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会知识的学习力特点与提升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密集型的现代企业中,学习力无疑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要使组织获得成功实现目标,需要不断地创新知识、应用知识,需要通过学习提高组织智商。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来推动个人成长和组织变革,不断通过学习来实现组织创新,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而基于默会知识的学习力的提升,更是企业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坚强基石。
  
  学习力的内涵
  
  学习力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学习能力,如记忆力、理解力等智力因素,也包括诸如学习动力、毅力等非智力
  因素,还包括学习成果的转化能力即学习转化力。学习能力是指学习主体开展学习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以及学习主体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主观条件在各种外界客观条件下进行学习的能力。它是学习主体进行学习的操作子系统,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的一种综合性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操作力、检索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其核心是理解力和思维力,主要职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消化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等。理解力成为个人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和桥梁。学习动力是学习力的动力子系统,主要包括动机、兴趣和情绪等,是学习的推进系统,对学习起到定向、激励和强化(或弱化)的作用。而学习毅力是学习力得以维持协调的子系统,对学习起到协调和支撑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逆境商来表示。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以保证学习的成功,但也可能起消极作用,制约和削弱智力行为,使学习停止或学习无效,即所谓的“学习智障”。对于学习主体来说,只有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学习活动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使学习的效果最为理想。
  知识经济社会中,经济的发展是以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运用为主要形式,因此,学习力中的学习转化力,对于学习主体(个人或组织)和社会是最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运用和创新,使之转化为生产力,增强自身竞争力,这样的学习力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为个人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在企业核心能力表现为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学习力的推进器和动力源作用更为明显。这些知识、技能和经验要通过组织的不断学习来获得和更新。如果把组织中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转变成为能力“基因”,那么,企业组织中一个团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单项核心能力,而整个组织的学习则整合单项核心能力,构成了一个能力体系,形成了企业整体核心能力。企业的学习力最终是通过创新力表现出来的,创新力的表现远不止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新等,这些创新是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运用个体和组织内的默会知识最终培育而成的。
  
  默会知识的学习力特点
  
  默会知识的概念是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最初于1958年在其《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将人类的知识分为名言知识和默会知识,名言知识是可以用文字、符号等表达出来的,而默会知识则不能或难以用语言和符号等进行表述的知识。本质上,默会知识可以看作是一种难以用名言符号来充分表达的理解力,一种领会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对之实现理智控制的认知能力。是“一种对被知事物的能动领会”,“是一项要求技能的活动”,“是一项负责任的、声称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
  默会知识的存量和结构在理解活动中表现得极为清楚,这是一个领悟过程,把不连贯的局部理解为完整的整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波兰尼给出了一种三位一体的默会认知结构并揭示了其作为一切认知运行的内在机制,即一切认知过程都只能是一种内在的功能整合协同作用。同时,默会知识也是可以学习、传授、积累和批判的,当然,其学习、传授、积累和批判的方式不同于用语言来表达的明确知识。默会知识是明确知识的基础,一切明确知识都有其默会的根源,默会能力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机能。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默会知识有着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特征:①默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常常是不可言传的;②默会知识是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的,它的学习、教育和传授等有其自己的方式和途径;③默会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是创新的动力,个人和组织的默会知识直接影响着他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转化力。
  学习力的有效性及其提升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基础和动力源,基于默会知识的学习力正是个人和组织提升其学习能力和转化力的引擎和动力,是创新的孵化器。由于默会知识是“一种对被知事物的能动领会”,是一种领会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对之实现理智控制的认知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默会知识发挥着巨人的作用。一方面,默会知识能使学习主体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对象进行把握,进而由于领略了学习的乐趣而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和意志,形成一种学习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默会知识使学习主体在有意无意中能动的使用知识、重组知识和创造知识,特别是在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知识转化和创新活动,使学习主体的知识、经验和竞争能力获得成倍增长。因此,基于默会知识的学习力是积极的、主动的、有效的学习力,是个人和组织应该追求的、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学习力。
  
