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堂生成”倡导的是具有生命力、动态发展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学生发展为本,让瞬间出现的意外资源,变成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
关键词:教育机智;课堂生成;意料生成;意外生成
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课堂生成倡导的是具有生命力、动态发展的教学活动,包括预约的“意料生成”和邂逅精彩的“意外生成”。本文就教育机智与课堂生成的动态关系略述一二。
一、意料生成需要教育机智
预设和生成不是水火不容的,而应该是水乳相融、和谐共生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如果我们用封闭、硬性的教学设计去套用,显然会将“课堂生成”遏制在萌芽状态。由此可见,倡导“生成”的课堂,其预设必然是弹性的、灵动的,教学环节等都应为学生的动态生成预留充裕的变更余地。
1.精心设想可能出现的困境
生成的课堂教学,更多关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当新内容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在课堂中出现各自不同的学习困境,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自然也影响着现场教学资源的生成。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估计,预想学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认知困境,进而准备相应的引导措施,提供更多、更直观的链接资料。如“从地球仪上看世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于是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预想到相应的措施,提供更多的相关链接资料,或者干脆是教师直接有效的讲解。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道德体验。但是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真实体验的层次是深浅不齐的,很难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如何借助学生此时的道德收获,来指引下一步师生的教学流程,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事。或表层、或本质的道德收获,教师都要有预先准备,届时才能借助学生真实的道德结果,调整指导策略,使他们拥有更精彩的道德收获。
2.善于抓住可能出现的分歧点
虽然“课堂生成”追求的是师生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等方面平等而开放的互动交流,但它并非就是远离道德内容的任意生成,也不是让教学陷入无谓争辩、纠缠不清的局面。如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但它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之间往往存在着某些差异。于是这种不一致,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显出复杂的学情。另外,学生生活经历不同,面对同一道德内容时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会产生分歧,这其中就会隐藏着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分歧点,引导学生大胆发表看法,从中选择有效的生成点,使教学出现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
二、意外生成需要教育机智
课堂上除了意料生成外,还也有“意外生成”。通常这种生成会造成两极化的效果——尴尬或精彩。但不管如何,教师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以学生发展为本,让瞬间出现的意外资源变成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
1.知识认知局限引发的“意外生成”需要机智
许多教材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对较远,当学生相应的认知贫乏时,就会出现一些与教师预想情况不一样的实际学情,爆出了“课堂意外”。如在教学“资源问题”一课时,在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地区的学生就很难体会到我国面临的资源困境。比如在讲述水资源十分匮乏时,学生纷纷感到不可思议,有的甚至产生怀疑:“老师,不可能吧。水资源匮乏,那为什么时常发生洪灾呢?”如此等等。这显然出乎教师的意料,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部分地区的洪灾能否足以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充足”,将学生的意外话题经过巧妙地引导又抛给学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客观突发事件引发的“意外生成”需要机智
课堂过程中产生的“意外”,除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之外,还可能出现让我们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如“课件展示过程中文件突然不能打开”“迟到的学生做鬼脸走进教室”等并非由教学内容引发的课堂意外。能否在妥善处理事情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生成相应的精彩内容是对教师教学机智、临场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如在复习“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一内容时,笔者指名一学生回答20字道德内容,这学生却迟迟不站起来,原来他拿的是初三的“历史与社会”书,怎么办?幸好最后该学生说出原由,这让大家都很意外。笔者顺势抓住了契机,表扬了该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并指出这也是“明礼诚信”的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他,会怎样?”于是,意外的学情并没有扰乱课堂教学,反而使道德讨论更显贴近学生实际,使道德体验更具实效。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不应是封闭、狭窄的教学禁锢,它应该更多地走向生成,走向开放。无论是教师意料之中的生成,还是教师意料之外的生成,都需要依赖教师充满机智与激情的现场应对能力,都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课堂上出现的动态教学资源,辩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唯有如此,才能沉着地应对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教育机智;课堂生成;意料生成;意外生成
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课堂生成倡导的是具有生命力、动态发展的教学活动,包括预约的“意料生成”和邂逅精彩的“意外生成”。本文就教育机智与课堂生成的动态关系略述一二。
一、意料生成需要教育机智
预设和生成不是水火不容的,而应该是水乳相融、和谐共生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如果我们用封闭、硬性的教学设计去套用,显然会将“课堂生成”遏制在萌芽状态。由此可见,倡导“生成”的课堂,其预设必然是弹性的、灵动的,教学环节等都应为学生的动态生成预留充裕的变更余地。
1.精心设想可能出现的困境
生成的课堂教学,更多关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当新内容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在课堂中出现各自不同的学习困境,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自然也影响着现场教学资源的生成。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估计,预想学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认知困境,进而准备相应的引导措施,提供更多、更直观的链接资料。如“从地球仪上看世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于是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预想到相应的措施,提供更多的相关链接资料,或者干脆是教师直接有效的讲解。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道德体验。但是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真实体验的层次是深浅不齐的,很难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如何借助学生此时的道德收获,来指引下一步师生的教学流程,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事。或表层、或本质的道德收获,教师都要有预先准备,届时才能借助学生真实的道德结果,调整指导策略,使他们拥有更精彩的道德收获。
2.善于抓住可能出现的分歧点
虽然“课堂生成”追求的是师生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等方面平等而开放的互动交流,但它并非就是远离道德内容的任意生成,也不是让教学陷入无谓争辩、纠缠不清的局面。如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但它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之间往往存在着某些差异。于是这种不一致,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显出复杂的学情。另外,学生生活经历不同,面对同一道德内容时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会产生分歧,这其中就会隐藏着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分歧点,引导学生大胆发表看法,从中选择有效的生成点,使教学出现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
二、意外生成需要教育机智
课堂上除了意料生成外,还也有“意外生成”。通常这种生成会造成两极化的效果——尴尬或精彩。但不管如何,教师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以学生发展为本,让瞬间出现的意外资源变成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
1.知识认知局限引发的“意外生成”需要机智
许多教材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对较远,当学生相应的认知贫乏时,就会出现一些与教师预想情况不一样的实际学情,爆出了“课堂意外”。如在教学“资源问题”一课时,在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地区的学生就很难体会到我国面临的资源困境。比如在讲述水资源十分匮乏时,学生纷纷感到不可思议,有的甚至产生怀疑:“老师,不可能吧。水资源匮乏,那为什么时常发生洪灾呢?”如此等等。这显然出乎教师的意料,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部分地区的洪灾能否足以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充足”,将学生的意外话题经过巧妙地引导又抛给学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客观突发事件引发的“意外生成”需要机智
课堂过程中产生的“意外”,除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之外,还可能出现让我们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如“课件展示过程中文件突然不能打开”“迟到的学生做鬼脸走进教室”等并非由教学内容引发的课堂意外。能否在妥善处理事情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生成相应的精彩内容是对教师教学机智、临场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如在复习“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一内容时,笔者指名一学生回答20字道德内容,这学生却迟迟不站起来,原来他拿的是初三的“历史与社会”书,怎么办?幸好最后该学生说出原由,这让大家都很意外。笔者顺势抓住了契机,表扬了该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并指出这也是“明礼诚信”的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他,会怎样?”于是,意外的学情并没有扰乱课堂教学,反而使道德讨论更显贴近学生实际,使道德体验更具实效。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不应是封闭、狭窄的教学禁锢,它应该更多地走向生成,走向开放。无论是教师意料之中的生成,还是教师意料之外的生成,都需要依赖教师充满机智与激情的现场应对能力,都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课堂上出现的动态教学资源,辩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唯有如此,才能沉着地应对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