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地合作办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很多高等学校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教学改革领域之一。本文以咸阳师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施校地合作办学的经验为基础,对其进行分析说明,以期对有相关需要的同仁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校地合作;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
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讨论已经是国内高等教育的基本话题;作为地方性院校如何借助区域特色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办学,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主要出路之一。这些对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针对性,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政治与管理学院与咸阳市秦都区民政局、咸阳市渭阳西路街道办事处等地方政府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合作培养,建立了一系列教学合作平台,开展了大量实践和研究活动,取得了较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校地合作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
1998年,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事业服务体系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教育部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专业目标,因而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综合性特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如何构建适合新环境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我国相关高校在教育教学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云南大学是最早经教育部批准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他们在专业研究中明确提出“建设校外稳定实习基地,加强与公共部门和相关企业的联系”。这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新趋势。
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未来工作环境,了解第一手的社会资料,积累工作实践,体会专业价值,强化专业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跟机构的工作人员学习到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这恰恰是该专业必须的却在校内教学中无法学到的东西。
有序组织学生为社区民众提供适当的服务,学生在社区服务实践中不仅可以使知识,技能水平得到检验、提高,还能使专业认知、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全方位优化,使之成长为社会急需、民众欢迎的适用人才。
另外,大学生经常参加基层社区服务活动,他们会在社区服务中发现比较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这种疑问带到课堂上,在教师进行知识点讲授时,他们就会集中精力认真听讲,从而达到教与学良性互动的效果。
二、校地合作有助于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由于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很多社会组织体系尚未形成,社会管理、运作、服务人才队伍尚不充足,特别是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一切恰恰为公共管理专业在与地方合作中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在解决高校教育教学困境的同时,学校师生可以参与到地方社会建设中,真切地感受到地方社会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管理服务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政府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且在为社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地方强化社会建设的人才需求,了解到社区政府、广大民众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等,有助于学校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相对于政府工作部门而言,高校一般拥有更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更完备的教学场所和更多的教育资源,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学校的这些资源提高人员培训工作水平,更能够吸引更多的学校教师参与有关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研究与论证,进而提升政府的决策水平。
另外,通过长期的合作,可以促使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高校其它业务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功能。
三、开展校地合作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1、借助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教育与服务。
借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知识优势,以公共事业管理、公关关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课程为依托,开展专业性社会管理与服务。通过与合作社区协商沟通,定期在社区中举行各种参观、主题教育与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策划组织、参与整个活动流程。这样既为学校相关课程提供了难得的见习机会,增强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解决了社区在文化教育方面资源的不足。
2、依托專业特色,实行社区“顶岗实习”制度。
在不影响学生正常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安排学生进入社区进行“顶岗实习”。
一方面学校建立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社区工作人员全程专业指导“顶岗”学生的实习,对学生每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价考核与指导。学生则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带着任务参加实习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社区的工作安排。
3、通过志愿者活动,弥补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怀的不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个人自身的境遇和个体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的衍生出一些弱势群体,他们迫切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和关爱。但是,来自政府或者社会层面的关爱往往是比较宏观而简单的,相对于现实微观的需求来讲远远不够。而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行为往往是多方面的、直接的、灵活而长期的,感情上更深入,更细腻,这比起政府宏观方面的关怀就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
为此,咸阳师范学院利用与地方政府和NGO机构的合作关系,派遣在校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活动,既弥补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怀的不足,又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近年来,咸阳师范学院学生参与了“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建设文明建设”、慈善机构义务演出、义务拍卖会等多种类型的志愿者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先后被各类媒体大量报道,部分学生还被地方政府授予“优秀社区志愿者”称号。 4、开展社区干部培训活动,提升社区现有工作人员素质与能力。
近年来,咸阳师范学院依托专业优势,与咸阳市民政局合作开办了多次社区干部培训活动,为地方政府培养、培训基层工作人员500人次以上;开展了各类型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多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根本途径,在理念、内容、模式上高校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如果能达到有效合作,优势互补,就能促进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如何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使学校和地方政府通过合作达到共赢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需求互补,合理定位是校地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高校的发展需要区域环境的支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是互为前提的。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也需要高等教育的配合与服务,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合作的结合点就是尽最大限度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
作为一所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则是一种互相依托的关系,地方政府的支持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学科专业设置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具有管理、规划、政策、财政等优势,借助这些优势,地方政府可以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保障。
参与合作办学的学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找准合作办学的结合点,以自身可以提供的,地方机构需要的专业或学科为突破点,采取优势互补、需求互补的原则,以服务社会的理念,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合理确定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服务定位。
2、保证教学质量是人才合作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每一个学校的历史使命,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对于开展校地合作办学的高校,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能否为地方社会认可则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关键。
学校应严把教学质量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線,以教学质量为前提开展各项合作。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与社会各行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对接与合作关系,与地方政府及其基层部门构建合理可行的合作平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3、不拘一格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
实践表明,地方高校只有结合自身优势,着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支撑,才能有效实现高校的四大办学功能,促进合作办学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则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思维,拘泥于已有的成果,应该开阔视野,积极开创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途径,敢于尝试,勇于尝试,在干中学、学中干。
