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全球合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i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虽然“蝴蝶效应”并非一个生态学理论,但是作为“地球之肺”的亚马孙雨林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生态学意义。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上最大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雨林,近年来气候变化、森林火灾、乱砍滥伐等因素令亚马孙雨林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这也让全球生态系统面临巨大挑战。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道。
  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合作方为正道。如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即将在云南昆明召开。缔约方将广泛而深入地磋商探讨,推动达成一个凝聚广泛共识、既雄心勃勃又务实可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国际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


  国际社会早已意识到,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生物资源所面临的威胁急需促进国家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双边、多边的国际、区域合作,长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单独国家、地区或组织的力量可以完成的。
  签订于1900年的《保护非洲野生动物、鸟类和鱼类公约》是世界上最早的多边协议之一,要求对珍稀和濒临灭绝的生物采用出口许可证制度。二战后,国际社会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签订了更多协议与公约,如1946年的《国际捕鲸管制公约》、1950年的《国际鸟类保护公约》、1951年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1959年的《东北大西洋渔业公约》、1968年的《养护自然和自然资源非洲公约》,等等。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世界各国普遍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和国内生态问题应对,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1973年,为了确保野生动植物标本的国际贸易不会危害到这些物种的生存,各国签订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现有183个缔约方),对盗猎、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如象牙的进出口做出严格约束甚至是禁止,在这一公约和各国通力合作下,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如朱鹮、老虎、大猩猩等都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2020年8月15日,巴西帕拉州新普罗格雷索亚马孙雨林非法燃烧产生大量烟雾。

  1992年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一次对生物多样性作全面阐述。包括中国在内的153个国家在里约联合国环法大会上签署了该文件,此后共193个国家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2002年COP6通过了公约第一个战略计划,确定了到 2010年大幅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率目标。2010年COP10全面审议了2002—2010年的战略计划实施情况,通过了新的10年战略计划(2011—2020年),包括 20 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
  “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急剧丧失,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了持续严重的后果,对全球经济、粮食和水的供给以及人类安全、健康和福祉产生了严重影响。”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长克里斯蒂安娜·帕尔默在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COP14)上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国必须“关联”起来,“自然是动态的,相互关联的,所以人们的应对也必须如此”。

不容忽视的国际组织力量


  国际组织作为充满蓬勃生机与希望的跨国保护力量,多年来一直活跃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前沿。这些组织在环保工作上都有各自着重关注的领域,大都以提供信息与交流平台、鼓励志愿服务、培养当地保护能力、资助建设合作项目等形式协助全球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立于1948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全球性非营利环保机构,是唯一作为联合国大会具有永久观察员地位的自然保护国际组织,现在有超过200个国家和政府机构会员、1200多个非政府机构会员。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立,是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在全世界拥有超过500万支持者和超过100个国家参与的项目网络。1895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成立,目前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美洲及北美洲的64个国家开展工作。1973年1月,作为联合国统筹全世界环保工作的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正式成立。1990年,世界银行创建了全球环境基金(GEF),是由183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国际合作机构。
  位于南美洲亚马孙盆地的亚马孙雨林,占地550万平方公里,横跨了9个国家。在这片看似寂静的雨林中,每个角落都有生命的呼吸。色彩绚丽的鹦鹉发出鸣啼,树懒在树上发呆,水豚与鸟儿玩耍,美洲豹趴在地上打了一个哈欠……这个生物天堂之美,让时间都仿佛为之静止。但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原本完整的生态雨林系统,变得千疮百孔。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监测数据显示,亚马孙地区森林覆盖率已从原来的80%减少到58%,导致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为了保护这块占全球森林面积20%的雨林,亚马孙流域国家正在积极实施保护行动,许多国际组织也参其中,并发挥出重要作用。WWF专门成立了亚马孙项目,参与保护区项目建设,推动发展可持续森林经济;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了亚马孙可持续景观计划,支持巴西、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国的雨林保护与修复项目,帮助扩大保护区面积、技术培训以及与环境相关的政策和激励机制的制定等,并推动实现区域各国在雨林保护方面协调行动、共享经验。   自1964年开始,IUCN开始编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全球动物、植物和真菌类物种保护现状最为全面与权威的名录。对于每个收录的物种,红色名录都提供了种群及趋势、地理分布、栖息地、面临的威胁等信息,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的健康指标。IUCN红色名录将东北虎列为濒危物种后,引起了国际多方关注。WWF与WCS等国际组织也参与到东北虎保护工作中来。在俄罗斯东北虎研究中心和WWF的支持下,俄罗斯政府利用卫星导航、红外相机等设备对野生东北虎进行了覆盖15万平方公里栖息地普查,以便更好地掌握东北虎分布情况,安排日常固定路线巡逻与机动巡逻,打击、防止盗猎行为。

