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有关教育专家把那些事业有成、从事管理工作的父母定义为“强势家长”。他们多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及公务员,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所以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明显的职业色彩,极易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
案例
“强势”教育,让孩子很受伤
妈妈只爱女儿的分数
初三学生小茜的父母都在企业做管理工作。小茜从上小学开始,父母对她的要求就很苛刻,突出表现之一在于对她成绩的关注。尤其是小茜当人力资源经理的妈妈常说:“你的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不能让我们因为你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丢面子。”随着小茜年龄的增长,妈妈的唠叨也日益增多。小茜的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妈妈要唠叨:“学习怎么像打摆子,忽冷忽热可不行……”小茜成绩下降了,妈妈更要唠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茜成绩提高了,妈妈还要唠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日常生活中,她妈妈也总是唠叨不停。
为了小茜的学习,妈妈让她放弃一切课外活动。小茜为此哭过、闹过,可妈妈依然是“唠”声依旧。小茜几乎每次期末考试后,到学校领取成绩册都神经紧张,是“有罪判决”还是“无罪判决”全都维系在成绩册上。小茜的成绩在班里一直中等偏上,且不太稳定。每次考试之前,妈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认真、认真、再认真!”这样一来,小茜的压力无形中增大了许多。所以,每次拿到成绩册,小茜总要先瞄上一眼,看到成绩不错时,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如果考砸了,小茜的心情会变得沉重。如今,小茜有点不敢回家了。她十分困惑:难道说妈妈只爱她的分数,并不爱她吗?
不能允许
孩子有缺点
去年9月,小红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某大学。但开学后不久,她竟跑回家表示不想上学了!小红的父母事业有成,对她要求非常严格。小红小时候,妈妈觉得她手工做得不好,就会代替她做,第二天让女儿拿着它交给老师。小红学习成绩优异,也有领导才能,读小学三年级就获得了“市十佳少先队员”称号。从小到大,小红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走过来的。所以,小红有很强的自尊心,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老师、同学知道她的性格,也就尽量照顾她。就算她有什么缺点,大家也不敢跟她说。小红表面上看起来有着极强的自信心,但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自卑。
小红的父母都是完美主义者,对孩子许多过分的要求连自己也无法做到。这时,妈妈就会代替小红来完成。久而久之,父母的行为在小红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总觉得做得不好,不能让自己满意的实质是不能让妈妈满意。在自尊心的驱动下,她努力去完成每一项任务。同时,小红的父母从来不指出她的缺点,而是以代替她完成任务的方式去做,这不仅不能让她改正不足,反而起了副作用。
当小红来到大学,来自全国的同学给她提意见时,她承受不住了。一方面,她不愿意听别人对自己的否定;另一方面,她又用更加严格的标准来弥补内心的自卑与惶恐。于是,小红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人际交往也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开学不到一个月,小红连军训都没完成,就跑回老家,再也不想上学了。
强势妈妈
让孩子沉默
小博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三口之家,妈妈在一家国有银行担任领导职务,爸爸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在家中,妈妈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小博从读小学开始,妈妈对他都要“指手画脚”一番。而爸爸很少在家发表意见,对儿子的事也不闻不问。爸爸宁愿将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花在棋牌室和麻将桌上,也不愿意在家里多待一分钟。
“我生在一个‘独裁专制’的家庭,没有平等,没有理解和包容,没有关爱,更没有道理可言。我不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和父母无法进行沟通。”小博如此抱怨身处的家庭环境,抵触的情绪显而易见。小博目前就读于一所重点高中,但这并非是他自己的本意。在中考前夕,小博原本想报考一所美术中专,因为他成绩一般,但对美术设计非常感兴趣。但妈妈希望儿子能读大学的管理类专业,毕业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最后,还是妈妈的意见占了上风,小博报考了一所重点高中。尽管分数差一些,最终也因为妈妈出了一笔不菲的择校费而被录取。
小博上高中后,妈妈不但扔掉了他的美术设计方面的书籍,而且制定了很多规定。比如,不准在学校结交朋友,晚上复习功课必须到22时,双休日要参加辅导班,电脑游戏更是被列入“黑名单”。小博从不敢把同学带到家里玩。一回到家,他时时刻刻都在受煎熬。现在,他不愿跟家里人多说一句话,只盼望自己能早日离开这个冰冷的地方!
