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的革命文学中有许多关于复仇形象的主人公,《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与《铁流》中的郭如鹤都是佼佼者。但由于时代与环境有所差异,因此少剑波与郭如鹤的复仇形象也存在许多异同。本文将从复仇动机、复仇方式、复仇模式三个方面来探究两位主人公在复仇过程中的种种异同。
关键词:革命文学 少剑波 郭如鹤 复仇形象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21-02
中国与苏联是社会主义革命中进行得最成功的中西方国家,这一点也很好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在革命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仇”,如杀亲之仇、阶级之仇、民族之仇。这些仇恨往往也会成为一些革命者的动力来源,他们会在革命的过程中完成复仇。
曲波的《林海雪原》、绥拉菲靡维奇的《铁流》是不同时期中西方革命文学的代表作,虽然故事情节、描写方法都不大相同,但主人公少剑波和郭如鹤都在革命进行的同时融合了自己的复仇。世间万物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两人都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战场上完成了对敌人的复仇,并且在复仇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淬炼与重生。其实他们的故事只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缩影,他们的复仇经历都折射了他们所在时代的社会及民族特征。本文将会通过比较他们在复仇中的种种异同,来探究其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
一、复仇之动机比较
就少剑波、郭如鹤两人而言,他们的复仇动机都不是单一的,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曲波的《林海雪原》中少剑波承受着姐姐遇难、村民被屠、战友被杀以及资产阶级走狗欺压工农兵的四层仇恨。而姐姐、村民、战友惨遭杀戮最先加深了他对革命到底的信念,最后一个对资产阶级的仇恨,则是少剑波长期进行革命的不断动力。在小说最开始就是姐姐的遇难,这种仇恨来自中国所独有的血亲文化。姐姐的遇难对少剑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打击,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有着极好的大局观念,以党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所以让屠杀村民、杀害战友的土匪们受到正义的惩处也必然成为他坚持革命的不变信念,在一步步战斗的过程中,他铭记着自己的本心和责任:“在夹皮沟屯里,我是党的最高领导者,也是党的政策的体现者,眼看着群众这般情况,难道可以坐视不理吗?”少剑波从接到剿匪的命令开始到对土匪进行复仇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他自己一名共产党的身份,秉持着人民至上的理念,时时刻刻为老百姓做筹划。
与少剑波不同,在《铁流》中的郭如鹤没有明显、直接的“仇”的感情色彩。郭如鹤的经历比少剑波复杂,首先他出生于平民阶层,是所谓的“外乡人”,从小生活艰苦,后来加入沙皇军队又是“几上几下”受尽排挤与歧视,一身本事毫无用武之地。郭如鹤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却痛恨着他们,对他们充满着蔑视,因而他后来离开白军回乡参加革命,实际上是对富农等资产阶级以及沙皇军队等组成的白军进行的复仇。而在不断逃亡行军的过程中,他凭借着之前被人轻视的军事才能一步步完成突围、完成奇袭,实现了复仇。对于郭如鹤而言,幼时糟糕的境况,之后在沙皇军队中的不公、蔑视都在他心中埋下了憎恨的种子。当他回到家乡,看到“一切都摧毁了,整个旧制度、旧关系,全都崩溃了,可是新的却很模糊、很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他仇恨的火焰找到了喷发的出口,他似乎看到了复仇的些许希望,进一步,他渐渐地带领着难民们在逃难的途中奋起反抗,甚至打败了敌人,杀出重围。
综上,少剑波的战斗动机是——人命之仇,而郭如鹤的战斗动机则是——阶级仇恨。长远来看,少剑波的复仇过程中,由血亲之仇升华到阶级仇恨;而郭如鹤的复仇则是由私人仇恨上升到阶级仇恨。两者虽然有所不同,但从革命的长久性来看,阶级仇恨则会逐渐成为主体。无论起因是何者,但在革命盛行的时候,阶级矛盾都会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复仇之方式比较
