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柱县沙子镇位于巍巍七曜山上,与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接壤。在这片平凡的土地上,上演着一个动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余长泾,现年64岁,中共党员,1961年3月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原金铃乡干事、党委书记,原沙子区工委副书记。
他的故事,还得从40多年前讲起。
参加工作前,余长泾和比自己小3岁的本乡新店村女青年谭文翠订了婚。由于谭文翠是文盲,余长泾参加工作成为国家干部后,许多人都说余长泾前途无量,这段婚姻可能是“石板上流水——漂了”。但是,余长泾却认准了谭文翠的勤劳和善良,没有嫌弃她没有文化,主动跟父母说,趁早把婚事办了,了却一桩心愿。父母跟媒婆讲了后,女方家人觉得两人不般配,叫媒婆传话给余家,叫他们三思而后行。毕竟,在当年,成为一个“公家人”,是很不得了的事情,嫁给一个“公家人”,也是很不得了的事情。
在余长泾的坚持下,婚礼在1961年国庆节如期举行,一对新人开始了新生活。
结婚后,谭文翠勤勤恳恳在家务农,上待公公、婆婆,下养女儿、儿子,把一个家操持得井井有条。在谭文翠的大力支持下,余长泾得以常年安心在外工作。1974年,余长泾任金铃公社党委书记后,开始抓计划生育工作。他在吃饭的时候摆了一个关于绝育手术的龙门阵,谭文翠第二天就跑到当时的区公所了解政策,并带头做了绝育手术。消息传开,人人都竖起了大拇指:领导干部的家属真能起带头作用。1974年和1975年,县里要求脱产干部到偏远山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余长泾接到通知后,住进金铃公社最偏远、最贫穷的龙塘大队8队,一去就是两年,只是在开会的时候,才回一趟家,谭文翠没有一句怨言。1985年修建金(铃)沙(子)公路时,余长泾竟在工地上呆了整整一年没有回家。看到妻子在家辛辛苦苦地操劳,而自己因为工作没有尽到一位丈夫的责任,余长泾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谭文翠却劝说道:“你是国家干部,又是共产党员,只要把公家的事情做好了,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面对知晓大义的妻子,余长泾感动了,他暗暗发誓:“退休后一定要多做家务,让妻子好好休息!”
1990年,余长泾调任原沙子区工委副书记。为了照顾劳作大半辈子的妻子,他特地以照料自己生活为理由,好说歹说,才将妻子从老家接到沙子街上。然而,做惯了农活的谭文翠一刻也闲不住,经常帮附近农民干活。
1996年7月初,谭文翠上山帮邻居挖洋芋,由于天气太热,她就拧开路边水管喝了几口冷水。第二天一早,谭文翠全身发软,自己到医院检查,医生初诊为感冒,吃了几次药后,病情一点也没有好转。下乡回来的余长泾得知情况后,立刻带着妻子到医院重新检查,医生又诊断为血小板减少,需要长期治疗。吃了很长时间的药,谭文翠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连行走都出现了困难。
1998年2月,趁着放春节假,余长泾牵着妻子,到重庆西南医院做了彻底检查,医院确诊谭文翠患有小脑萎缩症。小脑萎缩症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疑难病症,医生建议她一边吃药一边休养。余长泾只好买了一些药,带着谭文翠回到家。
从此,每隔一段时间,余长泾便要委托在重庆主城区工作的朋友给妻子带药,同时,他还一边上班,一边抽出时间照顾妻子的日常生活,尽管很累,但余长泾心中感到十分踏实:妻子替他赡养了父母,抚养了孩子,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现在由他来照顾她,又何尝不应该呢?
