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单靠住宅涨价来获取利润,绿地集团在“错位竞争”中实施“新城攻略”,以商业地产概念完成积累资本。
全国战略直指商业地产
长袖善舞的绿地集团,“走出去”这盘棋,都是以“外围包抄城市”的战略布局开始。
2007年,绿地“落子”天津,蓟县一幅1481亩的土地收入囊中,规划打造世界级复合型文化城——天津盘龙谷文化城项目。同时,2008年初,绿地集团与河北廊坊香河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在香河县打造华北民用进口商品自由贸易及综合功能配套区项目。
虽然未进入天津地区的热点区域,但这两个项目均地处临近京津两省交界处的城郊结合部,被绿地集团誉为正式启动京津地区土地储备战略的开始。
之后,潜伏在京津边缘地带多时的绿地集团,2009年在北京斩获大兴、房山、通州地块。
作为绿地集团在北京首个商业项目的大兴中央广场,同时也是大兴新城北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体。在北京的第二个商业项目布局房山,主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SOHO办公的便利条件。绿地的如意算盘是,中铁原香小镇紧靠绿地房山项目,对整个区域生活设施的完善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将使绿地的商业项目更为受益。
由于北京未来将形成多中心发展的趋势,大兴、房山都将是重点发展的有潜力的区域,发展商业地产业将存在多重机会。所以,绿地集团在进京的第一步即瞄向大兴区域。
2010年7月,绿地集团在多轮拍地大战中挫败群雄一举进入望京区域。可以说,计划在此打造一个提供给跨国公司办公的总部基地的想法,也为绿地集团进入北京核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二连三大手笔进入北京市场显然是绿地集团布局全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砝码,同时标志着绿地全国战略版图构想的完成。
自2001年实施全国化战略以来,绿地的战绩遍布22个省市、41座大中城市。在全国的施工面积达到30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地产总体量已经超过1300万平方米。在各地已建成的商业物业有30万平方米,处于开发建设中的超过100万平方米,规划面积达到268万平方米。2010年,先后启动高铁郑州站、济南站站前广场、延安新城、抚顺新城等大型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过160亿元。
或许,绿地全国布局的用意正在于张玉良对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式的正确判断。
在张玉良的想法中,房地产市场根本动力在于城市化。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后工业化时期,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壮大,尤其是发达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最重要载体就是房地产,无论是办公楼还是商务酒店,都需要房地产的载体。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商业地产比重会越来越大。虽然现在二三线城市住宅的开发仍是主流,但未来几年结构会不断转变,商业地产比重将不断提高。
毫无疑问,绿地逆市大举拿地,在全国并购、布局扩张,目标直指商业地产。
“错位竞争”挖掘价值空间
绿地又是如何全国谋略的?用绿地董事长张玉良的话来说:“绿地集团能走出上海,扎根当地,绿地是做当地政府想做,而当地企业又做不了或者不容易做的事,在服务全国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即“错位竞争”,实施“新城攻略”。
将触角更多地深入到二线城市乃至地产商不甚涉猎的三线城市。在张玉良的战略思路中,加速进入目前经济基础较差、城市面貌较为落后的二三线城市进行成片大规模开发,掀起一场“造城”运动,依然是重中之重。正所谓:主动承载城市运营功能,帮助城市升级换代。
从长远来看,城市环境的改善将带来土地的大幅增值,等新城初具规模后,早期拿下的大片“生地”就会变成有利可图的“熟地”,绿地也在各地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后期住宅项目的销售。
有例为证:2004年,绿地参与西安高新区的第二轮开发,当时的高新区房价已超过西安市中心,光是开发高档住宅就风险难控。于是绿地投标了80万平方米的综合物业,包括甲级商务楼、大型商场、步行街、高星级酒店和住宅等,既售又租,用不同的开发周期和多样化回收方式,不但有效控制了资金平衡,也使与商业区毗邻而建的高档住宅卖出了好价钱。
如果是单造住宅楼,与当地开发商比拼优势不明显。介入城市综合开发后,可避开简单的价格竞争,从而专注于物业的价值提升。张玉良对此的理解是:“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按照不同的要求去做产品定位。”
千余万平方米商业地产布局,不单靠住宅涨价来获取利润。在融入全国的发展过程中,绿地逐步从纯房产商转型为城市综合开发商。
2007年,绿地集团对旗下业务重组、组建四大产业集团时,将“绿地商业集团”作为重要支柱之一,尤其是对绿地开发的所有商业地产项目进行管理和经营。在这种考虑中,上海便成为开发商业地产的集中地之一。如今,绿地在沪商业项目数量超过10个,从办公楼、酒店式公寓到酒店等种业态一应俱全,商业地产构筑了在沪的“半壁江山”。
探寻绿地集团的发展脉络发现,在商业地产倾斜策略中,高端化明显。尤其是近两年,绿地在上海本地新增的多个商业地产综合项目,多为市中心核心区域,定位顶级商业地产物业类型,其中包括此前拿下的卢湾区黄浦江畔项目、普陀区真如城市副中心相关项目,以及从新鸿基手中“抢得”的闵行区gFE地铁站上盖商业项目等。
由此看来,绿地集团的发展攻略路线为:在一般城市做综合住宅;对于发展较快特别是未来前景好的城市,多做高端商业地产。
因此,18年里,绿地都充分利用地处上海的平台优势以及自身作为“资源集成商”的作用,凭借多年来形成的资源优势,旗帜鲜明地在所进入的四十几个城市中几乎均参与新城建设。而绿地在新城“开疆拓土”的深远用意的实质在于:这个城市或区域价值洼地所带来的价值空间。
