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一体化:基于全面质量提升的区域创新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苏州义务教育一体化主要面临小初办学衔接不够、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不适应过渡期学习等问题。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区域实践,需要顶层架构,坚守“全面质量”、追求“贯通融合”、凸显“紧密联动”。义务教育一体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拼接”,而应是全面系统的“衔接”,需要通过“课程一体化”的设置、“教学一体化”的安排、“评价一体化”的导向、“研训一体化”的实施有序推进。
  关键词:义务教育一体化;全面质量;区域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41-04
  根据国家课程规划设置,义务教育是作为一个整体安排的,让学生拥有正常而积极的童年、少年生活,享受完整的九年一体化的学校生活,是义务教育的题中之义。为此,从2015年9月开始,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联合研制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一体化衔接教育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启动了基于全面质量提升的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区域实践。
  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质量保证的义务教育一体化衔接的区域实践样态,区域整体教育质量明显提升。通过实践,我们深刻感悟到:立足区域实际,切实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确实是提升区域全面教育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义务教育一体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学生来说是人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进入初中,学习的课程多了,课时长了,作业多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面对新的环境和变化,很多学生很不适应。针对这种现状,义务教育一体化区域实践,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区域内小初办学衔接不够
  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原本完整的义务教育管理体系在苏州城区被分为市、区两级管理,小学阶段主要为区属管理,初中阶段为市属管理,从而形成了区域内小初的办学体制不同、管理主体不同的格局。这样的格局造成了两者各自为政,小学只研究小学的教学样式,初中只按照初中的模式教学,彼此鲜有交流。最终小学不清楚初中的教学样态应该是怎样的,初中也对小学升上来的学生有诸多不满,长此以往,小初学段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实行“小初一体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两个学段融合、衔接。
  (二)过渡期学生学习不适应
  小、初两个学段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节奏、学习难度都存在不小的差异。比如小学教学重感悟、多意会、呵护灵动的表达,初中教学重逻辑、讲严谨、强调缜密的思考。小学教师重指导,喜欢手把手地教;初中教师重自主,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进入初中后,教师面对面给学生讲解的次数少了,学习节奏加快了,被教师否定的次数多了,学习中出现错误的概率更是大大提升了,很多学生因此学习信心不足,感觉不适应初中学习。因此,实行“小初一体化”,可以缩短学生发展的过渡期。
  (三)初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初中学段历来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短板”:学习时间只有短短三年,考查科目相比小学成倍增长,作业难度和容量更有几何级上升的趋势,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在快速拉开。实行“小初一体化”,可有效解决初中阶段时间紧、课程多、负担重、质量低的问题,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从整体上提升区域的教育质量,实行优质均衡。
  二、义务教育一体化顶层架构的策略
  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区域实践,需要顶层架构。经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我们认为,坚守“全面质量”、追求“贯通融合”、凸显“紧密联动”,是实现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有效策略。
  (一)坚守“全面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中,“质量”一词出现了51次,足以说明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文件中所说的质量体现了一种全面的质量观。实行“义务教育一体化”,必须坚守“全面质量”。
  我们认为,“全面质量”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人文素质、品德修养、心理健康、兴趣特长、审美创造等,“全面质量”呼唤教育必须要构成一个服务完整的“人”的综合体系,支持“每一个”人的发展。
  坚守“全面质量”观,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能唯分数论;二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提供灵活、多样、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异,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学校既不能过分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也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与引领,必须兼顾这两个功能。
