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近年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产学研为纽带,在社会职教资源的积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企业出资8000万元、出地150亩创办了江宁校区;赢得属地政府(句容市)无偿划拨土地2653亩共建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和江苏茶博园两大实训基地,出资2000万元合建体育馆,获得了举办方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200万元国有资产的无偿划拨,使学院成为“中江种业”第一大股东,建立了以“五链”为纽带的农林职教集团,积聚了一大批职教资源。
以产学研为纽带积聚职教资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一直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一批产学研成果。其中,学院草坪草专业被江苏省政府确立为宁镇丘陵地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获得了农业部中华神农科技进步二等奖;彩叶苗木被列为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重点推广项目,为属地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当地的致富产业。
以产学研之转化成果赢得政府资源 2003年,为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效应,学院制订了“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建设方案。属地政府为鼓励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示范园,无偿划拨800亩国有土地,又帮助学院从周边农民流转了1700多亩集体用地;2006年,属地政府获知学院要建设体育馆时,又主动提出出资2000万元共建体育馆;2007年7月,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将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2200万元股权无偿划拨给了学院,给学院的办学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属地政府为加快茶产业的升级换代,又无偿划拨1853亩茶园与学院共建江苏茶博园;2009年,江苏省茶叶科技服务平台成功落户园区。
以产学研之研发能力吸引企业资源 鲜明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特色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使学院在农林行业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其中,观赏草坪和园林绿化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获得了企业的垂青。由阳光集团控股的南京青龙山生态园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全面考察省内各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后,主动与学院联姻。公司出地150亩,出资8000万元帮助学院建设了江宁校区,并将校区所在区域的8000亩人居森林公园作为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学院作为技术支持单位,承担绿地养护和相关的科研开发任务,并将科研成果在园内实施和示范。
初次合作,强强联合,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校企间建立了长期的互利双赢合作。2009年,阳光集团又向院办产业注资4000余万元,成为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
以产学研之综合实力争取科研资源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先后承担了科技部的973项目(母体效应及新生期营养对畜禽胴体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杨木变色病害生防新技术引进)、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服务平台、国际合作项目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累计获得项目资金达9400万元,先后建设了农业部的南方牧草种子基地、国家级梅山猪保种场、国家级太湖鹅保种场、国家级南方乡土树种良种繁育基地、江苏省草坪草和林木种质基因库、江苏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部省级科技研发机构(中心),成了教师科研的支撑平台和学生培养的实训平台。
以职教集团之纽带综合校企资源 2004年11月18日,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江苏农林职教集团正式成立挂牌。这是在全国成立较早的职教集团之一,当时加盟集团的有省内外15所农林职业院校和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林职教集团组建后,遵循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学院创新实施了以“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转化链”为纽带的“五链”运行机制,并结出了丰硕的职教成果。校企合作投资,创建了江宁校区。2005年8月,成功举办了“红太阳班”,为红太阳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定向培训人才。同年,与光明集团合作开设了“光明乳业班”,“订单式”培养取得了突破。在成功与红太阳集团、光明集团合作的基础上,“派特班”“宝盛班”陆续开设,并先后与146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已发展到300家)。
“政产学研”结合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曾指出,产学研结合的核心是各种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议在产学研前新加的一个“政”字(“政府”)。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产学研为纽带积聚了政、产、研等大批社会职教资源,政产学研的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学”的质量提升和“研”的水平提高,率先践行了16号文件关于“建设主体多元化”的文件精神,同时也丰富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构建了工学结合三大平台 校地共建的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农林职教集团、300家联姻企业构建了学院学生工学结合的三大平台。万亩连片的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核心区2526亩,核心区有设施农艺区、无土草毯生产示范区、彩叶苗木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区、生物中心研发区、畜牧养殖区、生态观光区等7个功能分区,拥有宠物犬、食用菌、室内净化植物等15个创业实践全真实训场所,基本满足了学院主干专业的实训需要,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2%以上,成为学生培养的课堂、教师科研的平台、良种引育的园地、科技示范的窗口、科普教育的基地、生态旅游的示范,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分别被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确立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和研究生产学研培养基地。
