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意拳名家尚云祥(1864年-1937年)的高徒高抟九、杨象离,把尚派形意拳带到了青岛。
高抟九(1897-2002)原名叫高章夫,字圣民,一字升敏,世讹传其名为“高博九”或“高博久”的。高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与同乡杨象离一同拜尚云祥为师学习形意拳,被尚派形意拳莱州、青岛这两支并尊为“双祖”。高抟九、杨象离都是掖县(今莱州)人,高先生在掖县驿道,杨先生在掖县朱桥郭庄,两家相隔不远,家境殷实,是同乡,又同时是清华、北大两座学府的同学,关系密切。他们教授的学生、徒弟也不分彼此。高先生一生淡泊,唯兴办实业教书授拳为务,在尚师门下时即助师教拳,与杨象离是尚师在北京各大学教拳时段中公认的两位大弟子。高先生后奉师命赴山西阎锡山部担任武术教官多年,于内战爆发前去职经商,为青岛实业界巨子,高先生家里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在海参崴、哈尔滨、枣庄和青岛都有产业。高是民国时期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行宪国民代表大会(1948年3月29日——5月1日)代表,也是山东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5县)唯一的一位掖县籍代表。
在日本人占领青岛期间,高先生曾得过一场怪病,眼不能闭,嘴不能张,不能说话,不能吃饭,请来日本大夫也没有治好,后来高先生自己运用气功,打通穴道自愈,日本人觉得他是个奇人,到处找他,为躲避日本人才更名叫高抟九。
解放后高先生公私合营,赋闲居于青岛,文革期间被遣返回掖县老家,授课教拳,著书立说,有《炁功撮要》、《诗航》等书传世,这期间的徒弟有王倩一、王倩民、王倩君、李培意、刘聚福。文革过后高先生又返回青岛,在青岛收下孙明星、姚俊保两位徒弟。
孙明星和姚俊保是高抟九先生的得意门生,他们在拜高先生为师之前,在青岛武术界已经小有名气。他们自幼习武,师从王奎明、梅建章等武术名家,学习长拳、三皇炮锤,还练过拳击、螳螂拳、地躺拳、铁砂掌、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等,后来主攻形意拳。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孙明星和姚俊保两人在武术杂志上看到王倩一、王倩君撰写的《浅谈鹰捉》和《再谈鹰捉》,文章写得十分精彩。后来,他们从作者那里获悉高抟九就住在青岛。于是,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家住青岛金口三路的高老先生。开始,高老先生只说自己会气功,不承认会武术。于是他们就以学气功为名,经常去高老先生那里讨教。时间久了,高老先生终于被他们的真诚所打动,孙、姚二人就成了高老先生的弟子。
“你们俩在武术的大门外面转悠了这么长时间,可惜就差那么一步,就可以迈进来了”,高老先生当时比喻说,“打拳时的整体劲,就好比开门时不要用手去开,要用身子顶个棍去开门,胳膊就是那个棍,臂不借身力不大。”老先生接着又讲了尚云祥的很多练拳体会,如翻浪劲、行步如槐虫、打人如走路、打人如拍球、打人如亲嘴、打法定要先进身,还讲了形意拳与气功等等。孙、姚听完,犹如醍醐灌顶,心境顿开,豁然贯通。好了,练武找到方向了!
为了进一步把形意拳武术研究得更为透彻,孙明星、姚俊保又拜师青岛中医名家何中州老先生学习医术,悉心钻研运动解剖学,结构力学等,再结合自己的日常体验和感悟,汲取医术与武术之精髓,融会贯通,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相对科学的拳术理论;他们认为,尚派形意拳主要是讲究打击时的整体力,明劲要整,暗劲要整,化劲也要整;习武者,其有形者为动作、为拳架,无形者为气力,动作与拳架就是气力的具体应用;有了整劲,然后再把力的传导、整体的移动速度求出来,拳的力量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了。两位老师关于尚派形意拳的习练,有很精辟的论述,笔者将继续撰文,以飨读者。
为了能够让尚派形意拳继续发扬光大,孙明星、姚俊保先后收了不少徒弟,使得尚派形意拳在青岛有了一个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孙明星先生已于2012年2月去世了。姚俊保也已过耳顺之年,但他仍然在武术的海洋里孜孜不倦的研究、追求。他说,中华武术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文为阴,武为阳,相互制约,相互转换,文不成武不就,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华武术离不开中国道家思想,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作为他们的学生,笔者想通过日常所整理的点滴资料,对那些默默无闻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的先驱和前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附:尚派形意拳青岛师承谱
尚云祥传尚派一代:莱州高抟九、杨象离;
高抟九、杨象离传尚派二代:王倩一、王倩民、王倩君、李培意、刘聚福、孙明星(青岛)、姚俊保(青岛);
青岛孙明星、姚俊保传尚派三代:孙坚、刘朝阳、吴春辉、王本龙、王培之、吕青、颜鹏、王世杰、魏巍(日本)、张国平、刘克勤、葛从全、王坤、刘锡岗、赵青海、郎继孝、赵克勤、李泉、范冠卿、徐廷营等;
