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针对初中作文有效教学课题的研究与思考,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作文教学“低效”现象依然突出,少(学生收获少)、慢(收效慢)、差(效果差)、费(时间浪费)似乎成了作文教学摆脱不了的魔咒。如何突破“瓶颈”,构建一种科学有序的、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而又迫切的课题。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坛的教师,笔者对此也作了一些探索,在此陈诸笔端,以就正于方家。
一、采得百花酿佳蜜
新《语文新课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文学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而语文实践性要求课程建设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此,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写作是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刻,必须正确,这要从整个生活里下功夫。有了深刻的正确的经验,写作就不愁没有很好的材料了。”写作,是一种精神的实践行为,其本体是精神,而非技巧;其内涵是感悟,而非习得。叶老所说的“深刻的正确的经验”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体会。
可是,翻开学生的作文看看,情况并不容乐观。写好人好事,十有八九是车上让座、路上扶老爷爷过马路;写爸爸妈妈,千篇一律的是“我”病了,爸爸妈妈背 “我”上医院,路上集体摔跤;写河水,一律“清清的”;写月亮,一律“弯弯的”;写植物,不论形态、种类,都是“绿油油”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为什么学生的视野却如此的单调、空洞?我想,这不得不归咎于一种错误的认识——教师作文指导为应试、家长的作文辅导为升学。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们被封闭在狭小呆板的生活圈子里,埋没了他们活泼的天性,模糊了他们明亮的眼睛。他们担负着太多的期望,背负着沉重的理想,又怎么能够活出精彩的生活、写出精彩的文章?
作文教学要改变现状,突破“瓶颈”,就只有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走出课堂,把作文教学由“象牙之塔”拉到“天地之间”,让作文指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观察中、实践中体验生活,思考人生,才能觅到活水源泉,写出精彩文章。因此,笔者在学生初一入学时,便将作文课做了些变革,一是加大学生阅读训练,二是引导学生投入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我给他们每人发一本《生活笔记》,让他们不受限制自由命题,随机而作。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至少写了一本,多的则写了两、三本。学期结束时,我专门从中选出一百多篇日记,编成文集《寻梦的季节》。我们不妨先看看其中一些命题吧:《山里人》《甲壳虫趣事》《老杨家的幸福往事》《大海留在我心里》《山寺晚钟》《云与雀的对话》《棋如人生》《求学记》……这就是孩子们放飞心灵的翅膀在生活的百花园中采粉酿成的佳蜜!透过这些命题,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心中笔底的大千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摇曳多姿。此外,笔者还曾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我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为主题的系列读书、演讲、征文、手抄报、书画摄影展等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他们表现出来的激情与协作,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不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写出了众多的鲜活的生活日记……他们甚至还完成了系列切合本地实际,颇具见地的调查报告,如《富家桥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调查报告》《干岩头明清古名居的开发前景探索》《永州异蛇人工养殖过程中放养管理探索》等等。这些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先后在湖南省第二十七至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均获省奖,本地媒体曾对此做了相应报道。
这一篇篇出自学生之手,凝结着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索的智慧之作,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创作亢奋点一旦被激活后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和喜人的态势。
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应当有多宽广。这样的活动,突破课堂中心,走进多彩的生活,让学生看得更多,走得更远,体会更真,感受更深,也因此写得更生动、更感人。
