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像其他学科一样,仅靠教师课堂内的讲解说教就能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还要在课外指导学生做大量工作。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广泛积累素材,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指导学生借鉴范文,形成写作技能技巧,以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关键词:观察;积累;写什么;借签范文;如何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78-01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学生这些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像其它学科一样,仅靠教师课堂上几十分钟的讲解训练就可实现的。
学生的作文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大到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小到遣词造句、符号标点,无不需作者精心而为。因此很多学生面对作文苦不堪言,称“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也找不到突破点,对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感到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就如何使学生作文化难为易,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广大教师借签。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广泛积累素材
尽可能在脑海中建立一个丰富的材料仓库,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无物。要么生编硬造、无病呻吟,要么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原因在于很多學生作文时即使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仍觉没啥可写,只好把《写作大全》、《优秀作文选》请出来,当成自己的创作源泉。抄袭、拼凑、剪辑、组合一番,应付了事。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袋里空空如也自然文思枯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自己脑子中建立一个“材料仓库”,并不时往这个“仓库”填充东西,日积月累,“仓库”丰富了,要什么有什么,自然就可以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了。
那么从哪里寻找材料来填充“仓库”呢?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只要善于观察,敏于捕捉,长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作文的材料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写作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呢?
朱自清先生形象地说,观察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学生只要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便掌握了观察的方法。
所谓“拆开来看”就是把整体的东西进行分析,一部分一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去看。或从上到下,或由近及远,或从形状到色彩,或从时间到空间等等。总之“分析成分的办法是一种必要的方法,否则我们就不能培养看的能力。”(雷勃民柯娃语)
所谓“拆穿来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到里地看。如鲁迅先生通过刻划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之语言,“穿着长衫站着喝酒”之行为,“排出九文六钱”之动作,表现了封建社会下层知识会子酸腐、虚荣的本质,从而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通过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叫“拆穿来看”。
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还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尽可能地把观察到人、事、物记录下来逐渐融入到大脑建立的“材料仓库”中。其实这个过程就是积累,作文要想做到内容丰富、言之有物,必须广泛积累素材,单靠现实生活观察所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导学生积累。
(一)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总结的写作经验。博览群书,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本着学生的兴趣有选择地给他们介绍一些读物,最主要的还是让学生从自己所学的语文课本中积累素材。教材所选编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堪称典范,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语文课文的学习理解,不要舍近求远、顾此失彼。
(二)记忆和背诵。观察和博览是积累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最有效的,要想达到广泛积累,真正丰富自己的“材料仓库”还必须借助记忆和背诵。然而如果硬性要求,集中读背,可能使学生兴趣索然,而收效甚微。教师可利用一个小黑板,每天写上一两句,挂在教室醒目的位置,让学生一抬眼便看到。这样去读记,天长日久,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大量有用的知识,从而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借鉴范文,及时习练
形成写作技能技巧,以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有一部分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不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是觉得太多太多的材料纷至沓来,思路却千头万绪,不知如何下笔,这就是所谓的“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可见,写文章,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从某种意义说,作文解决“如何写”的问题,比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更重要。那么到底“如何写”呢?
