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强化实效性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亲历“对话”过程,从语言到内容到思想,再由思想到内容到言语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导出精彩,导出个性?教师应让学生亲历对话互动过程,课堂教学会因互动而更加和谐。
一、创设情境,引领互动
新课切入可借助课件、插图、实物、音像等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可创设别出心裁的导语,给学生展示形象化的文本,激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
如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一课,他一走进课堂就说:“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今天来到你们翠鸟王国采访。”学生顿时兴奋起来。于老师说:“听说你们翠鸟的叫声很好听!”学生就学着翠鸟欢叫起来,仿佛走进了鸟的王国。“听说你们又叫钓鱼郎,谁来介绍一下是怎样捕鱼的,好吗?……这儿有一篇报道,可惜我看不懂中文,谁来读给我听听?”……在童话般的教学中,于老师通过巧妙预设,将问题一层层铺开,从而引领学生自觉投入到对文本的互动探究中。
二、引导质疑,诱发互动
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进步。传统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解答”模式过于单一,约束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教师在“包办”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查资料或讨论或实地考查等方式解决问题。
如孙双金老师教学《落花生》时,引导学生就“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一句精读质疑。一生互动质疑:“大家对这句话有意见吗?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其他学生纷纷质疑:“要像落花生一样,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我认为父亲说的话不全对,我们应当做一个既外表美,又内在美的人。”……
又如六年级第十二册《将相和》一课学完后,我问:“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当蔺相如捧着璧要向柱子上撞时,秦王为什么不让他撞?这样,赵国既失去了一件无价之宝,又失去了一个人才,对秦国不是很好吗?”听了她的提问,学生议论纷纷,我趁机放手,让学生都动脑想一想。一段时间后,学生陆续举手发言。
生1:我觉得秦王之所以不让蔺相如撞,是因为他太喜欢和氏璧了,他舍不得让这件无价之宝在自己眼前破碎。
生2:秦王要的是和氏璧,而不是蔺相如的命,所以他不让蔺相如撞,这样才能保证和氏璧完好无损啊!
师:你们的分析有道理。
生3:我从课外书上看到,当时秦国正全力进攻楚国,他没有多余的精力对付赵国,只是想借自己国势强盛,趁机占点小便宜。所以秦王不会让蔺相如与和氏璧一块撞毁,这样,不仅宝物得不到,还有可能引发两国战争,对秦国不利。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你能联系课外知识来分析,让人心服口服,很好!
生4:再说,当时蔺相如的才智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他是在“完璧归赵”之后才被提拔为上大夫的),在赵国他还算不了什么大人物,秦王怎能为了一个无名小卒,让自己既失去宝物,又在各国面前不好说话呢?
师:你不仅读书仔细,还能站在秦王的角度,从大局着想,不简单!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对话,师生互动
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在互动、交往中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这种对话也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既要走进教材,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珍视学生差异,充分尊重学生,实现教师、文本、学生平等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自由对话,能让课堂在互动中充满魅力和灵气。如教学《那深情的一跪》片段中:
师:这是主动承担责任的情怀!于是,他——
生:虔诚跪倒在这只小乌的面前,同时伸手画了个“十”字,以示深深的忏悔之情……
师:“虔诚跪倒”说明运动员的下跪是——
生:真心实意的。
师:那是一种真挚的情怀!
生:……伸手画了个“十”字,以示深深的忏悔之情…
师:“伸手画了个十字”,说明他以宗教圣洁的礼仪对待——
生:小鸟。
师:可见,那是多么圣洁崇高的情怀!
四、积极评价,导向互动
教师及时、恰当、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悦纳对方的积极性的评价,学生自己静心反思后的有意义的自我评价,都能让学生增添自信与快乐,也能给学习带来强大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也更加和谐。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语文素养。
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倔强的小红军》评价导向:
师:除了了解到小红军的性格倔强外,你对他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他是一个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两脚冻得又青又红的小红军。
师:你把刚才说的话再读读。“黄黄的小脸”可不可以简单地说成“黄脸”?你想一想。
生:(思考很久)小红军十一二岁,黄脸,大眼睛,薄嘴唇,翘鼻子。
师:说得多简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如果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了?
