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十月,美丽的青岛清爽迷人,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在这里隆重举行。本届比赛由中国文化部(教育司)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承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大专业院校的五十九名青少年选手参赛,从2012年10月17日至10月27日,经过三轮比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若干名才华出众的优胜者。作为比赛的特邀评论嘉宾,我观看了部分复赛和全部决赛,以下是我的所获印象和亲历感受。
少年组童星闪耀
本届比赛中的最大亮点是少年组几位颇具才能的选手,其中最典型的有王温迪(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蒋熠颖(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李学鸿(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他们分别获得了比赛的第一、二、四名(第三名空缺),王温迪同时还获得了中国作品演奏奖。
王温迪是本届比赛少年组无可争议的冠军,有评委私下里说她具有挡不住的才华。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掌握小提琴这件乐器的能力超强,音乐上的领悟力亦颇为早熟。我看了她决赛时的演奏,被她的天才所深深触动,维厄当《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在她的手中显得充满活力,技巧与音乐的表现都达到了娴熟、流畅和自然的程度。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演奏时的音乐表现幅度,宽泛、大度而富有弹性,再加上精湛的技巧和充沛的激情,的确很有大演奏家的气魄。说实话,在这次的全部比赛中,唯有王温迪是真正令我心动的选手。
蒋熠颖是与王温迪同岁的小选手,她与王温迪都是张提老师的学生。这个小姑娘给我的印象非常好,她的演奏才能并不在王温迪之下,只是由于性格的原因相对内敛了一些。决赛时,蒋熠颖演奏的也是维厄当《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其技巧与音乐同样做得天衣无缝,但总体上感觉比王温迪“小一号”。蒋熠颖天性温和、懂礼貌,心理状态颇佳。据她的老师张提讲,复赛时她的发挥更为精彩,尤以瓦克斯曼的《卡门幻想曲》演奏得最好,遗憾的是我没有赶上看她的复赛,但仅凭决赛时的“维厄当第五”,就足以令我特别看好她了。
李学鸿是一个比王温迪、蒋熠颖还小一岁的选手,他是俞丽拿教授和黄蒙拉老师的学生。这个小男孩的才能也很高,他的演奏技巧全面,感觉好、气势大,音色上很有个性。决赛时他演奏的是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处理得娴熟而老到,是几位演奏同一作品选手中的最佳者。然而他拉琴有些发“硬”发“艮”,缺乏一种开放的、自然大气的风范。
除以上三位外,获得第五名的龚雨露和获得第六名的潘若颖都显露出了一定的才气。龚雨露是中央音乐学院老教授赵薇的学生,决赛时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细腻完整,技术精确流畅,只是演奏气质过于拘谨,有着较重的“学生味儿”。潘若颖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师从于金辉教授。她的演奏与龚雨露略为相近,有着细致的抒情性和甜美的声音,但音乐上略微缺乏个性,技术上也并非毫无负担,总的来说是一个有才能但“欠火候”的选手。
获得鼓励奖的吴松澳我个人觉得很可惜,他决赛时演奏的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声音、技巧、音乐都很好,演奏规格也不低,但仔细听来,作品的整体连贯性较差,第一乐章略显匆忙,这是他的不足之处。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鲁家琪也很可惜,尽管未进前六名,但我很喜欢她的演奏,觉得她很有才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样获得鼓励奖的来自西安音乐学院附中的袁媛,决赛那天这个小姑娘第一个出场,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得很有生气,窃以为是当天演奏此曲的所有选手中音乐上最成熟的,尤其是第二乐章,牧歌般的抒情性表现得十分舒展。然而演奏上规格较低,第三乐章又有一个不该有的间断,致使她未能在名次上更进一步。遗憾固然存在,但作为一个地方院校培养的小选手,第一次参赛就打入决赛并获得鼓励奖,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成绩,对此她的老师张志英功不可没。
本届比赛少年组的选手表现抢眼,几位才华横溢的“童星”闪烁出了耀眼的光芒,其中尤以王温迪为最,这个小姑娘在三年前的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获得过少年组第六名,后来又在CCTV钢琴、小提琴比赛中获奖,这次她的崭露头角,是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上又一个希望的发现,与第八届的余振阳、第九届的李泽宇相比,可以说王温迪的才能和水平都毫不逊色。而蒋熠颖、李学鸿的出现,更将本届比赛少年组的实力和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
