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能歌善舞,却选择融入无声世界,把20年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特教事业;她乐观坚强,病魔袭来,仍心系聋哑孩子……她叫陈莉,长寿区聋哑学校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师。她说:“这一切,都源于爱。”
闯进无声世界,她想过退缩
1986年,长寿筹办聋哑学校。陈莉考进了聋哑学校,任语文教师。
第一次上课,有些激动的她站上讲台就大声说:“同学们好!”然而,回应她的却是鸦雀无声和28个孩子茫然的眼睛。她这才猛然想起,这是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
“a——”陈莉在黑板上写下“a”这个拼音,然后用手语告诉孩子们,看着她的口型,张嘴发音。然而,大多数学生紧紧闭着嘴。一连两节课,陈莉发现上课变成了她的“独角戏”,即便有一两个孩子发音,也是“哇哇”乱叫。
两天过去了,没有一个孩子学会正确地发音。陈莉急得直哭。她这才明白,一个正常人要走进聋哑孩子的无声世界,是多么的不容易。此时,朋友告诉陈莉,四川染料厂工会希望她去搞文艺。
就在她犹豫不决之时,班上一个小男生生病了。来学校看望孩子的母亲和陈莉唠起了家常:“他生下来就听不见声音,因为听不见,他也不会说话。在别人眼里,他是残疾儿,但是在我眼里,儿子是最棒的。他会画画,画他牵着妈妈的手,然后写上‘妈妈’两个字。我知道他想说话,我用一个月时间,教会了他说‘妈妈’两个字。陈老师,当时我哭了一晚上……”孩子的母亲眼角闪烁着泪花,陈莉被震撼了,最简单的“妈妈”两个字,可以让一个母亲哭一晚上?
那晚,陈莉辗转反侧。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道:“无声的世界,最需要声音。”第二天,她拒绝了川染厂工会的邀请。
孩子发出一个单音节,她哭了
选择留下后,陈莉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回到家,她用棉花牢牢堵上耳朵,对着镜子说话。她发现简单地看口型,根本无法学会发音。陈莉忽然想到把自己的声乐知识运用到启发孩子说话中去。
对于聋哑孩子来说,手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耳朵的功能。于是,陈莉发音的时候,就坐在一个小凳子上,然后让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来触摸她的鼻子,感觉她说话的气息;触摸她的腹部,感觉她腹部的微微颤动。然后,她裁剪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纸片,让孩子们吹纸片。她用手语告诉孩子们,纸片飞得远,表示气息重;纸片飞得近,表示气息轻。然后,陈莉又自己编制了一套“舌头操”,通过上下左右地活动,训练聋哑孩子舌头的灵活度。
半个月后,陈莉开始教孩子们说话了。她分发给每个孩子一面小镜子,她发音时,让孩子们先看她的口型,然后再对着镜子模仿她的口型。
一个叫小敏的5岁女孩,怎么也发不出舌头抵着上齿龈发出的“d”音,而陈莉也无法让她看清楚发音部位,于是她牵引孩子的手指伸进她嘴里去感觉如何发音。反复地触摸,40分钟过去了,小敏忽然发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声音:“d!”
小敏又欢快地连发了几声“d”,筋疲力尽的陈莉一把搂过孩子,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天真的孩子们围在她身边,用手语问她:“老师为什么哭啊?”
在陈莉孜孜不倦地教诲下,一般孩子读到三年级,就能配合手语,跟她进行日常语言沟通了。
舞蹈,她带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
任教两年后,校长找到陈莉,希望她能发挥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长,教孩子们律动课。律动课就是要让聋哑儿通过感知音乐的节拍,然后记牢每个节拍的动作,最后熟练地跳成一段舞。对于聋哑儿来说,这比教他们发音更困难。陈莉欣然答应了。
陈莉把孩子们带到铺好木地板的练功房里,在地上放一面小鼓,通过用鼓棰敲击小鼓,震动地板,来让孩子们感受节拍。孩子们对律动课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盛夏,陈莉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编舞。练功房太闷,老师们常常看见陈莉戴着草帽在树阴下跳舞,跳得满头大汗。
陈莉先编好舞,然后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把着手教。通常,她都先让孩子用跺脚来感知节拍,然后教孩子那几个节拍是什么动作,无数次重复,直至记住。
从此,无论严寒酷暑,陈莉都和孩子们一起在练功房破旧的木地板上翻滚。每天,她都让孩子们感知节拍。不管孩子有没有艺术细胞,她都拉进来跳舞,她希望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快乐。为了节约开支,她自己买来布料,为孩子们缝制演出服装……辛勤的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90年,孩子们表演的《飞翔吧,海燕》舞蹈,获得重庆市残疾人艺术节文艺表演一等奖。
