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贾君鹏”的出现使2009年的网络语言变得异常喧哗,而由此引发的语言现象也愈演愈烈。本文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来源、社会价值、受众心理、前景等四个方面对2009年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文化传播 传播心理
贾君鹏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引爆了2009年的网络。陈秀群先生曾说:“目前,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在网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贾君鹏”之后,“偷菜”“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等流行语相继涌现。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其内部结构和流行的原因。
一、网络语言的来源
仔细分析这些网络语言现象,可以发现2009年的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四种:
1.来源于网络游戏
最具代表的莫过于“偷菜”,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游戏让这个词瞬间蹿红网络。另外,原本在魔兽世界玩家口中流传的“泪流满面”变形为“内牛满面”之后,更是成为娱乐节目用于调侃的词语。
2.来源于贴吧
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自从在魔兽论坛中出现后,短短五六个小时它的点击率已超过35万次,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平实的语言、家常的问法却引来无数网友的关注。这句话毫无争议地成为,2009年网络流行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言之一。
出现于百度李宇春吧的“春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虽当即被吧主删掉,但依然在“玉米”中流传。而当快乐女生曾轶可风起云涌之后,“曾哥”的名号也越叫越响。于是有人便套用为“曾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搞笑和讽刺兼备,迅速在网络中传播。
而“哥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均出自一名叫“不要迷恋哥”的网友在猫扑大杂烩发出的一篇帖子,此帖一经发出便惹来无数网民的追捧。
3.来源于生活
“躲猫猫”“楼歪歪”“楼脆脆”“楼坚强”“楼晃晃”“桥粘粘”“钓鱼执法”“欺实马”等,这些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被网友用短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字眼概括出来,并流传于网络上,成了讽刺相关事件的流行语。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源自大众媒体的流行语。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男”,《蜗居》中的“小贝”“宋思明”等,它们都是依靠电视和网络的力量,成为了2009年炙手可热的新鲜网络词汇。“不差钱”源自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不差钱》,伴随小品的走红,该词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常客。
4.来源于谐音
比如“杯具”是“悲剧”一词的谐音。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甚至在生活中都常常用“杯具”来代替“悲剧”,并且很快就衍生出了巨大的家族,有了“洗具(喜剧)”“餐具(惨剧)”“茶具(差距)”等。更有网友以《2009年我的杯具、洗具》作为标题,进行年度总结,可见其影响力。
二、发展动力
语言是为了满足社会交际需要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它总是和社会中各种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究竟是什么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笔者认为,大体可以从社会价值、受众心理、网络语言环境三个方面来寻求答案。
1.社会价值
网络语言必然有其独到的价值,而价值的无限放大又作用于网络语言,加速了它们的传播。以“贾君鹏”事件为例。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被不同的人、不同的团体经过一番精心的改造,摇身一变成为了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宣传标语。商贩将它印在出售的文化衫上;手机广告商打出“贾君鹏,你妈给你买手机了”的标语;某报刊登文章《xxx,你老婆喊你回家睡觉》,是借此标题吸引大众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宝宝烟民,你妈喊你戒烟了”,抨击当下烟民低龄化的现象,并表示出对未来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忧虑;“教育部,你妈叫你回家吃火锅”则表达了考生对考题的不满,有集体被“涮”了的感觉。
2.受众心理
首先,国人自古传承孔孟之道,在语言上倍加小心。而网络语言正是对语言的解放,国人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恶搞,颠覆现实生活中的权威,寻求一种个性释放。“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媒体、新闻记者乃至每个人而言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更为普通百姓消解权势打开了方便之门”。
其次,网络语言比较符合现代人猎奇的心理。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是用一种更详实、更刺激、更具体的方式去阐释内心的想法,而富有创新精神的网络语言正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空间。
3.独特的语言环境
网络语言环境的不断更新也是推动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网民数量巨大,普及率虽不高,但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大规模的网民催生了日益频繁的网络交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人们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繁衍方式