青年组略显平淡
本届比赛青年组参赛选手远多于少年组,共有三十三人,但水平却不如少年组,且没有出现少年组中那样的天才“童星”,这也是为什么青年组第一名空缺的原因之一。
本届比赛青年组第二名获得者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殷欧卡琳,这个十七岁的姑娘曾经获得过CCTV钢琴、小提琴比赛的冠军。殷欧卡琳是青年组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她的最大特点是演奏规格高,技术上和音乐上都有着相当的功力,且演奏中发挥稳定,富有激情。殷欧卡琳的音色很有穿透力,坐在观众席上听她的声音,有着一种金属般的“磁性感”。复赛时她演奏的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十分洒脱,很有名家的气派。她演奏张兆宇的《际响-额尔古纳之唤》,是几位相同曲目演奏者中最好的,而决赛时的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干净利索,技术完成清晰,音乐表现成熟。然而,殷欧卡琳的演奏缺乏更加全面的掌控力,尚未形成自然、大气的整体风范。相比第八届比赛的冠军高参、第九届比赛的冠军张安迪,殷欧卡琳在艺术的历练和修养的积淀上都有所差距,故未能获得第一名也在情理之中了。
青年组第三名获得者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何枢聪,这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是最有“音乐感”的选手之一,决赛中他演奏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的发展与进行都很有逻辑性,这是其他选手所不具备的。他的演奏不急不慢,乐曲的起伏掌握得很合理,尤其是第二乐章,富有忧伤感的抒情旋律被他奏得如泣如诉。何枢聪的技巧和音色不错,中国作品的演奏更是高于众人(他同时获得了中国作品演奏奖),但他的演奏缺乏光彩,气质上不够激昂,演奏时持琴较低,既影响了形象,又影响了声音,这是他身上较为明显的缺点。
青年组第四名获得者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竺纹佳,她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选手,决赛时演奏的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我认为是除殷欧卡琳之外最好的,其技术的完整性和音乐的自然性都很突出。然而她的弱点是技术与音乐都略有粗糙感,演奏上的整体规格尚有欠缺。 本届比赛青年组的第五、六名空缺,而进入决赛的张李峻伊、柳鸣、洪俊毅、林率帅、李若曜、刘莹六人均获得了鼓励奖。对于这六名选手,我觉得优缺点都较为明显,有些人不乏才气,但演奏中规格不高,稳定性不好,此外在技巧、音色和音乐上均有瑕疵。例如我在复赛中比较看好的洪俊毅就是个典型,复赛中他演奏胡鲍依《卡门华丽幻想曲》很有水平,然而决赛时演奏西贝柳斯协奏曲时却大打折扣,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柳鸣也是如此,决赛时她拉的柴科夫斯基协奏曲挺有深度,然而到了技术性快板时她却突然减速且拖拽,明显给人以力不从心之感。张李峻伊在复赛时演奏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很精彩,但决赛时的西贝柳斯协奏曲却拉得很“水”,显露出了缺乏成熟性的弱点。而林率帅、李若曜、刘莹则如出一辙,某些曲目演奏得不错,某些曲目却大失水准,这些都是他们不够成熟的地方。
不过,对于评委会作出的第五、六名空缺的决定,我却持有不同意见。在我看来,实力略高一筹的洪俊毅和柳鸣理应获得这两个名次,现在一股脑给了一大堆鼓励奖,不但给人以评判不够细致之感,还多少挫伤了选手及教师的积极性。我理解评委会对于评判质量加以重视并对评判工作进行改革的良苦用心,但如此做法却很有不论优劣“一锅烘”的味道,其效果未必见得好。
总的来说,青年组的表现多少令我感到失望,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许多内行观摩者的共同看法。略显平淡,成为了本届比赛青年组的基本特点。
地方选手进步快
在以往的各届比赛中,中央及上海两大音乐学院的选手频“唱主角”,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定式”。而本届比赛则略有改变,尽管获得奖项的选手仍被两大院校所包揽(除了少年组第六名的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潘若颖),但进入复赛和决赛的名单中,地方院校的选手却占有了比历届比赛都要多的席位。我在现场观察和聆听,发现很多地方选手在技术与音乐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例如前面提到的袁媛,不但进入了决赛还获得了鼓励奖,而另一位西安音乐学院附中的选手王一翔也进入了决赛。再有,沈阳音乐学院的林率帅进入了青年组决赛并获得了鼓励奖,他演奏的柴科夫斯基协奏曲已经很有水平。还有一些进入复赛的选手亦展现出了不错的实力,比较突出的有四川音乐学院的谭硕,他在复赛时演奏了维尼亚夫斯基的《主题变奏曲》,且技术与音乐都完成得毫无负担。深圳艺术学校的吴倩在复赛时也很好地演奏了帕格尼尼的《心悸》,给人们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印象。
