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密云县,因密云水库而闻名,是首都饮用水源地、国家生态县,也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全国首批六个生态文明试点地区。密云的自然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64.03%,在全国名列前茅;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二类标准以上,湿润指数和水体密度居北京市之首;而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密云水库位于县域中央,宛若一块碧玉镶嵌在群峰翠柏之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密云县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确定密云县是“北京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北京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密云县的每一步发展历程中,环境建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既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密云县确定了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并提出到“十二五”期末,要使全县经济建设努力走在北京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前列、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市郊区前列、生态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的“三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努力把密云建设成为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2011年,按照“精细管理美化市容”的要求,密云县城区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明显好转,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县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陈孝如书记告诉记者,密云县17个镇全部被评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其中14个镇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全县334个行政村,310个村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在北京市首环办组织的环境联合检查评比中,各项成绩均居全市郊区县前列。“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密云县市政市容委将以“城乡建设,市政先行;设施环境,保障在前;关注民生,服务发展”为工作理念,使县城规模、景观、风貌与“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相协调,把密云建设成为京郊最美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城。
涵养水源美我密云
记者:每一个走进密云的人都会感受到青山绿水,碧空万里。密云之所以有今天的美丽,源于几十年的京华水源保护和环境建设。请介绍一下密云县环境建设的成绩。
陈孝如书记(以下简称陈书记):密云县因密云水库而得名。1960年9月,密云水库正式落成,陈毅元帅为密云水库抒写了诗篇“密云密云,气象万千,润我京华,福利无边。”北京市民每喝三杯水就有两杯来自密云,“保水”成了密云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50年来的绿化造林、涵养水源,使密云成为了北京的绿色屏障。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密云县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环境秩序以及环境管理水平,公众环境意识等都反映出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
一是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大力加强水环境、绿化环境、空气环境建设,2006年密云县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2007年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2008年被评为国家生态县。目前,密云水库水体质量常年保持在二类,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64.03%,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二级。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城规划区由30平方公里扩大到43平方公里,水、电、通讯管网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政道路建设联网贯通,“七横十纵”框架已经形成。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粪便消纳等大型公用设施相继建成。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等配套管网逐步完善。大规模实施旧城改造,完成县城雨污管道分流工程,整治潮白河县城段,一大批城市主题公园、文化广场落成并对社会开放,县城一跃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生态精品新城。
三是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北京奥运会环境建设和国家生态县创建,密云县在完善城乡环境管理机制、体制、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构建了“纵到底、横到边”的指挥体系,探索了“县里牵头组织、条块配合协作、属地主责落实”的工作模式,形成了统一规划、任务分解落实、督查督办、与中央、市属驻密单位和部队的联络协调、社会动员参与、重点任务协办、环境秩序联动治理、城市运行适时监测等九大工作机制,提升了城市环境治理水平,为“十二五”深入推进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记者:密云县环境建设成绩斐然,请介绍一下具体管理措施。
陈书记:在整个城乡环境建设上,密云实行了“六护”机制;在城区管理上,密云强化了“门前三包”措施。这两项管理措施可以代表我们的管理思路。
“六护”机制指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和护环境。护水是指以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为重中之重,养殖业全部退出五大水系,从源头上进行生态管理。确保“十二五”期间密云水库和京密引水渠等饮用水源水质始终保持在II类以上;密云水库上游及密云水库主要补给水源区,水质也保持在II类以上;其他区域水质保持在III类以上,并准备在新城新建一座日处理规模6.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厂,让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护河是指严厉打击和杜绝盗采盗运砂石行为,使裸露的砂石坑得到生态恢复,县域内10条主要河流得到生态治理,防洪能力和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护山是指继续实施荒山绿化工程,因为杜绝了荒山,密云的山体很美;同时,加快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努力控制水土流失;通过严厉打击基本杜绝了盗采盗运铁矿石行为。护林是指大力实施人工造林、爆破造林、封山育林工程,有效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乱砍滥伐执法处罚等生态林管护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林木覆盖率提高到76%,森林覆盖率达到65.4%。护地是指基本农田和耕地得到有效保护,为经济开发区和农民就业基地留足发展空间。护环境是指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实施一批环境建设工程,加强长效管理等措施,使县城中心地区、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所在地、旅游景区周边、县级以上道路两侧、居住小区、村庄内外环境明显提升。“六护”机制最大的特点是化分散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把密云1.5万多名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力军拧成了一根绳。举全县之力、集全县智慧、让全员参与环境保护,我认为正是“六护”机制的核心。