笔者认为可以用模因论(MT)进行解释。“模因”一词来自希腊语“memo”,指被模仿的东西,它对网络语言的生成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琳霞、何自然曾谈到,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其功能。也就是说,当词语作为模因得到广泛应用,在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时,这些模因就变得强大,并不断复制和传播,成为“成功的模因”。模因被反复主要有两种形式:复制和类推,这个理论在贾君鹏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一句话成为强势模因,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它的无限效用性使之成为了强势模因,并被不停复制。口语化的表达、亲切的呼唤勾起了许多人对儿时的回忆,使之迅速得到社会认同,并渐渐演化成不同的形态,成为了入侵现实语言的代表。它们基本都是用了同一个句式——“XXX,XXX叫你/喊你(回家)做什么”;其次还有“哥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用的是“X做的不是XX,是XX”的形式;“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为“不要迷恋X,X只是(会让)X怎样”;“信春哥,不挂科”为“信XX,XXX”。绝大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形式都是在人称代词、名词、主要的动词部分进行替换,采用了复制的方法。而由“杯具”衍生出的“洗具”“餐具”“茶具”则更多的运用了类推的方法。
四、前景
随着应用范围和受众面积的扩大,大众对于网络媒体的认同度逐渐增加,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也更加宽容。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主张对不乏恶俗、恶搞之嫌的网络语体“宽容相待”。于根元先生曾说,“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宽容。”《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同志也表示:“多元化的社会应该对语言有多元化的认识和宽容,对于新词语,我们也应该静心容忍,让时间来大浪淘沙。”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高产、多效和流行,但是过度的膨胀和没有节制的发展使网络语言少了一份沉淀,多了一份浮躁。对于它们的未来,“无论有多少网络流行语体,它们都将自生自灭,并不需要进行刻意地抨击或者宣扬,合理的自然会流传下来,无稽的也自然会被淘汰。”
参考文献:
[1]李频华.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J].宁德师专学报, 2004,(4).
[2]简明.从“囧”字流行看网络语言传播[J].青年记者,2009,(1).
[3]刘金,曾绪.模因视觉下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2).
[4]沈光浩.网络语言的语值考察[J].渤海大学学报,2009.(1).
[5]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C].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论文文集,2004.
[6]李启航.网民心理与网络语言变异[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7]韩书,裴景瑞.浅谈析网络语言的特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
[8]王志涛,王立家.网络语言与多元文化生态[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1).
[9]王蓓,戈玲玲.从认知角度解读网络语言的强势模因[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
[10]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1]陈一馨,陆文军,梁佐燕.“蜜糖体”蹿红,网络语言=后现代文化[OL].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4/01/cotent_11075890_2.htm,2009-04-01.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文化传播 传播心理
贾君鹏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引爆了2009年的网络。陈秀群先生曾说:“目前,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在网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贾君鹏”之后,“偷菜”“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等流行语相继涌现。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其内部结构和流行的原因。
一、网络语言的来源
仔细分析这些网络语言现象,可以发现2009年的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四种:
1.来源于网络游戏
最具代表的莫过于“偷菜”,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游戏让这个词瞬间蹿红网络。另外,原本在魔兽世界玩家口中流传的“泪流满面”变形为“内牛满面”之后,更是成为娱乐节目用于调侃的词语。
2.来源于贴吧
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自从在魔兽论坛中出现后,短短五六个小时它的点击率已超过35万次,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平实的语言、家常的问法却引来无数网友的关注。这句话毫无争议地成为,2009年网络流行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言之一。
出现于百度李宇春吧的“春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虽当即被吧主删掉,但依然在“玉米”中流传。而当快乐女生曾轶可风起云涌之后,“曾哥”的名号也越叫越响。于是有人便套用为“曾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搞笑和讽刺兼备,迅速在网络中传播。
而“哥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均出自一名叫“不要迷恋哥”的网友在猫扑大杂烩发出的一篇帖子,此帖一经发出便惹来无数网民的追捧。
3.来源于生活
“躲猫猫”“楼歪歪”“楼脆脆”“楼坚强”“楼晃晃”“桥粘粘”“钓鱼执法”“欺实马”等,这些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被网友用短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字眼概括出来,并流传于网络上,成了讽刺相关事件的流行语。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源自大众媒体的流行语。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男”,《蜗居》中的“小贝”“宋思明”等,它们都是依靠电视和网络的力量,成为了2009年炙手可热的新鲜网络词汇。“不差钱”源自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不差钱》,伴随小品的走红,该词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常客。
4.来源于谐音
比如“杯具”是“悲剧”一词的谐音。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甚至在生活中都常常用“杯具”来代替“悲剧”,并且很快就衍生出了巨大的家族,有了“洗具(喜剧)”“餐具(惨剧)”“茶具(差距)”等。更有网友以《2009年我的杯具、洗具》作为标题,进行年度总结,可见其影响力。
