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的愚人之举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g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也是几易初中语文教材后的保留篇。然而,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待“愚公移山”,我认为愚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属愚人之举。
  首先,困难太大,力量太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仅凭人力去搬掉它们,那比登天还难,即使有千军万马也奈何不了两座高耸入云,方圆几百里的大山。更何况愚公只是“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力量之微薄显而易见。正如愚公妻子所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第二,路途遥远,工具落后。愚公妻子问道:“焉置土石?”愚公答道:“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隐土是何方,现无可考证,但渤海我们是知道的。冀州之南到渤海之尾少说也有几百公里,且加上太行、王屋两山方圆七百里,那搬运土石的路途之远便可想而知。他们是“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靠的是人力,用的是簸箕和箩筐,仅凭人推、肩挑,再加上“叩石垦壤”,土是一锄一锄地挖,石是一个一个地凿。可以想象工程进度有多慢。虽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会被困难消磨了斗志。
  第三,观念陈旧,决策错误。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我觉得愚公的这种想法实在太简单了。遇到困难,应绕个弯子去想,或跳出去想一想。拿现在的说法就是把家从山上搬到山下,从乡村搬到城市的聪明做法,用智慧的头脑去解决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搬山,搬家。这样不就更容易、更简便吗?再就是,愚公为搬掉太行、王屋二山,居然发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是啊,山不加增,世世代代挖下去,总有一天能挖平的。但是,试想想:子子孙孙世代不绝地挖下去,何时才有终结呢?这种纯属苦干、蛮干的思想太陈旧了。
  总而言之,愚公移山的做法在当时可谓是个大胆的举动,他的举动惊天动地,终于感动神仙助他一臂之力,完成了心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者可能也知道这样挖山不切实际,所以就以神话故事结尾,“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子,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尽管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此举实属愚人之举。
  
  魏平新,教师,现居江西丰城。
其他文献
主题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阐发题意的集中表现,是文章的灵魂。主题明确与否、正确与否、深刻与否、出新与否,是高考作文阅卷判断文章“类别”(优劣)的首要指标。  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专家指出,主意肤浅、观点幼稚依然是高考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作文,让人读后不知考生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究其原因,在于考卷中存在一个致命伤:没有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主题)。须知,写作文不是记豆腐帐,不是堆砌材料,它必须有一个
话题一:跌倒的地方也有风景——“高四”现象    1.从教育部获悉,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为950万人,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667万人,占70%。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约880万人,占报名总数的93%,其中文史类考生308万人,占35%;理工类考生474万人,占54%;文理综合类考生98万人,占11甲e。今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时间为6月7日、8日两天。由于部分科目设置不同,上海的考试将于9日
语文是主学科,语文作业具有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的作用,不过学生进入高中后,课业负担逐步加重,不少学生认为语文作业过于单一,只是在做教辅资料。而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同样存在困惑:如果布置预习、读书这些“软性作业”,学生不以为然,难以落实;如果购买教辅资料,以单一的练习为主,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学生抄作业现象严重,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慢慢消褪。  面对学生的诉求,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积极有效地回应,
聋子捻羊毛的时候我从未看到过他的脸,只有直立立的头发,俨然草般竖立在他头顶。他的头发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黄、红、灰这些颜色混搅在一起的发丛,阳光射在他微微前倾的头上,我眼里便出现混浊的,模糊的,很难形容的一片。捻羊毛的聋子,除了他的双手,整张身体都是凝固不动的。他身后的墙体污浊不堪,他的专注贴着墙上的石头缓慢地沉淀。很漫长的时光,羊圈高高的窗口上的太阳一直摇摆,没有任何一丝跌落或者倾斜的姿态
作文教学研究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和焦点话题。然而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却难称为“百花齐放”。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研究倾向于思辨型、直觉型、经验型的“写论文”,而不是“做研究”。翻阅浩如烟海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的真情实感哪里来”之类的研究成果,总让人感觉到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学理不足,很难跟“学术”挂上钩。   下面评述的三篇论著,是从本年度硕士学位论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重点从研
我爱仰望蓝天,因此时常会看到飞鹰。它在空旷的天穹盘旋着,一层一层向上攀高,像圆舞曲,一章高过一章,直至最高音度。懵懂的我时常疑惑,天的那一边到底有什么,会使这些鹰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终成为天边可望不可及的一个黑色小圆点?  鹰的飞翔是感人的。开始它只是在天空低低地盘旋着、徘徊着。可,渐渐的,它拼命地向四周划出完美的弧形,一圈又一圈,层层拔高,阶阶递进。那样的飞翔似乎永远不会停止,永远只有前进。那
传统方法教《史记》,百分之九十的语文老师应该是这么个教法:每篇文言文要是不给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要是不讲解出特殊句式通假字一词多义,那谁还敢放了这篇文言文!非要把它肢解零碎,使劲“填”到学生肚子里不可。为什么呀?不放心!不敢!高考指挥棒指哪里我们就往哪里冲!以往每周的语文课连早读加晚自习八九节课,语文老师可以有时间小火熬煮炖《史记》中的任何一篇5000字左右的什么《荆轲》《飞将军李广》。但是,新课
在一次以“积极自主思考,生动活泼参与”为主题的全国课堂教学文化研讨活动中,江苏省常州中学程代军老师执教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他授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选用一个词说说看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整体印象。  学生的回答有:难、深、有哲理、精彩、迷茫、深奥……  第二环节:教师直接向学生展示自己给课文做的梳理:一部分是证据、证明;一部分是村庄、家园。  第三环节:教师让学生谈谈“文章有没有特别精
一  连续几年,都有教材选文增删引发新闻围观,尤其是删除一篇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教材编者不能给出让大多数人接受的理由,往往成为舆论焦点。  这些围观中有两个有趣的现象:  第一,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一篇由教材编写者专门就某一篇选文的增删作详细解释,基本上都是网友的揣测和编者接受采访时的零星言论。综合网友揣测和编者零星言论,删除部分经典篇目的原因,要么主题思想对青少年来说“危险”,如《鲁提辖拳打
新教材的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自己锻炼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语言文字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活动,此活动的开展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