俄国作家惠列赛耶夫说:“应该怎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的作品中去体会。”怎么体会呢?需要教师的引导。面对一篇范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入手,看看文章在表现主题上是如何选材的?结构上是如何布局谋篇的?语言上是如何遣词造句的?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汲取营养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组织习作练习。学生在“照葫芦画瓢”中,逐渐掌握写作方法,最终形成写作技能技巧,使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写什么”和“如何写”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不会觉得作文难了。
此外,一篇好的文章,除了在内容上做到言之有物,形式上做到言之有序,即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以外,还要在感情上能打动人。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如有所兴,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于情趣的自然。文章本是传情达意,托物言志的一种工具,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学生只要在作文时说真心话,写真实事,大胆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真诚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就一定会使文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又艰难的过程,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仅靠教师课堂内的“传道授业”学生几十分钟的随堂作文,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课外养成细心观察、广泛积累多写多练的习惯,才能降低作文教学的难度,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真正提高。
关键词:观察;积累;写什么;借签范文;如何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78-01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学生这些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像其它学科一样,仅靠教师课堂上几十分钟的讲解训练就可实现的。
学生的作文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大到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小到遣词造句、符号标点,无不需作者精心而为。因此很多学生面对作文苦不堪言,称“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也找不到突破点,对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感到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就如何使学生作文化难为易,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广大教师借签。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广泛积累素材
尽可能在脑海中建立一个丰富的材料仓库,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无物。要么生编硬造、无病呻吟,要么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原因在于很多學生作文时即使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仍觉没啥可写,只好把《写作大全》、《优秀作文选》请出来,当成自己的创作源泉。抄袭、拼凑、剪辑、组合一番,应付了事。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袋里空空如也自然文思枯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自己脑子中建立一个“材料仓库”,并不时往这个“仓库”填充东西,日积月累,“仓库”丰富了,要什么有什么,自然就可以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了。
那么从哪里寻找材料来填充“仓库”呢?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只要善于观察,敏于捕捉,长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作文的材料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写作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呢?
朱自清先生形象地说,观察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学生只要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便掌握了观察的方法。
所谓“拆开来看”就是把整体的东西进行分析,一部分一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去看。或从上到下,或由近及远,或从形状到色彩,或从时间到空间等等。总之“分析成分的办法是一种必要的方法,否则我们就不能培养看的能力。”(雷勃民柯娃语)
所谓“拆穿来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到里地看。如鲁迅先生通过刻划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之语言,“穿着长衫站着喝酒”之行为,“排出九文六钱”之动作,表现了封建社会下层知识会子酸腐、虚荣的本质,从而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通过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叫“拆穿来看”。
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还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尽可能地把观察到人、事、物记录下来逐渐融入到大脑建立的“材料仓库”中。其实这个过程就是积累,作文要想做到内容丰富、言之有物,必须广泛积累素材,单靠现实生活观察所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导学生积累。
(一)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总结的写作经验。博览群书,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本着学生的兴趣有选择地给他们介绍一些读物,最主要的还是让学生从自己所学的语文课本中积累素材。教材所选编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堪称典范,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语文课文的学习理解,不要舍近求远、顾此失彼。
(二)记忆和背诵。观察和博览是积累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最有效的,要想达到广泛积累,真正丰富自己的“材料仓库”还必须借助记忆和背诵。然而如果硬性要求,集中读背,可能使学生兴趣索然,而收效甚微。教师可利用一个小黑板,每天写上一两句,挂在教室醒目的位置,让学生一抬眼便看到。这样去读记,天长日久,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大量有用的知识,从而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借鉴范文,及时习练
形成写作技能技巧,以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有一部分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不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是觉得太多太多的材料纷至沓来,思路却千头万绪,不知如何下笔,这就是所谓的“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可见,写文章,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从某种意义说,作文解决“如何写”的问题,比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更重要。那么到底“如何写”呢?
俄国作家惠列赛耶夫说:“应该怎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的作品中去体会。”怎么体会呢?需要教师的引导。面对一篇范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入手,看看文章在表现主题上是如何选材的?结构上是如何布局谋篇的?语言上是如何遣词造句的?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汲取营养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组织习作练习。学生在“照葫芦画瓢”中,逐渐掌握写作方法,最终形成写作技能技巧,使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写什么”和“如何写”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不会觉得作文难了。
此外,一篇好的文章,除了在内容上做到言之有物,形式上做到言之有序,即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以外,还要在感情上能打动人。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如有所兴,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于情趣的自然。文章本是传情达意,托物言志的一种工具,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学生只要在作文时说真心话,写真实事,大胆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真诚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就一定会使文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又艰难的过程,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仅靠教师课堂内的“传道授业”学生几十分钟的随堂作文,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课外养成细心观察、广泛积累多写多练的习惯,才能降低作文教学的难度,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