩子一生来说最宝贵的情绪能力。如“狼爸”萧百佑甚至认为“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粗暴、野蛮的扼杀。幸福人生除了个体生存,还需要有良好人际关系、高度合作精神与正面社会评价等。孤独长大的孩子,在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与利他主义上难免有缺陷。
当“虎妈”“狼爸”,似乎出自好心、爱心,可有没想过孩子感受?几年前,网络曾出现一个名叫“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在一份内部流传、名为“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调查报告中,得票最多一项是“经常大骂羞辱孩子”。对于视打骂孩子为父母权利的家长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孩子是你随意处置的私人财产吗?纪伯伦在《先知·论孩子》中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看似绝对,但从权利角度,有时还真是这样。
“虎妈”“狼爸”流行,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传统家教文化之外,还有数重:一是社会优质资源短缺、竞争激烈。孩子从娘胎就开始“起跑”,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啻于一副“紧箍咒”,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吃亏”,只好使出十八般武艺。二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庸俗成功学。不管你如何教孩子,只要孩子考上北大、清华,毕业后进一个好单位,你就是成功的。三是不正确的父母之爱。一些父母认为,只要对孩子好,不管手段什么,都是合理的、正当的,“虎妈”“狼爸”与溺爱型父母都是这样。四是轻视家庭教育方法学习。有多少父母愿意学习、粗略掌握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父母是如何管教自己的,自己就如何教孩子,棍棒教育于是呈现代际传递。
复旦一位教授与该校“问题学生”接触及反复谈话后,指出“教育家长”才是中国教育最大问题。的确,教会广大家长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家长,其意义不亚于为学校培养几位名师。在这方面,不仅要有“指导意见”,还要有“实施纲要”,建章立制并动用多方资源,投入到家长教育中,逐步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视野,杜绝“虎妈”“狼爸”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