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言语接受,轻言语表达,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之痼疾。即便到了现代母语教育中,这种教学流弊依然未得到根本性的纠正。从以认知、理解、记忆为重的“言语接受型”教学,走向以“积极语用”为鲜明标志的“言语表达型”教学,是时代发展和母语教育促进人思维力、表达力及完整生命力提升的必然趋势。其间,“巧设表达话题”、“给予表达时空”和“实现表达生长”构成了“表达型”语文教学的三大要义。
关键词:言语接受;言语表达;话题;留白;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66-04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涌教授在《积极语用教育观与阅读教学本质新论》一文中指出:传统汉语文教育,是历经三千多年的“注入式教育”的一个典型样本,其教学之痼疾在于将学习者视为言语接受的庞大容器。这种教学流弊即便是到了现代母语教育中,仍未得到根本性的纠正。“重语言接受”“轻言语表达”“偏废言语表现”仍是当前语文教学之“顽疾”[1]。
其实,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来观照:语言与生命共在,言语表达是人的本质特征。“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是这个家的看家人。”[2]“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言语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存在的言说,是人的确证。”[3]
再从语言教育的目的看,仅获取“技能”与“工具”是不够的。“语言不只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还能让思维活跃起来,发达起来,语言让人更聪明,更智慧,语言也让人更美丽。”[4]“人在创造语言世界的同时创造了人的世界,创造了人的历史,创造了人自己。”[5]因而,儿童时代起的语言教育,超越“工具主义”,成就生命成长,才更具价值意义。“儿童在长大的过程中,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自己。像每个人的指纹代表自己,像每个人的手迹代表自己一样,每个人的语言也代表他自己,就是他自己。”[6]当人的语言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就是他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当人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也是他的生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原来,发展学生的语言,就是发展了他获得自身生长的能力。
鉴于以上视角再看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清晰地发现:我们母语教育的终极目标,该是表达力而非接受力。母语教育千教万教,就是要教会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唯有如此,学生语言的发展,才能成为其可持续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利器。
而表达力的获得,必是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让学生经历对语言文字的自主阅读、自主选择、独立判断、主动思考、自由表达,而不是在“言语接受型”教学中经历被框定、被思考——匍匐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上,亦步亦趋跌入美丽的思维陷阱,满足于获得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那么,是不是走向言语表达的语文教学就不再需要言语接受?答案并非如此。只是“言语接受型教学”与“言语表达型教学”有着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阅读教学中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是一种输入型为主的学习;而后者强调的是在阅读、认知、理解等基础上,将每位学生的言语输入经由心灵之“思”、通过“说、写、评”等方式转化成言语输出,是一种输出型为主的学习。以“言语输出”即表达为目的,就能变学生的“消极语用”为“积极语用”,进而,实现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力与表达力的双重提升。
以《鞋匠的儿子》教学为例,接受型教学通常会关注文章“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林肯是个怎样的人”“又是怎样来写的”,进而在教学目标制定上,一般会把“学习林肯的三段话,体会林肯的宽容、机智、镇定等优秀品质、人格魅力”等作为重难点。但是,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读懂故事内容、感悟林肯的人物形象及魅力,即在阅读理解上难度并不太大。“表达型”教学的重心就不是落在内容、思想内涵的理解、记忆上,而是在于“凭借文本材料,促进学生表达”上。且看笔者对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
1.自学课文,掌握生字新词,能说“读懂”的话——理清文脉,概括主要事件,表达对人物的初步感受等。
2.细读深究,能说“发现”的话——品读林肯的三段演讲辞,评述其丰富内涵、表达特色及从中折射出的林肯的人格魅力。
3.选择性练笔,能说“创造”的话——以“一个参议员的心路历程”或“试论卑微与伟大”为题,撰写学习收获。
细看这三个目标,其实关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知等,依然包含其中,但这些不是核心目标。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层层深入的练习表达:目标1,意在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做到“读书留痕”,把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读懂的东西有条有理地说出来;目标2,在于让学生聚焦课文重点,通过个体研读、小组交流以及师生、生生对话互动,能“读到语言文字的背后去”,在话题的指引下,表达自己的读书思考、读书发现;目标3,则是设置与课文学习相关的特定语境,让学生尝试着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对课文语言进行重组、想象或评述,即在语言的积极运用中实现对语言与思维的双重建构。
目标明晰之后,表达型语文教学在版块设计与课堂组织推进中,又有哪些注意点呢?
