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单足蹬地翻身上成支撑”的辅助练习》一文的实践探索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ypig_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开展水平四单杠教学,笔者认真学习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6年第9期上发表的《“单足蹬地翻身上成支撑”的辅助练习》一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5种器械进行辅助教学,总结了7种辅助练习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该项运动技能的掌握。
  笔者结合原文作者提供的辅助方法,以器械的安全性、技术性、适用性为突破口,改进了部分器械的设置,优化了辅助工具的使用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改良了其中3种辅助方法,供同仁们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跨栏架辅助法的更新
  (一)设置方法
  1.引文方法
  跨栏架倒置于地面,在栏架下放置体操垫,引导学生仰卧于跨栏架下,双手紧握栏架的底横杆,屈臂、拉杠引体的同时,双腿用力向后上方蹬摆翻臀,完成翻身上成支撑动作。
  2.更新设置
  选用坚固、稳定的栏架倒置,将栏架底座方管的一端置于叠加的小垫子上,根据练习者身高、上肢力量、动作完成情况等增加垫子数量,以此来调节杠面与地面的高度(图1)。
  (二)更新效果
  1.安全性
  常用跨栏架的横杆与地面距离相对固定,翻转空间有限,学生拉杠引体不到位时,在翻转过程中肩颈部会被卡在横杆与垫子之间,若帮助者观察不到位、不能正确助力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更新后的横杆与地面距离加大,上体翻转空间增加,练习者即使拉杠不到位,也能在帮助者的托臀、推髋动作下安全地体会翻身上动作。
  2.技术性
  常用的跨欄架因横杆与地面距离较小,学生仰卧在杠下握杠即形成屈臂动作,该设置下学生无法体会“拉”“引”的动作过程。更新后的栏架横杆与地面距离增加,学生有较大空间体会“拉杠、引体”动作,有助于掌握腹部贴杠技术。
  3.可选择性
  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高度的横杆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以2张垫子的叠加为基础,逐渐增加至4张垫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选择适宜的横杆高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动作,为单杠上学练做好较为真实的情境模拟。
  (三)注意事项
  1.选用栏架时应仔细检查栏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栏柱和底座方管结构稳定,底横杆材质坚固。器械组合时,垫子叠加的高度不宜过高,底座方管支撑脚置于垫子中央,支撑角度小于90°,确保练习时器械安全稳定。
  2.在使用该组合器械时,需安排学生扶持器械,体重较大学生要慎用。练习中要注意观察,当支撑脚偏移到垫子边角时需及时调整;当底座方管与栏柱形成的直角支撑松动、底横杆弯曲时应及时更换,防止器械垮塌造成的安全事故。
  3.该器械设置对学生体会倒肩蹬地动作无明显帮助,蹬地借力感觉不充分,主要是体会拉杠、举腿、翻臀动作,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并腿举腿后翻或一足置于高置物,便于蹬地发力。
  二、助力带辅助法的更新
  (一)设置方法
  1.引文方法