地方院校选手们的进步表现,直接反映出了地方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一批富有朝气、技术和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进入到各个地方院校中,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有着在欧美国家留学的经历。这些青年教师投身在一线教学岗位,以他们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方法辛勤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本届比赛中袁媛、王一翔、林率帅、刘莹等人的出色表现,就是对这种辛勤工作和显著成果的验证与肯定。
当然,本届比赛从规则上也体现出了对地方院校的倾斜政策。据悉,文化部为了均衡参赛选手,更多地为地方院校提供机会,从本届比赛起,特意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设立了院内淘汰选拔赛,这样就适当避免了比赛后两轮名次被两大院校包揽的现象。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地方院校选手得到更多参赛机会是好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又有失真正的公平。我认为,既然是比赛,就应该人人机会均等,两大院校事先设立淘汰选拔赛,使很多有才能的学生失去了参赛的机会,而照顾地方选手的相应措施,又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比赛的质量和水平,由此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商榷的做法。
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届比赛是一届惊喜与思考并存的比赛。惊喜的是,少年组涌现出了王温迪、蒋熠颖、李学鸿这样一批天才“童星”,他们的出现,验证了我国小提琴演奏及教学事业继续得到高水平发展的事实。值得思考的是,比赛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而正是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我国的小提琴演奏及教学事业的发展。
天才儿童的全面培养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小提琴教学事业发展很快,天才琴童的涌现几乎到了“呼之即来”的程度。然而,这些天才琴童成年后,又有几人真正成为了职业演奏家,或又有几人达到了称职的艺术家标准?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在本届比赛中,少年组选手光彩照人,青年组选手相对暗淡,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隐患性的问题。其实,以上现象早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一些在少年时期才华横溢的苗子,到了青年时期就“裹足不前”,有的甚至迅速退化,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此周而复始,只落得一个技术游戏般的结果。
我认为,以上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教学体制与教学观念上,音乐学院没有对天才儿童安排过细致的、全方位的培养计划,尤其是文化及其他领域艺术知识的重点学习计划,以至于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树立起文化优先的概念,久而久之,这些天才儿童就会将拉小提琴完全当作一种职业技能,而非文化氛围之下的艺术门类,从而产生将艺术简单化、技能化甚至娱乐化的错误理解,这是他们成年后无法在艺术上提高的主要原因。
天才儿童的心理培养问题
现在的天才儿童能力强、悟性高,小提琴演奏对他们来说,技术掌握和音乐表现都不成问题,但如何在艺术上逐渐深入而步入高峰,继而在思想上得到发展和成熟,则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个性强,易受环境的影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侧重思想方面的引导,而思想引导的具体方向应该集中在心理的培养上。要使孩子们端正学习态度,摆正心理位置,教育他们在取得成绩后学会控制情绪,戒骄戒躁、不受干扰。对于那些天分极高的孩子,不要给他们灌输“天才决定论”,要让他们尽可能地过普通儿童的生活。当年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华时,听完十岁的吕思清演奏后曾对他的教师说:“不要让这个孩子知道自己是天才,要让他接受全面的教育,如此才能真正成才。”我觉得,斯特恩大师的话对于今天的天才儿童来说更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所面对的各类环境,较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要复杂了很多。
社会环境的净化改善问题
如今的天才儿童在成为职业演奏家的道路上可谓充满荆棘,其中最主要的羁绊就是来自社会上的种种压力,特别是急功近利、追求虚荣的坏习气,更是摧残他们的潜在杀手。试想,一个天才儿童在某个比赛中获奖后,各类媒体蜂拥而至,闪光灯的照耀、摄像机的录影,加之扑面而来的、不负责任的大量夸张报道,怎能不使其幼小的心灵迅速膨胀呢?而那种“小明星”式的虚伪成就感,很快就会将一个尚未成熟的艺术家苗子以“捧杀”的方式毁掉。