2000年春天,谭文翠的病情比以前加重了,全身开始瘫痪。此时,余文泾到了退休的年龄。退休后,余长泾成了照顾谭文翠的“专职保姆”。
每天早晨一起床,余长泾便给妻子穿好衣服,洗脸,随后给她梳头,系好头帕,把妻子扶到轮椅上,推着她四处转悠。谭文翠已全身瘫痪,吃饭时必须由人喂,且只能吃一些流质类食物,如牛奶、碎米粥、糖水等,余长泾便按时变换着花样喂给她吃。如果遇上天气好,余长泾便背着妻子到街上散步,还想方设法讲故事、放影碟,邀请旧日朋友,一起逗谭文翠开心。
面对丈夫的悉心照料,谭文翠感动了:“老余,我拖累你了,这辈子遇上你,是我的福分。如果不是你照料,也许,我坟上早就长出深草了!”听妻子这么说,余长泾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文翠,这辈子我就是做牛做马,也报答不了你对我家付出的情意啊!你就别想那么多,好好养病,争取早点好了,我们老两口也到外面旅游去!”
2003年6月12日,是余长泾永远难忘的日子。这天一大早,余长泾发现谭文翠只能从喉咙里发出“哼哼”声,不能像以前那样断断续续地说话了。根据医生的交代,这意味着,谭文翠可能成了一个既不能行动又不能说话的“植物人”!余长泾悄悄背过身去,用手捂住奔流而出的泪水,他害怕妻子看到他的伤心。然而,就在他回过头来给妻子系头帕时,他看到妻子两眼一动不动地盯着他,泪水却一颗一颗地流出来。是啊,妻子虽然不能说,不能动,但她心里是明白的,她知道自己不能说话了,只能用眼泪来传递她的痛苦,传递她的感谢。一瞬间,余长泾心血喷涌,喉头一阵酸涩,泪水终于涌了出来!从此,因为妻子不能说话,余长泾只好每时每刻揣摩她的心意,从妻子的目光中,从妻子“哼哼”的模糊“语言”中,感受妻子的需要与心情。每隔半个小时,帮助妻子上厕所;每隔一段时间,给妻子放电视、读故事、说笑话;每隔20分钟,给妻子喂一点水;此外,还要推着妻子在走廊上散步,背着妻子到阳光下晒太阳……到了晚上,余长泾依然不能休息。因为小脑萎缩,谭文翠不能入睡,只是不停地“哼哼”。为了照料好妻子,余长泾特意准备了一个闹钟,晚上放在床前的椅子上,每隔20分钟就响一次,好让自己随时都保持着清醒。“好在人老了,瞌睡也少了,每个晚上打十来个盹就够了!”余长泾说。
工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余长泾的悉心照料,谭文翠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今年7月23日,谭文翠发高烧持续不退,县上两家医院都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然而,只要有一点希望,余长泾就不轻言放弃。7月28日晚上12时,他硬是将妻子背到了第三家医院。也许是执著感动了上苍,也许是谭文翠被丈夫的爱唤出了生命的力量,经过20多天的医疗,谭文翠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一位哲人说:“为了磨砺人们的意志,不幸总是呼朋引伴地来临!”正当余长泾专心照顾妻子谭文翠时,他的大女婿——沙子镇派出所原所长黄登权却因公致残,半身瘫痪。余长泾鼓励女婿、女儿顶住“生活中的寒流”。在余长泾的劝导下,女儿余文兰和黄登权相濡以沫,和余长泾一起,组成一个特殊的家庭:6个人中,2个残疾,2个读书(黄登权的儿女分别读中学和小学),余长泾和女儿余文兰共同照顾他们。他们还在街上摆了一个百货摊,两人轮流守摊,赚点钱来补贴家用。
余长泾用言行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国家干部的高尚品德。而今,在当地,人们都在传诵着余长泾的故事,并把他当成家庭教育的楷模。
