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怕鬼”到“不怕兔”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lon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怕鬼的故事》 的出版速度在当时是大跃进的速度,其推出方式,也极富声势,这是非常符合现代的商业出版原则的;不同的是,现在出版商是为了钱,那时主持者是为了政治。
  收拾房间时发现了1999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重新编定的 《不怕鬼的故事》。这本书是文学所的骄傲,系奉毛主席、党中央之命而编选。1959年春季,中央下达任务,主编为当时的所长何其芳先生,许多老先生参与指导,如钱锺书、俞平伯、余冠英、孙楷第先生等 (这些老一代名流都已归道山),负责具体编写的是当时称之为“中青年同志”的乔象钟、胡念贻、曹道衡、邓绍基等先生 (现在有的谢世,有的早已退休) 等。从这些列名人士来看,用当下流行的广告语来说是“阵容极其豪华”了。1959年夏天,《不怕鬼的故事》 编写基本完成,毛在中央会议上印发了其中的一些篇章,供与会人员参考。嗣后,又指示在初编的稿子的基础上,加以精选和补充,由何其芳撰写序文,公开出版。序文写好后,毛两度召见何其芳,当面指导,亲自修改序文 (何曾满怀激情著文记其事),修改原件一度收藏在文学所,这是文学所的珍藏。
  《不怕鬼的故事》 于1961年1月24日完成,毛主席又作批示,要求2月份出书,“何序”要在《人民日报》、《红旗》上发表,序文的英文稿要在《北京周报》上发表。这种出版速度在当时是大跃进的速度;其推出方式,也极富声势,这是非常符合现代的商业出版原则的;不同的是,现在出版商是为了钱,那时主持者是为了政治。
  有趣的是,当年那么重要,经由伟大领袖修改的“何序”,在1999年重版 《不怕鬼的故事》 时被删去了,为什么?我想原序太政治化了,过度强调编选的政治目的了(当时不强调可不行),现在有些不合时宜了。序文有一半以上的文字是谈如何“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和号召读者与“国际帝国主义及其在各国的走狗、现代修正主义,严重的天灾、一部分没有改造好的地主阶级分子资产阶级分子”作斗争的。语言枯燥,质木无文,真不能想象这是一度被视为“唯美主义”的何其芳写的。文中所说的道理现今肯定也是不适宜了,可是在1960年代初,这本书是跨政治、历史、文学诸多领域的最重要的出版物之一。凡是与此书宗旨不合,或径唱对台戏者,绝对不会有好下场的。最可悲的是那些并无意与其违拗,竟被认为是违拗,甚至被视为挑战或进攻的,酿成泼天大祸,造成千古奇冤的,也不乏其例,孟超的 《李慧娘》 就是最突出、最冤枉的一个。
  从传统来看,谈鬼说狐,本是文人雅事。苏东坡贬到黄州,成了“犯官”,靠边站了,没事干,一肚皮的牢骚,他就请人谈鬼,主客各得其乐。清代诗人王士禛为蒲松龄题 《聊斋志异》 也有“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的诗句。这里不仅表彰蒲松龄爱说“鬼话”,也有“夫子自道”之意。其中不能说没有牢骚,但大都无关宏旨,无非是文人困境的一种自我纾解罢了,自古统治者一般不管这等闲事。
  然而,自《不怕鬼的故事》 出来不久,宣传部门的管理范围扩大到“鬼”。例如 《李慧娘》 是写南宋末年奸臣贾似道私生活淫乱,在西湖残害了想争取爱情自由的宠姬李慧娘,结果李慧娘化作厉鬼向贾复了仇。按说这套程式非常符合建国以来所倡导的压迫、反抗、复仇一套斗争理论的。不知道为什么它首先受到怀疑和打压。最初孟超的老朋友廖沫沙还化名“繁星”写了一篇杂文 《有鬼无害论》,发在 《北京晚报》 上,为 《李慧娘》 辩护,并对鬼戏表示支持。于是,廖就成了孟超的共犯,“文革”哄起后,廖沫沙青出于蓝,又名列“三家村”“黑店”之中,几乎人人皆知,孟超则瞠乎其后了。
  现在仍然记得,初读这篇文章时的情景。当时我正读中文系大二,尚属不知斗争内幕的大学生,心想“戏中有鬼,不是很经常的事情吗?怎么也要做个问题来辩解呢?”北京京剧团演的包公戏 《探阴山》;中国京剧院演的 《伐子都》;北昆演的关汉卿的 《窦娥冤》、《钟馗嫁妹》,正在热播的洋鬼戏 《王子复仇记》、《鬼魂西行》 不都受到广大观众欢迎么?不都是非“鬼”不成戏吗?我觉得戏中有鬼神出场不仅是个正常现象,而且是个不可或缺的戏剧程式。过去梨园行中就有“戏不够,神来凑”的谚语。其中的“神”是包括“鬼”的。有鬼算什么问题?还要写篇文章为之辩护!这只是熟悉戏剧的一般观众的看法,当然不会有政治家们的深谋远虑。
  真是没想到、当时也不知道1963年中共中央批转文化部党组 《关于停演“鬼戏”的请示报告》,使鬼戏“永远”告别了舞台。这个文件痛心疾首地说“‘鬼戏’的演出,加深了人们的迷信观念,助长了迷信活动,戕害了少年儿童的心灵,妨碍了群众社会主义觉悟的提高。而反革命分子和反动会道门也就利用群众的迷信进行活动。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不少干部和群众的不满,提出了责难和批评”。既然“鬼魂”如此可怕,甚至,事关江山大计,当然不能让它再现于世。那么如何看待 《不怕鬼的故事》 呢?按说,它不能怀疑,是伟大领袖亲自手定的。然而其中也有“鬼”啊。而且“不怕鬼的故事”这个命题本身,就确定了人间是有鬼的,如果“鬼”不存在、或者被扫荡殆尽了,还有什么怕不怕的问题?还要用这本书教育群众吗?这个道理至为简单,当时就是没有人敢讲,也许就是有人讲了也没有人知道,一切都消弭于无声之中。
