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我考上了天津师范大学,开学前的日子,我先和我娘一起坐船十几个小时从老家到了上海,然后在上海一个帮忙买票的亲戚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出发前往天津。那个时候从上海到天津要22个小时,我娘送我上火车前,突然说:我应该买两张票!就你自己一个人能成吗?这个时候,我突然也想哭,但是却以非常不耐烦的方式打断了我娘的担心:能有什么事呀,就我一个人可以的,要不然你走来走去的多麻烦!
“22个小时后,我扛着一个大箱子出了天津火车站,我想坐8路,但是找不到公共汽车站,这个时候有一群出租车司机围上来问我去哪儿,我说了学校的名字,有个人喊:50元!另一个人喊:你太坏了,干吗蒙人家小姑娘,到你学校30就够了!于是我就上了那个30元的出租车。到了学校,我还狠狠地感谢了出租车司机,大声地喊:谢谢您师傅!您真是个好人!只见师傅脸上出现异样神情,说:嘛好人不好人的,介不都是做生意嘛!
“后来我才知道,从天津火车站到我们学校,打车最多只要8块钱。这是我对天津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天津人,即便是骗,也是热情而友好的!
“话说我拖着大箱子到了学校,才有看到接新生的同学,在一个大横幅下,一个高个儿男生一把提着我的箱子说,我先送你去交费的地方吧,在快到交费处时,我问高个儿男生,厕所在哪里?他一指右手边,历史系这儿就有。于是我进了历史系,在女厕所里,把我妈缝在我内衣口袋里的钱拆出来,带着这一卷汗津津的钱,去交了大学的学费。
“后来,我还经常在学校看到那个接我的男生,一开始还会点头,喊下师兄,随着后来朋友的增多以及对城市的熟悉,这个师兄和我之间,连见面点头的礼数也省去了。但是我后来还常常遗憾,那个穿着背带裤,班里唯一自己来上学的女孩儿,没能在进校园的那一刻,留下自己的照片。”
“2002年,我到广州上大学之前,我爸找到我,这张卡里的钱你拿去交学费,剩下的就作为你的零花钱吧。我收下卡,里面有多少钱也没问。我妈问要不要早点收拾行李?我说,没什么可带的,广州什么都有。我唯一想做的,就是早点离开家,终于可以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了。”
“2012年,我考上了北京一个重点大学,我们家从7月就开始办各种升学宴席,一直办到了8月底,接着就是在决定谁来送我的事儿上无休止地讨论,我爸我妈当然是不二人选,但是我妈后来提出说,姥姥还从来没去过北京,这回送我上学一定要带上姥姥,顺便陪她好好逛逛。于是我爸也以同样的理由提出,既然这样,爷爷奶奶也一起去吧,老人们一起玩更有伴儿。但是三个老人一起来,爸妈照顾起来肯定吃力,于是我大舅又自告奋勇地要陪同前来,既然我大舅都来了,大舅妈的心思也活络了……于是,大家最后就撇下我,以几乎一个旅行团的架势订机票、酒店、租车、旅行计划,甚至还有人提出来干脆自驾两辆车去得了……就这样,一行人浩浩荡荡提前三天杀到北京城,我们逛故宫、爬长城、吃小吃,一通玩下来,累得人仰马翻。在我开学报到的那天,我坚持他们谁也别送了,我从阵容强大的亲友团驻地出发,打车到了学校,恰好遇到有记者采访,说想找个自己来报道的同学好好聊聊,我苦笑说:我只是冰山的一角啊!”
这些文字,是一个个老生回忆起当年新生入学的场景时,不停唏嘘感慨:“青春哪!”当年的青涩、叛逆、无奈、对一个全新城市和校园的向往、新鲜、兴奋、好奇甚至失望,全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扑面而来。
2013新生开学季,我们立足北京,进入十几个高校看新生开学,触景生情之下仿佛当年的回忆又悄悄爬上心底。现在的同学们,开学早已经不带现金了,路上奔波也少了,或飞机或高铁,一路亲友陪着,帮忙收拾宿舍,顺便旅游一番。因此开学的几天,正是家庭的亲切与校园的新鲜混杂交替时光,既束缚又冲击那蠢蠢欲动的青春。这既是一种与家庭分别前的一种兴奋,又是面对陌生世界的不安与迷茫。
我们采访新生的问题,也是随意的,比如想知道大家都带了些什么,在北京邮电大学震惊于真的有同学带了5斤醋时,越发觉得从家乡带的东西里,包含了一种情感与回忆的连接。于是就听到了各种有趣的回答:护身符、毛主席语录、爷爷的诗集、女朋友相片、养生书籍等等等等,连接这过去情感与未来期望的东西,其实已经悄悄被收拾进行李,只是不愿意在父母面前亮出来。
新生开学看学校服务,大部分做得也相当到位,绿色通道、手机卡、餐卡、银行卡一应俱全,入学手续一条龙服务,可以说是时代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入学的效率与便捷。不变的是,甩开外面等着的家长,独自在里面报道的那个新人,他们的心是一样的,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小迷惑,对未来的豪言壮语,都会在这一天里,透过我们小小的发问,瞬间迸发。
我们要做的,就是记录而已。瞬间记录定格那一个个新鲜有趣的“入学时的我”,四年后我们还可以找到他们,回忆青春这事儿,就变得非常有趣了。
“22个小时后,我扛着一个大箱子出了天津火车站,我想坐8路,但是找不到公共汽车站,这个时候有一群出租车司机围上来问我去哪儿,我说了学校的名字,有个人喊:50元!另一个人喊:你太坏了,干吗蒙人家小姑娘,到你学校30就够了!于是我就上了那个30元的出租车。到了学校,我还狠狠地感谢了出租车司机,大声地喊:谢谢您师傅!您真是个好人!只见师傅脸上出现异样神情,说:嘛好人不好人的,介不都是做生意嘛!
