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海外华文作家虹影的代表作《饥饿的女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运用仔细阅读及参考相关文献的方法,以虹影的双重身份和悲剧主义根源作为出发点,对小说《饥饿的女儿》中所表达的“饥饿”进行解读。由此,认识到虹影在小说中表达出的主人公在生活物质上的饥饿、精神世界贫瘠造成心灵归属的饥饿和对于父爱的无比渴望而异化成关于性爱的饥饿。从而,也更好的发掘到虹影小说作品的文学内涵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虹影;饥饿;价值
虹影,作为著名的海外华文作家,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开始写诗,1988年开始发表小说。长篇著作《饥饿的女儿》曾获中国台湾1997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1] 这部小说以自传体的方式融入了作家自己的经历,也因此将书中的“饥饿”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解读“饥饿”
虹影出生贫困、幼年不幸,父亲是长江上的水手,母亲是码头搬运工。她的童年一直披着“私生女”的阴影,邻居非议、家庭暴力和不公平待遇等惨痛经历一直延续至她的青春时期。直到18岁得知自己的身世和悲剧性的爱情时,她选择了逃离,开始自由的流浪和作家人生,同时丰富的经历也给虹影的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的灵感。
《饥饿的女儿》这部小说以社会最底层的贫民生活为背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艺术加工。位于四川重庆长江南岸的典型贫困家庭中有一个叫六六的女孩,因为在家排行老六,所以叫六六。她的童年的大背景是中国从胜到衰、再到百废俱兴的过程,六六因此经历了难以忍受的贫瘠、饥饿,遭受了世事的艰辛、看遍了人性的丑恶。因为不可告人的“私生女”身份,她在小时候的种种敏感和猜忌都是因为身份而引起的。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失望……一个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弄糟所有人的无法处理的事情。”[2]这是一种自我怀疑,来自于家庭和邻里议论的压力导致的不良心理情绪。十八岁以前,六六的身份是一个谜,她不知道自己是谁,“我是谁”这样对个体存在的质疑在此被提了出来。
六六代表的是一个年代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具有特殊身份、特殊经历的人。她怀有生活在六零年代的人几乎都有的那种体悟,经常性陷入自我拷问及矛盾,敏锐而多疑。六六的私生女身份被揭开时,她不得不在当时包容度极其有限的社会环境中承受来自同学、朋友、邻居等人的非议和歧视,尤其是忍受来自默默承受非议辛苦养活自己的也是对她来讲最亲密的养父的冷漠。种种这些都是六六痛苦到无法呼吸的枷锁,更没有人去了解她的内心和她的情感需求。于是一种少年的叛逆和荒诞从而衍生,她的生命进程中充满了怪诞与匪夷所思。其实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并不为复杂,但是故事所要表达的一种存在主义的体验感却揪人心肺。这集中体现在六六的成长经历中一直存在着的一个魔障,那就是饥饿。
第一种源自生理本能饥饿,由缺少食物带来的饥饿感。“饥饿是我的胎教……恨不得跟每一个手里有碗的人下跪。”[2]这是在六十年代生活过的人普遍会产生的一种深深的条件反应式的饥饿。那是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老天都在不知所以地惩罚着自己的子民,自然灾害让树皮、野草都绝了踪迹。那是一个饥饿以致疯狂的年代,人在饿到忍无可忍时甚至可以抠土吃,一种叫做“观音土”的白色墙体土可以缓解饥饿,但是会令人涨肚而死。我记得有小说中曾写道,因为饥饿甚至挖出死人来吃,那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饥饿体验,而这正是这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不幸和遭遇。
第二种源自心灵归属与情感需求的饥饿。六六从小被无端猜忌与流言蜚语围绕,先是生父的查无踪迹,又是养父的冷漠相待,传统道德社会因素以及大人的“错误”强制性的给六六套上了枷锁。这些莫名的沉重压力最终逼至六六出逃。当成年之后,这些冷漠从她的身上折射出来,回应在相关的人物及环境上显得凄凉且悲哀,“三个父亲,都负了我:生父为我付出沉重的代价,却只给我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地照料我长大,但从未亲近过我的心;历史老师,我情人般的父亲,只顾自己离去,把我当作一桩应该忘掉的艳遇。”[2]失望、绝望,痛彻心扉之后大彻大悟而发出“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父亲”的感叹。残缺不全的童年促使六六一直在渴望爱、寻找爱,让六六不断的在生命的旅程中寻找着心底嘶吼着的爱:父爱。但是在经历了缺失父爱、寻找父爱、替代性父爱落空之后,六六醒悟了,而留给她的也只有这份绝望式的醒悟。