  中国的行政力量特别强,果然,自1963年以后,中国舞台上、银幕上,凡是与“鬼”沾亲带故的东西统统不见了,一切为“鬼”说理辩护的文字也都在批判和清除之列。弄得“三家村”主人灰头土脸,只得偃旗息鼓,悄然收兵。因为这不是讲道说理的时代,对于一切“异端”不仅有“批判的武器”,更多还有赖于“武器的批判”。这种讨伐只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到了“文革”準备期,凡是沾到“鬼”的文艺作品、文化遗存,包括各类庙庵寺观都在彻底扫荡之列,甚至殃及古人、名人的坟墓。胡乔木1964年写的 《沁园春·杭州感事》其中有“土偶欺山,妖骸祸水,西子羞污半面妆。谁共我,舞倚天长剑,扫此荒唐”的句子。胡将此词呈毛泽东修改,毛加了旁批:“杭州及别处,行近郊原,处处与鬼为邻,几百年犹难扫尽。今日仅仅挖了几堆朽骨,便以为问题解决,太轻敌了,且与事实不合,故不宜加上那个说明。至于庙,连一个也未动。”胡乔木在致 《人民日报》 编辑部的信中更进一步阐释说:“但国内至今庙坟如此之多,毒害群众,亦觉须加挞伐……杭州一呼,全国响应的日子,想亦不远。”可以说这是“文革”第一爆,其所针对的,不仅有“鬼”,还涉及“神”。由此开始了对一切有关“鬼神”的大扫荡,真有犁庭扫穴的力度。其结果,五十岁以上的人们都亲眼见过。最后只剩下了人间的“牛鬼”。“文革”中,有一次看我的老师廖仲安先生,问他怎么不到朋友家走走。他自嘲地说:“不能访友啊!‘访旧半为鬼 (牛鬼),沉痛迫中肠’。”这些都可以看作 《不怕鬼的故事》 的延伸。   由于高层的推动,《不怕鬼的故事》 一书也受到社会的重视。从1961年起直到八九十年代,中学语文课本中也从该书撷取一些篇章作教材,而且还是指定的课外阅读材料,因此,说起这本书来,大多上过中学的人们都是熟悉的。我是1960年考大学的,语文卷子的一篇文言文翻译就是 《艾子杂说》 中的“鬼怕恶人”(那时 《不怕鬼的故事》 虽未出版,但已经编成,在内部流传)。听说1961年高考的作文题是“不怕鬼的故事”(或许是1962年),这是个论说文,那时的高中生还不善于写论说文 (我们那届作文考题就是 《大跃进中二三事》),因之,这届作文考试就有许多笑话流传。
  要以“不怕鬼的故事”为题论述一个在当时认可的正确观点,对于那时的高中生太难了。不知道是真事、还是学生对这个难题的反感而编造的,那时北京流传了一个故事:师大女附中有个优秀的考生,由于紧张把题目的“鬼”字看成了“兔”。对象一下子由很可怕的,变成很可爱的了。题目上“兔”和“怕”对不上号了。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看来,这样的题目怎么做呢?这位考生不愧是“女附中”的学生。她这篇作文从自问自答开始,把“考题疑问”(其实,这只是她一个人的疑问) 寫入正文了。“兔子在童话和民间故事都是善良软弱的象征,它那通红的眼睛,仿佛受了委屈或被人欺侮才哭过一样。兔子怎么能与‘怕’联系在一起呢?”这个破题多好,有点像以前考“八股”时的“截搭题”,不仅把本来不合逻辑的事情解释清楚了,也为下面的发挥造势。“然而,事情总是有两重性的,好事坏事之间总是可以转换的”,这也是当时流行的“辩证法”语言,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被认为是有思想觉悟的表现。但光是“辩证法”还不够,还要有证据:“本来澳洲没有兔子,当一百多年前一个英国殖民者把一对兔子带上了澳洲岛,由于没有天敌,这对兔子繁殖了数以亿计后代,破坏了澳洲的牧场、田园,成为澳洲农民、牧民的大敌。兔群过后庄稼、牧草顷刻而尽,不用说以‘怕’形容,就是说谈兔色变也不为过。”这样“怕”也就立起来了。但仅仅形容“怕”还不行,因为这容易使读者丧失信心,这位女高中生深谙此道。她接着笔锋一转:“然而澳大利亚不是正是以出口兔肉罐头闻名于世吗?”于是由“怕”变为“不怕”,不仅不怕了,甚至应该欢迎了。应该说这篇文章从内容 (如果例子是中国或社会主义国家的更好) 到逻辑都是合格的,但看错了题,也是一分没有,愿它只是一个笑话。
  (选自《写在历史的边上》/王学泰 著/东方出版社/ 2016年12月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借力信息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能清楚地分析出教学班级的整体成绩,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根据学生的高频错误来进行试卷讲评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分析、探究发现、数学建模等基本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运算求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等数学核心素养。文章主要阐述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试卷讲评,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大数据;
