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翔的文学创作已经有四十年之久,在其文学创作历程中,他一直坚持着“求变”,这种求变一方面表现在其创作题材的多样化上,既有铁路生活题材、南方叙事题材,也有历史叙事(民国书写和“文革”书写)与生态写作,还有域外生活及非虚构写作。南翔的“求变”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叙事技巧和手法的多变上,“抒情主人公”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
关键词:南翔 历史 生态 底层 求变
自1981年9月在 《福建文学》 上发表处女作 《在一个小站》 以来,南翔在文学的道路上已经坚持了近四十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南翔的创作历程,可以说是求变。这种“求变”既有题材上的多样化,也有创作手法上的“求新”。
根据南翔自述,他在1978年考上江西大学之前,曾在宜春火车站做过七年的工人。在繁重的劳作之余,南翔坚持写诗,写好了就投给铁道报社,没有稿酬,顶多收到一本小说作为报酬。南翔之所以由诗歌创作转向小说创作,是在大学期间。一次写作课上,南翔的小说创作得到了任课老师的高度评价,于是,南翔萌生了写小说的念头。而《在一个小站》的发表更是坚定了南翔创作小说的决心。
南翔最初的创作题材都是以铁路为背景的。《在一个小站》写的是祝梅医生在四等小站双河巡医时的故事,祝梅给小站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并影响到小站里的三个青年。小说里洋溢着努力学习、建设“四化”的气氛,刚好与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氛围相契合,现在读起来依然饶有趣味。后来,南翔又发表了中篇小说《第八个副局长》 《夕阳》 等,都是关于铁路题材的。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没有终点的轨迹》 (出版时改名为《相思如梦》),也是关于铁路上的故事。铁路故事是南翔打开文学世界的一个切口,也可以说是南翔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21世纪之后,南翔依然在创作着铁路题材的小说,比如脍炙人口的《绿皮车》和《火车上的倒立》。
《绿皮车》讲述茶炉工在绿皮车M5511上的最后一个班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绿皮车这种慢车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即将被历史淘汰。但小说并没有刻意营造一种让人伤感的气氛;相反,生活照旧,每个乘客都在既定的生活轨道上奔腾着。小说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将铁路生活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的苦恼与痛苦放肆地表现出来,将人性的美与相互的关爱勾连起来;读完,我们仿佛也跟着茶炉工坐了一次绿皮车,回到了纯洁朴素的过往。南翔说:“终究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但能否慢一些,不要退得那么彻底,那么义无反顾。” a《绿皮车》很好地阐释了这种“慢”。在“慢”中,我们找回自我,不忘来时之路。
如果说《绿皮车》是“生活中的一个截片”,那么《火车上的倒立》则是“一个人的一生”。《火车上的倒立》历史纵深感很强,通过罗大车最后一次开蒸汽机车 225号,勾连起工作、家庭、婚姻、两代人的冲突与选择等。“罗大车的倒立”是一种隐喻,将生活的重负“举重若轻”,将生活中的悲伤“轻轻卸掉”。社会的前进,总会淘汰掉落后的东西,但人性的美好、忠贞、坚韧却是值得留下的。罗大车曾经自问:“不烧火的车子,还能喊得火车吗?!”b他曾经怀疑过,也彷徨过,但,在和下一代年轻人的交往中,他发现,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都有自己的生活,勇敢地拥抱生活,才是生活的真义。“如果我们这一代是蒸汽机,乐乐和金葆他们,就是内燃机、电气机,是快速新干线。那是不止一代人的不同。那种不同,好也罢坏也罢,到底,是个人自己的选择。就像跑车过程中,必然会碰到朗朗日头,也会碰到风风雨雨”c。
南翔是一个不断求变的作家,他从不满足也不会停止文学探索的脚步。21个世纪80年代末,海南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南翔也随着改革的步伐,开始了其“南方写作”。这里的南方写作,首先是指关于海南省的写作,后来指向深圳写作。南翔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利用教学轮空的机会,他多次去海南搜集素材,体验生活,并发表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淘洗》《永无旁证》《米兰在海南》等一系列中篇小说,这些小说引起较大的反响和不俗的评价,多次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选载。南翔将这些“海南的大陆人”编辑成长篇小说《海南的大陆女人》,1993年4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其实在这之前,南翔已经出过一本关于“下海南”的长篇小说《无处归心》,主人公杨志清希望到海南去淘金,从而改变自己卑微的人生,但闯荡一番的代价却是情感、家庭、事业都无可挽回地败落。