9月14日中午,笔者到余长泾家采访时,余长泾一再压低声音介绍情况,他害怕影响妻子的情绪。而在笔者为这对恩爱夫妻拍照时,谭文翠费力地想说点什么。尽管她喉咙里发出的只是一些“哼哼”声,但笔者知道她说的是什么。从她深情的目光中,我们判断出她在说:感谢爱,感谢爱人!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余长泾,现年64岁,中共党员,1961年3月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原金铃乡干事、党委书记,原沙子区工委副书记。
他的故事,还得从40多年前讲起。
参加工作前,余长泾和比自己小3岁的本乡新店村女青年谭文翠订了婚。由于谭文翠是文盲,余长泾参加工作成为国家干部后,许多人都说余长泾前途无量,这段婚姻可能是“石板上流水——漂了”。但是,余长泾却认准了谭文翠的勤劳和善良,没有嫌弃她没有文化,主动跟父母说,趁早把婚事办了,了却一桩心愿。父母跟媒婆讲了后,女方家人觉得两人不般配,叫媒婆传话给余家,叫他们三思而后行。毕竟,在当年,成为一个“公家人”,是很不得了的事情,嫁给一个“公家人”,也是很不得了的事情。
在余长泾的坚持下,婚礼在1961年国庆节如期举行,一对新人开始了新生活。
结婚后,谭文翠勤勤恳恳在家务农,上待公公、婆婆,下养女儿、儿子,把一个家操持得井井有条。在谭文翠的大力支持下,余长泾得以常年安心在外工作。1974年,余长泾任金铃公社党委书记后,开始抓计划生育工作。他在吃饭的时候摆了一个关于绝育手术的龙门阵,谭文翠第二天就跑到当时的区公所了解政策,并带头做了绝育手术。消息传开,人人都竖起了大拇指:领导干部的家属真能起带头作用。1974年和1975年,县里要求脱产干部到偏远山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余长泾接到通知后,住进金铃公社最偏远、最贫穷的龙塘大队8队,一去就是两年,只是在开会的时候,才回一趟家,谭文翠没有一句怨言。1985年修建金(铃)沙(子)公路时,余长泾竟在工地上呆了整整一年没有回家。看到妻子在家辛辛苦苦地操劳,而自己因为工作没有尽到一位丈夫的责任,余长泾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谭文翠却劝说道:“你是国家干部,又是共产党员,只要把公家的事情做好了,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面对知晓大义的妻子,余长泾感动了,他暗暗发誓:“退休后一定要多做家务,让妻子好好休息!”
1990年,余长泾调任原沙子区工委副书记。为了照顾劳作大半辈子的妻子,他特地以照料自己生活为理由,好说歹说,才将妻子从老家接到沙子街上。然而,做惯了农活的谭文翠一刻也闲不住,经常帮附近农民干活。
1996年7月初,谭文翠上山帮邻居挖洋芋,由于天气太热,她就拧开路边水管喝了几口冷水。第二天一早,谭文翠全身发软,自己到医院检查,医生初诊为感冒,吃了几次药后,病情一点也没有好转。下乡回来的余长泾得知情况后,立刻带着妻子到医院重新检查,医生又诊断为血小板减少,需要长期治疗。吃了很长时间的药,谭文翠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连行走都出现了困难。
1998年2月,趁着放春节假,余长泾牵着妻子,到重庆西南医院做了彻底检查,医院确诊谭文翠患有小脑萎缩症。小脑萎缩症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疑难病症,医生建议她一边吃药一边休养。余长泾只好买了一些药,带着谭文翠回到家。
从此,每隔一段时间,余长泾便要委托在重庆主城区工作的朋友给妻子带药,同时,他还一边上班,一边抽出时间照顾妻子的日常生活,尽管很累,但余长泾心中感到十分踏实:妻子替他赡养了父母,抚养了孩子,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现在由他来照顾她,又何尝不应该呢?