在古代科学家中,成就最为突出且具开拓性的,当推墨翟。  墨翟,即大家常说的墨子,鲁国人 (还有一说是宋国人),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等齐名,其所创学派被称为“墨家”。只是因为人们更多关注他在思想、教育和军事方面的成就,而忽视了他的“科学家”身份。  墨翟的科学家荣誉,源于其在物学理学研究上的贡献。墨翟的物理学成就,主要反映在力学和光学领域。如今大家熟知
摘 要:文章从常规管理、创新管理两个方面探讨年级组班主任管理工作。通过教师培训、反思总结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全方面“老带新”以及布置美篇作业等方式提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密切家校联系。  关键词:班主任培训;反思总结;“老带新”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11-01  一、抓实常规管
摘 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修改自己习作的要求。修改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作文讲评课上教师有效的引导。作文讲评课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可以做好如下几点:回顾单元目标,拟订标准;精选评改例文,指导方法;尝试修改补充,落实得法;集体交流评价,全面提升。  关键词:评价标准;修改;再评价  如果说作文指导是让学生有话可写,能写下去,完成一篇文章,那么作文评改解决的就是怎样写才能写
宋太宗端拱元年 (988年),宋初重臣赵普第三次受命担任宰相。上任伊始,赵普重拳出击,打倒了一个著名的“江湖大师”侯莫陈利用。作为刚刚第三次上任的大宋宰相,为什么对这位“江湖大师”如此“青睐”呢?  这个“大师”不简单!  侯莫陈是三字复姓,据说是源于北魏的少数民族,后来这个姓消失了。侯莫陈利用是个什么人呢?此人本是京城一个卖药的江湖郎中,懂一点炼丹的技术,小时候又学了一点小魔术,也许是类似“空盆
长恨清湘不见余,是仙是怪是神狐。  有时亦作皮毛客,无奈同侪不肯呼。  这是著名画家齐白石写下的诗,以“皮毛客”自况,是齐常用的反讽,他曾刻一印,上镌“老夫亦在皮毛类”。其弟子启功说,此句出自石涛,相当于郑板桥刻“青藤 (明代画家徐渭自号青藤居士) 门下牛马走”印,自谦而已。  在画坛,一般认为“皮毛”源自吴昌硕晚年所说“北方有人 (指齊白石) 学我皮毛,竟成大名”。吴是当时画坛领袖,对齐有提携之
说到中国近现代美术,人们常常喜欢把中国不同的地域分成不同的流派,其中一个就是所谓的“北派”。民国时期的北派也可以叫做京津画派,也就是指北京天津地区的画家群体。此外从大的区域而言还有像金陵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等。至于西南画派和长安画派的形成,基本是1949年以后的事。但是北派画家不一定都是北方人,也有很多是南方人。谈到民国时期的北派,一定要提到创建于1919年的一个绘画组织—— 湖社。  直追宋元的湖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英语教学更为侧重对学生英语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语用技能尤其是口语水平的培养缺乏重视。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语言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英语的实际运用,需要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具备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的能力,因此口语教学极其关键。文章从快乐口语的实施、口语情境的创设、口语评价的实施以及口语实践的开展等方面探讨了小学口语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贺知章告老还乡之际,找唐玄宗走后门去了。他的诉求是啥呢?“臣有个小儿子,还没起大名呢。想请陛下给起个名儿,这样我回乡了。一说皇上给我儿子起名了,那多显摆呀。”  这个好办,唐玄宗张口就来:“老贺啊,为人之道,最在乎的就是信义。有信义的人,一生顺遂。老贺,看你就知道,你儿子将来一定是个讲信义的人。孚,就是信义的意思,你儿子就叫贺孚吧。”  贺知章千恩万谢出来,一脑门子郁闷。沉默良久,说:“这……陛下
摘 要: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即过分追求“得言”或是一味追求“得意”。其实,“言”和“意”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只有二者兼得,“言”“意”交融,比翼双飞,才能使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得以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意”交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05 文章编号:1674-12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