为此,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环境就成为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很大,不是艺术圈内能够解决的,但我还是真诚地呼吁媒体及社会各界,大家都应该为此做出正确的表率,不要仅仅为了新闻效应而对获奖少年进行不负责任的夸大报道。同时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也要擦亮眼睛,时刻保持清醒,切勿一时激动而冲昏头脑,把孩子当成扬声筒和摇钱树,否则当天才被毁掉时就真的令人痛心不已了。
少年组童星闪耀
本届比赛中的最大亮点是少年组几位颇具才能的选手,其中最典型的有王温迪(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蒋熠颖(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李学鸿(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他们分别获得了比赛的第一、二、四名(第三名空缺),王温迪同时还获得了中国作品演奏奖。
王温迪是本届比赛少年组无可争议的冠军,有评委私下里说她具有挡不住的才华。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掌握小提琴这件乐器的能力超强,音乐上的领悟力亦颇为早熟。我看了她决赛时的演奏,被她的天才所深深触动,维厄当《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在她的手中显得充满活力,技巧与音乐的表现都达到了娴熟、流畅和自然的程度。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演奏时的音乐表现幅度,宽泛、大度而富有弹性,再加上精湛的技巧和充沛的激情,的确很有大演奏家的气魄。说实话,在这次的全部比赛中,唯有王温迪是真正令我心动的选手。
蒋熠颖是与王温迪同岁的小选手,她与王温迪都是张提老师的学生。这个小姑娘给我的印象非常好,她的演奏才能并不在王温迪之下,只是由于性格的原因相对内敛了一些。决赛时,蒋熠颖演奏的也是维厄当《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其技巧与音乐同样做得天衣无缝,但总体上感觉比王温迪“小一号”。蒋熠颖天性温和、懂礼貌,心理状态颇佳。据她的老师张提讲,复赛时她的发挥更为精彩,尤以瓦克斯曼的《卡门幻想曲》演奏得最好,遗憾的是我没有赶上看她的复赛,但仅凭决赛时的“维厄当第五”,就足以令我特别看好她了。
李学鸿是一个比王温迪、蒋熠颖还小一岁的选手,他是俞丽拿教授和黄蒙拉老师的学生。这个小男孩的才能也很高,他的演奏技巧全面,感觉好、气势大,音色上很有个性。决赛时他演奏的是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处理得娴熟而老到,是几位演奏同一作品选手中的最佳者。然而他拉琴有些发“硬”发“艮”,缺乏一种开放的、自然大气的风范。
除以上三位外,获得第五名的龚雨露和获得第六名的潘若颖都显露出了一定的才气。龚雨露是中央音乐学院老教授赵薇的学生,决赛时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细腻完整,技术精确流畅,只是演奏气质过于拘谨,有着较重的“学生味儿”。潘若颖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师从于金辉教授。她的演奏与龚雨露略为相近,有着细致的抒情性和甜美的声音,但音乐上略微缺乏个性,技术上也并非毫无负担,总的来说是一个有才能但“欠火候”的选手。
获得鼓励奖的吴松澳我个人觉得很可惜,他决赛时演奏的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声音、技巧、音乐都很好,演奏规格也不低,但仔细听来,作品的整体连贯性较差,第一乐章略显匆忙,这是他的不足之处。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鲁家琪也很可惜,尽管未进前六名,但我很喜欢她的演奏,觉得她很有才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样获得鼓励奖的来自西安音乐学院附中的袁媛,决赛那天这个小姑娘第一个出场,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得很有生气,窃以为是当天演奏此曲的所有选手中音乐上最成熟的,尤其是第二乐章,牧歌般的抒情性表现得十分舒展。然而演奏上规格较低,第三乐章又有一个不该有的间断,致使她未能在名次上更进一步。遗憾固然存在,但作为一个地方院校培养的小选手,第一次参赛就打入决赛并获得鼓励奖,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成绩,对此她的老师张志英功不可没。
本届比赛少年组的选手表现抢眼,几位才华横溢的“童星”闪烁出了耀眼的光芒,其中尤以王温迪为最,这个小姑娘在三年前的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获得过少年组第六名,后来又在CCTV钢琴、小提琴比赛中获奖,这次她的崭露头角,是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上又一个希望的发现,与第八届的余振阳、第九届的李泽宇相比,可以说王温迪的才能和水平都毫不逊色。而蒋熠颖、李学鸿的出现,更将本届比赛少年组的实力和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
青年组略显平淡
本届比赛青年组参赛选手远多于少年组,共有三十三人,但水平却不如少年组,且没有出现少年组中那样的天才“童星”,这也是为什么青年组第一名空缺的原因之一。