“后来我才知道,从天津火车站到我们学校,打车最多只要8块钱。这是我对天津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天津人,即便是骗,也是热情而友好的!
“话说我拖着大箱子到了学校,才有看到接新生的同学,在一个大横幅下,一个高个儿男生一把提着我的箱子说,我先送你去交费的地方吧,在快到交费处时,我问高个儿男生,厕所在哪里?他一指右手边,历史系这儿就有。于是我进了历史系,在女厕所里,把我妈缝在我内衣口袋里的钱拆出来,带着这一卷汗津津的钱,去交了大学的学费。
“后来,我还经常在学校看到那个接我的男生,一开始还会点头,喊下师兄,随着后来朋友的增多以及对城市的熟悉,这个师兄和我之间,连见面点头的礼数也省去了。但是我后来还常常遗憾,那个穿着背带裤,班里唯一自己来上学的女孩儿,没能在进校园的那一刻,留下自己的照片。”
“2002年,我到广州上大学之前,我爸找到我,这张卡里的钱你拿去交学费,剩下的就作为你的零花钱吧。我收下卡,里面有多少钱也没问。我妈问要不要早点收拾行李?我说,没什么可带的,广州什么都有。我唯一想做的,就是早点离开家,终于可以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了。”
“2012年,我考上了北京一个重点大学,我们家从7月就开始办各种升学宴席,一直办到了8月底,接着就是在决定谁来送我的事儿上无休止地讨论,我爸我妈当然是不二人选,但是我妈后来提出说,姥姥还从来没去过北京,这回送我上学一定要带上姥姥,顺便陪她好好逛逛。于是我爸也以同样的理由提出,既然这样,爷爷奶奶也一起去吧,老人们一起玩更有伴儿。但是三个老人一起来,爸妈照顾起来肯定吃力,于是我大舅又自告奋勇地要陪同前来,既然我大舅都来了,大舅妈的心思也活络了……于是,大家最后就撇下我,以几乎一个旅行团的架势订机票、酒店、租车、旅行计划,甚至还有人提出来干脆自驾两辆车去得了……就这样,一行人浩浩荡荡提前三天杀到北京城,我们逛故宫、爬长城、吃小吃,一通玩下来,累得人仰马翻。在我开学报到的那天,我坚持他们谁也别送了,我从阵容强大的亲友团驻地出发,打车到了学校,恰好遇到有记者采访,说想找个自己来报道的同学好好聊聊,我苦笑说:我只是冰山的一角啊!”
这些文字,是一个个老生回忆起当年新生入学的场景时,不停唏嘘感慨:“青春哪!”当年的青涩、叛逆、无奈、对一个全新城市和校园的向往、新鲜、兴奋、好奇甚至失望,全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扑面而来。
2013新生开学季,我们立足北京,进入十几个高校看新生开学,触景生情之下仿佛当年的回忆又悄悄爬上心底。现在的同学们,开学早已经不带现金了,路上奔波也少了,或飞机或高铁,一路亲友陪着,帮忙收拾宿舍,顺便旅游一番。因此开学的几天,正是家庭的亲切与校园的新鲜混杂交替时光,既束缚又冲击那蠢蠢欲动的青春。这既是一种与家庭分别前的一种兴奋,又是面对陌生世界的不安与迷茫。
我们采访新生的问题,也是随意的,比如想知道大家都带了些什么,在北京邮电大学震惊于真的有同学带了5斤醋时,越发觉得从家乡带的东西里,包含了一种情感与回忆的连接。于是就听到了各种有趣的回答:护身符、毛主席语录、爷爷的诗集、女朋友相片、养生书籍等等等等,连接这过去情感与未来期望的东西,其实已经悄悄被收拾进行李,只是不愿意在父母面前亮出来。
新生开学看学校服务,大部分做得也相当到位,绿色通道、手机卡、餐卡、银行卡一应俱全,入学手续一条龙服务,可以说是时代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入学的效率与便捷。不变的是,甩开外面等着的家长,独自在里面报道的那个新人,他们的心是一样的,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小迷惑,对未来的豪言壮语,都会在这一天里,透过我们小小的发问,瞬间迸发。
我们要做的,就是记录而已。瞬间记录定格那一个个新鲜有趣的“入学时的我”,四年后我们还可以找到他们,回忆青春这事儿,就变得非常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