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逻辑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经历了六次转换,转换中创造出的新话语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出了特殊贡献。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核心使命是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性,内生动力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主体任务是协调两种高等教育理想的内在张力,基本样态是高等教育国家话语占主导地位。为更充分发挥话语体系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需在话语体系建设上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将我国大学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大学治理的效能;需以中国为中心重写高等教育的现代叙事,更加强化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结构性特征。
其他文献
启蒙的理想是使人过上一种有尊严的良善生活。然而,当前部分学校的生活未能实现一种良善状态,面临一种过于关注效率与强调控制的不义困境。合乎正义的良善学校生活是一种人性化、良序化与教育性的生活,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多方面发展并感受到普遍尊重与承认的生活。若要形成这种良善生活,学校就要实现一种合乎正义的良序善治,以人性逻辑取代物性逻辑,尊重并理解学生独特的个体性与丰富的多样性;以引导规范取代强制管束,引导并鼓励学生关注群体生活的公共性与共通性;以尊重承认取代羞辱排斥,重视并赞许学生那些出于审慎思考的理性行为。
学院治理的反思与重构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从学院人、知识和权力三个维度来看,学院治理是学院人以所承载学科专业知识的生产、传播与运用为目标,以权力配置和运行为重点,完善制度体系并有效开展学术活动的过程。学院治理应更多关注如何理解学院人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对待学科专业发展,如何处理学术权力与科层权力的冲突等方面。学院这种组织建制本身意味着教育、学术与管理三重含义,其治理逻辑须遵守育人逻辑、学科逻辑和组织逻辑。单一的学院治理范式难以实现学院有效治理,治理者应当通过探索制度治理、共享治理、和
政府的深度介入导致我国大学的行政化以及办学自主权的缺失,同时在大学内部,由于学术组织特性不彰,出现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渗透与权责混淆等问题。对此,需要厘清权力边界,推动取消大学行政级别的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大学自主办学;强化学术赋权,推进大学底部沉重和教师治学,扩大基层学术组织权力;推进权力分离,在学院层面适度隔离两种权力,厘清特定场域内的首要权力与共同权力。
美国密歇根大学开设的院校研究方向硕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能改善教育实践的人才。该项目的师资队伍具有多学科的背景,实践工作经验丰富;课程内容强调研究方法和实践性知识;教学方式重视“做中学”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密歇根大学培养院校研究专业人员的经验具有典型性,对我国高校培养院校研究专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国家重点建设强起来的顶尖高校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高等教育生态严重失衡。随着"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处于高等教育生态链中间层次的高校--地方高水平大学具有强烈的内外部发展诉求。为提升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整体实力,急需在博士学位授权审核方面给予倾斜性政策支持,以加快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强化其在高等教育生态链中的支撑作用。
"全国专业学位博士教育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生的学科背景一致性较高,求学动机明晰,对职业发展的满意度评价较高;但专业学位博士教育也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师制度流于形式,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欠缺校外力量参与,培养方案依附性强,成果产出偏重论文发表,学生能力提升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对博士专业学位认知不清等问题。为推进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发展,应从扩大教育规模、分类构建适切的培养模式、引导实践成果产出、完善相关监督体系、推进社会认同多个方面加以改进。
对"拔尖计划"学生的访谈分析发现,他们对自身拔尖性的认知可分别归为学业成绩优秀、学科兴趣、学术理想三类。在学院制和实体化班级培养模式下,"拔尖计划"学生易将拔尖性简单指向学业成绩优秀,在虚拟班级培养模式下,学生多将拔尖性归结为浓厚的学科兴趣,同时也有少数学生经由探究性学习而深刻感知到学科及学术价值,从而能超越培养环境约束建构起学术理想,这也是多数学生认可的拔尖性的本质。为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拔尖计划"应进一步深入推进探究性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构学术理想。
英国的学位学徒制是职业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迈进的新坐标。"雇主主导、工作本位"的特点使其与高等教育精英传统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引发了课程权力应坚持学术自由还是雇主主导、治理模式应选择大学自治还是向社会问责妥协、大学使命是引领变革还是顺应产业需求等事关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论争。学位学徒制合法性的获得是知识观、学习观、教育体系及社会变革的突出表现,职业主义与精英教育传统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共生和谐的方式共同闪耀光芒。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以制度完善、规模普及、"横琴决策"为标志在延续和变革中不断提升。澳门是一个小而全、小而精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以形式多元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融入合作为载体的科研创新模式和以发展定位为导向的教育服务模式。展望未来,澳门高等教育应聚焦核心定位,主动融入粵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微型城市特点,引领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设立国际标准,提升特色学科影响力;推动互联网+,建立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网络;创新合作模式,发挥高校的集聚-溢出效应。
立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结合重要教育政策文本、关键教育事件和现实数据,探寻中国高等院校调整变革的历史脉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70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调整经历了以建设单科性院校为主、急躁冒进与急速缩减相继、注重多科性院校发展、推动高校综合化发展、质量与绩效并重五个演进阶段。反思我国高等院校调整变革的历史路径,对于新时代高等院校的区域布局、资源分配、结构优化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