  将助力带的一头绑在单杠的一侧,绕过练习者的大腿部,另一头绕过单杠的另一侧,当学生练习蹬、摆上翻时,帮助的学生用力拉助力带帮助同伴完成翻身上成支撑动作。
  2.更新设置
  选用自行车内胎,将内胎皮圈对折套在单杠杠面上,练习者站在圈中将皮圈后延置于腰部,皮圈前沿两端间距与肩同宽,练习者两手握杠于皮圈外侧,完成一足蹬地翻身上练习(图2)。
  (二)更新效果
  1.安全保障
  由于一足蹬地翻身上有一定技术难度,在练习中学生存在畏惧心理,自行车内胎的使用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安全感,宽厚的皮圈具有较强的承重力,即使动作失误或者翻落也有皮圈的缓冲保护。
  2.突破重点
  原文中助力带绕过练习者大腿部,若学生蹬地方向向前、拉杠动作不到位、腹部远离杠面,则即使助力带牵拉施力,也很难完成翻身上动作,该设置对学生腹部贴杠这一核心技术的帮助不够直接。
  使用自行车内胎辅助法时,自行车内胎的周长及弹性适宜,学生蹬地上翻时能较好地托住练习者腰胯部,使学生的腹部始终与杠面保持较近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腹部贴杠动作,有助于动作的完成。
  3.适用性广
  学生要完成一足蹬地翻身上,除了掌握技术动作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力量素质,初中年段学生力量相对薄弱,皮圈的使用弥补了学生手臂力量不足、拉杠无力的问题。对于不同体型的学生,应正确选择皮圈尺寸可以确保身体与杠面适宜的距离,如可选择26、27.5、29号的自行车内圈,对于体重过大的学生可以选用2个皮圈叠加来确保皮圈的承重效果。
  (三)注意事项
  1.运用自行车内胎辅助练习时,应将其后延放置在练习者的腰胯部,位置过上或过下都起不到帮助腹部贴杠的效果。
  2.自行车内胎的气嘴要取下或者避开身体位置,防止练习时戳到学生,造成体感不适。
  3.学生翻身上至水平位置时要及时引导学生直臂撑杠,借助支撑的力量减小由于翻转造成的杠面对腹部、胯部的摩擦力,防止意外损伤。
  三、双杠辅助练习法
  (一)设置方法
  1.练习者站在双杠杠端,双手掌心相对,屈臂握杠。一足蹬地,另一腿向后上方摆踢,同时倒肩引体,主动拉杠,双腿后翻,越过一定高度的皮筋,双脚落垫,站稳松手,成站立姿势(图3)。
  2.当学生蹬地力量不足、蹬地方向向前、无法完成后翻时,引导学生通过蹬摆踩杠,借助杠面进行二次蹬摆,蹬杠位置贴近身体,使腹部靠近弹力带,便于发力,完成翻臀落地动作(图4)。
  (二)辅助作用
  1.减小翻转难度,减轻心理畏惧
  学生握杠悬垂,身体重心较低,缓解了因高度带来的紧张感和危险感;同时因重心低,学生翻转所要达到的蹬地距离和力度均变小,减小了技术动作的难度,易于学生完成动作。
  2.体验空中翻转感觉
  单杠是沿杠面翻转,双杠可在杠面以下翻转,虽然翻转高度不同,但身体在空中的翻转感觉、动作轨迹基本相同,利用双杠进行辅助练习时,易于建立翻转本体感。
  3.建立学生屈臂拉杠意识
  在握杠位置上下牵拉弹力带,要求学生后翻时提高身体重心,身体越过弹力带,以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屈臂拉杠意识,体会腹部贴杠动作,促进核心动作技术的掌握。
  (三)注意事项
  1.由于握杠尾易造成滑手跌落,握支撑柱上端、屈臂拉杠及翻身下时立柱会对手臂动作造成影响,练习时要求学生握紧双杠、不能松手,同时要求握在支撑柱与杠尾的中间位置。
  2.蹬地力量不足、需要通过二次蹬杠完成翻越的学生,教师可在双杠下方放置1~2张叠加的垫子,增加蹬地高度,引导学生蹬地后摆踢向后上方。
  3.弹力带的设置具有目标导向性,可选用数根弹力带或承重效果较强的皮圈套在两根杠上,同时起到帮助保护、缓冲落地的作用。对于双杠上后翻困难的学生,可降低弹力带牵拉高度,给学生适宜的目标,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练。
  参考文献:
  [1]张春伶,陈建勤.“单足蹬地翻身上成支撑”的辅助练习[J].中国学校体育,2016(9):34-35.