在互动中,教师要运用巧妙、机智、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更和谐。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要在师生间平等、自由的对话中,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积极评价,构建高效和谐语文课堂。
一、创设情境,引领互动
新课切入可借助课件、插图、实物、音像等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可创设别出心裁的导语,给学生展示形象化的文本,激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
如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一课,他一走进课堂就说:“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今天来到你们翠鸟王国采访。”学生顿时兴奋起来。于老师说:“听说你们翠鸟的叫声很好听!”学生就学着翠鸟欢叫起来,仿佛走进了鸟的王国。“听说你们又叫钓鱼郎,谁来介绍一下是怎样捕鱼的,好吗?……这儿有一篇报道,可惜我看不懂中文,谁来读给我听听?”……在童话般的教学中,于老师通过巧妙预设,将问题一层层铺开,从而引领学生自觉投入到对文本的互动探究中。
二、引导质疑,诱发互动
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进步。传统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解答”模式过于单一,约束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教师在“包办”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查资料或讨论或实地考查等方式解决问题。
如孙双金老师教学《落花生》时,引导学生就“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一句精读质疑。一生互动质疑:“大家对这句话有意见吗?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其他学生纷纷质疑:“要像落花生一样,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我认为父亲说的话不全对,我们应当做一个既外表美,又内在美的人。”……
又如六年级第十二册《将相和》一课学完后,我问:“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当蔺相如捧着璧要向柱子上撞时,秦王为什么不让他撞?这样,赵国既失去了一件无价之宝,又失去了一个人才,对秦国不是很好吗?”听了她的提问,学生议论纷纷,我趁机放手,让学生都动脑想一想。一段时间后,学生陆续举手发言。
生1:我觉得秦王之所以不让蔺相如撞,是因为他太喜欢和氏璧了,他舍不得让这件无价之宝在自己眼前破碎。
生2:秦王要的是和氏璧,而不是蔺相如的命,所以他不让蔺相如撞,这样才能保证和氏璧完好无损啊!
师:你们的分析有道理。
生3:我从课外书上看到,当时秦国正全力进攻楚国,他没有多余的精力对付赵国,只是想借自己国势强盛,趁机占点小便宜。所以秦王不会让蔺相如与和氏璧一块撞毁,这样,不仅宝物得不到,还有可能引发两国战争,对秦国不利。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你能联系课外知识来分析,让人心服口服,很好!
生4:再说,当时蔺相如的才智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他是在“完璧归赵”之后才被提拔为上大夫的),在赵国他还算不了什么大人物,秦王怎能为了一个无名小卒,让自己既失去宝物,又在各国面前不好说话呢?
师:你不仅读书仔细,还能站在秦王的角度,从大局着想,不简单!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对话,师生互动
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在互动、交往中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这种对话也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既要走进教材,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珍视学生差异,充分尊重学生,实现教师、文本、学生平等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自由对话,能让课堂在互动中充满魅力和灵气。如教学《那深情的一跪》片段中:
师:这是主动承担责任的情怀!于是,他——
生:虔诚跪倒在这只小乌的面前,同时伸手画了个“十”字,以示深深的忏悔之情……
师:“虔诚跪倒”说明运动员的下跪是——
生:真心实意的。
师:那是一种真挚的情怀!
生:……伸手画了个“十”字,以示深深的忏悔之情…
师:“伸手画了个十字”,说明他以宗教圣洁的礼仪对待——
生:小鸟。
师:可见,那是多么圣洁崇高的情怀!
四、积极评价,导向互动
教师及时、恰当、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悦纳对方的积极性的评价,学生自己静心反思后的有意义的自我评价,都能让学生增添自信与快乐,也能给学习带来强大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也更加和谐。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语文素养。
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倔强的小红军》评价导向:
师:除了了解到小红军的性格倔强外,你对他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他是一个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两脚冻得又青又红的小红军。
师:你把刚才说的话再读读。“黄黄的小脸”可不可以简单地说成“黄脸”?你想一想。
生:(思考很久)小红军十一二岁,黄脸,大眼睛,薄嘴唇,翘鼻子。
师:说得多简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如果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了?
在互动中,教师要运用巧妙、机智、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更和谐。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要在师生间平等、自由的对话中,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积极评价,构建高效和谐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