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写作有明确的规定:3—4年级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五—六年级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就给学生修改作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强化的主要环节。我从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来思考,认为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快速提高农村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农村孩子的父母差不多已进城务工,家里是爷爷奶奶看管,一家五、六口人的田地就够老人忙乎了,加之老人中绝大部分是文盲,所以,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写作文了。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当老师的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写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下面是我自己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1 改变教师的精细批改为学生自主修改。
学生自改作文是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我多年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反复而认真的修改一篇作文,往往比写一篇新作文更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往往会促使学生形成习作时的一种惰性——"写作文是我的事,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习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学生本来能够通过自己的修改得到解决,可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这种大包大揽替代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往往由于教师在自己作文中的包揽代替而放弃自评自改。这几年来,在作文的批改上我是先略批粗改,然后发下作文本进行讲评,再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评和批改提示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详批细改。之后,教师和学生交流其作文改前和改后内容的不同,认识到只有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才能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 激发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树立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清楚自改作文的重要性。因为练习作文这个阶段是运用学习、迁移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加之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习作,所以我一般是让学生自改,然后在投影中让学生集体改。另外,我还通过讲古今中外文学家修改自己文稿的范例和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好文章都是在反复修改中得来的,形成"文章不厌百遍改"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反复从自己作文的原稿和修改稿的比较中,认识修改前和修改后的自己习作的差异,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到了自己作文水平提高的快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稿,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学生慢慢地就会形成作文写成后自觉修改的良好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在课内、课外还适当开展一些作文兴趣活动。如设立文章病院,在学习专栏内每日张贴一些有语病的句、段激励学生试着改,出示一些教师对存在语病的句、段的示范修改。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修改的意见和看法,营造一种和谐的、互动的修改氛围。这些形式灵活的作文活动方式,能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改思想的过程。只要老师常抓不懈,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会写出好作文来。
3 教给方法,反复训练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在所有知识的学习中,方法是最重要的。"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写成之后,自己看,优点何在,毛病何在。眼光渐高,笔下渐熟,定会写出好东西。""文章不厌千回改,佳作常自次中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修改自己的作文。
3.1 教师示范修改。示范修改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作示范修改,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修改方法、步骤,修改自己的文章。在学生作文中捕捉典型语句,把收集到的学生的病句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边读病句边想,句子错在哪里?找出病句存在的具体问题后,再对症下药。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改,改后让学生再读,品味和原句的异同,并知道为何这样做。
3.2 教学作文修改符号达到规范修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把各种修改符号(如删除号、增补号、换位号……)教给学生认识并会熟练运用,继而正确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来修改自己的作文,使作文修改达到正确规范。
3.3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生改作文时常讲些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如唐朝诗人贾岛在作《题李凝幽居》一诗时有这样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他不知诗中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正在驴背上反复做"推"和"敲"的动作时,冲撞了为官的韩愈,韩愈弄明白事情真相后帮他解决了难题,"敲"字比"推"字好,文章要经得起"推敲"正源于此。《泊船瓜洲》是由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思恋家园的感情。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洪迈《多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些故事让学生听得幽然神往,知道了好文章是作家千锤百炼的结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我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兴趣,并和学生共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1)把用词不准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改短句。(4)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4 采用多种方法修改提高作文的综合修改能力
修改作文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除了采用示范修改法外,还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作文体裁的不同采用相应的修改方法修改,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反复朗读,多次修改。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所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找出习作中需要修改之处,边读边改。(二)互评互改,共同提高。学生修改作文有时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究其原因大多是只从自己角度出发看作文,找来找去也找不出毛病。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互评互改,可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大胆发言,集思广益。通过学生互评互改,既发挥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积极性,进而提高了修改能力。(三)"自然冷却"效果更佳。"自然冷却"就把所写文章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看,那时随着你学识和知识的加深、增广,就会发现许多不妥之处,此时修改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四)独立修改,形成习惯。这是学生在掌握了批改内容、修改方法后,形成的一种独立的综合修改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