2000年春天,谭文翠的病情比以前加重了,全身开始瘫痪。此时,余文泾到了退休的年龄。退休后,余长泾成了照顾谭文翠的“专职保姆”。
每天早晨一起床,余长泾便给妻子穿好衣服,洗脸,随后给她梳头,系好头帕,把妻子扶到轮椅上,推着她四处转悠。谭文翠已全身瘫痪,吃饭时必须由人喂,且只能吃一些流质类食物,如牛奶、碎米粥、糖水等,余长泾便按时变换着花样喂给她吃。如果遇上天气好,余长泾便背着妻子到街上散步,还想方设法讲故事、放影碟,邀请旧日朋友,一起逗谭文翠开心。
面对丈夫的悉心照料,谭文翠感动了:“老余,我拖累你了,这辈子遇上你,是我的福分。如果不是你照料,也许,我坟上早就长出深草了!”听妻子这么说,余长泾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文翠,这辈子我就是做牛做马,也报答不了你对我家付出的情意啊!你就别想那么多,好好养病,争取早点好了,我们老两口也到外面旅游去!”
2003年6月12日,是余长泾永远难忘的日子。这天一大早,余长泾发现谭文翠只能从喉咙里发出“哼哼”声,不能像以前那样断断续续地说话了。根据医生的交代,这意味着,谭文翠可能成了一个既不能行动又不能说话的“植物人”!余长泾悄悄背过身去,用手捂住奔流而出的泪水,他害怕妻子看到他的伤心。然而,就在他回过头来给妻子系头帕时,他看到妻子两眼一动不动地盯着他,泪水却一颗一颗地流出来。是啊,妻子虽然不能说,不能动,但她心里是明白的,她知道自己不能说话了,只能用眼泪来传递她的痛苦,传递她的感谢。一瞬间,余长泾心血喷涌,喉头一阵酸涩,泪水终于涌了出来!从此,因为妻子不能说话,余长泾只好每时每刻揣摩她的心意,从妻子的目光中,从妻子“哼哼”的模糊“语言”中,感受妻子的需要与心情。每隔半个小时,帮助妻子上厕所;每隔一段时间,给妻子放电视、读故事、说笑话;每隔20分钟,给妻子喂一点水;此外,还要推着妻子在走廊上散步,背着妻子到阳光下晒太阳……到了晚上,余长泾依然不能休息。因为小脑萎缩,谭文翠不能入睡,只是不停地“哼哼”。为了照料好妻子,余长泾特意准备了一个闹钟,晚上放在床前的椅子上,每隔20分钟就响一次,好让自己随时都保持着清醒。“好在人老了,瞌睡也少了,每个晚上打十来个盹就够了!”余长泾说。
工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余长泾的悉心照料,谭文翠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今年7月23日,谭文翠发高烧持续不退,县上两家医院都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然而,只要有一点希望,余长泾就不轻言放弃。7月28日晚上12时,他硬是将妻子背到了第三家医院。也许是执著感动了上苍,也许是谭文翠被丈夫的爱唤出了生命的力量,经过20多天的医疗,谭文翠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一位哲人说:“为了磨砺人们的意志,不幸总是呼朋引伴地来临!”正当余长泾专心照顾妻子谭文翠时,他的大女婿——沙子镇派出所原所长黄登权却因公致残,半身瘫痪。余长泾鼓励女婿、女儿顶住“生活中的寒流”。在余长泾的劝导下,女儿余文兰和黄登权相濡以沫,和余长泾一起,组成一个特殊的家庭:6个人中,2个残疾,2个读书(黄登权的儿女分别读中学和小学),余长泾和女儿余文兰共同照顾他们。他们还在街上摆了一个百货摊,两人轮流守摊,赚点钱来补贴家用。
余长泾用言行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国家干部的高尚品德。而今,在当地,人们都在传诵着余长泾的故事,并把他当成家庭教育的楷模。
9月14日中午,笔者到余长泾家采访时,余长泾一再压低声音介绍情况,他害怕影响妻子的情绪。而在笔者为这对恩爱夫妻拍照时,谭文翠费力地想说点什么。尽管她喉咙里发出的只是一些“哼哼”声,但笔者知道她说的是什么。从她深情的目光中,我们判断出她在说:感谢爱,感谢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