  默会知识的学习力有效性提升的途径
  
  基于默会知识的学习力对于个人、组织学习和竞争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个人和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来充分挖掘和提升这种学习力,使之为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以及组织竞争力的增强发挥重要作用。
  1. 创造良好的制度学习环境,重新塑造学习主体的学习理念。学习主体是否能积极主动的提升学习力,学习理念至关重要。传统学习主体存在着两方面的学习缺失:一方面是个体在学习中存在缺失,如对知识的衰减和更新认识不足而导致学习的主动性削弱,目的性不强,对学习的理解片面,更多的是应付学习。另一方面是团队学习主体的缺失。如把学习当成是个人自己的行为,没有组织学习,团队学习的意识,当然更谈不上组织、团队的学习力,对于组织现有能力的发挥和使用异常重视,而对于组织学习潜力的培养和挖掘缺乏重视。所以,组织应创造良好的制度学习环境,使成员将学习看成是在新的环境中提升自己能力的唯一途径,使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大大增强,为基于默会知识学习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营造知识共享氛围,促进默会知识的流动和共享。个体学习的学习力会受到个人经验、阅历、理解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充分发挥,只有在沟通、交流和共享中通过实现默会知识的流动,在流动和共享中不断地实践和互补,从而使学习主体更加积极主动的强化学习。个体学习新的相关知识的观点可进一步延伸到企业组织。默会知识多数是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和共享的,内部转化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的粘滞性。减少知识内部转化困难的途径在于开发组织的学习能力,培育组织的紧密关系以及系统地理解和交流知识。通过交流和知识共享可以使分散在个体中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形成组织共有的知识。因此,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可以充分促进个体学习力的提高,也是一种学习的有效方式。营造默会知识分享的情境氛围是促进默会知识共享的关键所在,默会知识的交流、共享与情境密切相关,只有亲临现场、共同在场、互动沟通,才能有效地传递与分享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与知识的拥有者相互切磋,密切观察,与其融为一体的方式才得以实现。
  3. 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学习团队。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团队学习,其根本特征是学习和工作密不可分,即强调“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是学习主体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进行学习,即“干中学”和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这正是一种默会知识的学习力,不断地把学习融入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学和将学运用于实践,这样使得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实现在运用中创新和创新中运用。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效果。总之,“团队学习”十分强调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终身学习。企业要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来营造团体学习的氛围,提升学习主体默会知识性的学习力。领导者更要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重大决策要共同讨论,科学求证,使团体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智力的效用,也使决策获得高于个人智力的良好效果。通过交流、知识共享、集体攻关,通过向书本和实践学习等多种形式,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就会不断提高,学习力就会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4. 促进组织内的非正式学习,使学习主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学习个体和组织八成以上的学习都是非正式的,员工从人际互动和社群实务中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即使是片刻的闲聊,对员工的知识交换和共享也大有帮助,企业若要构建不断创新与学习的文化,就要减少对员工的控制,促成员工间的分享与交流,给员工提供更多和专家以及同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以及更多与工作相关的资源。不断倾听员工与客户的心声,提出并改进相应的企业政策与实务运作流程。为员工创造一个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的氛围,将学习与工作、实践和环境充分结合起来,以提高默会性的学习力。
  5. 充分发挥组织的激励手段,消除学习智障。基于默会知识的学习力提升过程中同样存在很多障碍,即学习智障。从根本上讲,学习智障的作用是弱化学习主体学习力的强度,制约组织学习力的开发,导致个人和企业对自身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全面、系统和快速认知与反应的迟缓、直至丧失,最终表现为全方位削弱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发展缓慢、走向衰落、直至走向灭亡。学习智障主要有组织的结构智障、管理智障、文化智障、成员的心智模式智障以及某些特定智障等。这些智障会阻碍学习主体的积极性,阻碍主体参与实践和创新的能动性,阻碍不同学习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意愿,甚至是由于相互不信任而对知识进行垄断,从而使默会性的学习力不能充分发挥而无用武之地。
  总之,基于默会知识的学习力是学习主体能够进行学习和创新的动力源,能为组织竞争力的提升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默会知识性的学习力需要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来为学习主体服务,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通过成员默会性学习力的提升而不断创新,不断打造企业竞争力而获得持续成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行业发展之源,会计工作之本。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引起了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和审计串通事件接连不断,导致投资者对会计产生了严重的信用危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使投资者无所适从、盲目跟风,严重动摇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所谓业绩和财务报告的信心。据一项全国规模最大会计职业调查报告中显示,仅有7.2%的人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有限。对于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性技术创新需要较高的开发成本,而技术成果的经济收益却因没有较大的市场优势而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和障碍分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重要的课题,它对于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为了说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激励扭曲下的管理层收购》一文是汪伟、金祥荣、汪淼军等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的文章,读后感想颇多,尤其是对规范我的写作风格提高我的论文写作层次影响很大,将此感触呈述,以与诸君共勉共进。同时也对作者认为通过管理层收购激励在盘活我国国有企业资产中的作用被扭曲的观点予以一定  的质疑。  (一)    一、论文的结构简洁,思想表达清晰    该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大家一致看好的利用管理层
蒲白矿务局,一个有着百年开采历史、资源枯竭的衰老矿区,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大潮中,局长宋老虎一班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煤炭市场好转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创新安全质量
目前,我国经济已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转变,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活动环境、行为方式和竞争机制等都会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在改革的不同阶段,企业家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其博奕的空间、内容、规则和结果都会有所不同。本文结合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尝试着对我国不同时期国有企业家的角色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企业家与国有企业家的含义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意识,能有效组织和控制企业生产
商业理念是经营者的方向、头脑,它指的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宗旨是什么:是追逐近期利益还是确保持续发展;是做销量还是做品牌;是仅仅为了获得效益还是在获得效益的同时也承担社会责任;以低生产成本高营销投入为模式,还是以顾客需求为基准、以赢得顾客价值为目标,经营者对这些问题经过认真的思考,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并成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这就是理念。它决定着企业的营销方式,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树立
一、世界汽车制造企业60年来竞争格局的转换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几乎与20世纪重合。1896年四轮汽车出现后,很快就成为时尚的宠儿。对过去的60年来世界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一格局的转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1930-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美国汽车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汽车业的领导者。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都位于全球汽车销量的榜首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上的缘由,对陈炯明的研究比较单薄。随着政治环境的逐步宽松,史学工作者开始从事此项研究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近年来也有一些有关陈炯明的论文、论著出现,但仍属开拓性的。笔者有幸读到两部有关陈炯明的原始资料集,读来饶有兴趣。遂萌发就陈炯明的思想及其采取的教育措施拟就一文,以飨读者。    陈炯明的社会政治思想    陈炯明出身望族,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1898年中戊戌科秀才。当时。中国民族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中,企业的角色定位被重新发掘了出来。当追求利益成为社会环境下的主旋律,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冲突就越来越集中起来。市场经济的参与对象不仅包括单个的人,更包括个人为了效率和节省“交易费用”而构建起来的企业组织。以往维护市场秩序的“游戏规则”中,约束个人商业伦理行为的占了整个市场守则的大部分。究其原因,根植于在不发达的产品经济阶段,逐利行为的承担者只能是单个的商品拥有者。而随着全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