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赴洋思中学参观学习的感悟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教师点拨。蔡新娟老师在思想教育阅读课《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不同环节中都体现出点拨教学方法。
一上课老师便开门见山,亮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然后投影学习目标进行点拨:1.朗读、思考、交流、理解文章的内涵。2.感悟爸爸对英子的爱。让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这是适时点拨。
在自学指导中分别提出问题:1.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所蕴涵的意思。2.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3.这篇课文还有什么问题不能理解?在小组内部交流,仍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这是适量点拨。
最后体会反思:说说长辈的深情对自己的影响。这是适度点拨。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就在这几个问题的点拨下展开。
张志公先生说过,授课时数过多不仅没有用,相反,在不良的语言环境中,课堂讲得越多越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最好是合适的点拨。结合洋思学习心得,我在教学中渗透洋思的点拨教学思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适时点拨。就是学习之前,合适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初中文言文《为学》前,我是这样进行点拨的:“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遇到过困难,有了困难不怕,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只要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但如果我们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说明容易和困难这两方面可以互相转化,关键是什么呢?”
“做!”
“同样的,天下的任何事情都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分。如果我们去做了,困难也就变得容易了;不做,容易的也变得困难,关键也在一个‘做’字。”“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你是古代的人,怎样讲我刚才的话呢?”
至此,学生们恍然大悟,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读起了书。课后,学生对我说:“没想到学古文这么容易。”
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了艺术化的点拨,及时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适时点拨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我们应及时指点思考的途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时,我们要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其次,适量点拨。就是课堂上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
讲《挖荠菜》时,课文说“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这个“馋”字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又不为学生注意,我抓住文中的“馋”字点拨,使学生明白:“我”馋的是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薇枝,是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之类。“我”因饿而“馋”,竟被诬为“馋丫头”!这一个“馋”是饥不择食的意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旧社会一个贫苦农家女孩的苦难生活,不是当今社会一些人挑三拣四。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中心,还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讲小说《孔乙己》时,我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站着喝酒”说明什么?“穿长衫”说明什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还有关于重点段的点拨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每课选定一个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并且进行合适的点拨。这样做效果很好: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攻克了难点,就能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再次,适度点拨。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我带领学生推敲那句“桃树杏树李树,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对一个“闹”字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生引向审美阅读轨道。通过点拨,学生不仅感到春的温暖,而且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春的声音,春的舞蹈,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蜂飞蝶舞的美,体会了春天那种温暖、欣悦的美好感受。
总之,点拨是一粒火种,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点拨是一束光,学生在黑暗中束手无策时,教师帮助拨开迷雾;点拨是一根导索,在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时,把学生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艺术化的点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尚澎,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一上课老师便开门见山,亮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然后投影学习目标进行点拨:1.朗读、思考、交流、理解文章的内涵。2.感悟爸爸对英子的爱。让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这是适时点拨。
在自学指导中分别提出问题:1.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所蕴涵的意思。2.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3.这篇课文还有什么问题不能理解?在小组内部交流,仍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这是适量点拨。
最后体会反思:说说长辈的深情对自己的影响。这是适度点拨。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就在这几个问题的点拨下展开。
张志公先生说过,授课时数过多不仅没有用,相反,在不良的语言环境中,课堂讲得越多越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最好是合适的点拨。结合洋思学习心得,我在教学中渗透洋思的点拨教学思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适时点拨。就是学习之前,合适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初中文言文《为学》前,我是这样进行点拨的:“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遇到过困难,有了困难不怕,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只要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但如果我们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说明容易和困难这两方面可以互相转化,关键是什么呢?”
“做!”
“同样的,天下的任何事情都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分。如果我们去做了,困难也就变得容易了;不做,容易的也变得困难,关键也在一个‘做’字。”“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你是古代的人,怎样讲我刚才的话呢?”
至此,学生们恍然大悟,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读起了书。课后,学生对我说:“没想到学古文这么容易。”
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了艺术化的点拨,及时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适时点拨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我们应及时指点思考的途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时,我们要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其次,适量点拨。就是课堂上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
讲《挖荠菜》时,课文说“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这个“馋”字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又不为学生注意,我抓住文中的“馋”字点拨,使学生明白:“我”馋的是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薇枝,是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之类。“我”因饿而“馋”,竟被诬为“馋丫头”!这一个“馋”是饥不择食的意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旧社会一个贫苦农家女孩的苦难生活,不是当今社会一些人挑三拣四。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中心,还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讲小说《孔乙己》时,我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站着喝酒”说明什么?“穿长衫”说明什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还有关于重点段的点拨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每课选定一个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并且进行合适的点拨。这样做效果很好: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攻克了难点,就能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再次,适度点拨。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我带领学生推敲那句“桃树杏树李树,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对一个“闹”字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生引向审美阅读轨道。通过点拨,学生不仅感到春的温暖,而且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春的声音,春的舞蹈,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蜂飞蝶舞的美,体会了春天那种温暖、欣悦的美好感受。
总之,点拨是一粒火种,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点拨是一束光,学生在黑暗中束手无策时,教师帮助拨开迷雾;点拨是一根导索,在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时,把学生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艺术化的点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尚澎,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