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在外企工作的小吴30岁,形体消瘦。最近,他天天加班,睡觉也特别晚,出现了明显的“上火”症状,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五心烦热、便干尿黄,还经常夜里盗汗。想到下周就要去外地出差,小吴便自行到药房购买了清热泻火的黄连上清丸服用。可连吃了几天,他的症状不见好转,胃口反而差了,还连日腹泻,不思饮食,人亦越乏气力。小吴百思不得其解,“降火”治疗怎么就不管用?无奈,他来到医院就诊,医生告诉他,上火也分“虚火”和“实火”,两种“火“治法不同。小吴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断错了病、吃错了药。
“上火”现象时常发生。一些人会使用“降火”药治疗,有时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时不但无效,反而引起副作用。事实上,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正论治,“上火”分虚火与实火,虚火与实火不可错用药。
虚火宜“补”
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临床上,一般将虚火又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
临床表现:
1.阴虚火旺表现为:全身潮热、 夜晚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燥动不安,舌红少苔,脉搏细数。阴虚火旺比较常见。
2.气虚火旺表现为:全身燥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自汗不已,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大无力。
可用药物:
中医认为,“虚则补之”,对于阴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药物有生地、麦冬、沙参、百合、枸杞等。常用中成药有:①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②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明目降火,用于肝肾阴亏的眩晕、耳鸣、目涩畏光、视物昏花等。
对于气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甘草等。常用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具有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之功效,用于气虚火旺,全身微热,体倦乏力,畏寒怕风,食少腹胀、便溏等。
注意事项:阴虚体质多为久病耗伤阴血,此类药物需长期使用方能奏效,且服用期间忌食姜、蒜等辛辣之品。气虚体质亦多为久病损耗中气,短期服用奏效不显,且不适宜于恶寒发热表证者,不宜与感冒类药物同用。
实火宜“泻”
实火多由于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所致。此外,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
临床表现:
实火患者多半体质壮实,上火表现有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出血、耳鸣耳聋、身热烦燥、尿少便秘、舌红苔黄可有芒刺,脉实滑数。
可用药物:
“实则泻之”,实火上炎者,治疗上宜采用苦寒制火、清热降火、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常用中药有黄连、黄柏、大黄、知母、夏枯草、决明子等。常用中成药有:①黄连上清丸,清热通便,泻火止痛,用于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大便干燥,小便黄赤;②牛黄解毒丸,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头晕目赤,咽干咳嗽,风火牙痛,大便秘结,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
注意事项:此类药物多苦寒败胃,不宜久服。
总之,虚火与实火虽都是“火气”,临床表现部分相似,但虚火与实火性质不同,治疗原则上更是截然相反。如果错用药,实火上炎者给予补法,则会“闭门留蔻”,使实邪更实,症状加重;若阴虚火旺者给予清热降火等苦寒药物,则会进一步损伤阴液,虚者更虚。因此,“上火”当辨 虚与实,“降火”当分补与泻。建议,大家在“上火”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降火”药。
在外企工作的小吴30岁,形体消瘦。最近,他天天加班,睡觉也特别晚,出现了明显的“上火”症状,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五心烦热、便干尿黄,还经常夜里盗汗。想到下周就要去外地出差,小吴便自行到药房购买了清热泻火的黄连上清丸服用。可连吃了几天,他的症状不见好转,胃口反而差了,还连日腹泻,不思饮食,人亦越乏气力。小吴百思不得其解,“降火”治疗怎么就不管用?无奈,他来到医院就诊,医生告诉他,上火也分“虚火”和“实火”,两种“火“治法不同。小吴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断错了病、吃错了药。
“上火”现象时常发生。一些人会使用“降火”药治疗,有时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时不但无效,反而引起副作用。事实上,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正论治,“上火”分虚火与实火,虚火与实火不可错用药。
虚火宜“补”
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临床上,一般将虚火又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
临床表现:
1.阴虚火旺表现为:全身潮热、 夜晚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燥动不安,舌红少苔,脉搏细数。阴虚火旺比较常见。
2.气虚火旺表现为:全身燥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自汗不已,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大无力。
可用药物:
中医认为,“虚则补之”,对于阴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药物有生地、麦冬、沙参、百合、枸杞等。常用中成药有:①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②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明目降火,用于肝肾阴亏的眩晕、耳鸣、目涩畏光、视物昏花等。
对于气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甘草等。常用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具有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之功效,用于气虚火旺,全身微热,体倦乏力,畏寒怕风,食少腹胀、便溏等。
注意事项:阴虚体质多为久病耗伤阴血,此类药物需长期使用方能奏效,且服用期间忌食姜、蒜等辛辣之品。气虚体质亦多为久病损耗中气,短期服用奏效不显,且不适宜于恶寒发热表证者,不宜与感冒类药物同用。
实火宜“泻”
实火多由于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所致。此外,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
临床表现:
实火患者多半体质壮实,上火表现有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出血、耳鸣耳聋、身热烦燥、尿少便秘、舌红苔黄可有芒刺,脉实滑数。
可用药物:
“实则泻之”,实火上炎者,治疗上宜采用苦寒制火、清热降火、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常用中药有黄连、黄柏、大黄、知母、夏枯草、决明子等。常用中成药有:①黄连上清丸,清热通便,泻火止痛,用于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大便干燥,小便黄赤;②牛黄解毒丸,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头晕目赤,咽干咳嗽,风火牙痛,大便秘结,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
注意事项:此类药物多苦寒败胃,不宜久服。
总之,虚火与实火虽都是“火气”,临床表现部分相似,但虚火与实火性质不同,治疗原则上更是截然相反。如果错用药,实火上炎者给予补法,则会“闭门留蔻”,使实邪更实,症状加重;若阴虚火旺者给予清热降火等苦寒药物,则会进一步损伤阴液,虚者更虚。因此,“上火”当辨 虚与实,“降火”当分补与泻。建议,大家在“上火”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降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