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激发兴趣、养成习惯、重视评价等方面入手,切实关注学生作文的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方法
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值得思考。学生一上作文课就陷入“横眉冷对作文纸,低头干啃铅笔头”的困境,“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是他们的口头禅。为什么作文是那么“高不可攀”呢?我觉得,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封闭型的,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而且重课内轻课外;课堂上往往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地指导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路子,我在实践中做了一些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對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没有心理负担,写出的文章自然情真意切,真实生动。如学习四年级上册节第三单元“抓住特点,观察事物”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以趣促情,我在教《爬山虎的脚》时,除了让学生查阅资料,了爬山虎,还让学生到学校家属院去触摸爬山虎,画爬山虎,与爬山虎比手劲儿等,这样使学生对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与特点有了一个直观细致地了解,对爬山虎的叶、茎、脚的形态、颜色、作用等有一个感性认识,也加深了他们对爬山虎的印象。这一系列活动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抓住植物特点,描写植物的写作方法。同时,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每人种几粒出芽快的种子(如蚕豆、大豆、豌豆,小麦等)。并仔细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认真记录观察发现。正式写作时,学生把一篇篇观察日记整理起来,轻而易举地形成了一篇内容充实、情感真切,极富创新意识的好作文,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9月20日,我把几粒蚕豆种子泡在了水里,过了一天一夜,我发现那些种子表面起了小波纹,渐渐地饱胀了起来。第三天,蚕豆种子的肚皮圆鼓鼓的,好像谁给充过气似的,我拿来放大镜仔细一看,有两粒种子上露出一点嫩芽,我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移进土里,耐心等待着它们发芽、开花。
10月30日,我的蚕豆终于发芽了!一个小芽芽有力地顶破了土层,刚开始,它们的头是弯着的,像个害羞的姑娘。尽管只有6厘米高,但身段匀称,皮肤嫩白。慢慢地它熟悉了周围环境,将头抬起來,挺直了腰杆儿往上长,好像把它全部的美丽展示给我看,真有趣!……这样毫无负担地完成了习任务,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与探究意识,并使他们从中懂得了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了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作文就不会觉得困难了,克服了学生写作的怯懦心理,为学生的终生写作提供了健康的心理保证。
二、引发学生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引发学生想象很重要。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学习《七颗钻石》一文时,我利用课文的三处空白,适时引发学生想象,如:①当小姑娘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②小狗和过路人是真的吗?,如果是上帝的化身,那么上帝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③当水罐里涌出一股清澈的水流后,给小姑娘一家及村里的人带来了哪些变化?有位同学这样写道:“当小姑娘捧着水罐四处找水时,她历尽艰险,也没找着水,便累的晕倒在地,倒下后她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没有找到水,便扫兴地回到家,一看到奄奄一息的母亲她非常难过,她想:没有妈妈多孤单呀,今后自己可能会是孤儿了,我一定不能让妈妈死去。于是,她用刀子割破了手腕上的血管,将手臂放在了母亲的嘴上,自己却强忍着疼痛。她的举动感动了上帝,上帝用魔法棒点化了她的手腕,这时她的血管里流出来的不再是血液,而是新鲜的水流。她不再疼痛。母亲也因此得救了。此刻,她正在梦中甜甜地笑呢。这是多么圣洁的爱,多么丰富的想象。这样科学的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提升了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使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三、坚持以小促大、勤于练笔
儿童习得语言的最佳时间是6~9岁。而我们教学中让学生三年级才开始写作,且每学期写七、八篇作文,篇幅少,练习时间少又间隔较长,学生写作总感陌生,偶而产生一点灵感,很难发扬广大。如果能从一、二年级时的一句话,一段话,三年级时的一篇小作文入手,抓住时机,坚持随机训练,可以弥补训练不足,从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当学生在练习写话、写片段、写小作文中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方法,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时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说一件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事,再将这件事写出下来,教师找出学生写得好的习作,先给同学传阅,让大家说说学生作品的优点及自己作品的缺点,并按反馈到的信息修改自己的习作,写好后与第一次写的进行对比。学生从中会体验到作文水平提高的喜悦,深受鼓舞,兴趣大增,练笔便会成为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自然达到了以小作文促大作文的目的。
四、鼓励学生自主积累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我时常布置学生每周读故事,摘抄好词语句,并选用几个好词写几句或一段话,而且定期检查,交流读书收获。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在说话和习作中运用。在班队课、综合课程,我们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会、文学知识竞赛、作文研讨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作文也能生动起来了。如在教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乡的秋天》时,我先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身临境地去观察秋天的一草一木,感受秋天的独特美。然后,让学生打开积累本,寻找能够描写自己观察到的有关秋天美景的好词佳句及古诗名句等。最后请学生按一定顺序,用上这些优美的词句与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家乡的秋天。经过这样从积累到运用的合理引导,学生觉得自己的习作竟变成了“佳作”,于是欣欣然,从此便自觉自愿地去积累,养成了习作的好习惯。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方法
