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的大学校园当中“9 0后”学生已经成为主体,同时我们“80后”也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里的中坚力量,形成了“80后”辅导员管理“9 0后”大学生的新格局。本文通过对“80后”辅导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了“80后”辅导员在工作中的创新探索。
【关键词】“80后”辅导员;思政工作;创新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如今“9 0后”的同学已经成为高等学府的主体,同时我们“80后”也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里的中坚力量。形成了“80后”辅导员对阵“90后”大学生的新格局。“80后”辅导员如何成功地接过辅导员前辈的接力棒与时俱进地更好的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80后”辅导员的特点
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高校“80后”辅导员占到辅导员总数的近83%左右,作为一支年轻的队伍,“80后”辅导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学历普遍较高,整体素质强
与之前大多由行政人员调剂过来的老一辈辅导员相比,“80后”辅导员普遍学历水平比较高。随着学生工作日益在高校被重视,当前一般本科院校的专职辅导员都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甚至有一批博士研究生担任辅导员。“80后”辅导员当中不少在读书时就是学校的学生干部骨干力量对学生管理工作十分熟悉。目前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的辅导员招聘也十分激烈,不仅有很多高学历的人才加入进我们的队伍,还有一些从事学习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哲学研究的专门性人才也正在加入充实着我们的辅导员队伍。
(二)相似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对学生更宽容更理解
“80后”与“90后”的成长背景颇多相似之处,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使“80后”的老师更能理解现在的学生,而且“80后”辅导员当中大多都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对于“90后”们在校园中面临的各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十分熟悉。同是独生子女,同样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一样喜欢上网、玩游戏,相似的学习成长环境让“80后”辅导员除了能扮演好师长的角色外,更能成为“90后”大学生的朋友,也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增加了学生对于他们的信任,让老师能更容易走进学生,也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三)青春活力充满冲劲,工作热情高但经验欠缺
青春活力充满冲劲,工作热情高但缺乏经验是“80后”辅导员普遍存在的状况。大多“80后”辅导员都踏入工作岗位不久或者有一些正是应届毕业生,工作经历较少,人生阅历尚浅,当他们初入职场即要面对责任重大、工作琐碎难度颇高的学生管理工作时,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缺乏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技巧,尤其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甚至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处理。
二、“80后”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性探索
(一)工作理念的创新
“80后”辅导员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工作理念,实现辅导员工作从“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必须严格坚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思想完善的重要定型时期,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把握住这一阶段大学生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特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把思想教育以引导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其次我们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还要更加突出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有较大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学校和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工作制度的创新
高校从实际工作出发对于“80后”辅导员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化,终身化已经成为了未来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发展方向。如何规范高校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整体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据调查各大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总是学校流动性最大的岗位之一,很多专职教师及其他行政教师在刚进单位时都有过担任辅导员工作的经历,不少人都觉得这个岗位是进入大学工作的一个起跳板,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一年到二年时间以后就会离开。没有完善的职业发展途径,科学的晋升制度是制约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还应坚持以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本,将个人的前途发展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激励和促进“80后”辅导员的工作活力。
(三)工作模式的创新
1、利于新媒介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介层出不穷,“90后”的大学生们开始习惯于通过网络与他人互动沟通,热衷于依托文字和图片等形式进行信息发布和言论交流。“80”的辅导员可以尝试在工作中应利用新媒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全面掌握学生的各种网络沟通方式,通过Q Q、飞信、微博、朋友圈等诸多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此外,随着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我们更是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言论动态,并同时可以通过这样的媒介开展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建立新型平台完善对学生思想的监测。针对当前“90后”学生特点,我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我们“80后”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信息发布方式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建立新型平台完善对学生思想的监测。学生习惯于网络,我们就他们更应该学会借助于网络来帮助我们实现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例如有不少高校开始尝试将琐碎而重要的各种日常事务由原来的“口口相传”、黑板报等传统的形式转而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建立起各高校的BBS网站或者班级论坛作为公共交流平台和信息发布的渠道,这样的模式更贴近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心理。
3、开发课外资源积极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80后”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开发课外资源积极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大学生课余生活。 我们应该要改变从前传统的局限于校园内的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对于原来死板的教育模式存在逆反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因此,我们应该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社团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扩大参与度,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形成长效实践育人机制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雪梅.“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张英.“80 后”辅导员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
[3]刘斌,王秀林,李晓庆.面对“90后”大掌生?“8 O居”辅导员创新工作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0年9月(上).
