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质量生态立法工作机制探析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时代以高质量立法为核心的立法理念来看,地方生态立法存在生态环保立法范围交叉重复、起草渠道较为单一、立法"部门化"倾向与"自由裁量权"设置过于原则、公众参与度与实效不足、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局限性。在地方高质量生态立法工作机制建设中,需要建立完善立法项目协同工作机制,强化人大主导立法,建立完善制度化的利益协调工作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立法工作机制,提升地方立法后评估长效工作机制,最终实现高质量立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以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为例,从灵性本体论视角考察人与动物的关系。传统人类学以笛卡尔二元论为理论基础,将文化与自然、人与动物视为二元对立关系。通过对爱斯基摩民族志学数据分析并不支持二元对立学说。爱斯基摩社会中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互惠与共享两大原则,其身体观念和仪式中的面具使用习俗都证明人与动物关系的本质是平等的、互惠的、互动的主体间关系而非主体凌驾于客体的分层关系。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仪式活动中,人与动物的关系均体现了社会的、文化的、符号的、经济的、生态的、环境的、自然的、物质的各种因素的交织与互动。
回顾了有关雅库特人起源的不同研究路径,从最早的旅行者猜想,直到最新的DNA分析。研究考察了18~19世纪与传统口述文学相关的文字研究,19世纪的考古学相关研究。对口述文学的样本分析,语文学与语言学的相关发展,以及2000年后对雅库特人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做相关概述。
通过考察9世纪至15世纪维京时代海上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考古学证据,收集并整合过去四十年从考古遗址中发掘出的一系列材料,发现冰岛居民一千年前来到这片数百万年未受到人类影响的处女地,这些居民带来的一系列文化和经济传统(如土地所有权和农耕价值观)深受他们气候温和的北大西洋故乡的影响。他们到来后,冰岛环境受到影响并开始恶化,脆弱的自然资源受到侵蚀,这导致他们依赖海洋资源为主要生存和出口贸易来源。其中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形成了居民的长期生存策略。
曲枫教授早期对史前艺术感兴趣,在硕士学习之后开始转向宗教考古学研究,其博士研究跨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从萨满教神经心理学模式和结构主义入手,最后转向对灵性本体论的研究。在曲枫看来,不仅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在世存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作为学科本身也是一种在世的存在,必将与其他学科,甚至各种社会现象发生密切的关联。因而,他力主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同时对人类学在中国学术界地位的提升充满期待。
在综合分析国内学界走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不同学科对走廊的界定不同,研究目的各异,费孝通先生倡导走廊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诠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民族学界提及的六大走廊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可以用"榫卯"来重新阐述这些走廊在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民间文献为基础,结合多元史料,梳理桂林毛村水上人的来源和其在水上陆上生活的变迁脉络,探讨其透过重述祖先来源和历史权利,建设宗族和改变信仰称号,从而利用国家的话语符号塑造新的身份,认同主流文化和国家权威,以期掌握话语权和利益最大化。透过这一案例,认识边缘人群实现国家认同的途径。
采取布迪厄提出的资本转换理论,通过对贵州侗族村寨"N"合作社精英Y的行动轨迹转变过程的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精英既受惠于又受制于地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合作社发起阶段处理强关系网络时,其行动习性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但是进入外部市场世界的弱关系网络时,其行动策略却难以适应,陷入各种麻烦和危机中。该案例研究启示,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转型需要通过能力建设,帮助合作社精英矫正行动轨迹,不断调适新的经营环境和社会关系。
从历史人类学"向下研究"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汉晋时期中国-罗马丝绸之路开辟及其文化想象。文献分析表明,汉晋时期罗马帝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交通发达、政治制度健全、农业发达、物产富饶的大帝国,中国-罗马双方在财货需求和政治建功推动下共同开创了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交往通道,但两国之间的直接交流交往依然较少,汉晋时期的史家沿用传统的见识与宇宙观等来比附、想象罗马国人的形象、地理位置。
西南边境地区外籍务工人员在空间上呈现出边境沿线村落的分散性嵌入和口岸城镇的整体性嵌入两种类型。差异性嵌入的提出能够从地方性的视角来描述不同区域下外籍务工群体空间聚集或者分散的特征,并能更为多样地呈现出边界管理、族裔特质与社会经济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能反映出边境地区人口迁移流动所依托的"基础设施"的作用机制过程。
当前,微信群成了离乡人群重要的社交媒介,养老群体因其年龄、身份的特殊,在微信群上的媒介行动有着自身的特点。研究基于社区传播视角,通过对成都市S区的养老群体的微信群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和"在线"的考察,发现他们选择和使用微信群应对社区地域上的分散,依照"地缘""业缘"构建基于微信群多元、多层次、交叉的传播基础结构,再通过微信群加强社区社会关系纽带、开展集体活动、参与公共事务、凝聚共同体意识以实现社会关系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