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冬天,在长沙市朝宗街的一个商业广场的工地上,施工人员发掘出了120米长的古城墙,据估算,还有80米左右的墙深埋地底,而在三个月的讨论期过后,有关部门出台的保护方案令市民大跌眼镜:有关方面最终确定了对其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丰富、价值最重要的20米古城墙进行原址保护,其余进行异地迁移保护。
方案刚出台,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就在微博上提出了质疑:“我从专业的角度完全能知道,所谓城墙‘整体切割’完全是糊弄人的。砖墙体不能切割,切割就会碎,只能把砖一块块拆下来。花岗石墙体更是切割不了,只能一块块搬动。……其他变成散砖块就确实没价值了。”另一个网友转帖道:不如搞个“出门捡清代、宋代城墙砖”活动,一人捡一块抱回家,将来乐意传家的传家,乐意捐献的咱们再捐一座古城墙出来。
与他们的观点相似,对于记录了古城历史的古城墙,网络上最响亮的声音无疑是:历经千年时间仍完好的古城墙将在我们这个时代迎来被肢解的命运。
与之相似的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正在进行着一个跨时代的计划:将一批馆藏艺术品拿出来竞拍,并让私人竞拍者带回他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豪宅予以保管。
纽约的“黄金时代”
当时间还停留在1880年至1910年间的时候,纽约正雄心勃勃地宣称它将成为美国最出类拔萃的城市,在强大的经济实力鼓动下,这座城市开始呈现出兴修建筑的欲望,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在1905年到过纽约,留下了这样的文字:“真正的吸引力存在于当地强烈的生活气息之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它们。……这里的吸引力来自某种特别的力量。这种力量勇往直前,呈现出难以形容的气势,它是这个城市最张狂放肆的力量,仿佛随着清晨的钟声响起。”
在这座城市里,那种被詹姆斯称作“率直的贪婪”大多表现为摩天楼、豪宅和私人庄园,但它那不知疲倦的力量也同样倾注进了平常的房屋建造之中。毕竟,与增长的富豪们相比,那个年代来到纽约的更多是汹涌的移民,为了满足这些“淘金者”,廉租房和住房也因此大量地建造出来。在19世纪70年代末,第三大道和第九大道的轻轨线伸展到了曼哈顿岛的北部,那里很快掀起了造楼房热潮。
那个年代的纽约人,即便屋子里内摆设简陋,也要给自己一个豪华的门面,所以,新建的褐砂石连排住宅和廉租房都被代表性的雕刻和铸像装点了起来。又因为那个年代的建筑未能摆脱英国维多利亚式的建筑风格影响,于是那些设计室外装饰物的设计师们,常常只需要一本当时流行的施工手册,就能用水泥浇灌出哥特式甚至洛可可式的标志。艺术史学家弗雷德里克·弗莱德曾如此描述这样的施工方式:“雕刻师的创意有时会受到他们刚浇灌下去的水泥的影响,顿时变得狂野。”
这些雕塑师大多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也有一些德国人和意大利人,这些乡下人狂野地把一些石头刻成各种异乎寻常的肖像:例如脸上滑稽地缠满绷带的工人、装腔作势的诗人、朝着邻居用拇指扇自己鼻子的男人,以及任何他们能够幻想出的离奇形象。这些也许是当时的纽约人,但已经无法查询,可这些数量众多、品质良莠不齐的艺术品侧面反映了那个年代纽约的艺术家们的表现力。
差不多直到1917年,石料切割机和建筑抛光器兴起,纽约的石刻艺术的短暂兴盛期已然完结。
“无名艺术复原协会”
83岁的老人伊凡·卡普正在为这些19世纪的雕塑奔走,在他眼里,它们代表的是纽约的青春年华。