农林职教集团企业是学生从校内实训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过渡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平台的桥梁作用,为学生提供顶岗前的“实战演练”,可以全面提高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职业教育共同面临的瓶颈难题。300家联姻企业不但解决了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场所,而且成为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的主渠道。
建立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校内产学研实体平台、职教集团平台和校外合作企业平台建立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校内产学研实体平台,实行产学结合。采取项目教学、课题研究、师生承包等方式,以充分满足学生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的需要。有效地实现“五个合一”,即教室与园区合一、学生与工人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商品合一、育人与绩效合一,提高了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凭借职教集团平台,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实施工学交替;依托校外企业平台,推行顶岗实习,全面提高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充分利用学院三大平台资源,学院各专业都根据各自特点,确立了如“5段递进式”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创建了“三依托三结合”的“双师”培养模式 积聚整合后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得学院成功地创建了“三依托三结合”的“双师”培养模式,成功地践行了“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的教育理念。
实践中,学院依托示范园区基地,与目标管理相结合,采用承包式经营等方式增强教师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能力;依托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与科技帮扶相结合,采用“科技大篷车”形式进村入户,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依托农林职教集团,与挂职锻炼相结合,增强科研开发能力。
示范院校建设的三年中共安排112人次教师到校内实训基地参与生产管理,培养教师的生产经营能力;派遣教师58人次带领学生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农艺、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三个重点专业先后选派28人次教师到集团内企业挂职锻炼,并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进行科研开发活动。“三依托三结合”的双师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了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使得全院专任教师的“双师”比例达到了82.4%。园林专业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园艺植物栽培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学院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单位。
构筑了服务“三农”的新高地 积聚整合后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构筑了我院服务“三农”的新高地。以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为依托,构建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广的平台。学院以句容茅山老区为中心,在省内10个县市以及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建立了草坪生产示范基地8万多亩。累计生产无土草坪4.2亿平方米,净增效益达到15个亿。建立彩叶苗木繁育基地2500亩,彩叶苗木示范村1个,种质资源库40亩,推广示范基地6个,生产种苗4.2亿株,推广10万亩,促进农民增收9.87亿元。良种推广面积达500万亩。
以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为依托,构建农民科技培训的平台。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等项目,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示范院校建设三年来累计培训农民专家、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等3.5万人次,发放各类培训资料、图书、光盘6000多册(张),发放小卡片、明白纸1.5万多份。其中,举办或协办全国农业推广体系技术人员培训班30期,培训人数700多人,为西藏等西部省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干部培训人数达300多人,举办四川绵竹市干部培训班2期,培训人数达100多人。以联姻企业为依托,构建带动农民的平台。示范院校建设三年来,依托部分联姻企业和院办产学研实体采“公司+农户”的形式,直接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致富。
200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研院所“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学院对江苏最贫困的泗洪县进行帮扶,并提出了“5111工程”(发展5大产业、推广10项实用技术、建设10个特色示范村、培训1万农民)。学院结合产业技术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目标,全面实施产业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启动仪式在学院挂钩点泗洪县举行,中期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推进会在学院召开,学院连续两年挂县强农工作考核评比位居全省前列,并受到省政府表彰。两任省委书记都对学院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为农民做了件大好事”。
目前,学院是34家院校(所)中帮扶对象扩大到3个县的三家单位之一,先后被农业部确立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被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职院中唯一的一个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全国十大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优秀机构”“江苏省实施教育促小康工程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近年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产学研为纽带,在社会职教资源的积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企业出资8000万元、出地150亩创办了江宁校区;赢得属地政府(句容市)无偿划拨土地2653亩共建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和江苏茶博园两大实训基地,出资2000万元合建体育馆,获得了举办方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200万元国有资产的无偿划拨,使学院成为“中江种业”第一大股东,建立了以“五链”为纽带的农林职教集团,积聚了一大批职教资源。