二、 百花齐放香满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说的是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环境对于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即使是四处蔓生、恣意疯长的蓬草在一片如剑的麻田里也表现出了它向上、阳光的一面。相互影响的集体优势在这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似乎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我们教师何不也做做麻田的阳光,利用植物自身的趋光性,去因势利导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努力创造一个热心写作、和谐交流、阳光开放的写作教学环境,使教学信息通过尽可能广泛的媒介,多导向、多层次地进行传递和反馈,使学生个体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成为效益最大化的体现者和承载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改常规作文写作形式为办手抄报。每3周为一轮回(第一周为教师指导和学生办报时间,第二周为自由浏览、评价时间,第三周为集体点评,推介,结集时间)。手抄报主要用来发表学生自己的作品。每次办报统一发放大小一致的8开纸。办报过程中鼓励学生以自己为主进行栏目设置,文章遴选、版面设计等;同时为发挥学生的交流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可互邀进行刊头设计、题词、美工、校对等。每次办报前,教师要做的就是宏观指导,使学生办出的手抄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每期初,我都会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罗列出每期小报写作的方向、重点和参考命题。以便学生办报时作出指导。一周后,组织学生将作品展示在教室后面,让学生利用课余和作文课时间浏览所有的作品,并引导他们从文章的遴选到栏目设置,从字迹是否工整到报名是否别出心裁等方面作评价,同时要求写下评论的依据和理由。第三周时,会利用周三的作文课,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点评。课前,根据自我推荐或学生推选的方法安排一个主持人。活动共分“自由点评,精彩推荐,获奖感言”三个环节。活动课上,学生可不拘一格,自由言论。最后,由大家集体表决评选出最佳美文、小小作家、书法之星、最佳美工、最佳报名等。“获奖感言”环节,让获奖者发表自己的感想,谈谈自己成功的经验、体会。手抄报评选结束后,要装订集结,集子的名称就采用本次获票最多的“最佳报名”。手抄报首页邀请本次的“小小作家”撰写“报首寄语”,第二页附上本次获奖名单。集子平时就挂在教室里,供学生经常翻看。
在每期小报中,每个学生须写作约2000字,阅读浏览别人的作文至少30篇,一期下来,学生的的阅读量可达50多万字,写作训练量达15万字,远远超过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七~九年级学生三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学生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的要求。整个活动,学生常常在欢声笑语中潜移默化、陶情怡兴,作文训练成为学生最欢迎的课,写作系列化训练的设想也得以落实。几年来,学生的习作集已堆满了近半个教室,上面记载着学生进步的点点滴滴,许多学生由此走上了喜爱写作的道路。
总之,在走向自然,回归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意趣盎然的办报过程中,学生写作激情被点燃和强化,他们在作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自信,在这样一种“情感助推器”的作用下驶上“作文快车道”也是顺理成章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只要捧出一颗真心,真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探究出他们真实的心理需求,找到一条科学的、有序的作文训练之路是有可能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中学)
一、采得百花酿佳蜜
新《语文新课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文学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而语文实践性要求课程建设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此,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写作是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刻,必须正确,这要从整个生活里下功夫。有了深刻的正确的经验,写作就不愁没有很好的材料了。”写作,是一种精神的实践行为,其本体是精神,而非技巧;其内涵是感悟,而非习得。叶老所说的“深刻的正确的经验”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体会。
可是,翻开学生的作文看看,情况并不容乐观。写好人好事,十有八九是车上让座、路上扶老爷爷过马路;写爸爸妈妈,千篇一律的是“我”病了,爸爸妈妈背 “我”上医院,路上集体摔跤;写河水,一律“清清的”;写月亮,一律“弯弯的”;写植物,不论形态、种类,都是“绿油油”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为什么学生的视野却如此的单调、空洞?我想,这不得不归咎于一种错误的认识——教师作文指导为应试、家长的作文辅导为升学。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们被封闭在狭小呆板的生活圈子里,埋没了他们活泼的天性,模糊了他们明亮的眼睛。他们担负着太多的期望,背负着沉重的理想,又怎么能够活出精彩的生活、写出精彩的文章?
