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自人类从动物中走出来那一刻起,就过着一种共同体的生活。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也存在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深刻揭示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特征和规律,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各国抓住机遇共同发展,为解决世界向何处去等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充分说明,我们要着重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在政治上: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希望各国都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能够基于自愿自觉形成一种自然聚合。中国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发展与别国的双边关系时,主张建立具有中国外交特色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这种新型交往观念的指导下,我国已经同诸多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不搞唯我独尊、恃强凌弱的霸道,不会成为国际冲突的制造者,中国这只醒来的巨狮是一只文明、和平、可亲的狮子。
(二)在安全上:要坚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他还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力,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要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问题。
(三)在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同一大批国家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不仅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大国责任与担当”的积极响应,还作为东道国分别成功举办了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这样的大型多边合作会议。此外,中国在2014年成功挂牌“丝路基金”,2015年参与筹建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2016年主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業,这些都是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拉动全球及区域合作方面交出的优质答卷。2017年年底,“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后举办的首场主场多边外交活动中向世界各国政党表明:将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着眼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推动全球贸易发展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建言献策。各国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许多国家都是国际生产链中的一个环节,是生产、贸易、金融、互联网密切相接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订单影响着另一个国家的就业,一个国家的投资促进着另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出问题也会形成连锁反应,很难有国家能独善其身。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最后会误人误己,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克时艰。要加强全球经济治理,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
(四)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包含、包容、溶化的思维方式,西方人则是超越、取代、取消的思维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奥妙之一就是宽容与融合,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理念加强文明对话,促进文化和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协共生、不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五)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新时代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有着重大和深远的新时代意义。
(一)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产物,是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同时让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兼顾世界各国正当利益的前提下,用不同于西方传统国强必霸、殖民扩张的思想,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型世界秩序,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大国之所以为大,在于国际影响力之大,而这种国际影响力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威信,而非用强权使他国屈服,而这种威信源自于一个国家为世界所作的贡献和其所积极履行的责任。中国以世界和人类的和平发展为己任,通过推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及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履行了促进世界繁荣稳定、和平发展的责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交往的多种场合将中国的国际特殊责任诠释为“世界梦”。他说:“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为了这个梦,中国正通过一个务实行动为世界人民筑就这个梦想。世界人民有目共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倡导建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并为此投资400亿美元成立丝绸之路基金,出资近300亿美元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支持沿线国家互利合作。这些举措印证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发展的大国责任。
(二)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首先,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进出口总额达到3.69万亿美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0%,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事实证明,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发展好,反过来只有中国发展好,世界才能变得更好。在日内瓦的演讲中,习近平以“三个决心”向国际社会回答了中国未来的政策走向: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离不开世界的支持合作,而日益崛起的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就越有能力塑造和影响世界,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我们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有利于改进全球治理
当今全球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任何政府、企业和个人都不可能独自应对,无论国际、地区还是行业问题,都不可能孤立地得到解决,而是需要制定“系统性方案”。
2017年1月17日-18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瑞士的日内瓦和达沃斯时“闪耀全场”的两场演讲,给出的正是“系统性方案”、是全球治理的指南针。习近平系统、全面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坚持”,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清晰勾勒了中国方案和行动路径,为走向不确定的世界指明了和平发展的方向。
一年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屡屡在国际场合获得认同。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同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11月2日,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又写入联大“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从理念到共识,彰显了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从中国的提倡到世界的相和,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智慧闪光。
(四)有利于促进世界共赢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将与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决心,化为一个坚实的脚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和主要推动力。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公布了一组数字——2017年中国GDP总量超过82万亿元人民币,全年增长达6.9%,亮眼的成绩单再次令世界惊叹。习近平一年前在日内瓦的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国家搭上中国经济腾飞的“快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不断向世界释放合作共赢的红利。
中国已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亚投行成立两年,成员数由成立之初的57个增至84个,参与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达到24个,涉及12个国家,贷款总额超过42亿美元。阿曼杜库姆经济特区建设、巴基斯坦M4高速公路、印度古吉拉特邦农村公路项目……亚投行的融资项目点亮了各方发展繁荣的大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五)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自2013年中国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深刻阐释这一理念。
首先,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上,习近平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联动增长,促进共同繁荣,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其次,在越南岘港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习近平提出果敢应对世界经济深刻转变的四点主张——继续坚持建设开放型经济,努力实现互利共赢;继续谋求创新增长,挖掘发展新动能;继续加强互联互通,实现联动发展;继续增强经济发展包容性,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再次,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另外,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的长期稳健发展给世界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正能量,国际社会期盼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对中国快速发展成果的惊叹令各国掀起学习中国先进发展和治理经验的热潮。《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书籍在世界多地热销。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1月面向全球發行已超过1000万册。