少剑波与郭如鹤都是军人,亦是部队的领导者、指挥者,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复仇方式是大同小异的——带领自己的部队同敌人进行战斗,并最终打败敌人,完成复仇。郭如鹤带领着他混合而成的“乌合之众”最终突出重围与红军汇合,沿途多次击退那些曾欺辱过他的沙皇军官们,带领着工农阶级完成了向压榨他們的资产阶级的复仇,同时也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向沙皇军官们进行复仇。虽然故事情节在此结束了,但可以想见的是,在加入苏维埃政府的部队之后,他仍将与资产阶级的军队继续战斗,继续去完成他的阶级复仇。而对于少剑波而言,他的复仇也是在与土匪、国民党走狗们的不断战斗中去完成的,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将土匪尽数歼灭。在复仇中他感同身受着人民所遭遇的失去血亲的悲痛,并仍在剿匪行动中平静伤痛、冷静作战。
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少剑波和郭如鹤的复仇方式虽大同小异,但是仍有不少的差异。从部队的规模来说,郭如鹤的“乌合之众”是数万人的集团军,有团连级作战单位,他们的作战方式是以连级单位进行的战斗,战斗规模更加宏大。《铁流》中的战斗多是大规模部队的正面战斗,虽郭如鹤和他的部队在人数、装备上处于劣势,但是仍然很顽强。而少剑波所率领的部队则是小规模的精英分队,可以单独行动,例如杨子荣单身挺入威虎山。《林海雪原》中的战斗方式多以智取,在每一次行动前都会进行详细的谋划,在剿匪过程中多是以奇袭、埋伏为主,用事先充足的准备和少的伤亡来取得胜利,少剑波的复仇比起郭如鹤而言有更多的谋划。
从环境来分析,少剑波与郭如鹤也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复仇。郭如鹤带领着他的队伍一路从草原奔走到山区,走在无遮无挡的公路上,前为军队后随难民,在难民之后还有紧追不舍的白党追兵,除了向前,他们别无选择。即使在缺少武器、缺少粮食衣物,所有人都身心俱疲时,郭如鹤也不得不继续行军,咬牙坚持着,所以郭如鹤在复仇的过程中只能选择这种正面战斗的方式来活下去。与郭如鹤的别无选择不同,少剑波虽所处地理环境要恶劣一些,深山老林、勇虎猛兽、狂风暴雪,但是后勤充足,无后顾之忧,在作战方式上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他可以选择夜袭奶头山,里应外合拿下威虎山,埋伏追击侯匪。所以,少剑波可以与战友们选择合适的作战方法进行战斗,并且少剑波灵活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用他自己的话便是“我们要使雪原,变成我们的汽车公路,变成我们的火车轨道;变成我们驱逐舰的海洋,变成我们飞机飞翔的天空”。在种种条件之下,少剑波的复仇方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三、复仇之模式比较
《林海雪原》是20世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学,在20世纪的革命早期,革命者常常有意识地将“革命”与“复仇”相联系,希望通过两者混合的方式来推进革命的进程。不难看出关于少剑波的复仇叙事描写也有这样的特点,通过他姐姐遇难这一情节,将他的私人仇恨巧妙嫁接到革命中来,将姐姐遇难的伤痛巧妙地转换成进行剿匪的动力之一,让读者的情绪快速地融入剿匪情节。同时值得称赞的是,少剑波并没有彻底地将“革命”与“复仇”等同,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清醒与理智,在剿匪时公私分明,坚决地贯彻着组织的命令和原则。
再来看《铁流》,郭如鹤的复仇模式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便是——“孤狼式复仇”,独自领导、独自决策。首先他人没有沙皇军队的经历,这种对于白军的仇恨,只属于他一人。其次,郭如鹤所领导的军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乌合之众”,军纪散漫,那些被俘虏的海军们更是不服从命令,一支军纪不严的军队会面临着更多的危险和不确定性,如此一来,郭如鹤的军事才能也会受到掣肘,使得复仇变得愈加困难。再者,郭如鹤的复仇行动是发生在逃难行军之时,后有追兵,左为高山,右是大海,又无援军及补给。郭如鹤和他的部队在漫漫艰难的行军路上独自战斗着,有时明明无奈却仍然不得不咬着牙下达命令,“不管是指挥员,不管是战士,谁破坏纪律,就一律枪决”。同时,越用越少的物资,使他们变得更加艰难。还有,郭如鹤所带领的不仅有一群“乌合之众”,更有一群从哥萨克跟随他们而来的百姓们,他还要保障他们的安全,在战斗过程中,这些哥萨克百姓就是他的负担与累赘。如此看来,他的复仇不仅是“孤狼式复仇”,更是背负一个如山般的重担的复仇。
少剑波的复仇并不是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去实施,而是在有志同道合的团队的合作下完成的。与郭如鹤相比,他的经历相对轻松。他有协助他的杨子荣等人,有为他提供支援的中国共产党,有为他提供帮助的老百姓们。他的复仇是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的主动出击,具有自主选择性,并且包括他在内的每一位小队成员都有积极主动性,整体行动效率偏高,他们都与少剑波一样渴望进行阶级复仇,让工农阶级翻身做主。所以也可称少剑波的复仇模式为——“狮群式复仇”,他则是这狮群中的“狮王”。