在城区管理上,密云强化了“门前三包”。这一制度作为城市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把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作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全市“精细管理,服务群众”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出台了《关于加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工作的意见》。首先,规定了“门前三包”责任人:密云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停车场管理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其次,细化了“门前三包”的内容:包括环境卫生、社会秩序和绿化美化成果维护;第三,明确了“门前三包”职责:县市政市容委是本县“门前三包”责任制的主管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县经济开发区、生态商务区管委会负责“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县城管监察大队负责责任制的监督执法,等等。 “门前三包”解决了城区管理的归属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谁的单位谁负责,谁的商场谁负责,谁的店铺谁负责,谁的脸谁洗。同时,“门前三包”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由此派生了几支队伍,如街道商管协会、社区志愿者、社区劝导队等,形成了城市管理的无缝隙对接。通过强化“门前三包”管理措施,提升了我县城市市容环境水平,对改善广大群众工作生活环境、改善我县投资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是第一资源
记者:密云县生态环境质量现在位居北京之首,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十二五”期间密云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陈书记:生态环境是民生基础,是发展资源,也是密云最大的发展优势。建设世界城市需要一流的生态环境,密云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了强大的环境保障。“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强化“生态是第一资源”意识,打造“绿色国际休闲之都”。为此,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大力推进环境建设。
从开展环境整治上,我们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大力加强违法建设拆除整治工作。违法建设既干扰了正常的经济建设,又破坏了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拆除违法建设是加强环境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决拆除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和市容观瞻的违法建设,从根本上遏制新生违法建设势头,消除因违法建设引起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凡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占压公共绿地和公共设施、严重影响重点工程建设的违法建设以及主要大街和住宅小区内的违法建设,均应予以拆除。通过“拆违还绿”、“拆违还路”,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舒适祥和的生活环境。以城市规划区、县域主干道、城乡结合部、重点工程沿线为重点,对占路违法建设、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违法建设、有碍市容观瞻的违法建设等进一步加大拆除的力度,同时坚决遏制一批新产生的违法建设。做到现有违法建设基本拆除,新生违法建设基本制止,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城市规划,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保证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共同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二是大力加强市容秩序整治工作。当前要突出抓好县城部分路段车辆乱停放现象,同时,要加强街面环境的整治,加强在城区经营的洗车场所、摩托车维修、建材加工门店、小饮食店、夜市摊点的规范管理。以及强化废品回收行业监督管理,规范废品回收市场经营秩序,方便居民销售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共同营造整洁有序的社区环境。
从推进环境建设上要做六件事:一是加强密云水库及周边环境的保护。通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六护”机制,切实保护好首都生命之水。二是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三是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十二五”期间,结合建筑节能改造和抗震加固,对县城的老旧小区进行分批分期改造,争取五年内将现有老旧小区逐步改造完成。四是大力加强市容景观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密云市容景观建设要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带动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塑造新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五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密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要以解决卫生源头问题为着眼点,加强城乡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到“十二五”末,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的目标。大力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县政府产权公厕100%达标,每年改造三类以下公厕20座,对现有二类公厕进行维护修缮。加强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密云县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工程建设,开展山区垃圾密闭化建设,整治全县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确保农村垃圾转运站正常运行。逐步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六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推进大气环境治理,使全县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环境建设长效机制,落实管护资金和管护队伍,巩固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七是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建设。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环境整治,改变城乡结合部“非城非乡”的状况,到2015年,基本完成现有城乡结合部村庄改造。
记者:城乡环境建设与治理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的特点,县市政市容委在长效机制管理上有何建树?