专家分析
强势家长,教育孩子当小心
雷迎放(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校长)
家长不要太强势,而要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否则孩子容易厌学。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可提出一些建议,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孩子才可能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经验主义要不得
应该说,大多数强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考虑。为了减少失误,家长应该对自身的成才经历进行分析,不宜用自己的经验套用在孩子身上。家长与孩子毕竟是两代人,不仅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学习的内容与方式等都有时代的差别,而且家长与孩子的个性特点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强势家长去分辨自己的经验哪些是适合今天的、适合孩子的;哪些是不适合的,进而在对孩子施教时进行取舍。强势家长不能总对孩子说:“我小时候如何如何,你也应该如何如何。”有的强势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艰苦奋斗,常常讲述自己奋斗的历史,这当然对孩子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如果一方面这样教育,另一方面又为孩子提供优越的舒适条件,让孩子凭空在脑海里去体会“艰苦奋斗”,效果肯定不佳。
不断研究新问题
强势家长应不断地研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现在,独生子女生活在迅速发展的时代,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旧有的教育经验有的不适用,新的教育经验又没有产生。这就需要强势家长采取认真研究的态度,从实际出发以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买电子宠物、唱流行歌曲、攀比消费等,都是家长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强势家长如果不认真分析,就采取简单化的禁止措施,那么往往难以奏效。
教育孩子不妨“慢一拍”
现在,一些强势家长过于理性化,教育孩子过多地运用旧有的方法。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把自己的成功经历套用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要求孩子达到家长制定的目标。殊不知,社会已经变化,对成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孩子背负的压力远超过当年强势家长,过度要求只能增加孩子的挫败感。强势家长一定不要盲目自信,教育孩子时多问自己“我说的都对吗”。对孩子教育时不妨“慢一拍”,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仔细想想孩子究竟想要什么,到底能干什么,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配合学校加以教育。
(编辑/木非木)
案例
“强势”教育,让孩子很受伤
妈妈只爱女儿的分数
初三学生小茜的父母都在企业做管理工作。小茜从上小学开始,父母对她的要求就很苛刻,突出表现之一在于对她成绩的关注。尤其是小茜当人力资源经理的妈妈常说:“你的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不能让我们因为你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丢面子。”随着小茜年龄的增长,妈妈的唠叨也日益增多。小茜的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妈妈要唠叨:“学习怎么像打摆子,忽冷忽热可不行……”小茜成绩下降了,妈妈更要唠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茜成绩提高了,妈妈还要唠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日常生活中,她妈妈也总是唠叨不停。
为了小茜的学习,妈妈让她放弃一切课外活动。小茜为此哭过、闹过,可妈妈依然是“唠”声依旧。小茜几乎每次期末考试后,到学校领取成绩册都神经紧张,是“有罪判决”还是“无罪判决”全都维系在成绩册上。小茜的成绩在班里一直中等偏上,且不太稳定。每次考试之前,妈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认真、认真、再认真!”这样一来,小茜的压力无形中增大了许多。所以,每次拿到成绩册,小茜总要先瞄上一眼,看到成绩不错时,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如果考砸了,小茜的心情会变得沉重。如今,小茜有点不敢回家了。她十分困惑:难道说妈妈只爱她的分数,并不爱她吗?
