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新课改倡导的合作学习,就是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为培养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打下基础。因此,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学生合作意识及能力的发展,更是为了促进农村地区教育走向现代化。
一、科学组建小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这样构建的合作小组“但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条件。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建设4——6人,4人相邻合作学习,2人同桌,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每组成员里包含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小组间学习成为可能,便于学习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中等生的才能得到施民,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同时还能保证各小组间公平竞争
二、小组合作原则
根据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性原则
讨论问题应当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一般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而合作学习小组通过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和互相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但也不能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否则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有难易适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阶梯性原则
教师在设置数学讨论题时,要尽可能从多角度提问,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具有阶梯性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不同小组内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
3.开放性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还要吃透学生,精心设计既有联系性又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学习的愿望,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画法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怎样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怎样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道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难度,但在小组的讨论、交流、操作下,最终大家一起把问题解决了。
4.实践性原则
选择和设计的数学问题,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它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抽象、概括后变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它也可以是一些现象或者数据,经过大量的感知、实验、归纳后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设计的问题最好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所获取的信息的规律性,进而继续探索得到正确答案。
三、小组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避免导致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形式化。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是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但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理念及其精神了解不深,简单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目前我们看到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讨论”的局面上。大部分情况下教师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坐在一起,教师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说一下各自小组讨论的结果就算完成任务。这是教师还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只是有一个形式上的认识。
2.在合作学習时,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小组进行较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到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5分钟。这样做就能能避免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学困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那样和以往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没有什么分别。课堂只成了好学生展示的舞台。合作学习要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给学困生提供动脑思考、进步的机会,这样才能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否则就会给小组合作学习造成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才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
4.教师要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具有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技能。如果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小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等。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5.做好反馈环节的工作。反馈在整个小组学习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反馈环节,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也可以对一些学习重点进行提示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这是完成小组学习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反馈的方式应当是双向或多向的,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追问,要鼓励各组学生进行质疑,促使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最终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首肯,也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合作学习产生的辐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其强盛的生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让我们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曲家中心小学)
一、科学组建小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这样构建的合作小组“但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条件。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建设4——6人,4人相邻合作学习,2人同桌,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每组成员里包含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小组间学习成为可能,便于学习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中等生的才能得到施民,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同时还能保证各小组间公平竞争
二、小组合作原则
根据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性原则
讨论问题应当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一般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而合作学习小组通过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和互相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但也不能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否则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有难易适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阶梯性原则
教师在设置数学讨论题时,要尽可能从多角度提问,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具有阶梯性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不同小组内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
3.开放性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还要吃透学生,精心设计既有联系性又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学习的愿望,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画法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怎样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怎样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道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难度,但在小组的讨论、交流、操作下,最终大家一起把问题解决了。
4.实践性原则
选择和设计的数学问题,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它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抽象、概括后变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它也可以是一些现象或者数据,经过大量的感知、实验、归纳后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设计的问题最好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所获取的信息的规律性,进而继续探索得到正确答案。
三、小组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避免导致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形式化。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是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但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理念及其精神了解不深,简单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目前我们看到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讨论”的局面上。大部分情况下教师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坐在一起,教师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说一下各自小组讨论的结果就算完成任务。这是教师还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只是有一个形式上的认识。
2.在合作学習时,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小组进行较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到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5分钟。这样做就能能避免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学困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那样和以往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没有什么分别。课堂只成了好学生展示的舞台。合作学习要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给学困生提供动脑思考、进步的机会,这样才能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否则就会给小组合作学习造成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才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
4.教师要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具有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技能。如果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小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等。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5.做好反馈环节的工作。反馈在整个小组学习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反馈环节,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也可以对一些学习重点进行提示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这是完成小组学习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反馈的方式应当是双向或多向的,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追问,要鼓励各组学生进行质疑,促使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最终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首肯,也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合作学习产生的辐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其强盛的生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让我们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曲家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