陈莉在日记里写道:“也许,舞蹈,是我能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励志,她扬起聋哑儿的人生风帆
陈莉发现,聋哑儿的心理疏导比教学更困难。于是,她常常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资料来学习。
当时,有个叫小虎的男孩,特别怕生,对人也冷漠,撞倒了同学,从不用手语说“对不起”。一天上律动课,陈莉带领孩子们玩“丢手帕”的游戏。小虎和往常一样,坐在一旁无动于衷,而其他孩子也不愿意和他玩。
“现在老师来找个好朋友好不好?”陈莉用手语告诉孩子们,她要找一个好朋友。她围着孩子们跳了一圈,每个孩子都兴奋而紧张,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的好朋友。陈莉偷偷将手帕扔在了小虎身后。
当孩子们手舞足蹈地告诉小虎手帕在他身后时,小虎露出了惊奇、激动的表情:小朋友都不喜欢他,可是他却成了老师的好朋友!他笑了,羞涩地表演了一个节目。孩子们快乐地为他鼓掌,老师的重视和同龄人的接纳,化解了小虎幼小心灵里的坚冰,他开始融入集体。第二天,小虎把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带给陈莉吃,尽管只是一点腌菜,可是陈莉却感到欣慰,她让孩子学会了关爱他人。
区救助站和一些派出所有时会接收一些聋哑儿,听到消息,陈莉无论刮风下雨都会立即前往和聋哑儿沟通。
一次,一个聋哑少女因行窃被送进派出所,14岁的孩子拒绝吃饭。闻讯赶到的陈莉打来两盒热饭,用手语告诉孩子,她们一起吃。也许是看见陈莉吃得香,也许是陈莉的手语让她感到亲切,少女迟疑片刻,端起了碗。少女承认了错误,还向陈莉表示,以后要改过自新。
陈莉在日记里记录:“教他们爱,比教他们说话更重要。”
她的生命里盛开着鲜花
2006年7月,学校放假了,腰痛日益加剧的陈莉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一下子让陈莉懵了:骨癌!
手术之后,陈莉的腰部上了两块钢板。躺在床上,她流泪了,她知道此生再也无法教孩子们舞蹈了。
养病期间,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学生托人给她打电话说,买了一些柚子放在一个杂货铺里,要送给她,让她自己去取。
“我不敢说话,我怕会哭出来。”陈莉说,十年前教过的学生,现在还记得她,她很感动,“我教他们学会了爱,这是我最骄傲的。”
在陈莉的日记本里,写有这样一句话:“我一路走来,一路播撒爱的种子。在我的生命里,到处盛开着鲜花。”
闯进无声世界,她想过退缩
1986年,长寿筹办聋哑学校。陈莉考进了聋哑学校,任语文教师。
第一次上课,有些激动的她站上讲台就大声说:“同学们好!”然而,回应她的却是鸦雀无声和28个孩子茫然的眼睛。她这才猛然想起,这是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
“a——”陈莉在黑板上写下“a”这个拼音,然后用手语告诉孩子们,看着她的口型,张嘴发音。然而,大多数学生紧紧闭着嘴。一连两节课,陈莉发现上课变成了她的“独角戏”,即便有一两个孩子发音,也是“哇哇”乱叫。
两天过去了,没有一个孩子学会正确地发音。陈莉急得直哭。她这才明白,一个正常人要走进聋哑孩子的无声世界,是多么的不容易。此时,朋友告诉陈莉,四川染料厂工会希望她去搞文艺。
就在她犹豫不决之时,班上一个小男生生病了。来学校看望孩子的母亲和陈莉唠起了家常:“他生下来就听不见声音,因为听不见,他也不会说话。在别人眼里,他是残疾儿,但是在我眼里,儿子是最棒的。他会画画,画他牵着妈妈的手,然后写上‘妈妈’两个字。我知道他想说话,我用一个月时间,教会了他说‘妈妈’两个字。陈老师,当时我哭了一晚上……”孩子的母亲眼角闪烁着泪花,陈莉被震撼了,最简单的“妈妈”两个字,可以让一个母亲哭一晚上?
那晚,陈莉辗转反侧。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道:“无声的世界,最需要声音。”第二天,她拒绝了川染厂工会的邀请。
孩子发出一个单音节,她哭了
选择留下后,陈莉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回到家,她用棉花牢牢堵上耳朵,对着镜子说话。她发现简单地看口型,根本无法学会发音。陈莉忽然想到把自己的声乐知识运用到启发孩子说话中去。
对于聋哑孩子来说,手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耳朵的功能。于是,陈莉发音的时候,就坐在一个小凳子上,然后让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来触摸她的鼻子,感觉她说话的气息;触摸她的腹部,感觉她腹部的微微颤动。然后,她裁剪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纸片,让孩子们吹纸片。她用手语告诉孩子们,纸片飞得远,表示气息重;纸片飞得近,表示气息轻。然后,陈莉又自己编制了一套“舌头操”,通过上下左右地活动,训练聋哑孩子舌头的灵活度。
半个月后,陈莉开始教孩子们说话了。她分发给每个孩子一面小镜子,她发音时,让孩子们先看她的口型,然后再对着镜子模仿她的口型。
一个叫小敏的5岁女孩,怎么也发不出舌头抵着上齿龈发出的“d”音,而陈莉也无法让她看清楚发音部位,于是她牵引孩子的手指伸进她嘴里去感觉如何发音。反复地触摸,40分钟过去了,小敏忽然发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声音:“d!”