本届比赛青年组第二名获得者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殷欧卡琳,这个十七岁的姑娘曾经获得过CCTV钢琴、小提琴比赛的冠军。殷欧卡琳是青年组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她的最大特点是演奏规格高,技术上和音乐上都有着相当的功力,且演奏中发挥稳定,富有激情。殷欧卡琳的音色很有穿透力,坐在观众席上听她的声音,有着一种金属般的“磁性感”。复赛时她演奏的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兰舞曲》十分洒脱,很有名家的气派。她演奏张兆宇的《际响-额尔古纳之唤》,是几位相同曲目演奏者中最好的,而决赛时的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干净利索,技术完成清晰,音乐表现成熟。然而,殷欧卡琳的演奏缺乏更加全面的掌控力,尚未形成自然、大气的整体风范。相比第八届比赛的冠军高参、第九届比赛的冠军张安迪,殷欧卡琳在艺术的历练和修养的积淀上都有所差距,故未能获得第一名也在情理之中了。
青年组第三名获得者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何枢聪,这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是最有“音乐感”的选手之一,决赛中他演奏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的发展与进行都很有逻辑性,这是其他选手所不具备的。他的演奏不急不慢,乐曲的起伏掌握得很合理,尤其是第二乐章,富有忧伤感的抒情旋律被他奏得如泣如诉。何枢聪的技巧和音色不错,中国作品的演奏更是高于众人(他同时获得了中国作品演奏奖),但他的演奏缺乏光彩,气质上不够激昂,演奏时持琴较低,既影响了形象,又影响了声音,这是他身上较为明显的缺点。
青年组第四名获得者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竺纹佳,她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选手,决赛时演奏的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我认为是除殷欧卡琳之外最好的,其技术的完整性和音乐的自然性都很突出。然而她的弱点是技术与音乐都略有粗糙感,演奏上的整体规格尚有欠缺。 本届比赛青年组的第五、六名空缺,而进入决赛的张李峻伊、柳鸣、洪俊毅、林率帅、李若曜、刘莹六人均获得了鼓励奖。对于这六名选手,我觉得优缺点都较为明显,有些人不乏才气,但演奏中规格不高,稳定性不好,此外在技巧、音色和音乐上均有瑕疵。例如我在复赛中比较看好的洪俊毅就是个典型,复赛中他演奏胡鲍依《卡门华丽幻想曲》很有水平,然而决赛时演奏西贝柳斯协奏曲时却大打折扣,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柳鸣也是如此,决赛时她拉的柴科夫斯基协奏曲挺有深度,然而到了技术性快板时她却突然减速且拖拽,明显给人以力不从心之感。张李峻伊在复赛时演奏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很精彩,但决赛时的西贝柳斯协奏曲却拉得很“水”,显露出了缺乏成熟性的弱点。而林率帅、李若曜、刘莹则如出一辙,某些曲目演奏得不错,某些曲目却大失水准,这些都是他们不够成熟的地方。
不过,对于评委会作出的第五、六名空缺的决定,我却持有不同意见。在我看来,实力略高一筹的洪俊毅和柳鸣理应获得这两个名次,现在一股脑给了一大堆鼓励奖,不但给人以评判不够细致之感,还多少挫伤了选手及教师的积极性。我理解评委会对于评判质量加以重视并对评判工作进行改革的良苦用心,但如此做法却很有不论优劣“一锅烘”的味道,其效果未必见得好。
总的来说,青年组的表现多少令我感到失望,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许多内行观摩者的共同看法。略显平淡,成为了本届比赛青年组的基本特点。
地方选手进步快
在以往的各届比赛中,中央及上海两大音乐学院的选手频“唱主角”,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定式”。而本届比赛则略有改变,尽管获得奖项的选手仍被两大院校所包揽(除了少年组第六名的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潘若颖),但进入复赛和决赛的名单中,地方院校的选手却占有了比历届比赛都要多的席位。我在现场观察和聆听,发现很多地方选手在技术与音乐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例如前面提到的袁媛,不但进入了决赛还获得了鼓励奖,而另一位西安音乐学院附中的选手王一翔也进入了决赛。再有,沈阳音乐学院的林率帅进入了青年组决赛并获得了鼓励奖,他演奏的柴科夫斯基协奏曲已经很有水平。还有一些进入复赛的选手亦展现出了不错的实力,比较突出的有四川音乐学院的谭硕,他在复赛时演奏了维尼亚夫斯基的《主题变奏曲》,且技术与音乐都完成得毫无负担。深圳艺术学校的吴倩在复赛时也很好地演奏了帕格尼尼的《心悸》,给人们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印象。
地方院校选手们的进步表现,直接反映出了地方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一批富有朝气、技术和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进入到各个地方院校中,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有着在欧美国家留学的经历。这些青年教师投身在一线教学岗位,以他们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方法辛勤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本届比赛中袁媛、王一翔、林率帅、刘莹等人的出色表现,就是对这种辛勤工作和显著成果的验证与肯定。