第三种饥饿是关于“性”的饥饿,也可以叫做饥渴。这方面的饥饿来源于那个年轻斯文的历史老师。那是在六六寻找父爱过程中的一次美丽的邂逅。沉睡中的饥饿被唤醒,心灵的契合、身体的纠缠、欲望的满足。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六六的行为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放荡和出格,但也正是以六六为代表的缺失感特别强的群体的自我救赎方式。一时的迷惑,让六六以为自己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但是后来的悲剧,却让六六进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六六想要从对方身上得到安慰,得到一种能医治她的抚爱。由此看来,这个幸运而不幸的历史老师具有双重意义,代表六六对父爱的向往与满足身体欲望的幻象。值得指出的是,六六与历史老师发生爱情,不是以爱情为导向的,她的性关系理念是基于对爱与父爱的渴求。这是私生女身份带来的烙印,是社会冷漠在六六身上的烙印。在历史老师自杀后,六六才发觉,她与历史老师的爱恋不过是自以为是的将两人对于命运共同的悲观转化为了爱恋。六六因此成了荒诞的代名词。童年的私生女身份,十八岁身世大白后的自暴自弃,她用自己坚持的道义对社会进行抗争,以至于在回家探望父母时她表现得极其冷漠和尖锐。
悲剧性的成长背景造就了六六乖张的性格,选择流浪漂泊的生活方式赋予了她野草般百折不挠的生命张力。游走四方、肆意生活、随心所欲,任何时候都保持着自己、坚持着自己想要的感觉与沉溺。[3]在六六的眼睛里没有所谓对错是非,生命中多重的饥饿带给她的痛感最终被潜藏在内心深处,呈现出的是不断追逐自己的信念,成全了自己对生活的痴情。
二、作品价值
描写生长于苦难家庭、具有尴尬身份的六六,也是作者敢于面对自己身世的坦荡表现。通过倒叙、穿插、闪回等片段式的方式,以细腻深入的笔法通过种种悲惨事件的描述,对六六的种种行为探究其思想根源与行为形成的社会背景,最后将笔触落到小说的主题词——“饥饿”。虹影所描述的六六、苦难家庭及相关人物不仅是为了对六六的童年、經历、思想进行解析,更是为了通过现象让读者看到故事所要表达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群体的时代记忆。[4]对生活在六零年代的有着苦难童年或者单亲家庭的群体,进行了诠释和解析,反映着生存环境对人的性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本身对环境的反馈。这种对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学创作体现出了虹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作为女性作家的她也以特有的敏感和细腻对生命、社会和历史等问题都给予了独特的思考角度,从而为她的作品赋予了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单冬.脂粉阵里的英雄——虹影作品论[D].济南:山东大学,2005
[2]虹影.饥饿的女儿[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3]王俊秋.虹影小说的追寻情结解读[D].吉林:吉林大学,2004
[4]虹影.那么多人对我有那么多偏见[EB/OL].2007-01-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98efa 010006h4.html
【关键词】:虹影;饥饿;价值
虹影,作为著名的海外华文作家,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开始写诗,1988年开始发表小说。长篇著作《饥饿的女儿》曾获中国台湾1997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1] 这部小说以自传体的方式融入了作家自己的经历,也因此将书中的“饥饿”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解读“饥饿”
虹影出生贫困、幼年不幸,父亲是长江上的水手,母亲是码头搬运工。她的童年一直披着“私生女”的阴影,邻居非议、家庭暴力和不公平待遇等惨痛经历一直延续至她的青春时期。直到18岁得知自己的身世和悲剧性的爱情时,她选择了逃离,开始自由的流浪和作家人生,同时丰富的经历也给虹影的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的灵感。
《饥饿的女儿》这部小说以社会最底层的贫民生活为背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艺术加工。位于四川重庆长江南岸的典型贫困家庭中有一个叫六六的女孩,因为在家排行老六,所以叫六六。她的童年的大背景是中国从胜到衰、再到百废俱兴的过程,六六因此经历了难以忍受的贫瘠、饥饿,遭受了世事的艰辛、看遍了人性的丑恶。因为不可告人的“私生女”身份,她在小时候的种种敏感和猜忌都是因为身份而引起的。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失望……一个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弄糟所有人的无法处理的事情。”[2]这是一种自我怀疑,来自于家庭和邻里议论的压力导致的不良心理情绪。十八岁以前,六六的身份是一个谜,她不知道自己是谁,“我是谁”这样对个体存在的质疑在此被提了出来。
六六代表的是一个年代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具有特殊身份、特殊经历的人。她怀有生活在六零年代的人几乎都有的那种体悟,经常性陷入自我拷问及矛盾,敏锐而多疑。六六的私生女身份被揭开时,她不得不在当时包容度极其有限的社会环境中承受来自同学、朋友、邻居等人的非议和歧视,尤其是忍受来自默默承受非议辛苦养活自己的也是对她来讲最亲密的养父的冷漠。种种这些都是六六痛苦到无法呼吸的枷锁,更没有人去了解她的内心和她的情感需求。于是一种少年的叛逆和荒诞从而衍生,她的生命进程中充满了怪诞与匪夷所思。其实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并不为复杂,但是故事所要表达的一种存在主义的体验感却揪人心肺。这集中体现在六六的成长经历中一直存在着的一个魔障,那就是饥饿。