总之,教师通过有准备的对学生作文修改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学生作文后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使之成为习惯,这是依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和实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最佳学习方式。这样做教师的作文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不仅能极大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语文运用的综合能力。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强化的主要环节。我从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来思考,认为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快速提高农村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农村孩子的父母差不多已进城务工,家里是爷爷奶奶看管,一家五、六口人的田地就够老人忙乎了,加之老人中绝大部分是文盲,所以,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写作文了。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当老师的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写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下面是我自己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1 改变教师的精细批改为学生自主修改。
学生自改作文是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我多年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反复而认真的修改一篇作文,往往比写一篇新作文更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往往会促使学生形成习作时的一种惰性——"写作文是我的事,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习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学生本来能够通过自己的修改得到解决,可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这种大包大揽替代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往往由于教师在自己作文中的包揽代替而放弃自评自改。这几年来,在作文的批改上我是先略批粗改,然后发下作文本进行讲评,再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评和批改提示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详批细改。之后,教师和学生交流其作文改前和改后内容的不同,认识到只有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才能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 激发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树立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清楚自改作文的重要性。因为练习作文这个阶段是运用学习、迁移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加之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习作,所以我一般是让学生自改,然后在投影中让学生集体改。另外,我还通过讲古今中外文学家修改自己文稿的范例和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好文章都是在反复修改中得来的,形成"文章不厌百遍改"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反复从自己作文的原稿和修改稿的比较中,认识修改前和修改后的自己习作的差异,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到了自己作文水平提高的快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稿,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学生慢慢地就会形成作文写成后自觉修改的良好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在课内、课外还适当开展一些作文兴趣活动。如设立文章病院,在学习专栏内每日张贴一些有语病的句、段激励学生试着改,出示一些教师对存在语病的句、段的示范修改。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修改的意见和看法,营造一种和谐的、互动的修改氛围。这些形式灵活的作文活动方式,能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改思想的过程。只要老师常抓不懈,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会写出好作文来。
3 教给方法,反复训练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在所有知识的学习中,方法是最重要的。"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写成之后,自己看,优点何在,毛病何在。眼光渐高,笔下渐熟,定会写出好东西。""文章不厌千回改,佳作常自次中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修改自己的作文。
3.1 教师示范修改。示范修改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作示范修改,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修改方法、步骤,修改自己的文章。在学生作文中捕捉典型语句,把收集到的学生的病句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边读病句边想,句子错在哪里?找出病句存在的具体问题后,再对症下药。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改,改后让学生再读,品味和原句的异同,并知道为何这样做。
3.2 教学作文修改符号达到规范修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把各种修改符号(如删除号、增补号、换位号……)教给学生认识并会熟练运用,继而正确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来修改自己的作文,使作文修改达到正确规范。
3.3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生改作文时常讲些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如唐朝诗人贾岛在作《题李凝幽居》一诗时有这样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他不知诗中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正在驴背上反复做"推"和"敲"的动作时,冲撞了为官的韩愈,韩愈弄明白事情真相后帮他解决了难题,"敲"字比"推"字好,文章要经得起"推敲"正源于此。《泊船瓜洲》是由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思恋家园的感情。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洪迈《多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些故事让学生听得幽然神往,知道了好文章是作家千锤百炼的结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我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兴趣,并和学生共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1)把用词不准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改短句。(4)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4 采用多种方法修改提高作文的综合修改能力
修改作文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除了采用示范修改法外,还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作文体裁的不同采用相应的修改方法修改,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反复朗读,多次修改。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所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找出习作中需要修改之处,边读边改。(二)互评互改,共同提高。学生修改作文有时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究其原因大多是只从自己角度出发看作文,找来找去也找不出毛病。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互评互改,可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大胆发言,集思广益。通过学生互评互改,既发挥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积极性,进而提高了修改能力。(三)"自然冷却"效果更佳。"自然冷却"就把所写文章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看,那时随着你学识和知识的加深、增广,就会发现许多不妥之处,此时修改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四)独立修改,形成习惯。这是学生在掌握了批改内容、修改方法后,形成的一种独立的综合修改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
总之,教师通过有准备的对学生作文修改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学生作文后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使之成为习惯,这是依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和实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最佳学习方式。这样做教师的作文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不仅能极大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语文运用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