总之,“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更是习近平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只要牢固树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充分说明,我们要着重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在政治上: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希望各国都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能够基于自愿自觉形成一种自然聚合。中国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发展与别国的双边关系时,主张建立具有中国外交特色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这种新型交往观念的指导下,我国已经同诸多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不搞唯我独尊、恃强凌弱的霸道,不会成为国际冲突的制造者,中国这只醒来的巨狮是一只文明、和平、可亲的狮子。
(二)在安全上:要坚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他还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力,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要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问题。
(三)在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同一大批国家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不仅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大国责任与担当”的积极响应,还作为东道国分别成功举办了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这样的大型多边合作会议。此外,中国在2014年成功挂牌“丝路基金”,2015年参与筹建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2016年主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業,这些都是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拉动全球及区域合作方面交出的优质答卷。2017年年底,“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后举办的首场主场多边外交活动中向世界各国政党表明:将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着眼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推动全球贸易发展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建言献策。各国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许多国家都是国际生产链中的一个环节,是生产、贸易、金融、互联网密切相接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订单影响着另一个国家的就业,一个国家的投资促进着另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出问题也会形成连锁反应,很难有国家能独善其身。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最后会误人误己,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克时艰。要加强全球经济治理,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
(四)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包含、包容、溶化的思维方式,西方人则是超越、取代、取消的思维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奥妙之一就是宽容与融合,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理念加强文明对话,促进文化和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协共生、不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五)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新时代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有着重大和深远的新时代意义。
(一)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产物,是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同时让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兼顾世界各国正当利益的前提下,用不同于西方传统国强必霸、殖民扩张的思想,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型世界秩序,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大国之所以为大,在于国际影响力之大,而这种国际影响力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威信,而非用强权使他国屈服,而这种威信源自于一个国家为世界所作的贡献和其所积极履行的责任。中国以世界和人类的和平发展为己任,通过推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及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履行了促进世界繁荣稳定、和平发展的责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交往的多种场合将中国的国际特殊责任诠释为“世界梦”。他说:“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为了这个梦,中国正通过一个务实行动为世界人民筑就这个梦想。世界人民有目共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倡导建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并为此投资400亿美元成立丝绸之路基金,出资近300亿美元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支持沿线国家互利合作。这些举措印证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发展的大国责任。
(二)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首先,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进出口总额达到3.69万亿美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0%,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事实证明,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发展好,反过来只有中国发展好,世界才能变得更好。在日内瓦的演讲中,习近平以“三个决心”向国际社会回答了中国未来的政策走向: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离不开世界的支持合作,而日益崛起的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就越有能力塑造和影响世界,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我们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有利于改进全球治理
当今全球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任何政府、企业和个人都不可能独自应对,无论国际、地区还是行业问题,都不可能孤立地得到解决,而是需要制定“系统性方案”。
2017年1月17日-18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瑞士的日内瓦和达沃斯时“闪耀全场”的两场演讲,给出的正是“系统性方案”、是全球治理的指南针。习近平系统、全面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坚持”,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清晰勾勒了中国方案和行动路径,为走向不确定的世界指明了和平发展的方向。
一年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屡屡在国际场合获得认同。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同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11月2日,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又写入联大“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从理念到共识,彰显了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从中国的提倡到世界的相和,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智慧闪光。
(四)有利于促进世界共赢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将与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决心,化为一个坚实的脚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和主要推动力。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公布了一组数字——2017年中国GDP总量超过82万亿元人民币,全年增长达6.9%,亮眼的成绩单再次令世界惊叹。习近平一年前在日内瓦的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国家搭上中国经济腾飞的“快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不断向世界释放合作共赢的红利。
中国已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亚投行成立两年,成员数由成立之初的57个增至84个,参与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达到24个,涉及12个国家,贷款总额超过42亿美元。阿曼杜库姆经济特区建设、巴基斯坦M4高速公路、印度古吉拉特邦农村公路项目……亚投行的融资项目点亮了各方发展繁荣的大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五)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自2013年中国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深刻阐释这一理念。
首先,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上,习近平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联动增长,促进共同繁荣,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其次,在越南岘港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习近平提出果敢应对世界经济深刻转变的四点主张——继续坚持建设开放型经济,努力实现互利共赢;继续谋求创新增长,挖掘发展新动能;继续加强互联互通,实现联动发展;继续增强经济发展包容性,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再次,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另外,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的长期稳健发展给世界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正能量,国际社会期盼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对中国快速发展成果的惊叹令各国掀起学习中国先进发展和治理经验的热潮。《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书籍在世界多地热销。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1月面向全球發行已超过1000万册。
总之,“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更是习近平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只要牢固树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