  实行“义务教育一体化”,坚守“全面质量”观,能够让学生从6~15岁,在同一个体制里学习、生活,这样更容易培养良好的习惯品行,形成进阶的知识能力提升,实现素养的贯通性涵育,培养“完整的人”。
  (二)追求“贯通融合”
  我们认为,九年一体化的教育本质是连贯的,“一体化”能在完整、系统地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小学、初中的有机衔接,促进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和社会生活能力。基于学段衔接不畅这个现实,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根据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应达到的发展程度要求,我们明确了“小初一体化”的贯通融合培养目标: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心理;第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方法;第四,奠基未来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學生将来必须能够融入社会,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特长,人的社会化是其个性特长培养和发挥的基础。追求“贯通融合”,我们的理解是学段间实现有效贯通,学科间通过大主题实现横向融合,学科内利用大单元达到纵向融合。追求“贯通融合”,需要不断探索“市区通联”体制创新,不断强化“科教融合”效能提升,力争在教学研究、教师发展、课程整合等方面实现小初学段融合贯通,全面提升融合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科育人能力,促进苏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区域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三)凸显“紧密联动”
  面对姑苏区没有区属初中而市属小学甚少这一独特现象,基于区属小学与市属初中体制不同这一现实状况,为了更好达成融会贯通目标,实行“义务教育一体化”,还需凸显“紧密联动”,真正在“动”字上做文章。我们以“全面融合、上下贯通”为愿景,积极采取“区域联动”“校际互动”“小初教师齐动”等做法,建立“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构建“学养绿色达标评价体系”, 组建“衔接教育联盟校”,弥补小学与初中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的断层,在紧密联动中逐步探索形成适用于学生“过渡期”的教育,为指向全面质量与全方位育人创立新机制,迈向区域教学质量整体提升进而达到优质均衡的理想状态。
  三、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义务教育一体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拼接”,而应是全面系统的“衔接”,我们通过“课程一体化”设置、“教学一体化”安排、“评价一体化”导向、“研训一体化”实施进行有序推进。
  (一)通过课程一体化设置推进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根据《方案》,我们经过全方位调研,在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小初的不同特点,推出“小初衔接桥梁系列课程”(以下简称“桥梁课程”)。“桥梁课程”分为学科类、教学类、学法类、心理类、支持系统类等多个模块。学科类桥梁课程在全学科中进行推进,主要聚焦小初学科关键能力的“一体化”建构。如“语文衔接课程”将小初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序列化安排,实现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衔接与贯通。“英语衔接课程”融入英语分级读物,重在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同时兼顾语言输出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语用能力。学科类“桥梁课程”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类“桥梁课程”则聚焦“怎么教”的问题,两者融通,从而形成“教学”纬度的有效衔接。
  “桥梁课程”采用线下线上混合的方式双线并进。创新研发的“苏·慧”与“苏·慧 ”系列线上课程群给予了每位学生全学科、全时空、全自主的进阶学习资源。“课前导学”“直播教学”“学后答疑”“学生评价”等模块让学生走一走,跳一跳,实现最优发展。“桥梁课程”以基于国家课程的“融合化”实施为主,区本化“小初衔接课程”在区本课程时间推进,“衔接教育联盟校”还不断进行极具个性的校本化实践。
  (二)通过教学一体化安排推进教学方式的有效衔接
  为解决小学、初中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明显问题,我们组建了以市、区两级主要学科的教研员及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科教学改革研究小组,形成了覆盖全学科的《小初“衔接学科”教学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小初衔接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资源开发、作业设计要求及教学评价建议等问题,为小学、初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等有机统一提供了参照。我们依据《建议》,精选部分教学案例,汇编了《义务教育一体化教学设计及课例分析》,为区域内小学与初中教师提供教学参照的样板,深受教师欢迎。
  我们研制的学科“衔接教学”实施建议在联盟校中已经是常态化运用。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都能按照《建议》中的“一体化”要求进行,互相借鉴,直至完全融合、上下贯通。
  (三)通过评价一体化导向推进小初学段教学质量的有效衔接