细细比较两人的复仇模式,不难发现也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铁流》所处的时代是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不久,革命处于萌芽初期,革命基础还很薄弱,俄国整体处于混乱、重塑的阶段,革命阻力很大。郭如鹤的复仇其实也是广大长期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的缩影,表现着工农阶级对革命的积极性和不断高涨的热情。而《林海雪原》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后期,此时革命力量已经很雄厚,局势比较明朗,革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少剑波是在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代表着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新兴的革命力量,他的复仇模式实际上是20世纪年轻的革命者投身革命的缩影。因此,他们二人的复仇模式则是当时社会革命的一个缩影,都极具时代代表性。
四、结语
综合以上的种种分析,少剑波与郭如鹤虽然都是革命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但是他们的复仇形象却存在诸多的差异,无论从复仇动机、复仇模式还是复仇方式,他们都因为社會属性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铁流》中郭如鹤的复仇,代表着受压迫者们在俄国社会革命初期对资产阶级的被迫的反抗,其经历是惨烈而艰难的;《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的复仇,代表着20世纪初中国新生代的革命者将“复仇”与“革命”完美结合并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坚定进行革命的路程,他的复仇由于社会革命的深厚的基础,而使得复仇的过程显得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绥拉菲靡维奇.铁流[M].曹靖华译.合肥:黄山书社,2014.
责任编辑:关 磊
关键词:革命文学 少剑波 郭如鹤 复仇形象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21-02
中国与苏联是社会主义革命中进行得最成功的中西方国家,这一点也很好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在革命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仇”,如杀亲之仇、阶级之仇、民族之仇。这些仇恨往往也会成为一些革命者的动力来源,他们会在革命的过程中完成复仇。
曲波的《林海雪原》、绥拉菲靡维奇的《铁流》是不同时期中西方革命文学的代表作,虽然故事情节、描写方法都不大相同,但主人公少剑波和郭如鹤都在革命进行的同时融合了自己的复仇。世间万物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两人都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战场上完成了对敌人的复仇,并且在复仇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淬炼与重生。其实他们的故事只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缩影,他们的复仇经历都折射了他们所在时代的社会及民族特征。本文将会通过比较他们在复仇中的种种异同,来探究其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
一、复仇之动机比较
就少剑波、郭如鹤两人而言,他们的复仇动机都不是单一的,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曲波的《林海雪原》中少剑波承受着姐姐遇难、村民被屠、战友被杀以及资产阶级走狗欺压工农兵的四层仇恨。而姐姐、村民、战友惨遭杀戮最先加深了他对革命到底的信念,最后一个对资产阶级的仇恨,则是少剑波长期进行革命的不断动力。在小说最开始就是姐姐的遇难,这种仇恨来自中国所独有的血亲文化。姐姐的遇难对少剑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打击,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有着极好的大局观念,以党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所以让屠杀村民、杀害战友的土匪们受到正义的惩处也必然成为他坚持革命的不变信念,在一步步战斗的过程中,他铭记着自己的本心和责任:“在夹皮沟屯里,我是党的最高领导者,也是党的政策的体现者,眼看着群众这般情况,难道可以坐视不理吗?”少剑波从接到剿匪的命令开始到对土匪进行复仇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他自己一名共产党的身份,秉持着人民至上的理念,时时刻刻为老百姓做筹划。