小敏又欢快地连发了几声“d”,筋疲力尽的陈莉一把搂过孩子,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天真的孩子们围在她身边,用手语问她:“老师为什么哭啊?”
在陈莉孜孜不倦地教诲下,一般孩子读到三年级,就能配合手语,跟她进行日常语言沟通了。
舞蹈,她带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
任教两年后,校长找到陈莉,希望她能发挥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长,教孩子们律动课。律动课就是要让聋哑儿通过感知音乐的节拍,然后记牢每个节拍的动作,最后熟练地跳成一段舞。对于聋哑儿来说,这比教他们发音更困难。陈莉欣然答应了。
陈莉把孩子们带到铺好木地板的练功房里,在地上放一面小鼓,通过用鼓棰敲击小鼓,震动地板,来让孩子们感受节拍。孩子们对律动课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盛夏,陈莉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编舞。练功房太闷,老师们常常看见陈莉戴着草帽在树阴下跳舞,跳得满头大汗。
陈莉先编好舞,然后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把着手教。通常,她都先让孩子用跺脚来感知节拍,然后教孩子那几个节拍是什么动作,无数次重复,直至记住。
从此,无论严寒酷暑,陈莉都和孩子们一起在练功房破旧的木地板上翻滚。每天,她都让孩子们感知节拍。不管孩子有没有艺术细胞,她都拉进来跳舞,她希望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快乐。为了节约开支,她自己买来布料,为孩子们缝制演出服装……辛勤的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90年,孩子们表演的《飞翔吧,海燕》舞蹈,获得重庆市残疾人艺术节文艺表演一等奖。
陈莉在日记里写道:“也许,舞蹈,是我能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励志,她扬起聋哑儿的人生风帆
陈莉发现,聋哑儿的心理疏导比教学更困难。于是,她常常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资料来学习。
当时,有个叫小虎的男孩,特别怕生,对人也冷漠,撞倒了同学,从不用手语说“对不起”。一天上律动课,陈莉带领孩子们玩“丢手帕”的游戏。小虎和往常一样,坐在一旁无动于衷,而其他孩子也不愿意和他玩。
“现在老师来找个好朋友好不好?”陈莉用手语告诉孩子们,她要找一个好朋友。她围着孩子们跳了一圈,每个孩子都兴奋而紧张,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的好朋友。陈莉偷偷将手帕扔在了小虎身后。
当孩子们手舞足蹈地告诉小虎手帕在他身后时,小虎露出了惊奇、激动的表情:小朋友都不喜欢他,可是他却成了老师的好朋友!他笑了,羞涩地表演了一个节目。孩子们快乐地为他鼓掌,老师的重视和同龄人的接纳,化解了小虎幼小心灵里的坚冰,他开始融入集体。第二天,小虎把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带给陈莉吃,尽管只是一点腌菜,可是陈莉却感到欣慰,她让孩子学会了关爱他人。
区救助站和一些派出所有时会接收一些聋哑儿,听到消息,陈莉无论刮风下雨都会立即前往和聋哑儿沟通。
一次,一个聋哑少女因行窃被送进派出所,14岁的孩子拒绝吃饭。闻讯赶到的陈莉打来两盒热饭,用手语告诉孩子,她们一起吃。也许是看见陈莉吃得香,也许是陈莉的手语让她感到亲切,少女迟疑片刻,端起了碗。少女承认了错误,还向陈莉表示,以后要改过自新。
陈莉在日记里记录:“教他们爱,比教他们说话更重要。”
她的生命里盛开着鲜花
2006年7月,学校放假了,腰痛日益加剧的陈莉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一下子让陈莉懵了:骨癌!
手术之后,陈莉的腰部上了两块钢板。躺在床上,她流泪了,她知道此生再也无法教孩子们舞蹈了。
养病期间,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学生托人给她打电话说,买了一些柚子放在一个杂货铺里,要送给她,让她自己去取。
“我不敢说话,我怕会哭出来。”陈莉说,十年前教过的学生,现在还记得她,她很感动,“我教他们学会了爱,这是我最骄傲的。”
在陈莉的日记本里,写有这样一句话:“我一路走来,一路播撒爱的种子。在我的生命里,到处盛开着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