青岛刘克勤传尚派四代:刘天秀。
高抟九(1897-2002)原名叫高章夫,字圣民,一字升敏,世讹传其名为“高博九”或“高博久”的。高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与同乡杨象离一同拜尚云祥为师学习形意拳,被尚派形意拳莱州、青岛这两支并尊为“双祖”。高抟九、杨象离都是掖县(今莱州)人,高先生在掖县驿道,杨先生在掖县朱桥郭庄,两家相隔不远,家境殷实,是同乡,又同时是清华、北大两座学府的同学,关系密切。他们教授的学生、徒弟也不分彼此。高先生一生淡泊,唯兴办实业教书授拳为务,在尚师门下时即助师教拳,与杨象离是尚师在北京各大学教拳时段中公认的两位大弟子。高先生后奉师命赴山西阎锡山部担任武术教官多年,于内战爆发前去职经商,为青岛实业界巨子,高先生家里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在海参崴、哈尔滨、枣庄和青岛都有产业。高是民国时期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行宪国民代表大会(1948年3月29日——5月1日)代表,也是山东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5县)唯一的一位掖县籍代表。
在日本人占领青岛期间,高先生曾得过一场怪病,眼不能闭,嘴不能张,不能说话,不能吃饭,请来日本大夫也没有治好,后来高先生自己运用气功,打通穴道自愈,日本人觉得他是个奇人,到处找他,为躲避日本人才更名叫高抟九。
解放后高先生公私合营,赋闲居于青岛,文革期间被遣返回掖县老家,授课教拳,著书立说,有《炁功撮要》、《诗航》等书传世,这期间的徒弟有王倩一、王倩民、王倩君、李培意、刘聚福。文革过后高先生又返回青岛,在青岛收下孙明星、姚俊保两位徒弟。
孙明星和姚俊保是高抟九先生的得意门生,他们在拜高先生为师之前,在青岛武术界已经小有名气。他们自幼习武,师从王奎明、梅建章等武术名家,学习长拳、三皇炮锤,还练过拳击、螳螂拳、地躺拳、铁砂掌、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等,后来主攻形意拳。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孙明星和姚俊保两人在武术杂志上看到王倩一、王倩君撰写的《浅谈鹰捉》和《再谈鹰捉》,文章写得十分精彩。后来,他们从作者那里获悉高抟九就住在青岛。于是,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家住青岛金口三路的高老先生。开始,高老先生只说自己会气功,不承认会武术。于是他们就以学气功为名,经常去高老先生那里讨教。时间久了,高老先生终于被他们的真诚所打动,孙、姚二人就成了高老先生的弟子。
“你们俩在武术的大门外面转悠了这么长时间,可惜就差那么一步,就可以迈进来了”,高老先生当时比喻说,“打拳时的整体劲,就好比开门时不要用手去开,要用身子顶个棍去开门,胳膊就是那个棍,臂不借身力不大。”老先生接着又讲了尚云祥的很多练拳体会,如翻浪劲、行步如槐虫、打人如走路、打人如拍球、打人如亲嘴、打法定要先进身,还讲了形意拳与气功等等。孙、姚听完,犹如醍醐灌顶,心境顿开,豁然贯通。好了,练武找到方向了!
为了进一步把形意拳武术研究得更为透彻,孙明星、姚俊保又拜师青岛中医名家何中州老先生学习医术,悉心钻研运动解剖学,结构力学等,再结合自己的日常体验和感悟,汲取医术与武术之精髓,融会贯通,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相对科学的拳术理论;他们认为,尚派形意拳主要是讲究打击时的整体力,明劲要整,暗劲要整,化劲也要整;习武者,其有形者为动作、为拳架,无形者为气力,动作与拳架就是气力的具体应用;有了整劲,然后再把力的传导、整体的移动速度求出来,拳的力量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了。两位老师关于尚派形意拳的习练,有很精辟的论述,笔者将继续撰文,以飨读者。
为了能够让尚派形意拳继续发扬光大,孙明星、姚俊保先后收了不少徒弟,使得尚派形意拳在青岛有了一个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孙明星先生已于2012年2月去世了。姚俊保也已过耳顺之年,但他仍然在武术的海洋里孜孜不倦的研究、追求。他说,中华武术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文为阴,武为阳,相互制约,相互转换,文不成武不就,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华武术离不开中国道家思想,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作为他们的学生,笔者想通过日常所整理的点滴资料,对那些默默无闻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的先驱和前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附:尚派形意拳青岛师承谱
尚云祥传尚派一代:莱州高抟九、杨象离;
高抟九、杨象离传尚派二代:王倩一、王倩民、王倩君、李培意、刘聚福、孙明星(青岛)、姚俊保(青岛);
青岛孙明星、姚俊保传尚派三代:孙坚、刘朝阳、吴春辉、王本龙、王培之、吕青、颜鹏、王世杰、魏巍(日本)、张国平、刘克勤、葛从全、王坤、刘锡岗、赵青海、郎继孝、赵克勤、李泉、范冠卿、徐廷营等;
青岛刘克勤传尚派四代:刘天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