与少剑波不同,在《铁流》中的郭如鹤没有明显、直接的“仇”的感情色彩。郭如鹤的经历比少剑波复杂,首先他出生于平民阶层,是所谓的“外乡人”,从小生活艰苦,后来加入沙皇军队又是“几上几下”受尽排挤与歧视,一身本事毫无用武之地。郭如鹤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却痛恨着他们,对他们充满着蔑视,因而他后来离开白军回乡参加革命,实际上是对富农等资产阶级以及沙皇军队等组成的白军进行的复仇。而在不断逃亡行军的过程中,他凭借着之前被人轻视的军事才能一步步完成突围、完成奇袭,实现了复仇。对于郭如鹤而言,幼时糟糕的境况,之后在沙皇军队中的不公、蔑视都在他心中埋下了憎恨的种子。当他回到家乡,看到“一切都摧毁了,整个旧制度、旧关系,全都崩溃了,可是新的却很模糊、很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他仇恨的火焰找到了喷发的出口,他似乎看到了复仇的些许希望,进一步,他渐渐地带领着难民们在逃难的途中奋起反抗,甚至打败了敌人,杀出重围。
综上,少剑波的战斗动机是——人命之仇,而郭如鹤的战斗动机则是——阶级仇恨。长远来看,少剑波的复仇过程中,由血亲之仇升华到阶级仇恨;而郭如鹤的复仇则是由私人仇恨上升到阶级仇恨。两者虽然有所不同,但从革命的长久性来看,阶级仇恨则会逐渐成为主体。无论起因是何者,但在革命盛行的时候,阶级矛盾都会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复仇之方式比较
少剑波与郭如鹤都是军人,亦是部队的领导者、指挥者,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复仇方式是大同小异的——带领自己的部队同敌人进行战斗,并最终打败敌人,完成复仇。郭如鹤带领着他混合而成的“乌合之众”最终突出重围与红军汇合,沿途多次击退那些曾欺辱过他的沙皇军官们,带领着工农阶级完成了向压榨他們的资产阶级的复仇,同时也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向沙皇军官们进行复仇。虽然故事情节在此结束了,但可以想见的是,在加入苏维埃政府的部队之后,他仍将与资产阶级的军队继续战斗,继续去完成他的阶级复仇。而对于少剑波而言,他的复仇也是在与土匪、国民党走狗们的不断战斗中去完成的,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将土匪尽数歼灭。在复仇中他感同身受着人民所遭遇的失去血亲的悲痛,并仍在剿匪行动中平静伤痛、冷静作战。
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少剑波和郭如鹤的复仇方式虽大同小异,但是仍有不少的差异。从部队的规模来说,郭如鹤的“乌合之众”是数万人的集团军,有团连级作战单位,他们的作战方式是以连级单位进行的战斗,战斗规模更加宏大。《铁流》中的战斗多是大规模部队的正面战斗,虽郭如鹤和他的部队在人数、装备上处于劣势,但是仍然很顽强。而少剑波所率领的部队则是小规模的精英分队,可以单独行动,例如杨子荣单身挺入威虎山。《林海雪原》中的战斗方式多以智取,在每一次行动前都会进行详细的谋划,在剿匪过程中多是以奇袭、埋伏为主,用事先充足的准备和少的伤亡来取得胜利,少剑波的复仇比起郭如鹤而言有更多的谋划。
从环境来分析,少剑波与郭如鹤也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复仇。郭如鹤带领着他的队伍一路从草原奔走到山区,走在无遮无挡的公路上,前为军队后随难民,在难民之后还有紧追不舍的白党追兵,除了向前,他们别无选择。即使在缺少武器、缺少粮食衣物,所有人都身心俱疲时,郭如鹤也不得不继续行军,咬牙坚持着,所以郭如鹤在复仇的过程中只能选择这种正面战斗的方式来活下去。与郭如鹤的别无选择不同,少剑波虽所处地理环境要恶劣一些,深山老林、勇虎猛兽、狂风暴雪,但是后勤充足,无后顾之忧,在作战方式上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他可以选择夜袭奶头山,里应外合拿下威虎山,埋伏追击侯匪。所以,少剑波可以与战友们选择合适的作战方法进行战斗,并且少剑波灵活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用他自己的话便是“我们要使雪原,变成我们的汽车公路,变成我们的火车轨道;变成我们驱逐舰的海洋,变成我们飞机飞翔的天空”。在种种条件之下,少剑波的复仇方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三、复仇之模式比较