关键词:校地合作;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
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讨论已经是国内高等教育的基本话题;作为地方性院校如何借助区域特色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办学,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主要出路之一。这些对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针对性,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政治与管理学院与咸阳市秦都区民政局、咸阳市渭阳西路街道办事处等地方政府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合作培养,建立了一系列教学合作平台,开展了大量实践和研究活动,取得了较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校地合作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
1998年,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事业服务体系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教育部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专业目标,因而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综合性特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如何构建适合新环境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我国相关高校在教育教学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云南大学是最早经教育部批准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他们在专业研究中明确提出“建设校外稳定实习基地,加强与公共部门和相关企业的联系”。这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新趋势。
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未来工作环境,了解第一手的社会资料,积累工作实践,体会专业价值,强化专业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跟机构的工作人员学习到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这恰恰是该专业必须的却在校内教学中无法学到的东西。
有序组织学生为社区民众提供适当的服务,学生在社区服务实践中不仅可以使知识,技能水平得到检验、提高,还能使专业认知、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全方位优化,使之成长为社会急需、民众欢迎的适用人才。
另外,大学生经常参加基层社区服务活动,他们会在社区服务中发现比较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这种疑问带到课堂上,在教师进行知识点讲授时,他们就会集中精力认真听讲,从而达到教与学良性互动的效果。
二、校地合作有助于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由于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很多社会组织体系尚未形成,社会管理、运作、服务人才队伍尚不充足,特别是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一切恰恰为公共管理专业在与地方合作中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在解决高校教育教学困境的同时,学校师生可以参与到地方社会建设中,真切地感受到地方社会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管理服务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政府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且在为社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地方强化社会建设的人才需求,了解到社区政府、广大民众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等,有助于学校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相对于政府工作部门而言,高校一般拥有更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更完备的教学场所和更多的教育资源,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学校的这些资源提高人员培训工作水平,更能够吸引更多的学校教师参与有关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研究与论证,进而提升政府的决策水平。
另外,通过长期的合作,可以促使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高校其它业务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功能。
三、开展校地合作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1、借助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教育与服务。
借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知识优势,以公共事业管理、公关关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课程为依托,开展专业性社会管理与服务。通过与合作社区协商沟通,定期在社区中举行各种参观、主题教育与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策划组织、参与整个活动流程。这样既为学校相关课程提供了难得的见习机会,增强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解决了社区在文化教育方面资源的不足。
2、依托專业特色,实行社区“顶岗实习”制度。
在不影响学生正常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安排学生进入社区进行“顶岗实习”。
一方面学校建立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社区工作人员全程专业指导“顶岗”学生的实习,对学生每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价考核与指导。学生则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带着任务参加实习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社区的工作安排。
3、通过志愿者活动,弥补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怀的不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个人自身的境遇和个体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的衍生出一些弱势群体,他们迫切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和关爱。但是,来自政府或者社会层面的关爱往往是比较宏观而简单的,相对于现实微观的需求来讲远远不够。而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行为往往是多方面的、直接的、灵活而长期的,感情上更深入,更细腻,这比起政府宏观方面的关怀就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
为此,咸阳师范学院利用与地方政府和NGO机构的合作关系,派遣在校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活动,既弥补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怀的不足,又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近年来,咸阳师范学院学生参与了“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建设文明建设”、慈善机构义务演出、义务拍卖会等多种类型的志愿者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先后被各类媒体大量报道,部分学生还被地方政府授予“优秀社区志愿者”称号。 4、开展社区干部培训活动,提升社区现有工作人员素质与能力。
近年来,咸阳师范学院依托专业优势,与咸阳市民政局合作开办了多次社区干部培训活动,为地方政府培养、培训基层工作人员500人次以上;开展了各类型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多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根本途径,在理念、内容、模式上高校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如果能达到有效合作,优势互补,就能促进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如何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使学校和地方政府通过合作达到共赢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需求互补,合理定位是校地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高校的发展需要区域环境的支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是互为前提的。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也需要高等教育的配合与服务,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合作的结合点就是尽最大限度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
作为一所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则是一种互相依托的关系,地方政府的支持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学科专业设置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具有管理、规划、政策、财政等优势,借助这些优势,地方政府可以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保障。
参与合作办学的学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找准合作办学的结合点,以自身可以提供的,地方机构需要的专业或学科为突破点,采取优势互补、需求互补的原则,以服务社会的理念,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合理确定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服务定位。
2、保证教学质量是人才合作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每一个学校的历史使命,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对于开展校地合作办学的高校,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能否为地方社会认可则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关键。
学校应严把教学质量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線,以教学质量为前提开展各项合作。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与社会各行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对接与合作关系,与地方政府及其基层部门构建合理可行的合作平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3、不拘一格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
实践表明,地方高校只有结合自身优势,着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支撑,才能有效实现高校的四大办学功能,促进合作办学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则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思维,拘泥于已有的成果,应该开阔视野,积极开创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途径,敢于尝试,勇于尝试,在干中学、学中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