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牲畜了,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从某种层面上说,学生写作文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梳理思想,进而达到与人沟通的过程。对此,新课程标准也有相关的要求:初中生的写作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令人堪忧的是,刚刚步入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不仅缺少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更缺乏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文章因为缺乏思想性,读起来味同嚼蜡,所以,想方设法提升学生作文思想性,着实迫在眉睫。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几点探索:
尝试一,多角度思考,步步深入追问
由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所以学生每天都应该不缺乏写作的材料。当一件事情在眼前发生的时候,有心的人往往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容易透过现象看本质,文章就有了深度和独特性。
举例来说,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有的班级没有得到奖状。如果以此为素材,就会出现不同的见解,文章就有了水平高低之说。有的学生在作文里,只是提到虽然失败了,但下次争取得到较好的名次云云。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失利?没有冷静的思考,这样盲目地表决心,无疑是草草收兵,还有说大话、空话之嫌。如果能步步追问,就会发现原来这失利的原因是五花八门的:有的是因为同学们一直想争第一,“欲速则不达”;有的是因为全班同学服装不统一,“细节决定成败”;有的是因为个别人不好好做,破坏了整体形象,“不团结必败无疑”。
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文章就有了鲜明的思想性和独特性,当然也具有了可读性。
尝试二,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
教材里的文章也无不示范作用。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的结尾就卒章显志的写法,为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示范。
文章的结尾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此处的议论就能够和前面的叙事紧紧扣在一起,并通过“路”的一语双关,由现实生活中的路,想到了人生道路。由于象征的存在,可以将具体的、可视的物品变为抽象的思想。教师能够将这种思路传授给学生,才会在学生的习作里欣喜地看到类似于“爱,是人们生命中的太阳”的慨叹。
再如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结尾是这样的:“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结尾的妙处就是能够从眼前的小的事件,想到更为遥远的大的哲学思想:中年人肩负着尊老爱幼,承前启后的人生使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整个世界,都因为有了责任感的存在,而和谐发展。生命的生生不息离不开责任感的存在。由此看出,思想来源于由眼前到世界,由可视到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学生往往缺少这种深思熟虑,而容易浅尝辄止。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令学生感悟到课本既是读的材料又是写的引导。教材的作用是多元的,教师对教材的开发,也应该是孜孜不倦的。
尝试三,积累语丝,尝试做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
学生需养成每天记诵一条名言警句的习惯。这些语丝,都是些妙语。积累格言警语意义在于,背得多了,必要的时候就会脱口而出。另外,网上的一些视频资源也能起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于丹老师讲论语等优秀的视频就能给人洗脑子、磨脑子,领着学生进行思维体操的训练。在国外的一些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接受逻辑学,而我国教育对此重视得不够。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无伦次,东一句、西一句的混乱现象,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不会逻辑推理。在我们的写作指导中,应该自觉地渗透一些有关逻辑的知识,比如因果论、假设推理、表条件的关联词语的应用等。学生只有脑子里装着这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才会初步掌握认识世界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思想才会不断成长、成熟,文章的思想内涵才会避免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作文梳理了学生的思想,反过来,学生的思想也应该服务于作文。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承认目前遇见了低谷,我们只能选择在实践中摸索,如果我们能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从积累素材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探索,相信学生就会开出思维的花朵。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为人师者,面对眼前的难题,确实应该好好思考一番。
从某种层面上说,学生写作文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梳理思想,进而达到与人沟通的过程。对此,新课程标准也有相关的要求:初中生的写作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令人堪忧的是,刚刚步入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不仅缺少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更缺乏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文章因为缺乏思想性,读起来味同嚼蜡,所以,想方设法提升学生作文思想性,着实迫在眉睫。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几点探索:
尝试一,多角度思考,步步深入追问
由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所以学生每天都应该不缺乏写作的材料。当一件事情在眼前发生的时候,有心的人往往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容易透过现象看本质,文章就有了深度和独特性。
举例来说,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有的班级没有得到奖状。如果以此为素材,就会出现不同的见解,文章就有了水平高低之说。有的学生在作文里,只是提到虽然失败了,但下次争取得到较好的名次云云。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失利?没有冷静的思考,这样盲目地表决心,无疑是草草收兵,还有说大话、空话之嫌。如果能步步追问,就会发现原来这失利的原因是五花八门的:有的是因为同学们一直想争第一,“欲速则不达”;有的是因为全班同学服装不统一,“细节决定成败”;有的是因为个别人不好好做,破坏了整体形象,“不团结必败无疑”。
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文章就有了鲜明的思想性和独特性,当然也具有了可读性。
尝试二,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
教材里的文章也无不示范作用。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的结尾就卒章显志的写法,为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示范。
文章的结尾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此处的议论就能够和前面的叙事紧紧扣在一起,并通过“路”的一语双关,由现实生活中的路,想到了人生道路。由于象征的存在,可以将具体的、可视的物品变为抽象的思想。教师能够将这种思路传授给学生,才会在学生的习作里欣喜地看到类似于“爱,是人们生命中的太阳”的慨叹。
再如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结尾是这样的:“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结尾的妙处就是能够从眼前的小的事件,想到更为遥远的大的哲学思想:中年人肩负着尊老爱幼,承前启后的人生使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整个世界,都因为有了责任感的存在,而和谐发展。生命的生生不息离不开责任感的存在。由此看出,思想来源于由眼前到世界,由可视到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学生往往缺少这种深思熟虑,而容易浅尝辄止。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令学生感悟到课本既是读的材料又是写的引导。教材的作用是多元的,教师对教材的开发,也应该是孜孜不倦的。
尝试三,积累语丝,尝试做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
学生需养成每天记诵一条名言警句的习惯。这些语丝,都是些妙语。积累格言警语意义在于,背得多了,必要的时候就会脱口而出。另外,网上的一些视频资源也能起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于丹老师讲论语等优秀的视频就能给人洗脑子、磨脑子,领着学生进行思维体操的训练。在国外的一些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接受逻辑学,而我国教育对此重视得不够。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无伦次,东一句、西一句的混乱现象,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不会逻辑推理。在我们的写作指导中,应该自觉地渗透一些有关逻辑的知识,比如因果论、假设推理、表条件的关联词语的应用等。学生只有脑子里装着这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才会初步掌握认识世界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思想才会不断成长、成熟,文章的思想内涵才会避免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作文梳理了学生的思想,反过来,学生的思想也应该服务于作文。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承认目前遇见了低谷,我们只能选择在实践中摸索,如果我们能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从积累素材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探索,相信学生就会开出思维的花朵。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为人师者,面对眼前的难题,确实应该好好思考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