《林海雪原》是20世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学,在20世纪的革命早期,革命者常常有意识地将“革命”与“复仇”相联系,希望通过两者混合的方式来推进革命的进程。不难看出关于少剑波的复仇叙事描写也有这样的特点,通过他姐姐遇难这一情节,将他的私人仇恨巧妙嫁接到革命中来,将姐姐遇难的伤痛巧妙地转换成进行剿匪的动力之一,让读者的情绪快速地融入剿匪情节。同时值得称赞的是,少剑波并没有彻底地将“革命”与“复仇”等同,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清醒与理智,在剿匪时公私分明,坚决地贯彻着组织的命令和原则。
再来看《铁流》,郭如鹤的复仇模式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便是——“孤狼式复仇”,独自领导、独自决策。首先他人没有沙皇军队的经历,这种对于白军的仇恨,只属于他一人。其次,郭如鹤所领导的军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乌合之众”,军纪散漫,那些被俘虏的海军们更是不服从命令,一支军纪不严的军队会面临着更多的危险和不确定性,如此一来,郭如鹤的军事才能也会受到掣肘,使得复仇变得愈加困难。再者,郭如鹤的复仇行动是发生在逃难行军之时,后有追兵,左为高山,右是大海,又无援军及补给。郭如鹤和他的部队在漫漫艰难的行军路上独自战斗着,有时明明无奈却仍然不得不咬着牙下达命令,“不管是指挥员,不管是战士,谁破坏纪律,就一律枪决”。同时,越用越少的物资,使他们变得更加艰难。还有,郭如鹤所带领的不仅有一群“乌合之众”,更有一群从哥萨克跟随他们而来的百姓们,他还要保障他们的安全,在战斗过程中,这些哥萨克百姓就是他的负担与累赘。如此看来,他的复仇不仅是“孤狼式复仇”,更是背负一个如山般的重担的复仇。
少剑波的复仇并不是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去实施,而是在有志同道合的团队的合作下完成的。与郭如鹤相比,他的经历相对轻松。他有协助他的杨子荣等人,有为他提供支援的中国共产党,有为他提供帮助的老百姓们。他的复仇是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的主动出击,具有自主选择性,并且包括他在内的每一位小队成员都有积极主动性,整体行动效率偏高,他们都与少剑波一样渴望进行阶级复仇,让工农阶级翻身做主。所以也可称少剑波的复仇模式为——“狮群式复仇”,他则是这狮群中的“狮王”。
细细比较两人的复仇模式,不难发现也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铁流》所处的时代是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不久,革命处于萌芽初期,革命基础还很薄弱,俄国整体处于混乱、重塑的阶段,革命阻力很大。郭如鹤的复仇其实也是广大长期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的缩影,表现着工农阶级对革命的积极性和不断高涨的热情。而《林海雪原》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后期,此时革命力量已经很雄厚,局势比较明朗,革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少剑波是在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代表着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新兴的革命力量,他的复仇模式实际上是20世纪年轻的革命者投身革命的缩影。因此,他们二人的复仇模式则是当时社会革命的一个缩影,都极具时代代表性。
四、结语
综合以上的种种分析,少剑波与郭如鹤虽然都是革命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但是他们的复仇形象却存在诸多的差异,无论从复仇动机、复仇模式还是复仇方式,他们都因为社會属性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铁流》中郭如鹤的复仇,代表着受压迫者们在俄国社会革命初期对资产阶级的被迫的反抗,其经历是惨烈而艰难的;《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的复仇,代表着20世纪初中国新生代的革命者将“复仇”与“革命”完美结合并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坚定进行革命的路程,他的复仇由于社会革命的深厚的基础,而使得复仇的过程显得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绥拉菲靡维奇.铁流[M].曹靖华译.合肥:黄山书社,2014.
责任编辑:关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