陈书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乡环境建设与“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发展定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基层管理和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创新意识以及专业履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通过科学的措施,通过决策—沟通—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一整套城乡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环境建设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密云打造“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重要手段,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增量”和生态破坏。对建设项目实行“四不批”,即:凡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选址(线)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批;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及近水地带等敏感地区的项目一律不批;在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对增加排污总量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同时,依托各部门多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综合采集分析信息数据,梳理环境建设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其次,建立多层级协调沟通机制。建立密云县城乡环境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例会制,每年召开两次全体会议,确定每年的工作思路,部署重大环境建设项目等内容。第三,建立任务分解和督查落实机制。建立条块结合、整合力量、条为指导、条间衔接配合、块为实施主体的工作格局。根据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年度工作思路,综合协调,重点推进,会同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制定年度环境建设任务书,分项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督促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落实;将部分年度环境建设重点工作纳入县政府折子工程,并与县政府督查室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和检查,促进重点工作落实。第四,建立环境建设考核和评价机制。依托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制定城市环境管理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确定环境管理绩效基准,建立环境建设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整合城市管理监督、城管执法督察、环境卫生检查等监督职能,建立专业监督与综合监督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并畅通环境建设市民交流平台,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环境建设相关工作的评价,将社会监督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记者:通过对您的采访,我们体会到了密云不光山水美,山水更有情。密云的山有情,是北京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绿色屏障;密云的水有情,是首都市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谢谢陈书记。
(摄影:曹海涛)
(责任编辑:黄荔)
在密云县的每一步发展历程中,环境建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既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密云县确定了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并提出到“十二五”期末,要使全县经济建设努力走在北京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前列、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市郊区前列、生态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的“三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努力把密云建设成为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2011年,按照“精细管理美化市容”的要求,密云县城区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明显好转,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县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陈孝如书记告诉记者,密云县17个镇全部被评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其中14个镇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全县334个行政村,310个村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在北京市首环办组织的环境联合检查评比中,各项成绩均居全市郊区县前列。“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密云县市政市容委将以“城乡建设,市政先行;设施环境,保障在前;关注民生,服务发展”为工作理念,使县城规模、景观、风貌与“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相协调,把密云建设成为京郊最美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城。
涵养水源美我密云
记者:每一个走进密云的人都会感受到青山绿水,碧空万里。密云之所以有今天的美丽,源于几十年的京华水源保护和环境建设。请介绍一下密云县环境建设的成绩。
陈孝如书记(以下简称陈书记):密云县因密云水库而得名。1960年9月,密云水库正式落成,陈毅元帅为密云水库抒写了诗篇“密云密云,气象万千,润我京华,福利无边。”北京市民每喝三杯水就有两杯来自密云,“保水”成了密云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50年来的绿化造林、涵养水源,使密云成为了北京的绿色屏障。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密云县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环境秩序以及环境管理水平,公众环境意识等都反映出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
一是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大力加强水环境、绿化环境、空气环境建设,2006年密云县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2007年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2008年被评为国家生态县。目前,密云水库水体质量常年保持在二类,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64.03%,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二级。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城规划区由30平方公里扩大到43平方公里,水、电、通讯管网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政道路建设联网贯通,“七横十纵”框架已经形成。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粪便消纳等大型公用设施相继建成。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等配套管网逐步完善。大规模实施旧城改造,完成县城雨污管道分流工程,整治潮白河县城段,一大批城市主题公园、文化广场落成并对社会开放,县城一跃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生态精品新城。
三是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北京奥运会环境建设和国家生态县创建,密云县在完善城乡环境管理机制、体制、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构建了“纵到底、横到边”的指挥体系,探索了“县里牵头组织、条块配合协作、属地主责落实”的工作模式,形成了统一规划、任务分解落实、督查督办、与中央、市属驻密单位和部队的联络协调、社会动员参与、重点任务协办、环境秩序联动治理、城市运行适时监测等九大工作机制,提升了城市环境治理水平,为“十二五”深入推进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记者:密云县环境建设成绩斐然,请介绍一下具体管理措施。
陈书记:在整个城乡环境建设上,密云实行了“六护”机制;在城区管理上,密云强化了“门前三包”措施。这两项管理措施可以代表我们的管理思路。
“六护”机制指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和护环境。护水是指以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为重中之重,养殖业全部退出五大水系,从源头上进行生态管理。确保“十二五”期间密云水库和京密引水渠等饮用水源水质始终保持在II类以上;密云水库上游及密云水库主要补给水源区,水质也保持在II类以上;其他区域水质保持在III类以上,并准备在新城新建一座日处理规模6.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厂,让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护河是指严厉打击和杜绝盗采盗运砂石行为,使裸露的砂石坑得到生态恢复,县域内10条主要河流得到生态治理,防洪能力和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护山是指继续实施荒山绿化工程,因为杜绝了荒山,密云的山体很美;同时,加快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努力控制水土流失;通过严厉打击基本杜绝了盗采盗运铁矿石行为。护林是指大力实施人工造林、爆破造林、封山育林工程,有效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乱砍滥伐执法处罚等生态林管护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林木覆盖率提高到76%,森林覆盖率达到65.4%。护地是指基本农田和耕地得到有效保护,为经济开发区和农民就业基地留足发展空间。护环境是指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实施一批环境建设工程,加强长效管理等措施,使县城中心地区、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所在地、旅游景区周边、县级以上道路两侧、居住小区、村庄内外环境明显提升。“六护”机制最大的特点是化分散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把密云1.5万多名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力军拧成了一根绳。举全县之力、集全县智慧、让全员参与环境保护,我认为正是“六护”机制的核心。