作文教学要改变现状,突破“瓶颈”,就只有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走出课堂,把作文教学由“象牙之塔”拉到“天地之间”,让作文指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观察中、实践中体验生活,思考人生,才能觅到活水源泉,写出精彩文章。因此,笔者在学生初一入学时,便将作文课做了些变革,一是加大学生阅读训练,二是引导学生投入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我给他们每人发一本《生活笔记》,让他们不受限制自由命题,随机而作。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至少写了一本,多的则写了两、三本。学期结束时,我专门从中选出一百多篇日记,编成文集《寻梦的季节》。我们不妨先看看其中一些命题吧:《山里人》《甲壳虫趣事》《老杨家的幸福往事》《大海留在我心里》《山寺晚钟》《云与雀的对话》《棋如人生》《求学记》……这就是孩子们放飞心灵的翅膀在生活的百花园中采粉酿成的佳蜜!透过这些命题,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心中笔底的大千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摇曳多姿。此外,笔者还曾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我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为主题的系列读书、演讲、征文、手抄报、书画摄影展等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他们表现出来的激情与协作,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不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写出了众多的鲜活的生活日记……他们甚至还完成了系列切合本地实际,颇具见地的调查报告,如《富家桥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调查报告》《干岩头明清古名居的开发前景探索》《永州异蛇人工养殖过程中放养管理探索》等等。这些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先后在湖南省第二十七至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均获省奖,本地媒体曾对此做了相应报道。
这一篇篇出自学生之手,凝结着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索的智慧之作,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创作亢奋点一旦被激活后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和喜人的态势。
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应当有多宽广。这样的活动,突破课堂中心,走进多彩的生活,让学生看得更多,走得更远,体会更真,感受更深,也因此写得更生动、更感人。
二、 百花齐放香满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说的是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环境对于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即使是四处蔓生、恣意疯长的蓬草在一片如剑的麻田里也表现出了它向上、阳光的一面。相互影响的集体优势在这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似乎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我们教师何不也做做麻田的阳光,利用植物自身的趋光性,去因势利导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努力创造一个热心写作、和谐交流、阳光开放的写作教学环境,使教学信息通过尽可能广泛的媒介,多导向、多层次地进行传递和反馈,使学生个体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成为效益最大化的体现者和承载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改常规作文写作形式为办手抄报。每3周为一轮回(第一周为教师指导和学生办报时间,第二周为自由浏览、评价时间,第三周为集体点评,推介,结集时间)。手抄报主要用来发表学生自己的作品。每次办报统一发放大小一致的8开纸。办报过程中鼓励学生以自己为主进行栏目设置,文章遴选、版面设计等;同时为发挥学生的交流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可互邀进行刊头设计、题词、美工、校对等。每次办报前,教师要做的就是宏观指导,使学生办出的手抄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每期初,我都会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罗列出每期小报写作的方向、重点和参考命题。以便学生办报时作出指导。一周后,组织学生将作品展示在教室后面,让学生利用课余和作文课时间浏览所有的作品,并引导他们从文章的遴选到栏目设置,从字迹是否工整到报名是否别出心裁等方面作评价,同时要求写下评论的依据和理由。第三周时,会利用周三的作文课,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点评。课前,根据自我推荐或学生推选的方法安排一个主持人。活动共分“自由点评,精彩推荐,获奖感言”三个环节。活动课上,学生可不拘一格,自由言论。最后,由大家集体表决评选出最佳美文、小小作家、书法之星、最佳美工、最佳报名等。“获奖感言”环节,让获奖者发表自己的感想,谈谈自己成功的经验、体会。手抄报评选结束后,要装订集结,集子的名称就采用本次获票最多的“最佳报名”。手抄报首页邀请本次的“小小作家”撰写“报首寄语”,第二页附上本次获奖名单。集子平时就挂在教室里,供学生经常翻看。
在每期小报中,每个学生须写作约2000字,阅读浏览别人的作文至少30篇,一期下来,学生的的阅读量可达50多万字,写作训练量达15万字,远远超过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七~九年级学生三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学生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的要求。整个活动,学生常常在欢声笑语中潜移默化、陶情怡兴,作文训练成为学生最欢迎的课,写作系列化训练的设想也得以落实。几年来,学生的习作集已堆满了近半个教室,上面记载着学生进步的点点滴滴,许多学生由此走上了喜爱写作的道路。
总之,在走向自然,回归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意趣盎然的办报过程中,学生写作激情被点燃和强化,他们在作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自信,在这样一种“情感助推器”的作用下驶上“作文快车道”也是顺理成章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只要捧出一颗真心,真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探究出他们真实的心理需求,找到一条科学的、有序的作文训练之路是有可能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