  为坚持指向全面质量观和全方面育人的评价导向,我们构建了《小初衔接学生学养绿色达标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评价过程打通。贯穿九年的《评价体系》对小学和初中学段的评估标准研发、评估工具开发、评估数据分析、学科监测模型构建以及评估结果的运用,都明确了具体要求,并给出精准指导。
  经过多年实践和反复打磨,姑苏区小学六年级的学业监测方式和初中一年级的学业监测方式基本实现全面接轨,构建了一致的指标体系,形成了源自一脉、逐层递进的内容维度释义和能力水平界定。清晰的评估标准切实帮助教师合理分解教学任务并在课堂上有效落实。每年全市初一年级开展学业质量监测的结果,也会形成详尽的分析报告,及时反馈到小学,为改进与完善小学教学提供实证依据,使质量监测成为教师改进教学衔接、优化学科育人的风向标,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教学质量整体水平。
  我们依据《评价体系》,坚持质量评价的全面性、多元性,每年对区域内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包括学业评价、素养评价、品行评价、习惯评价等,形成《学生阶段学养绿色达标评价报告》,有效地促进了整体教学质量地提升。
  (四)通过研训一体化实施推进专业发展的有效衔接
  为充分发挥教师研训的集聚效应,探索“市区通联”的机制创新,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建立了“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并研制了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实施方案》。确立了“教科研融合服务教育决策项目”“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苏式课堂’示范项目”“高层次骨干教师‘孵化’项目”“学生阶段学养绿色达标升级项目”“衔接课程建设项目”“基层调研纵深化服务项目”六大项目,并明确了每个项目实施的工作要点,较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梯度性发展。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用更高视域,审视整个教育发展进程,主导宏观决策研究和顶层培训。各县、市、区以学科专业人员为主体,成立研训工作小组,着力于各层级学科衔接教学内容的制定和研训架构。各区域定期开展教科研训一体化活动。以姑苏区为核心研训基地,每年开展大市范围的衔接教学展示研讨,用活动推出一批精品课例和有较高“衔接教学”专业实践经验的骨干人才。每年组织初一学生开展学业质量监测,有效评估学生发展状态,指导后期研训工作开展。牵线若干中小学组成“衔接课程建设联盟校群”,深化校际合作研训,定期互访共学,强化共识。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定期深入调研基层衔接课程联盟校,客观评估衔接各项举措,提出改进意见,总结成功做法,发掘优秀人才。
  按照《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研融合建設基地”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姑苏区的小学、初中教师研训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基本达到了“九年一贯”的发展目标。五年来共开展小学、初中教师一体化研训活动近百次,有力地促进了小初教师的共同发展。
  基于问题深化改革,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苏州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尝试打破区域壁垒,探索“小初一体化衔接教育”区域实践,通过区域内小学与初中的课程、教学、评价以及研训“四个一体化”的推进,为整体提升苏州全面教育质量探索了一条新路。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习近平关于民生工作重要论述是在汲取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内核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为基础,全面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民生思想的精髓,是对解决新时代中
摘要:多觉联动以听觉感官为基础,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官形成联动。多觉联动具有化虚为实、唤起联想、引发通感、转化意象等审美功能,以及主动性、参与性、实践性、创造性等音乐特性。在音乐教学中,可利用符号、色彩、绘画、图形谱、律动、打击乐器、动作指挥、模拟演奏、综合表演等多种呈现方式,调动学生的多觉联动,培养学生的乐感。  关键词:多觉联动;乐感;听觉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
一  那天下午,我接到了学校精明强干的德育主任的紧急呼叫:“郭老师,请来某某班一下,一位家长正在教室里发飙……”  顾不得手头正在准备的申报材料,匆忙走出办公室,遇见了过来寻我的已经被吓哭了的年轻班主任。我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有些艰难地告诉我:“因为孩子丢了两个杯子,妈妈在教室大发雷霆。”  “两个杯子就闹成这样?”我有些不解,“对孩子还是对老师发火?”我想了解一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她当着我
首先介绍了闪变的概念及电压闪变仪的工作原理,然后介绍了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及Simulation Interface Toolkit(SIT),利用MATLAB/Simulink和LabVIEW Simulation Interface Toolkit
为解决大规模系统中数据处理任务重,业务种类多的难点,文章给出一种基于Compact PCI(CPCI)分布式系统设计.实现了系统板卡间的分工协作和跨总线远程内存访问。本文提出了基于“抽
本文阐述了数据包络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的原理与方法,并给出了DEA方法应用于城市化相对效率评价的思路与结论.
对太钢不锈钢管公司热挤压机的设备配置和功能、挤压工艺以及模具设计进行了阐述.指出挤压温度和挤压速度是挤压工艺的两个主要参数;模角、工作带长度和直径、入口圆半径及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