不能允许
孩子有缺点
去年9月,小红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某大学。但开学后不久,她竟跑回家表示不想上学了!小红的父母事业有成,对她要求非常严格。小红小时候,妈妈觉得她手工做得不好,就会代替她做,第二天让女儿拿着它交给老师。小红学习成绩优异,也有领导才能,读小学三年级就获得了“市十佳少先队员”称号。从小到大,小红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走过来的。所以,小红有很强的自尊心,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老师、同学知道她的性格,也就尽量照顾她。就算她有什么缺点,大家也不敢跟她说。小红表面上看起来有着极强的自信心,但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自卑。
小红的父母都是完美主义者,对孩子许多过分的要求连自己也无法做到。这时,妈妈就会代替小红来完成。久而久之,父母的行为在小红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总觉得做得不好,不能让自己满意的实质是不能让妈妈满意。在自尊心的驱动下,她努力去完成每一项任务。同时,小红的父母从来不指出她的缺点,而是以代替她完成任务的方式去做,这不仅不能让她改正不足,反而起了副作用。
当小红来到大学,来自全国的同学给她提意见时,她承受不住了。一方面,她不愿意听别人对自己的否定;另一方面,她又用更加严格的标准来弥补内心的自卑与惶恐。于是,小红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人际交往也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开学不到一个月,小红连军训都没完成,就跑回老家,再也不想上学了。
强势妈妈
让孩子沉默
小博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三口之家,妈妈在一家国有银行担任领导职务,爸爸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在家中,妈妈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小博从读小学开始,妈妈对他都要“指手画脚”一番。而爸爸很少在家发表意见,对儿子的事也不闻不问。爸爸宁愿将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花在棋牌室和麻将桌上,也不愿意在家里多待一分钟。
“我生在一个‘独裁专制’的家庭,没有平等,没有理解和包容,没有关爱,更没有道理可言。我不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和父母无法进行沟通。”小博如此抱怨身处的家庭环境,抵触的情绪显而易见。小博目前就读于一所重点高中,但这并非是他自己的本意。在中考前夕,小博原本想报考一所美术中专,因为他成绩一般,但对美术设计非常感兴趣。但妈妈希望儿子能读大学的管理类专业,毕业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最后,还是妈妈的意见占了上风,小博报考了一所重点高中。尽管分数差一些,最终也因为妈妈出了一笔不菲的择校费而被录取。
小博上高中后,妈妈不但扔掉了他的美术设计方面的书籍,而且制定了很多规定。比如,不准在学校结交朋友,晚上复习功课必须到22时,双休日要参加辅导班,电脑游戏更是被列入“黑名单”。小博从不敢把同学带到家里玩。一回到家,他时时刻刻都在受煎熬。现在,他不愿跟家里人多说一句话,只盼望自己能早日离开这个冰冷的地方!
专家分析
强势家长,教育孩子当小心
雷迎放(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校长)
家长不要太强势,而要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否则孩子容易厌学。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可提出一些建议,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孩子才可能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经验主义要不得
应该说,大多数强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考虑。为了减少失误,家长应该对自身的成才经历进行分析,不宜用自己的经验套用在孩子身上。家长与孩子毕竟是两代人,不仅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学习的内容与方式等都有时代的差别,而且家长与孩子的个性特点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强势家长去分辨自己的经验哪些是适合今天的、适合孩子的;哪些是不适合的,进而在对孩子施教时进行取舍。强势家长不能总对孩子说:“我小时候如何如何,你也应该如何如何。”有的强势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艰苦奋斗,常常讲述自己奋斗的历史,这当然对孩子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如果一方面这样教育,另一方面又为孩子提供优越的舒适条件,让孩子凭空在脑海里去体会“艰苦奋斗”,效果肯定不佳。
不断研究新问题
强势家长应不断地研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现在,独生子女生活在迅速发展的时代,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旧有的教育经验有的不适用,新的教育经验又没有产生。这就需要强势家长采取认真研究的态度,从实际出发以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买电子宠物、唱流行歌曲、攀比消费等,都是家长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强势家长如果不认真分析,就采取简单化的禁止措施,那么往往难以奏效。
教育孩子不妨“慢一拍”
现在,一些强势家长过于理性化,教育孩子过多地运用旧有的方法。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把自己的成功经历套用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要求孩子达到家长制定的目标。殊不知,社会已经变化,对成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孩子背负的压力远超过当年强势家长,过度要求只能增加孩子的挫败感。强势家长一定不要盲目自信,教育孩子时多问自己“我说的都对吗”。对孩子教育时不妨“慢一拍”,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仔细想想孩子究竟想要什么,到底能干什么,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配合学校加以教育。
(编辑/木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