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高效课堂应该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学生身上,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思维的碰撞、方法的启迪,关键看教师是否掌握问题提问的技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课堂提问,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就非常重要。笔者根据二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对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提问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求知欲
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潜伏在他们的大脑中,需要启发才能积极活动起来。而启发式提问就是利用“引子”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也就是指教师提问要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适时而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开导,帮助他们独立思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领会知识和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陈述出来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通过提问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另外,学生的课堂语言还起着巩固知识的作用。通过提问能迫使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课堂设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开始之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通过提问,迫使学生思考,调动其思维,使其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二、设计好提问的问题
教师的授课不可能单纯靠维持纪律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应该用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设计一系列问题,用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题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起来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他们的认识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学习的问题上来。为了使学生能在研究问题时,不但会想,而且会答,要交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顺着学生的思维导出“关键词”。当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通过提问可以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而当学生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某一问题上时,教师应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转入新的学习内容上来。这样一环扣一环,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能把握住提问的“火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
每节课都有一个主题,课堂提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紧扣主题的重点、难点,设计成递进式的,有层次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互相响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例如:教学中可以先设问,诱使学生理解概念、定理等,再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最后再进行追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逐渐提高。设计的问题应直观、生动,感性强。一是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答题积极性,使学生觉得要么答得没劲要么答不上来;二是提问不能太超出教学的内容,否则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般说来,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半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其适应性便可以被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精心备课,领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论题和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例如:七年级学生刚进校时,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加减法的内容,引入负数的概念,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后进生)情绪亢奋,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
①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东走5记作 5,那么向西走8记作________。
②水位上升5记作 5,水位上升-3,实际表示水位________。
③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 5圈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8圈表示________。
……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提问要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尽量创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自由和选择余地。创设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逐渐养成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果。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在解决同类问题中拓宽思路、形成方法。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五、提问面要广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培养他们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调动每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要讲民主,允许学生插话,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答错者要给予帮助,要鼓励;对有创见者要及时表扬。因此,在授课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的学生通过努力思考能够回答问题。
六、运用连珠炮式的方法进行提问
运用连珠炮式进行提问是在处理教学内容之后,只精选十来个问题,并作连续性提出,让学生连续作答。教师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连续提问,帮助学生将片面孤立的认识转化为全面、辩证的认知结构。连问具有整体功能,完整性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重视部分教学内容,会造成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由如一堆零部件一样杂乱地堆积在一起。编拟问题首先必须考虑是否从整体上问清楚了要问的问题,所提的问题是否贯穿始终,同时要把讲解启示寓于问答之中,串连讲解为下一个问题搭桥。教师将这些问题联缀起来,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使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七、鼓励和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设置问题,还要鼓励和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敢干发问,善于紧扣课堂内容提问,让学生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解惑。通过质疑提问,学生不仅可以真正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发展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通过课堂提问的语言反馈,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提问的效果,能使教师迅速及时地调控教学的过程。通过提问,学生不仅接受了来自教师的知识信息,同时也接受了来自同学间的知识信息。另外,问题要有一定的生成性,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并挖掘偶发事件的价值,即时生成。在多样的偶发事件中,自然也包括教师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发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凭借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维,判断其价值和意义,果断取舍,既不能因问题与预设不符或讨论该问题会影响教学进度而无视有价值的生成,也不能对任何问题都高度重视而不分轻重。当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的价值难以判断或课堂上不具备解决的条件时,教师不应简单下结论,可以课后组织学生探究。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存在一定的技巧。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方法和策略,突出数学学科本质特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提问。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提高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它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教师应该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张华伟)
一、提问要诱发求知欲
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潜伏在他们的大脑中,需要启发才能积极活动起来。而启发式提问就是利用“引子”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也就是指教师提问要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适时而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开导,帮助他们独立思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领会知识和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陈述出来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通过提问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另外,学生的课堂语言还起着巩固知识的作用。通过提问能迫使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课堂设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开始之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通过提问,迫使学生思考,调动其思维,使其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二、设计好提问的问题
教师的授课不可能单纯靠维持纪律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应该用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设计一系列问题,用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题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起来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他们的认识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学习的问题上来。为了使学生能在研究问题时,不但会想,而且会答,要交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顺着学生的思维导出“关键词”。当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通过提问可以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而当学生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某一问题上时,教师应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转入新的学习内容上来。这样一环扣一环,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能把握住提问的“火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
每节课都有一个主题,课堂提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紧扣主题的重点、难点,设计成递进式的,有层次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互相响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例如:教学中可以先设问,诱使学生理解概念、定理等,再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最后再进行追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逐渐提高。设计的问题应直观、生动,感性强。一是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答题积极性,使学生觉得要么答得没劲要么答不上来;二是提问不能太超出教学的内容,否则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般说来,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半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其适应性便可以被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精心备课,领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论题和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例如:七年级学生刚进校时,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加减法的内容,引入负数的概念,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后进生)情绪亢奋,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
①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东走5记作 5,那么向西走8记作________。
②水位上升5记作 5,水位上升-3,实际表示水位________。
③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 5圈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8圈表示________。
……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提问要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尽量创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自由和选择余地。创设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逐渐养成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果。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在解决同类问题中拓宽思路、形成方法。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
五、提问面要广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培养他们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调动每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要讲民主,允许学生插话,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答错者要给予帮助,要鼓励;对有创见者要及时表扬。因此,在授课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的学生通过努力思考能够回答问题。
六、运用连珠炮式的方法进行提问
运用连珠炮式进行提问是在处理教学内容之后,只精选十来个问题,并作连续性提出,让学生连续作答。教师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连续提问,帮助学生将片面孤立的认识转化为全面、辩证的认知结构。连问具有整体功能,完整性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重视部分教学内容,会造成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由如一堆零部件一样杂乱地堆积在一起。编拟问题首先必须考虑是否从整体上问清楚了要问的问题,所提的问题是否贯穿始终,同时要把讲解启示寓于问答之中,串连讲解为下一个问题搭桥。教师将这些问题联缀起来,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使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七、鼓励和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设置问题,还要鼓励和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敢干发问,善于紧扣课堂内容提问,让学生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解惑。通过质疑提问,学生不仅可以真正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发展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通过课堂提问的语言反馈,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提问的效果,能使教师迅速及时地调控教学的过程。通过提问,学生不仅接受了来自教师的知识信息,同时也接受了来自同学间的知识信息。另外,问题要有一定的生成性,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并挖掘偶发事件的价值,即时生成。在多样的偶发事件中,自然也包括教师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发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凭借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维,判断其价值和意义,果断取舍,既不能因问题与预设不符或讨论该问题会影响教学进度而无视有价值的生成,也不能对任何问题都高度重视而不分轻重。当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的价值难以判断或课堂上不具备解决的条件时,教师不应简单下结论,可以课后组织学生探究。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存在一定的技巧。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方法和策略,突出数学学科本质特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提问。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提高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它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教师应该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