[4]齐宏博.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J].江苏高教.2010年第三期.
【关键词】“80后”辅导员;思政工作;创新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如今“9 0后”的同学已经成为高等学府的主体,同时我们“80后”也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里的中坚力量。形成了“80后”辅导员对阵“90后”大学生的新格局。“80后”辅导员如何成功地接过辅导员前辈的接力棒与时俱进地更好的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80后”辅导员的特点
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高校“80后”辅导员占到辅导员总数的近83%左右,作为一支年轻的队伍,“80后”辅导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学历普遍较高,整体素质强
与之前大多由行政人员调剂过来的老一辈辅导员相比,“80后”辅导员普遍学历水平比较高。随着学生工作日益在高校被重视,当前一般本科院校的专职辅导员都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甚至有一批博士研究生担任辅导员。“80后”辅导员当中不少在读书时就是学校的学生干部骨干力量对学生管理工作十分熟悉。目前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的辅导员招聘也十分激烈,不仅有很多高学历的人才加入进我们的队伍,还有一些从事学习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哲学研究的专门性人才也正在加入充实着我们的辅导员队伍。
(二)相似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对学生更宽容更理解
“80后”与“90后”的成长背景颇多相似之处,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使“80后”的老师更能理解现在的学生,而且“80后”辅导员当中大多都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对于“90后”们在校园中面临的各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十分熟悉。同是独生子女,同样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一样喜欢上网、玩游戏,相似的学习成长环境让“80后”辅导员除了能扮演好师长的角色外,更能成为“90后”大学生的朋友,也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增加了学生对于他们的信任,让老师能更容易走进学生,也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三)青春活力充满冲劲,工作热情高但经验欠缺
青春活力充满冲劲,工作热情高但缺乏经验是“80后”辅导员普遍存在的状况。大多“80后”辅导员都踏入工作岗位不久或者有一些正是应届毕业生,工作经历较少,人生阅历尚浅,当他们初入职场即要面对责任重大、工作琐碎难度颇高的学生管理工作时,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缺乏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技巧,尤其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甚至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处理。
二、“80后”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性探索
(一)工作理念的创新
“80后”辅导员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工作理念,实现辅导员工作从“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必须严格坚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思想完善的重要定型时期,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把握住这一阶段大学生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特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把思想教育以引导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其次我们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还要更加突出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有较大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学校和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工作制度的创新
高校从实际工作出发对于“80后”辅导员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化,终身化已经成为了未来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发展方向。如何规范高校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整体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据调查各大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总是学校流动性最大的岗位之一,很多专职教师及其他行政教师在刚进单位时都有过担任辅导员工作的经历,不少人都觉得这个岗位是进入大学工作的一个起跳板,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一年到二年时间以后就会离开。没有完善的职业发展途径,科学的晋升制度是制约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还应坚持以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本,将个人的前途发展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激励和促进“80后”辅导员的工作活力。
(三)工作模式的创新
1、利于新媒介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介层出不穷,“90后”的大学生们开始习惯于通过网络与他人互动沟通,热衷于依托文字和图片等形式进行信息发布和言论交流。“80”的辅导员可以尝试在工作中应利用新媒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全面掌握学生的各种网络沟通方式,通过Q Q、飞信、微博、朋友圈等诸多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此外,随着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我们更是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言论动态,并同时可以通过这样的媒介开展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建立新型平台完善对学生思想的监测。针对当前“90后”学生特点,我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我们“80后”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信息发布方式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建立新型平台完善对学生思想的监测。学生习惯于网络,我们就他们更应该学会借助于网络来帮助我们实现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例如有不少高校开始尝试将琐碎而重要的各种日常事务由原来的“口口相传”、黑板报等传统的形式转而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建立起各高校的BBS网站或者班级论坛作为公共交流平台和信息发布的渠道,这样的模式更贴近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心理。
3、开发课外资源积极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80后”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开发课外资源积极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大学生课余生活。 我们应该要改变从前传统的局限于校园内的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对于原来死板的教育模式存在逆反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因此,我们应该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社团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扩大参与度,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形成长效实践育人机制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雪梅.“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张英.“80 后”辅导员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
[3]刘斌,王秀林,李晓庆.面对“90后”大掌生?“8 O居”辅导员创新工作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0年9月(上).
[4]齐宏博.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J].江苏高教.201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