一、巧设表达话题
“表达型”课堂打破“教为主线、精密设计”的线性教学结构,代之以“学为主体、话题推进”的板块式教学结构。于是,话题的选取与设计就至关重要。好的话题,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能开启学生的阅读心向;又如一盏明灯,能指引学生思维的航向。好话题需符合三条基本标准:①有利于学生紧贴文本,与文本作深入对话;②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③话题紧贴学生的需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或思想、精神成长有密切的意义关联。
《鞋匠的儿子》教学中,在“初读,练说读懂的话”“细读,练说发现的话”“练笔,试说创造的话”三大板块,笔者分别设计了以下三个话题:
1.《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写人的文章通常需要读懂“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这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想表达对他的什么情感”“又是怎样来写的”等问题。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内容呢?请将自己的思路稍作整理,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初读收获。 这样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获得了准确性、条理性和深刻性方面的提升,实现了表达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潘涌.积极语用教育观与阅读教学本质新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3(7).
[2][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绪论7.
[4][5][6]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4.104.104.
责任编辑:石萍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from Speech Reception to Speech Production
LI Qin
(Luoshe Central Primary School, Wuxi 214187, China)
Abstract: Emphasis of speech reception, yet de-emphasis of speech production are always defec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ruction. Even today this problem has not yet resolved in the teaching of our mother tongue. It is inevitable for us to change from speech reception teaching, which focuses on recognition, understanding and memorization, to speech production instruction,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active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e three major points of production-based Chinese teaching are as follows: ingenious designing of productive topics, provision of productive time and space, and realization of productive growth.
Key words: speech reception; speech production; topic
关键词:言语接受;言语表达;话题;留白;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66-04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涌教授在《积极语用教育观与阅读教学本质新论》一文中指出:传统汉语文教育,是历经三千多年的“注入式教育”的一个典型样本,其教学之痼疾在于将学习者视为言语接受的庞大容器。这种教学流弊即便是到了现代母语教育中,仍未得到根本性的纠正。“重语言接受”“轻言语表达”“偏废言语表现”仍是当前语文教学之“顽疾”[1]。
其实,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来观照:语言与生命共在,言语表达是人的本质特征。“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是这个家的看家人。”[2]“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言语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存在的言说,是人的确证。”[3]
再从语言教育的目的看,仅获取“技能”与“工具”是不够的。“语言不只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还能让思维活跃起来,发达起来,语言让人更聪明,更智慧,语言也让人更美丽。”[4]“人在创造语言世界的同时创造了人的世界,创造了人的历史,创造了人自己。”[5]因而,儿童时代起的语言教育,超越“工具主义”,成就生命成长,才更具价值意义。“儿童在长大的过程中,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自己。像每个人的指纹代表自己,像每个人的手迹代表自己一样,每个人的语言也代表他自己,就是他自己。”[6]当人的语言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就是他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当人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也是他的生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原来,发展学生的语言,就是发展了他获得自身生长的能力。
鉴于以上视角再看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清晰地发现:我们母语教育的终极目标,该是表达力而非接受力。母语教育千教万教,就是要教会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唯有如此,学生语言的发展,才能成为其可持续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利器。