卡普年轻的时候,刚刚从关岛的军事基地服役完毕,成为了一个年轻的失业退伍军人。他游手好闲地游走在纽约的街道上,怀里揣着一个老式相机。那是1950年,在路过一座拆迁过后的建筑时,他无意间看到路边躺着一个红泥雕塑。那是一个小天使的脑袋,是拆迁工人把它扔在了这里,那一年,美国街头的建筑有很多这样丰富的雕塑,粗鲁的拆迁工人并不在意它们。
尽管不像长沙的南宋城墙那么古老,但对于纽约而言,卡普在1950年看到的天使头正是那个远去的黄金年代的写照。不过,在他年轻的时候,纽约已经开始改变了她的建筑美学,她开始信奉“少即是多”的方法,现代主义美学者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倡导了这个理念,随后经过亨利·罗素·希区柯克和菲利普·约翰逊之手普及到了全世界,在他们合著的《国际风格》里,有一个篇章专门讲述了“避免装饰应用”。
当卡普捡起天使雕像的残片时,他突然意识到这样的毁灭故事整天整天地在纽约上演着,他把天使雕像带回了家,从此他开始寻找在这些遭遇巨变的雕塑和那些精彩的设计。卡普差不多比其他人都更早地认识到这些维多利亚晚期风格的建筑:他们外部的装饰,本身就是宝贵的艺术作品。
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处处都在大兴土木,而卡普把力气都花在了把宝物从被人们遗忘的瓦砾堆里抢救出来,他后来和几个朋友组成了一股力量,每当拆迁工人离开之后,卡普便带领队伍走进他们刚刚留下的废墟。卡普的小组自命名为“无名艺术复原协会”。只为向那些创造了这批无名装饰物的移民工匠致敬。
他们从城市各个角落抢救了大约1500件宝物的时候,他们“囤积宝物”的后院再也挤不下了,这里成为了神话生物、各路神祇和其他奇形怪状的雕像扎堆的地方。卡只好去找布鲁克林博物馆帮忙,托马斯·布埃赫纳是博物馆的主任,他同意了卡普的要求,他们接受了400块文物的残片。
被遗弃的文物
1966年是卡普生命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新闻周刊》撰文称他是“波普艺术运动的营销主管”。因为他看出了安迪·沃霍尔和罗伊·里奇登斯坦成为知名艺术家的潜力,并且帮助他们获得了国际认可,他们在卡普的策划下成功登上了世界舞台。
也是在这一年,布鲁克林博物馆建了一座纪念雕塑园,展出了卡普和他的朋友收集的艺术品,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们不断地填充着纪念园,终于让博物馆成为了收容维多利亚晚期和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装饰物的最后宝库。
在这些为数众多的藏品里,有一只咆哮的镀锌狮子,这只艺术品出身卑微,它其实本是康尼岛一个旋转木马中的一员;而一尊向世人传达倦怠感,名叫《夜》的人体雕像,本来就被放在纽约交通要道上,那附近有纽约的地标之一:由麦克吉姆、米德和怀特设计的宾夕法尼亚车站。
但是好景不长,2001年,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后出口重建,只好拆除了雕塑园,2004年,重新建好后的纪念园却只能容得下62件装饰品,博物馆因为资金紧张,只好把其余的275件藏品放到停车场里面,这一次解散对卡普来说,无疑是非同小可的震惊,要知道,他一直把它当成一种信仰,并认为做这件事在根本上能给将来的子孙们保存下一个宝库。
后来,布鲁克林博物馆后面的停车场用篱笆围成了个“难民营”,那些雕塑就像囚徒一样,只能仰望着天空,它们的身上爬上了绿色植被,在冬天,纽约的冷雨会把雕塑全都冻成冰块一般。
这些日晒雨淋的雕塑让卡普焦虑万分,这时的他,已经成为了纽约艺术界赫赫有名的人,例如推动纽约SoHo区转变成了充满活力的艺术社区,便有他的功劳在其中。与此同时,他也创立了一个博物馆,里面放着其他搜罗的文物,大约有150来件。
拍卖掉纽约历史?