其他文献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运动密度不应低于75%,按照这个比例,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让学生停下来集中听讲和观看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其余30分钟学生都应该在学练的运动状态当中。可见,精讲多练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做到精讲呢?笔者结合篮球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精讲”于课前交流  (一)案例  教师1:“同学们,我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公共体育课存在师生比严重失调,体育场馆数量和设施增长缓慢,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直接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及格率逐年上升。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山大学排球课程教学改革为例,着重探讨了 “二二一”体育教学改革模式构建的思路、实施经验和做法,以期对其他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
弹力带具有安全、便携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教学中,深受广大运动人士的喜爱。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弹力带进行体育项目的辅助教学,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对平时教学中常用的弹力带使用方法进行总结,希望抛砖引玉。  一、弹力带在跳绳练习中的应用  1.“捆绑”双臂跳绳  练习目的:解决学生在跳绳过程中上臂远离身体而造成摇绳路线过长,浪费体力的问题。  练习方法:将弹力带围绕在练习者双臂肘关节上方的位置,在跳
掷铁饼是传统田径运动项目之一,在小学阶段开展铁饼教学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发展学生的爆发力、灵敏度和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少儿掷铁饼项目多开展在9~10岁年龄段,体育课中如若采用传统铁饼进行教学,学生学习难度和教师教学难度较大,但竞技化的体育器材不应成为青少年学习该项目的阻碍。为此,国际田联依据少儿身心发展特征开发研制了少儿软式铁饼和软式教学用饼,为
一、准确定位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目标犹如一根“指挥棒”,引领课堂教学的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设计中,目标的准确定位应突出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段、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并凸显课程价值。对目标定位要准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易操作、易检测,还应突出解决为什么学和练好了怎么用。  如,水平三的排球垫球第二次课练习,其中的一个教学
一、“用球拍击球对球落点的判断”知识点的分析  本期研讨的主题是如何有效教“用球拍击球对球落点的判断”的知识点,这实质是检验教师如何加工教材、是否真正“会”教的问题。教学不是简单的练习和运动负荷的堆积,而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过程,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加工是体育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否则,体育教学就会变成练习课和锻炼课,“真”的体育课就会消失,这是对体育教育本质的一种歪曲和错误。[1]要上好一节体育课,首先
孙喜和在话题研讨中提供了黛布勒对球类传球动作的理解,即:“一个球类的传球动作(开放式运动)的正确动作就是:传球人和接球人2人在意识上的高度统一、在行动上对对手威胁最大,而队友又能及时完成的动作,才是正确的技术动作。”它揭示了足球教学设计要基于有效应用的基本理念,即练习的目的是将技术动作应用到复杂的比赛情境中。话题研讨所提供的2个案例切中了当下中小学在足球教学领域的要害,展现了2种不同的足球教学理念
围绕《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下“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为主题,浙江省“四地九室”体育名师工作室教研联盟活动中呈现的10节展示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练、赛、评教学环节,主题鲜明、亮点突出。笔者以《篮球:多种形式的传接球练习方法1》一课为例,阐述基于《纲要》的“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下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一、“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的内涵  体
体育课堂中“以优带差”的异质分组形式常被教师使用,此分组方式能带来对技术技能的帮扶学习、合作学习关系,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互赢提高的目的,还能在“以优带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体育品德。“优生”与“后进生”在身体素质上或运动技术上或竞赛技能上存在显著能力差异,所以在“以优带差”的异质分组帮扶练习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思想态度上的问题,这些态度问题的出现,正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良好契机。结合契机,体
软式跨栏架由底板、横板和侧板组成,拆卸组装方便,颜色鲜艳醒目,存放和使用不占太多空间,因此适用于室内及室外运动。笔者运用少儿趣味田径器械之软式跨栏架(图1)、标志杆(图2)尝试解决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序、有效进行立定跳远教学的问题。  水平一低年段学生初步接触立定跳远时,因协调能力差、用力不当等难以达成技术动作学习目标。以二年级上学期教学为例,基于一年级“各种跳跃方式”,以及立定跳远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