而表达力的获得,必是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让学生经历对语言文字的自主阅读、自主选择、独立判断、主动思考、自由表达,而不是在“言语接受型”教学中经历被框定、被思考——匍匐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上,亦步亦趋跌入美丽的思维陷阱,满足于获得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那么,是不是走向言语表达的语文教学就不再需要言语接受?答案并非如此。只是“言语接受型教学”与“言语表达型教学”有着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阅读教学中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是一种输入型为主的学习;而后者强调的是在阅读、认知、理解等基础上,将每位学生的言语输入经由心灵之“思”、通过“说、写、评”等方式转化成言语输出,是一种输出型为主的学习。以“言语输出”即表达为目的,就能变学生的“消极语用”为“积极语用”,进而,实现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力与表达力的双重提升。
以《鞋匠的儿子》教学为例,接受型教学通常会关注文章“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林肯是个怎样的人”“又是怎样来写的”,进而在教学目标制定上,一般会把“学习林肯的三段话,体会林肯的宽容、机智、镇定等优秀品质、人格魅力”等作为重难点。但是,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读懂故事内容、感悟林肯的人物形象及魅力,即在阅读理解上难度并不太大。“表达型”教学的重心就不是落在内容、思想内涵的理解、记忆上,而是在于“凭借文本材料,促进学生表达”上。且看笔者对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
1.自学课文,掌握生字新词,能说“读懂”的话——理清文脉,概括主要事件,表达对人物的初步感受等。
2.细读深究,能说“发现”的话——品读林肯的三段演讲辞,评述其丰富内涵、表达特色及从中折射出的林肯的人格魅力。
3.选择性练笔,能说“创造”的话——以“一个参议员的心路历程”或“试论卑微与伟大”为题,撰写学习收获。
细看这三个目标,其实关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知等,依然包含其中,但这些不是核心目标。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层层深入的练习表达:目标1,意在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做到“读书留痕”,把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读懂的东西有条有理地说出来;目标2,在于让学生聚焦课文重点,通过个体研读、小组交流以及师生、生生对话互动,能“读到语言文字的背后去”,在话题的指引下,表达自己的读书思考、读书发现;目标3,则是设置与课文学习相关的特定语境,让学生尝试着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对课文语言进行重组、想象或评述,即在语言的积极运用中实现对语言与思维的双重建构。
目标明晰之后,表达型语文教学在版块设计与课堂组织推进中,又有哪些注意点呢?
一、巧设表达话题
“表达型”课堂打破“教为主线、精密设计”的线性教学结构,代之以“学为主体、话题推进”的板块式教学结构。于是,话题的选取与设计就至关重要。好的话题,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能开启学生的阅读心向;又如一盏明灯,能指引学生思维的航向。好话题需符合三条基本标准:①有利于学生紧贴文本,与文本作深入对话;②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③话题紧贴学生的需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或思想、精神成长有密切的意义关联。
《鞋匠的儿子》教学中,在“初读,练说读懂的话”“细读,练说发现的话”“练笔,试说创造的话”三大板块,笔者分别设计了以下三个话题:
1.《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写人的文章通常需要读懂“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这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想表达对他的什么情感”“又是怎样来写的”等问题。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内容呢?请将自己的思路稍作整理,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初读收获。 这样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获得了准确性、条理性和深刻性方面的提升,实现了表达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潘涌.积极语用教育观与阅读教学本质新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3(7).
[2][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绪论7.
[4][5][6]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4.104.104.
责任编辑:石萍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from Speech Reception to Speech Production
LI Qin
(Luoshe Central Primary School, Wuxi 214187, China)
Abstract: Emphasis of speech reception, yet de-emphasis of speech production are always defec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ruction. Even today this problem has not yet resolved in the teaching of our mother tongue. It is inevitable for us to change from speech reception teaching, which focuses on recognition, understanding and memorization, to speech production instruction,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active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e three major points of production-based Chinese teaching are as follows: ingenious designing of productive topics, provision of productive time and space, and realization of productive growth.
Key words: speech reception; speech production;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