年迈的卡普终于忍不住了,他写信给布鲁克林博物馆主任阿诺德·雷曼,告诉这位负责人不妨考虑把藏品转到他自己的博物馆。不过对方告诉他,博物馆已经再次考虑将200件藏品放回纪念园,但还得清理一下,弄清楚到底哪些艺术品是由卡普夫妇或卡普的小组捐赠的。
可与此同时,布鲁克林博物馆正在做另一件事情,早在2008年末,该馆负责美国艺术的最高主管特蕾莎·卡伯恩就开始着手寻找哈勒姆区旧货商人勃鲁姆帮助,想把那批装饰藏品剔除干净,只留下几件最好的。
勃鲁姆是个“人精”,和纽约的拆迁承包商关系不错,和好莱坞的客户之间关系也很好,他希望利用自己的人脉,出售这批馆藏艺术品来帮助发展出一套健全的拍卖渠道。于是,在2010年圣诞节前不久,他收到了一个联邦快递公司的包裹,正是特蕾莎·卡伯恩寄来的,里面装的是博物馆考虑要拍卖的225件装饰物,其中超过90件是通过卡普夫妇或卡普的小组进入博物馆的。这其中有一块雕着亚伯拉罕·林肯的装饰板,曾经是纪念雕塑园的镇园之宝。
当卡普得知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拍卖计划时,他赶紧打了个电话给商人勃鲁姆,勃鲁姆在电话里说他正在和博物馆咨询扩充雕塑园的事,却丝毫没提及拍卖。
最终,他委托了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的记者朋友帮忙,辗转得到了博物馆寄给勃鲁姆的花名册副本,当他打开副本,看见那些图片的时候,禁不住失落地深陷在了沙发里。他写了一封信给博物馆,但长时间没有收到回应。
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人们依然在抓紧时间将文物归档造册,馆长斯泰顿说话彬彬有礼,他辩解如果把文物拍卖出去,让私人竞拍者带着它们回到散布于世界各地的豪宅,这也许并不算坏事,至少好于放在后院的停车场。如果这样,更有利于精练展出的物品。
这并不是布鲁克林博物馆的第一次出售藏品,博物馆曾经将馆藏的服饰出售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取消了传统的展览部门,博物馆给出的原因不过是“为了给展览和收藏腾出空间”。其背后的真相,局外人不得而知。
这样的事情在美国并不少见,例如在2005年,纽约公共图书馆曾经卖掉馆中最著名的油画《共鸣的激情》,因为可以从沃尔玛超市的女继承人爱丽丝·沃尔顿手里接过3500万美元。这幅油画因为其丰富的象征意义而著名,在画布上,新闻记者兼诗人威廉·卡伦·布莱恩特和画家托马斯·科尔一起站在一处突出的悬崖上,也被视为纽约成为艺术和文化中心的象征。
不过,在卡普看来,如果说他们站在了19世纪纽约艺术世界的山顶,那么,山腰上的无疑是自己那些藏品的创造者们,他们的身份是移民,甚至难以留下名字,如果博物馆按照自己的计划,他们的创作将要散落到世界各地,纽约失去的,是城市的本土文化和一段黄金般的记忆。
方案刚出台,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就在微博上提出了质疑:“我从专业的角度完全能知道,所谓城墙‘整体切割’完全是糊弄人的。砖墙体不能切割,切割就会碎,只能把砖一块块拆下来。花岗石墙体更是切割不了,只能一块块搬动。……其他变成散砖块就确实没价值了。”另一个网友转帖道:不如搞个“出门捡清代、宋代城墙砖”活动,一人捡一块抱回家,将来乐意传家的传家,乐意捐献的咱们再捐一座古城墙出来。
与他们的观点相似,对于记录了古城历史的古城墙,网络上最响亮的声音无疑是:历经千年时间仍完好的古城墙将在我们这个时代迎来被肢解的命运。
与之相似的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正在进行着一个跨时代的计划:将一批馆藏艺术品拿出来竞拍,并让私人竞拍者带回他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豪宅予以保管。
纽约的“黄金时代”
当时间还停留在1880年至1910年间的时候,纽约正雄心勃勃地宣称它将成为美国最出类拔萃的城市,在强大的经济实力鼓动下,这座城市开始呈现出兴修建筑的欲望,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在1905年到过纽约,留下了这样的文字:“真正的吸引力存在于当地强烈的生活气息之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它们。……这里的吸引力来自某种特别的力量。这种力量勇往直前,呈现出难以形容的气势,它是这个城市最张狂放肆的力量,仿佛随着清晨的钟声响起。”
在这座城市里,那种被詹姆斯称作“率直的贪婪”大多表现为摩天楼、豪宅和私人庄园,但它那不知疲倦的力量也同样倾注进了平常的房屋建造之中。毕竟,与增长的富豪们相比,那个年代来到纽约的更多是汹涌的移民,为了满足这些“淘金者”,廉租房和住房也因此大量地建造出来。在19世纪70年代末,第三大道和第九大道的轻轨线伸展到了曼哈顿岛的北部,那里很快掀起了造楼房热潮。