为生物保护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是最早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起草谈判和最早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1994年原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成为全世界最早发布“行动计划”的几个国家之一。
  2011年6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并指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专设委员会在国际上都为罕见,足见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视程度,有专设委员会指导,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形成合力,拥有了加速度。
  许多受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位于国与国交界,或者具有跨国迁徙的习性,针对这些特征,中国与相关国家开展了积极合作。2006年,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协定(EAAFP)正式成立,迁飞区国家政府代表、民间候鸟保护组织、国际大型非政府组织如WWF都是这一协定的成员,EAAFP协调整个迁飞区内部的跨国保护工作,确保整个迁飞线路上每个地区都把好自己这一关,环环相扣,为候鸟每年的迁徙保驾护航。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我国也成立了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CEAAF),作为中国秘书处协助该组织的科研与跨国平台协调工作等。“目前,中国与澳大利亚、荷兰、俄罗斯等迁飞区国家的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去年我们与蒙古国的科研合作发现了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新湿地。”CEAAF的科学家贾亦飞介绍道。
  1999年,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国际研讨会在青海西寧召开,中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尼泊尔、英国、美国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代表们深入讨论,正式发布《关于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的西宁宣言》。国际间合作打击盗猎藏羚羊、制止藏羚羊绒制品非法国际贸易活动的局面初步形成。原产国打击盗猎与出口行为,中转国和消费国如印度严禁任何藏羚羊绒及制品的进口、加工与买卖行为。斩断藏羚羊的偷猎、运输与销售这条罪恶的产业链,使藏羚羊受威胁程度降级,是各国携手合作成功保护公约物种的全球典范。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可可西里的枪声终于停止,重新成为藏羚羊的安全家园。
  多年来,中国认真履行各类生态环境保护公约,同时牵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机制,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经与来自43个国家的150余家合作伙伴开展多边合作活动。
其他文献
“在地球上大约800万种动植物物种中,有多达100万种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在未来数十年内灭绝。”2019年5月6日,联合国在巴黎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下称“《报告》”)作出如上警示。  这份《报告》由50个国家的400名专家历时3年撰写而成,经联合国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发布,是自2005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发布以来,对
针对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检测系统易受到仪器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噪声干扰,所测得的光谱数据存在大量系统和杂散光噪声的问题,在对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检测系统的噪声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遗传算法应用于小波阈值优化的去噪方法,并与小波软阈值、SG平滑和中值滤波方法进行了对比。为评价去噪效果,对同一浓度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标液的紫外-可见光谱数据进行去噪实验。在采用遗传算法选取小波最优阈值对标液进行去噪处理的同时,还采用传统小波软阈值去噪、SG平滑和中值滤波去噪作为对比。为验证该算法的实际可行性,进一步用这四种方法对某地排水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跨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孕育了众多的生物物种,是我国生物物种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的重要省份之一。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  近年来,陕西省突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扎实开展生态
我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公约的国家之一。缔约方大会(COP)是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每两年举行一次。第十五次会议(COP15)将于10月1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也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大会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发布全球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清晨,阳光洒在一片泥泞的滩涂上。栖居在这里的鸟儿拍打着翅膀,五彩斑斓的羽毛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小巧的勺嘴鹬还站在原地,黑脸琵鹭已经开始在水中觅食,而小青脚鹬和大滨鹬正在整理翅膀,为接下来的飞行做着准备工作……这是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东台条子泥湿地,向海而生,因鸟闻名。  这里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一部分,每年有超过10万只候鸟来此越冬,超过300万只候鸟在此过境停歇,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
天边最后一抹晚霞越来越淡,天色渐渐暗沉下来。洱海生态廊道蜿蜒曲折的透水沥青道路两侧,一盏盏暖黄色的地灯投向路面,与排列在草地上的半月形生态灯交相辉映,灿若星河。一声、两声……虫鸣蛙唱声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与三三两两或骑行、或漫步的人群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琴瑟和鸣的美丽画卷。  洱海生态廊道全称为“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五大工程: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
3718种,这是云南省境内1992年至2020年累计发现新种的数量,其中新物种2519种,新记录种1199种。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接中南半岛,是全球36个物种最丰富且备受威胁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及“印度—缅甸”三大区域的核心和交会地带,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许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
走进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简称“五峰县”)仁和坪镇大栗树村张辅华家,远处,山野间融融绿意;身边,一群群蜜蜂嗡嗡相随。“自从养了蜂,树不砍了,农药也不打了,现在一年就回本还赚了5万多元。”张辅华的脸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悅。  这里地处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武陵山区,地势险要、层峦叠嶂,交通较为落后,曾是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但另一方面,五峰县却坐拥81%的森林覆盖率、生物物种之多接近全欧洲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东南亚是全球热带雨林三大核心分布区之一,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特有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融合了印度、喜马拉雅、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南方等生物区系成分,成为研究生物多样性起源、维持和变化的一个关键区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外来生物入侵、狩猎和非法贸易等因素,使得东南亚区域生物多样性资源
“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过,当人类来到城市,而在这里早就居住着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其他物种,当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空间里,那些与自己共享同一片土地、水源、空气的其他物种,会与自然建立起更深厚的联系。成都熊猫谷景区内,小熊猫呈放养状态。  联合国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70%的人口居住于城市中。在相当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