《海南来的大陆女人》刻画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女人,无论是《道是无情》的刘依丽、《米兰在海南》的米兰、《永无旁证》的敖瑛,还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吴萍、《淘洗》的凡玲、《阳光下的坦白》的颖芯,她们的共同特点是“来自大陆的女人”,她们敢作敢为,敢闯敢拼,渴望在海南成就一番事业,但最重要的是希望找到情感的依托,但情感的世界总是“千疮百孔”。南翔的高明之处是并没有把小说写成烂俗的恋情故事或婚外情;相反,写出了她们在生活中的真性情、真姿态以及如何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找到或失去自我。周可在《海南的大陆人:困境与无望的拯救》中认为,南翔把海南的大陆人分成了两类:先行者与追随者,先行者有“类似于拓荒者的创造性格与實干精神”,追随者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先行者的“同谋”,却干扰了先行者,使彼此双方都陷入“形象含混”和“意义反馈”的困境中。d这两类人,南翔都写出“疏离者”的奋斗和悲伤,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南方的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是南翔南方写作的继续,出版此书时,南翔已经调入深圳大学,在深圳工作了一年多。南翔没有再写“海南的故事”,开始写“深圳的故事”。之所以说《南方的爱》是“南方写作”的继续,一方面是指题材——经济特区;另一方面是指抒情主人公“海南女人”变成了“深圳女人”,地理位置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主人公的漂泊无依之感。颦颦说:“深圳的女人,腰缠万贯,在情感上却常常是荒芜的,痛彻肺腑的。”e这恰恰也是“海南的大陆女人”面对海南时所喟叹的,不同之处在于,《南方的爱》中的“疏离感”少了,主人公真正扎根在了特区,尽管伤痕累累,也不会离去,更不会漂泊无依,这显然和南翔在深圳定居有一定的关系。《南方的爱》中的德宝,最终在深圳创业成功,并找到情感的归宿,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对深圳的肯定。雷达在评论该小说时认为,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南翔找到了自己:“叙述的风格、情趣、调子、语言,全是那么和谐自然。我怀疑小说中德宝的那句话:‘我必须去南方,我喜欢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的地方’,是作家南翔的夫子自道。”f
关键词:南翔 历史 生态 底层 求变
自1981年9月在 《福建文学》 上发表处女作 《在一个小站》 以来,南翔在文学的道路上已经坚持了近四十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南翔的创作历程,可以说是求变。这种“求变”既有题材上的多样化,也有创作手法上的“求新”。
根据南翔自述,他在1978年考上江西大学之前,曾在宜春火车站做过七年的工人。在繁重的劳作之余,南翔坚持写诗,写好了就投给铁道报社,没有稿酬,顶多收到一本小说作为报酬。南翔之所以由诗歌创作转向小说创作,是在大学期间。一次写作课上,南翔的小说创作得到了任课老师的高度评价,于是,南翔萌生了写小说的念头。而《在一个小站》的发表更是坚定了南翔创作小说的决心。
南翔最初的创作题材都是以铁路为背景的。《在一个小站》写的是祝梅医生在四等小站双河巡医时的故事,祝梅给小站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并影响到小站里的三个青年。小说里洋溢着努力学习、建设“四化”的气氛,刚好与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氛围相契合,现在读起来依然饶有趣味。后来,南翔又发表了中篇小说《第八个副局长》 《夕阳》 等,都是关于铁路题材的。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没有终点的轨迹》 (出版时改名为《相思如梦》),也是关于铁路上的故事。铁路故事是南翔打开文学世界的一个切口,也可以说是南翔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21世纪之后,南翔依然在创作着铁路题材的小说,比如脍炙人口的《绿皮车》和《火车上的倒立》。
《绿皮车》讲述茶炉工在绿皮车M5511上的最后一个班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绿皮车这种慢车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即将被历史淘汰。但小说并没有刻意营造一种让人伤感的气氛;相反,生活照旧,每个乘客都在既定的生活轨道上奔腾着。小说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将铁路生活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的苦恼与痛苦放肆地表现出来,将人性的美与相互的关爱勾连起来;读完,我们仿佛也跟着茶炉工坐了一次绿皮车,回到了纯洁朴素的过往。南翔说:“终究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但能否慢一些,不要退得那么彻底,那么义无反顾。” a《绿皮车》很好地阐释了这种“慢”。在“慢”中,我们找回自我,不忘来时之路。