全国战略直指商业地产
长袖善舞的绿地集团,“走出去”这盘棋,都是以“外围包抄城市”的战略布局开始。
2007年,绿地“落子”天津,蓟县一幅1481亩的土地收入囊中,规划打造世界级复合型文化城——天津盘龙谷文化城项目。同时,2008年初,绿地集团与河北廊坊香河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在香河县打造华北民用进口商品自由贸易及综合功能配套区项目。
虽然未进入天津地区的热点区域,但这两个项目均地处临近京津两省交界处的城郊结合部,被绿地集团誉为正式启动京津地区土地储备战略的开始。
之后,潜伏在京津边缘地带多时的绿地集团,2009年在北京斩获大兴、房山、通州地块。
作为绿地集团在北京首个商业项目的大兴中央广场,同时也是大兴新城北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体。在北京的第二个商业项目布局房山,主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SOHO办公的便利条件。绿地的如意算盘是,中铁原香小镇紧靠绿地房山项目,对整个区域生活设施的完善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将使绿地的商业项目更为受益。
由于北京未来将形成多中心发展的趋势,大兴、房山都将是重点发展的有潜力的区域,发展商业地产业将存在多重机会。所以,绿地集团在进京的第一步即瞄向大兴区域。
2010年7月,绿地集团在多轮拍地大战中挫败群雄一举进入望京区域。可以说,计划在此打造一个提供给跨国公司办公的总部基地的想法,也为绿地集团进入北京核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二连三大手笔进入北京市场显然是绿地集团布局全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砝码,同时标志着绿地全国战略版图构想的完成。
自2001年实施全国化战略以来,绿地的战绩遍布22个省市、41座大中城市。在全国的施工面积达到30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地产总体量已经超过1300万平方米。在各地已建成的商业物业有30万平方米,处于开发建设中的超过100万平方米,规划面积达到268万平方米。2010年,先后启动高铁郑州站、济南站站前广场、延安新城、抚顺新城等大型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过160亿元。
或许,绿地全国布局的用意正在于张玉良对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式的正确判断。
在张玉良的想法中,房地产市场根本动力在于城市化。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后工业化时期,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壮大,尤其是发达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最重要载体就是房地产,无论是办公楼还是商务酒店,都需要房地产的载体。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商业地产比重会越来越大。虽然现在二三线城市住宅的开发仍是主流,但未来几年结构会不断转变,商业地产比重将不断提高。
毫无疑问,绿地逆市大举拿地,在全国并购、布局扩张,目标直指商业地产。
“错位竞争”挖掘价值空间
绿地又是如何全国谋略的?用绿地董事长张玉良的话来说:“绿地集团能走出上海,扎根当地,绿地是做当地政府想做,而当地企业又做不了或者不容易做的事,在服务全国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即“错位竞争”,实施“新城攻略”。
将触角更多地深入到二线城市乃至地产商不甚涉猎的三线城市。在张玉良的战略思路中,加速进入目前经济基础较差、城市面貌较为落后的二三线城市进行成片大规模开发,掀起一场“造城”运动,依然是重中之重。正所谓:主动承载城市运营功能,帮助城市升级换代。
从长远来看,城市环境的改善将带来土地的大幅增值,等新城初具规模后,早期拿下的大片“生地”就会变成有利可图的“熟地”,绿地也在各地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后期住宅项目的销售。
有例为证:2004年,绿地参与西安高新区的第二轮开发,当时的高新区房价已超过西安市中心,光是开发高档住宅就风险难控。于是绿地投标了80万平方米的综合物业,包括甲级商务楼、大型商场、步行街、高星级酒店和住宅等,既售又租,用不同的开发周期和多样化回收方式,不但有效控制了资金平衡,也使与商业区毗邻而建的高档住宅卖出了好价钱。
如果是单造住宅楼,与当地开发商比拼优势不明显。介入城市综合开发后,可避开简单的价格竞争,从而专注于物业的价值提升。张玉良对此的理解是:“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按照不同的要求去做产品定位。”
千余万平方米商业地产布局,不单靠住宅涨价来获取利润。在融入全国的发展过程中,绿地逐步从纯房产商转型为城市综合开发商。
2007年,绿地集团对旗下业务重组、组建四大产业集团时,将“绿地商业集团”作为重要支柱之一,尤其是对绿地开发的所有商业地产项目进行管理和经营。在这种考虑中,上海便成为开发商业地产的集中地之一。如今,绿地在沪商业项目数量超过10个,从办公楼、酒店式公寓到酒店等种业态一应俱全,商业地产构筑了在沪的“半壁江山”。
探寻绿地集团的发展脉络发现,在商业地产倾斜策略中,高端化明显。尤其是近两年,绿地在上海本地新增的多个商业地产综合项目,多为市中心核心区域,定位顶级商业地产物业类型,其中包括此前拿下的卢湾区黄浦江畔项目、普陀区真如城市副中心相关项目,以及从新鸿基手中“抢得”的闵行区gFE地铁站上盖商业项目等。
由此看来,绿地集团的发展攻略路线为:在一般城市做综合住宅;对于发展较快特别是未来前景好的城市,多做高端商业地产。
因此,18年里,绿地都充分利用地处上海的平台优势以及自身作为“资源集成商”的作用,凭借多年来形成的资源优势,旗帜鲜明地在所进入的四十几个城市中几乎均参与新城建设。而绿地在新城“开疆拓土”的深远用意的实质在于:这个城市或区域价值洼地所带来的价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