在城区管理上,密云强化了“门前三包”。这一制度作为城市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把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作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全市“精细管理,服务群众”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出台了《关于加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工作的意见》。首先,规定了“门前三包”责任人:密云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停车场管理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其次,细化了“门前三包”的内容:包括环境卫生、社会秩序和绿化美化成果维护;第三,明确了“门前三包”职责:县市政市容委是本县“门前三包”责任制的主管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县经济开发区、生态商务区管委会负责“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县城管监察大队负责责任制的监督执法,等等。 “门前三包”解决了城区管理的归属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谁的单位谁负责,谁的商场谁负责,谁的店铺谁负责,谁的脸谁洗。同时,“门前三包”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由此派生了几支队伍,如街道商管协会、社区志愿者、社区劝导队等,形成了城市管理的无缝隙对接。通过强化“门前三包”管理措施,提升了我县城市市容环境水平,对改善广大群众工作生活环境、改善我县投资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是第一资源
记者:密云县生态环境质量现在位居北京之首,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十二五”期间密云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陈书记:生态环境是民生基础,是发展资源,也是密云最大的发展优势。建设世界城市需要一流的生态环境,密云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了强大的环境保障。“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强化“生态是第一资源”意识,打造“绿色国际休闲之都”。为此,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大力推进环境建设。
从开展环境整治上,我们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大力加强违法建设拆除整治工作。违法建设既干扰了正常的经济建设,又破坏了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拆除违法建设是加强环境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决拆除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和市容观瞻的违法建设,从根本上遏制新生违法建设势头,消除因违法建设引起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凡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占压公共绿地和公共设施、严重影响重点工程建设的违法建设以及主要大街和住宅小区内的违法建设,均应予以拆除。通过“拆违还绿”、“拆违还路”,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舒适祥和的生活环境。以城市规划区、县域主干道、城乡结合部、重点工程沿线为重点,对占路违法建设、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违法建设、有碍市容观瞻的违法建设等进一步加大拆除的力度,同时坚决遏制一批新产生的违法建设。做到现有违法建设基本拆除,新生违法建设基本制止,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城市规划,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保证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共同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二是大力加强市容秩序整治工作。当前要突出抓好县城部分路段车辆乱停放现象,同时,要加强街面环境的整治,加强在城区经营的洗车场所、摩托车维修、建材加工门店、小饮食店、夜市摊点的规范管理。以及强化废品回收行业监督管理,规范废品回收市场经营秩序,方便居民销售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共同营造整洁有序的社区环境。
从推进环境建设上要做六件事:一是加强密云水库及周边环境的保护。通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六护”机制,切实保护好首都生命之水。二是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三是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十二五”期间,结合建筑节能改造和抗震加固,对县城的老旧小区进行分批分期改造,争取五年内将现有老旧小区逐步改造完成。四是大力加强市容景观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密云市容景观建设要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带动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塑造新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五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密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要以解决卫生源头问题为着眼点,加强城乡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到“十二五”末,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的目标。大力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县政府产权公厕100%达标,每年改造三类以下公厕20座,对现有二类公厕进行维护修缮。加强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密云县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工程建设,开展山区垃圾密闭化建设,整治全县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确保农村垃圾转运站正常运行。逐步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六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推进大气环境治理,使全县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环境建设长效机制,落实管护资金和管护队伍,巩固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七是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建设。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环境整治,改变城乡结合部“非城非乡”的状况,到2015年,基本完成现有城乡结合部村庄改造。
记者:城乡环境建设与治理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的特点,县市政市容委在长效机制管理上有何建树?
陈书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乡环境建设与“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发展定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基层管理和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创新意识以及专业履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通过科学的措施,通过决策—沟通—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一整套城乡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环境建设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密云打造“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重要手段,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增量”和生态破坏。对建设项目实行“四不批”,即:凡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选址(线)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批;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及近水地带等敏感地区的项目一律不批;在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对增加排污总量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同时,依托各部门多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综合采集分析信息数据,梳理环境建设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其次,建立多层级协调沟通机制。建立密云县城乡环境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例会制,每年召开两次全体会议,确定每年的工作思路,部署重大环境建设项目等内容。第三,建立任务分解和督查落实机制。建立条块结合、整合力量、条为指导、条间衔接配合、块为实施主体的工作格局。根据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年度工作思路,综合协调,重点推进,会同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制定年度环境建设任务书,分项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督促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落实;将部分年度环境建设重点工作纳入县政府折子工程,并与县政府督查室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和检查,促进重点工作落实。第四,建立环境建设考核和评价机制。依托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制定城市环境管理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确定环境管理绩效基准,建立环境建设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整合城市管理监督、城管执法督察、环境卫生检查等监督职能,建立专业监督与综合监督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并畅通环境建设市民交流平台,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环境建设相关工作的评价,将社会监督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记者:通过对您的采访,我们体会到了密云不光山水美,山水更有情。密云的山有情,是北京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绿色屏障;密云的水有情,是首都市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谢谢陈书记。
(摄影:曹海涛)
(责任编辑:黄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