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值得思考。学生一上作文课就陷入“横眉冷对作文纸,低头干啃铅笔头”的困境,“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是他们的口头禅。为什么作文是那么“高不可攀”呢?我觉得,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封闭型的,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而且重课内轻课外;课堂上往往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地指导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路子,我在实践中做了一些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對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没有心理负担,写出的文章自然情真意切,真实生动。如学习四年级上册节第三单元“抓住特点,观察事物”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以趣促情,我在教《爬山虎的脚》时,除了让学生查阅资料,了爬山虎,还让学生到学校家属院去触摸爬山虎,画爬山虎,与爬山虎比手劲儿等,这样使学生对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与特点有了一个直观细致地了解,对爬山虎的叶、茎、脚的形态、颜色、作用等有一个感性认识,也加深了他们对爬山虎的印象。这一系列活动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抓住植物特点,描写植物的写作方法。同时,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每人种几粒出芽快的种子(如蚕豆、大豆、豌豆,小麦等)。并仔细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认真记录观察发现。正式写作时,学生把一篇篇观察日记整理起来,轻而易举地形成了一篇内容充实、情感真切,极富创新意识的好作文,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9月20日,我把几粒蚕豆种子泡在了水里,过了一天一夜,我发现那些种子表面起了小波纹,渐渐地饱胀了起来。第三天,蚕豆种子的肚皮圆鼓鼓的,好像谁给充过气似的,我拿来放大镜仔细一看,有两粒种子上露出一点嫩芽,我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移进土里,耐心等待着它们发芽、开花。
10月30日,我的蚕豆终于发芽了!一个小芽芽有力地顶破了土层,刚开始,它们的头是弯着的,像个害羞的姑娘。尽管只有6厘米高,但身段匀称,皮肤嫩白。慢慢地它熟悉了周围环境,将头抬起來,挺直了腰杆儿往上长,好像把它全部的美丽展示给我看,真有趣!……这样毫无负担地完成了习任务,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与探究意识,并使他们从中懂得了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了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作文就不会觉得困难了,克服了学生写作的怯懦心理,为学生的终生写作提供了健康的心理保证。
二、引发学生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引发学生想象很重要。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学习《七颗钻石》一文时,我利用课文的三处空白,适时引发学生想象,如:①当小姑娘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②小狗和过路人是真的吗?,如果是上帝的化身,那么上帝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③当水罐里涌出一股清澈的水流后,给小姑娘一家及村里的人带来了哪些变化?有位同学这样写道:“当小姑娘捧着水罐四处找水时,她历尽艰险,也没找着水,便累的晕倒在地,倒下后她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没有找到水,便扫兴地回到家,一看到奄奄一息的母亲她非常难过,她想:没有妈妈多孤单呀,今后自己可能会是孤儿了,我一定不能让妈妈死去。于是,她用刀子割破了手腕上的血管,将手臂放在了母亲的嘴上,自己却强忍着疼痛。她的举动感动了上帝,上帝用魔法棒点化了她的手腕,这时她的血管里流出来的不再是血液,而是新鲜的水流。她不再疼痛。母亲也因此得救了。此刻,她正在梦中甜甜地笑呢。这是多么圣洁的爱,多么丰富的想象。这样科学的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提升了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使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三、坚持以小促大、勤于练笔
儿童习得语言的最佳时间是6~9岁。而我们教学中让学生三年级才开始写作,且每学期写七、八篇作文,篇幅少,练习时间少又间隔较长,学生写作总感陌生,偶而产生一点灵感,很难发扬广大。如果能从一、二年级时的一句话,一段话,三年级时的一篇小作文入手,抓住时机,坚持随机训练,可以弥补训练不足,从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当学生在练习写话、写片段、写小作文中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方法,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时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说一件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事,再将这件事写出下来,教师找出学生写得好的习作,先给同学传阅,让大家说说学生作品的优点及自己作品的缺点,并按反馈到的信息修改自己的习作,写好后与第一次写的进行对比。学生从中会体验到作文水平提高的喜悦,深受鼓舞,兴趣大增,练笔便会成为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自然达到了以小作文促大作文的目的。
四、鼓励学生自主积累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我时常布置学生每周读故事,摘抄好词语句,并选用几个好词写几句或一段话,而且定期检查,交流读书收获。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在说话和习作中运用。在班队课、综合课程,我们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会、文学知识竞赛、作文研讨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作文也能生动起来了。如在教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乡的秋天》时,我先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身临境地去观察秋天的一草一木,感受秋天的独特美。然后,让学生打开积累本,寻找能够描写自己观察到的有关秋天美景的好词佳句及古诗名句等。最后请学生按一定顺序,用上这些优美的词句与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家乡的秋天。经过这样从积累到运用的合理引导,学生觉得自己的习作竟变成了“佳作”,于是欣欣然,从此便自觉自愿地去积累,养成了习作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