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研究的组织资源及其管理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院校研究部门是高校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证性证据研究支持高校的决策工作,其运行模式与高校的其他行政机构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特殊性。因此,院校研究部门在组织资源的需求上与高校其他部门不尽相同。院校研究的组织资源及其管理包括组织机构、环境与关系、人力、经费、数据、技术设备等六个方面。基于院校研究功能的独特性,数据资源和设备技术资源对院校研究机构完成工作任务十分重要。为加快中国院校研究的发展进程,中国高校应加强院校研究授权等无形资源的供给,解决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技术设施资源短缺等问题。
其他文献
<正> 《荀子·儒效》明言:"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心),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可是,唐儒杨椋在其《荀子注》中却说:"以浅持博,谓见其浅,则可以执持博也.先王当为后王,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皆传写误也."清儒卢文绍对杨注没有怀疑,只是补充说:"’以一持万’元刻作’以一行万’,《外传》同,本书《王制篇》亦同."清人刘台拱也赞同
<正> 改革十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力在一片大转移的呼声中,涌进城市,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这一派"繁荣"的背后,我们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是什么?即将预示的"示警信号"又怎样?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深深地反思. 一、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现实矛盾我国目前的农村,一方面是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力在企盼着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劳动力的容纳量又十分有限.这是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无论向哪一方倾
<正>一、安顺地区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十年来,安顺地区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是:风调雨顺可增产,一般年景可保产,一遇灾害必减产,大灾大减,小灾小减,一直不能高产稳产。究其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差,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低,而关键在于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投入不够。据统计资料记载,全区“六五”期间农业投资只有1372万元,比“五五”期间下降了54.9%。“七五”期间又在“六五”期间下降的基础上,仅头三年又下降了16%。因此,极大地制约了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生产工具、科学种田等农业生
<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一代代中华儿女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改革、革新、开放日渐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并构成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正> 竹王传说自从常璩在《华阳国志》中采录之后,不少史籍纷纷加以引述,千百年来成了研究夜郎历史的重要材料。史籍中影响较大的,当推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了竹王传说:
<正>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当然首先是因为他以蕴蓄着深刻现实主义力量的小说和投枪匕首般犀利的杂文为主要武器,“在文化路线上,代表全民族,向着敌人冲锋陷阵”而“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但是,也有另一个不应忽略的方面:他不仅是以研究自然科学作为自己战斗生活的开始,而且,终其一生,他也一直把关怀祖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自己战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对于帮助鲁迅对社会进行观察分析和从事文艺写作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正> ××同志: 收到您1958年4月24日来信,知道您和其他研究托尔斯泰创作的科学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托尔斯泰与中国”这个题目,又承你们问我关于这个题目的一些问题,我谨在此向你们致以深厚的敬意和谢意。托尔斯泰的艺术遗产中,最成功的部分,看来是他们所熟悉的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俄国地主和农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出色描绘。通过这些描绘,他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在那里,广大的劳苦群众被统治,被奴役,他们日益陷于破产的境遇中;上层社会空气里充满了暴虐和伪善。在这些描绘里,托尔斯泰把刚从农奴制解
已有对"什么是教育基本理论"的讨论,定位于"概念内涵与界定"、"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任务和性质"、"研究意义和功能"、"学科称谓和比较"等。教育基本理论是"一种把握教育存在的方式",是教育生活中的"形而上学",是在存在层面、智慧层面、意义层面、原理层面对"教育"的整体把握。"教育基本理论"拥有自身逻辑,不能完全由形而上学的共有特性直接演绎、套用而来。"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原理"、"教育学原理"、"普通教育学"、"教育哲学"和"教育学分支学
较此前的高考改革而言,高考综合改革更具系统性,但人们对其的认知及执行力度比较有限。加强高考综合改革的系统性,应完善高考评价体系,构建基于考试观、招生观、成长观的"三位一体"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宏观战略布局,调动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招生机构、高中与高校各方的积极性;正视改革基础,加强配套措施,保障改革的公平与效率;扩大教育科研影响力,规范公共媒介引导,依托主流媒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近年来,高校异地办学特别是跨省异地办学呈兴起之势,众多高校聚集到经济发达城市建立办学机构。高校跨省异地办学实际上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在各自利益诉求的驱动下跨越行政区划限制的"共谋"行为。双方私下签订的契约虽然有悖于高校办学的初始契约,打破了高校与其隶属政府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改变了相关主体间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格局,但这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跨行政区治理探索,为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增量提供了一条创新路径。当然,这种创新可能带来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更加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在加强基本规范的同时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