如果说《绿皮车》是“生活中的一个截片”,那么《火车上的倒立》则是“一个人的一生”。《火车上的倒立》历史纵深感很强,通过罗大车最后一次开蒸汽机车 225号,勾连起工作、家庭、婚姻、两代人的冲突与选择等。“罗大车的倒立”是一种隐喻,将生活的重负“举重若轻”,将生活中的悲伤“轻轻卸掉”。社会的前进,总会淘汰掉落后的东西,但人性的美好、忠贞、坚韧却是值得留下的。罗大车曾经自问:“不烧火的车子,还能喊得火车吗?!”b他曾经怀疑过,也彷徨过,但,在和下一代年轻人的交往中,他发现,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都有自己的生活,勇敢地拥抱生活,才是生活的真义。“如果我们这一代是蒸汽机,乐乐和金葆他们,就是内燃机、电气机,是快速新干线。那是不止一代人的不同。那种不同,好也罢坏也罢,到底,是个人自己的选择。就像跑车过程中,必然会碰到朗朗日头,也会碰到风风雨雨”c。
南翔是一个不断求变的作家,他从不满足也不会停止文学探索的脚步。21个世纪80年代末,海南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南翔也随着改革的步伐,开始了其“南方写作”。这里的南方写作,首先是指关于海南省的写作,后来指向深圳写作。南翔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利用教学轮空的机会,他多次去海南搜集素材,体验生活,并发表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淘洗》《永无旁证》《米兰在海南》等一系列中篇小说,这些小说引起较大的反响和不俗的评价,多次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选载。南翔将这些“海南的大陆人”编辑成长篇小说《海南的大陆女人》,1993年4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其实在这之前,南翔已经出过一本关于“下海南”的长篇小说《无处归心》,主人公杨志清希望到海南去淘金,从而改变自己卑微的人生,但闯荡一番的代价却是情感、家庭、事业都无可挽回地败落。
《海南来的大陆女人》刻画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女人,无论是《道是无情》的刘依丽、《米兰在海南》的米兰、《永无旁证》的敖瑛,还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吴萍、《淘洗》的凡玲、《阳光下的坦白》的颖芯,她们的共同特点是“来自大陆的女人”,她们敢作敢为,敢闯敢拼,渴望在海南成就一番事业,但最重要的是希望找到情感的依托,但情感的世界总是“千疮百孔”。南翔的高明之处是并没有把小说写成烂俗的恋情故事或婚外情;相反,写出了她们在生活中的真性情、真姿态以及如何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找到或失去自我。周可在《海南的大陆人:困境与无望的拯救》中认为,南翔把海南的大陆人分成了两类:先行者与追随者,先行者有“类似于拓荒者的创造性格与實干精神”,追随者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先行者的“同谋”,却干扰了先行者,使彼此双方都陷入“形象含混”和“意义反馈”的困境中。d这两类人,南翔都写出“疏离者”的奋斗和悲伤,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南方的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是南翔南方写作的继续,出版此书时,南翔已经调入深圳大学,在深圳工作了一年多。南翔没有再写“海南的故事”,开始写“深圳的故事”。之所以说《南方的爱》是“南方写作”的继续,一方面是指题材——经济特区;另一方面是指抒情主人公“海南女人”变成了“深圳女人”,地理位置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主人公的漂泊无依之感。颦颦说:“深圳的女人,腰缠万贯,在情感上却常常是荒芜的,痛彻肺腑的。”e这恰恰也是“海南的大陆女人”面对海南时所喟叹的,不同之处在于,《南方的爱》中的“疏离感”少了,主人公真正扎根在了特区,尽管伤痕累累,也不会离去,更不会漂泊无依,这显然和南翔在深圳定居有一定的关系。《南方的爱》中的德宝,最终在深圳创业成功,并找到情感的归宿,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对深圳的肯定。雷达在评论该小说时认为,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南翔找到了自己:“叙述的风格、情趣、调子、语言,全是那么和谐自然。我怀疑小说中德宝的那句话:‘我必须去南方,我喜欢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的地方’,是作家南翔的夫子自道。”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