第一种源自生理本能饥饿,由缺少食物带来的饥饿感。“饥饿是我的胎教……恨不得跟每一个手里有碗的人下跪。”[2]这是在六十年代生活过的人普遍会产生的一种深深的条件反应式的饥饿。那是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老天都在不知所以地惩罚着自己的子民,自然灾害让树皮、野草都绝了踪迹。那是一个饥饿以致疯狂的年代,人在饿到忍无可忍时甚至可以抠土吃,一种叫做“观音土”的白色墙体土可以缓解饥饿,但是会令人涨肚而死。我记得有小说中曾写道,因为饥饿甚至挖出死人来吃,那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饥饿体验,而这正是这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不幸和遭遇。
第二种源自心灵归属与情感需求的饥饿。六六从小被无端猜忌与流言蜚语围绕,先是生父的查无踪迹,又是养父的冷漠相待,传统道德社会因素以及大人的“错误”强制性的给六六套上了枷锁。这些莫名的沉重压力最终逼至六六出逃。当成年之后,这些冷漠从她的身上折射出来,回应在相关的人物及环境上显得凄凉且悲哀,“三个父亲,都负了我:生父为我付出沉重的代价,却只给我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地照料我长大,但从未亲近过我的心;历史老师,我情人般的父亲,只顾自己离去,把我当作一桩应该忘掉的艳遇。”[2]失望、绝望,痛彻心扉之后大彻大悟而发出“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父亲”的感叹。残缺不全的童年促使六六一直在渴望爱、寻找爱,让六六不断的在生命的旅程中寻找着心底嘶吼着的爱:父爱。但是在经历了缺失父爱、寻找父爱、替代性父爱落空之后,六六醒悟了,而留给她的也只有这份绝望式的醒悟。
第三种饥饿是关于“性”的饥饿,也可以叫做饥渴。这方面的饥饿来源于那个年轻斯文的历史老师。那是在六六寻找父爱过程中的一次美丽的邂逅。沉睡中的饥饿被唤醒,心灵的契合、身体的纠缠、欲望的满足。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六六的行为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放荡和出格,但也正是以六六为代表的缺失感特别强的群体的自我救赎方式。一时的迷惑,让六六以为自己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但是后来的悲剧,却让六六进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六六想要从对方身上得到安慰,得到一种能医治她的抚爱。由此看来,这个幸运而不幸的历史老师具有双重意义,代表六六对父爱的向往与满足身体欲望的幻象。值得指出的是,六六与历史老师发生爱情,不是以爱情为导向的,她的性关系理念是基于对爱与父爱的渴求。这是私生女身份带来的烙印,是社会冷漠在六六身上的烙印。在历史老师自杀后,六六才发觉,她与历史老师的爱恋不过是自以为是的将两人对于命运共同的悲观转化为了爱恋。六六因此成了荒诞的代名词。童年的私生女身份,十八岁身世大白后的自暴自弃,她用自己坚持的道义对社会进行抗争,以至于在回家探望父母时她表现得极其冷漠和尖锐。
悲剧性的成长背景造就了六六乖张的性格,选择流浪漂泊的生活方式赋予了她野草般百折不挠的生命张力。游走四方、肆意生活、随心所欲,任何时候都保持着自己、坚持着自己想要的感觉与沉溺。[3]在六六的眼睛里没有所谓对错是非,生命中多重的饥饿带给她的痛感最终被潜藏在内心深处,呈现出的是不断追逐自己的信念,成全了自己对生活的痴情。
二、作品价值
描写生长于苦难家庭、具有尴尬身份的六六,也是作者敢于面对自己身世的坦荡表现。通过倒叙、穿插、闪回等片段式的方式,以细腻深入的笔法通过种种悲惨事件的描述,对六六的种种行为探究其思想根源与行为形成的社会背景,最后将笔触落到小说的主题词——“饥饿”。虹影所描述的六六、苦难家庭及相关人物不仅是为了对六六的童年、經历、思想进行解析,更是为了通过现象让读者看到故事所要表达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群体的时代记忆。[4]对生活在六零年代的有着苦难童年或者单亲家庭的群体,进行了诠释和解析,反映着生存环境对人的性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本身对环境的反馈。这种对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学创作体现出了虹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作为女性作家的她也以特有的敏感和细腻对生命、社会和历史等问题都给予了独特的思考角度,从而为她的作品赋予了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单冬.脂粉阵里的英雄——虹影作品论[D].济南:山东大学,2005
[2]虹影.饥饿的女儿[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3]王俊秋.虹影小说的追寻情结解读[D].吉林:吉林大学,2004
[4]虹影.那么多人对我有那么多偏见[EB/OL].2007-01-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98efa 010006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