那个年代的纽约人,即便屋子里内摆设简陋,也要给自己一个豪华的门面,所以,新建的褐砂石连排住宅和廉租房都被代表性的雕刻和铸像装点了起来。又因为那个年代的建筑未能摆脱英国维多利亚式的建筑风格影响,于是那些设计室外装饰物的设计师们,常常只需要一本当时流行的施工手册,就能用水泥浇灌出哥特式甚至洛可可式的标志。艺术史学家弗雷德里克·弗莱德曾如此描述这样的施工方式:“雕刻师的创意有时会受到他们刚浇灌下去的水泥的影响,顿时变得狂野。”
这些雕塑师大多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也有一些德国人和意大利人,这些乡下人狂野地把一些石头刻成各种异乎寻常的肖像:例如脸上滑稽地缠满绷带的工人、装腔作势的诗人、朝着邻居用拇指扇自己鼻子的男人,以及任何他们能够幻想出的离奇形象。这些也许是当时的纽约人,但已经无法查询,可这些数量众多、品质良莠不齐的艺术品侧面反映了那个年代纽约的艺术家们的表现力。
差不多直到1917年,石料切割机和建筑抛光器兴起,纽约的石刻艺术的短暂兴盛期已然完结。
“无名艺术复原协会”
83岁的老人伊凡·卡普正在为这些19世纪的雕塑奔走,在他眼里,它们代表的是纽约的青春年华。
卡普年轻的时候,刚刚从关岛的军事基地服役完毕,成为了一个年轻的失业退伍军人。他游手好闲地游走在纽约的街道上,怀里揣着一个老式相机。那是1950年,在路过一座拆迁过后的建筑时,他无意间看到路边躺着一个红泥雕塑。那是一个小天使的脑袋,是拆迁工人把它扔在了这里,那一年,美国街头的建筑有很多这样丰富的雕塑,粗鲁的拆迁工人并不在意它们。
尽管不像长沙的南宋城墙那么古老,但对于纽约而言,卡普在1950年看到的天使头正是那个远去的黄金年代的写照。不过,在他年轻的时候,纽约已经开始改变了她的建筑美学,她开始信奉“少即是多”的方法,现代主义美学者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倡导了这个理念,随后经过亨利·罗素·希区柯克和菲利普·约翰逊之手普及到了全世界,在他们合著的《国际风格》里,有一个篇章专门讲述了“避免装饰应用”。
当卡普捡起天使雕像的残片时,他突然意识到这样的毁灭故事整天整天地在纽约上演着,他把天使雕像带回了家,从此他开始寻找在这些遭遇巨变的雕塑和那些精彩的设计。卡普差不多比其他人都更早地认识到这些维多利亚晚期风格的建筑:他们外部的装饰,本身就是宝贵的艺术作品。
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处处都在大兴土木,而卡普把力气都花在了把宝物从被人们遗忘的瓦砾堆里抢救出来,他后来和几个朋友组成了一股力量,每当拆迁工人离开之后,卡普便带领队伍走进他们刚刚留下的废墟。卡普的小组自命名为“无名艺术复原协会”。只为向那些创造了这批无名装饰物的移民工匠致敬。
他们从城市各个角落抢救了大约1500件宝物的时候,他们“囤积宝物”的后院再也挤不下了,这里成为了神话生物、各路神祇和其他奇形怪状的雕像扎堆的地方。卡只好去找布鲁克林博物馆帮忙,托马斯·布埃赫纳是博物馆的主任,他同意了卡普的要求,他们接受了400块文物的残片。
被遗弃的文物
1966年是卡普生命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新闻周刊》撰文称他是“波普艺术运动的营销主管”。因为他看出了安迪·沃霍尔和罗伊·里奇登斯坦成为知名艺术家的潜力,并且帮助他们获得了国际认可,他们在卡普的策划下成功登上了世界舞台。
也是在这一年,布鲁克林博物馆建了一座纪念雕塑园,展出了卡普和他的朋友收集的艺术品,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们不断地填充着纪念园,终于让博物馆成为了收容维多利亚晚期和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装饰物的最后宝库。
在这些为数众多的藏品里,有一只咆哮的镀锌狮子,这只艺术品出身卑微,它其实本是康尼岛一个旋转木马中的一员;而一尊向世人传达倦怠感,名叫《夜》的人体雕像,本来就被放在纽约交通要道上,那附近有纽约的地标之一:由麦克吉姆、米德和怀特设计的宾夕法尼亚车站。
但是好景不长,2001年,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后出口重建,只好拆除了雕塑园,2004年,重新建好后的纪念园却只能容得下62件装饰品,博物馆因为资金紧张,只好把其余的275件藏品放到停车场里面,这一次解散对卡普来说,无疑是非同小可的震惊,要知道,他一直把它当成一种信仰,并认为做这件事在根本上能给将来的子孙们保存下一个宝库。
后来,布鲁克林博物馆后面的停车场用篱笆围成了个“难民营”,那些雕塑就像囚徒一样,只能仰望着天空,它们的身上爬上了绿色植被,在冬天,纽约的冷雨会把雕塑全都冻成冰块一般。
这些日晒雨淋的雕塑让卡普焦虑万分,这时的他,已经成为了纽约艺术界赫赫有名的人,例如推动纽约SoHo区转变成了充满活力的艺术社区,便有他的功劳在其中。与此同时,他也创立了一个博物馆,里面放着其他搜罗的文物,大约有150来件。
拍卖掉纽约历史?