二、发展动力
语言是为了满足社会交际需要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它总是和社会中各种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究竟是什么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笔者认为,大体可以从社会价值、受众心理、网络语言环境三个方面来寻求答案。
1.社会价值
网络语言必然有其独到的价值,而价值的无限放大又作用于网络语言,加速了它们的传播。以“贾君鹏”事件为例。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被不同的人、不同的团体经过一番精心的改造,摇身一变成为了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宣传标语。商贩将它印在出售的文化衫上;手机广告商打出“贾君鹏,你妈给你买手机了”的标语;某报刊登文章《xxx,你老婆喊你回家睡觉》,是借此标题吸引大众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宝宝烟民,你妈喊你戒烟了”,抨击当下烟民低龄化的现象,并表示出对未来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忧虑;“教育部,你妈叫你回家吃火锅”则表达了考生对考题的不满,有集体被“涮”了的感觉。
2.受众心理
首先,国人自古传承孔孟之道,在语言上倍加小心。而网络语言正是对语言的解放,国人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恶搞,颠覆现实生活中的权威,寻求一种个性释放。“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媒体、新闻记者乃至每个人而言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更为普通百姓消解权势打开了方便之门”。
其次,网络语言比较符合现代人猎奇的心理。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是用一种更详实、更刺激、更具体的方式去阐释内心的想法,而富有创新精神的网络语言正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空间。
3.独特的语言环境
网络语言环境的不断更新也是推动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网民数量巨大,普及率虽不高,但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大规模的网民催生了日益频繁的网络交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人们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繁衍方式
笔者认为可以用模因论(MT)进行解释。“模因”一词来自希腊语“memo”,指被模仿的东西,它对网络语言的生成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琳霞、何自然曾谈到,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其功能。也就是说,当词语作为模因得到广泛应用,在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时,这些模因就变得强大,并不断复制和传播,成为“成功的模因”。模因被反复主要有两种形式:复制和类推,这个理论在贾君鹏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一句话成为强势模因,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它的无限效用性使之成为了强势模因,并被不停复制。口语化的表达、亲切的呼唤勾起了许多人对儿时的回忆,使之迅速得到社会认同,并渐渐演化成不同的形态,成为了入侵现实语言的代表。它们基本都是用了同一个句式——“XXX,XXX叫你/喊你(回家)做什么”;其次还有“哥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用的是“X做的不是XX,是XX”的形式;“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为“不要迷恋X,X只是(会让)X怎样”;“信春哥,不挂科”为“信XX,XXX”。绝大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形式都是在人称代词、名词、主要的动词部分进行替换,采用了复制的方法。而由“杯具”衍生出的“洗具”“餐具”“茶具”则更多的运用了类推的方法。
四、前景
随着应用范围和受众面积的扩大,大众对于网络媒体的认同度逐渐增加,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也更加宽容。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主张对不乏恶俗、恶搞之嫌的网络语体“宽容相待”。于根元先生曾说,“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宽容。”《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同志也表示:“多元化的社会应该对语言有多元化的认识和宽容,对于新词语,我们也应该静心容忍,让时间来大浪淘沙。”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高产、多效和流行,但是过度的膨胀和没有节制的发展使网络语言少了一份沉淀,多了一份浮躁。对于它们的未来,“无论有多少网络流行语体,它们都将自生自灭,并不需要进行刻意地抨击或者宣扬,合理的自然会流传下来,无稽的也自然会被淘汰。”
参考文献:
[1]李频华.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J].宁德师专学报, 2004,(4).
[2]简明.从“囧”字流行看网络语言传播[J].青年记者,2009,(1).
[3]刘金,曾绪.模因视觉下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2).
[4]沈光浩.网络语言的语值考察[J].渤海大学学报,2009.(1).
[5]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C].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论文文集,2004.
[6]李启航.网民心理与网络语言变异[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7]韩书,裴景瑞.浅谈析网络语言的特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
[8]王志涛,王立家.网络语言与多元文化生态[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1).
[9]王蓓,戈玲玲.从认知角度解读网络语言的强势模因[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
[10]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1]陈一馨,陆文军,梁佐燕.“蜜糖体”蹿红,网络语言=后现代文化[OL].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4/01/cotent_11075890_2.htm,2009-04-01.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