当然,本届比赛从规则上也体现出了对地方院校的倾斜政策。据悉,文化部为了均衡参赛选手,更多地为地方院校提供机会,从本届比赛起,特意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设立了院内淘汰选拔赛,这样就适当避免了比赛后两轮名次被两大院校包揽的现象。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地方院校选手得到更多参赛机会是好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又有失真正的公平。我认为,既然是比赛,就应该人人机会均等,两大院校事先设立淘汰选拔赛,使很多有才能的学生失去了参赛的机会,而照顾地方选手的相应措施,又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比赛的质量和水平,由此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商榷的做法。
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届比赛是一届惊喜与思考并存的比赛。惊喜的是,少年组涌现出了王温迪、蒋熠颖、李学鸿这样一批天才“童星”,他们的出现,验证了我国小提琴演奏及教学事业继续得到高水平发展的事实。值得思考的是,比赛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而正是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我国的小提琴演奏及教学事业的发展。
天才儿童的全面培养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小提琴教学事业发展很快,天才琴童的涌现几乎到了“呼之即来”的程度。然而,这些天才琴童成年后,又有几人真正成为了职业演奏家,或又有几人达到了称职的艺术家标准?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在本届比赛中,少年组选手光彩照人,青年组选手相对暗淡,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隐患性的问题。其实,以上现象早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一些在少年时期才华横溢的苗子,到了青年时期就“裹足不前”,有的甚至迅速退化,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此周而复始,只落得一个技术游戏般的结果。
我认为,以上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教学体制与教学观念上,音乐学院没有对天才儿童安排过细致的、全方位的培养计划,尤其是文化及其他领域艺术知识的重点学习计划,以至于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树立起文化优先的概念,久而久之,这些天才儿童就会将拉小提琴完全当作一种职业技能,而非文化氛围之下的艺术门类,从而产生将艺术简单化、技能化甚至娱乐化的错误理解,这是他们成年后无法在艺术上提高的主要原因。
天才儿童的心理培养问题
现在的天才儿童能力强、悟性高,小提琴演奏对他们来说,技术掌握和音乐表现都不成问题,但如何在艺术上逐渐深入而步入高峰,继而在思想上得到发展和成熟,则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个性强,易受环境的影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侧重思想方面的引导,而思想引导的具体方向应该集中在心理的培养上。要使孩子们端正学习态度,摆正心理位置,教育他们在取得成绩后学会控制情绪,戒骄戒躁、不受干扰。对于那些天分极高的孩子,不要给他们灌输“天才决定论”,要让他们尽可能地过普通儿童的生活。当年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华时,听完十岁的吕思清演奏后曾对他的教师说:“不要让这个孩子知道自己是天才,要让他接受全面的教育,如此才能真正成才。”我觉得,斯特恩大师的话对于今天的天才儿童来说更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所面对的各类环境,较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要复杂了很多。
社会环境的净化改善问题
如今的天才儿童在成为职业演奏家的道路上可谓充满荆棘,其中最主要的羁绊就是来自社会上的种种压力,特别是急功近利、追求虚荣的坏习气,更是摧残他们的潜在杀手。试想,一个天才儿童在某个比赛中获奖后,各类媒体蜂拥而至,闪光灯的照耀、摄像机的录影,加之扑面而来的、不负责任的大量夸张报道,怎能不使其幼小的心灵迅速膨胀呢?而那种“小明星”式的虚伪成就感,很快就会将一个尚未成熟的艺术家苗子以“捧杀”的方式毁掉。
为此,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环境就成为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很大,不是艺术圈内能够解决的,但我还是真诚地呼吁媒体及社会各界,大家都应该为此做出正确的表率,不要仅仅为了新闻效应而对获奖少年进行不负责任的夸大报道。同时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也要擦亮眼睛,时刻保持清醒,切勿一时激动而冲昏头脑,把孩子当成扬声筒和摇钱树,否则当天才被毁掉时就真的令人痛心不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