年迈的卡普终于忍不住了,他写信给布鲁克林博物馆主任阿诺德·雷曼,告诉这位负责人不妨考虑把藏品转到他自己的博物馆。不过对方告诉他,博物馆已经再次考虑将200件藏品放回纪念园,但还得清理一下,弄清楚到底哪些艺术品是由卡普夫妇或卡普的小组捐赠的。
可与此同时,布鲁克林博物馆正在做另一件事情,早在2008年末,该馆负责美国艺术的最高主管特蕾莎·卡伯恩就开始着手寻找哈勒姆区旧货商人勃鲁姆帮助,想把那批装饰藏品剔除干净,只留下几件最好的。
勃鲁姆是个“人精”,和纽约的拆迁承包商关系不错,和好莱坞的客户之间关系也很好,他希望利用自己的人脉,出售这批馆藏艺术品来帮助发展出一套健全的拍卖渠道。于是,在2010年圣诞节前不久,他收到了一个联邦快递公司的包裹,正是特蕾莎·卡伯恩寄来的,里面装的是博物馆考虑要拍卖的225件装饰物,其中超过90件是通过卡普夫妇或卡普的小组进入博物馆的。这其中有一块雕着亚伯拉罕·林肯的装饰板,曾经是纪念雕塑园的镇园之宝。
当卡普得知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拍卖计划时,他赶紧打了个电话给商人勃鲁姆,勃鲁姆在电话里说他正在和博物馆咨询扩充雕塑园的事,却丝毫没提及拍卖。
最终,他委托了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的记者朋友帮忙,辗转得到了博物馆寄给勃鲁姆的花名册副本,当他打开副本,看见那些图片的时候,禁不住失落地深陷在了沙发里。他写了一封信给博物馆,但长时间没有收到回应。
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人们依然在抓紧时间将文物归档造册,馆长斯泰顿说话彬彬有礼,他辩解如果把文物拍卖出去,让私人竞拍者带着它们回到散布于世界各地的豪宅,这也许并不算坏事,至少好于放在后院的停车场。如果这样,更有利于精练展出的物品。
这并不是布鲁克林博物馆的第一次出售藏品,博物馆曾经将馆藏的服饰出售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取消了传统的展览部门,博物馆给出的原因不过是“为了给展览和收藏腾出空间”。其背后的真相,局外人不得而知。
这样的事情在美国并不少见,例如在2005年,纽约公共图书馆曾经卖掉馆中最著名的油画《共鸣的激情》,因为可以从沃尔玛超市的女继承人爱丽丝·沃尔顿手里接过3500万美元。这幅油画因为其丰富的象征意义而著名,在画布上,新闻记者兼诗人威廉·卡伦·布莱恩特和画家托马斯·科尔一起站在一处突出的悬崖上,也被视为纽约成为艺术和文化中心的象征。
不过,在卡普看来,如果说他们站在了19世纪纽约艺术世界的山顶,那么,山腰上的无疑是自己那些藏品的创造者们,他们的身份是移民,甚至难以留下名字,如果博物馆按照自己的计划,他们的创作将要散落到世界各地,纽约失去的,是城市的本土文化和一段黄金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