以产学研为纽带积聚职教资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一直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一批产学研成果。其中,学院草坪草专业被江苏省政府确立为宁镇丘陵地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获得了农业部中华神农科技进步二等奖;彩叶苗木被列为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重点推广项目,为属地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当地的致富产业。
以产学研之转化成果赢得政府资源 2003年,为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效应,学院制订了“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建设方案。属地政府为鼓励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示范园,无偿划拨800亩国有土地,又帮助学院从周边农民流转了1700多亩集体用地;2006年,属地政府获知学院要建设体育馆时,又主动提出出资2000万元共建体育馆;2007年7月,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将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2200万元股权无偿划拨给了学院,给学院的办学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属地政府为加快茶产业的升级换代,又无偿划拨1853亩茶园与学院共建江苏茶博园;2009年,江苏省茶叶科技服务平台成功落户园区。
以产学研之研发能力吸引企业资源 鲜明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特色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使学院在农林行业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其中,观赏草坪和园林绿化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获得了企业的垂青。由阳光集团控股的南京青龙山生态园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全面考察省内各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后,主动与学院联姻。公司出地150亩,出资8000万元帮助学院建设了江宁校区,并将校区所在区域的8000亩人居森林公园作为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学院作为技术支持单位,承担绿地养护和相关的科研开发任务,并将科研成果在园内实施和示范。
初次合作,强强联合,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校企间建立了长期的互利双赢合作。2009年,阳光集团又向院办产业注资4000余万元,成为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
以产学研之综合实力争取科研资源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先后承担了科技部的973项目(母体效应及新生期营养对畜禽胴体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杨木变色病害生防新技术引进)、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服务平台、国际合作项目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累计获得项目资金达9400万元,先后建设了农业部的南方牧草种子基地、国家级梅山猪保种场、国家级太湖鹅保种场、国家级南方乡土树种良种繁育基地、江苏省草坪草和林木种质基因库、江苏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部省级科技研发机构(中心),成了教师科研的支撑平台和学生培养的实训平台。
以职教集团之纽带综合校企资源 2004年11月18日,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江苏农林职教集团正式成立挂牌。这是在全国成立较早的职教集团之一,当时加盟集团的有省内外15所农林职业院校和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林职教集团组建后,遵循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学院创新实施了以“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转化链”为纽带的“五链”运行机制,并结出了丰硕的职教成果。校企合作投资,创建了江宁校区。2005年8月,成功举办了“红太阳班”,为红太阳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定向培训人才。同年,与光明集团合作开设了“光明乳业班”,“订单式”培养取得了突破。在成功与红太阳集团、光明集团合作的基础上,“派特班”“宝盛班”陆续开设,并先后与146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已发展到300家)。
“政产学研”结合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曾指出,产学研结合的核心是各种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议在产学研前新加的一个“政”字(“政府”)。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产学研为纽带积聚了政、产、研等大批社会职教资源,政产学研的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学”的质量提升和“研”的水平提高,率先践行了16号文件关于“建设主体多元化”的文件精神,同时也丰富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构建了工学结合三大平台 校地共建的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农林职教集团、300家联姻企业构建了学院学生工学结合的三大平台。万亩连片的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核心区2526亩,核心区有设施农艺区、无土草毯生产示范区、彩叶苗木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区、生物中心研发区、畜牧养殖区、生态观光区等7个功能分区,拥有宠物犬、食用菌、室内净化植物等15个创业实践全真实训场所,基本满足了学院主干专业的实训需要,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2%以上,成为学生培养的课堂、教师科研的平台、良种引育的园地、科技示范的窗口、科普教育的基地、生态旅游的示范,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分别被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确立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和研究生产学研培养基地。
农林职教集团企业是学生从校内实训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过渡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平台的桥梁作用,为学生提供顶岗前的“实战演练”,可以全面提高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职业教育共同面临的瓶颈难题。300家联姻企业不但解决了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场所,而且成为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的主渠道。
建立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校内产学研实体平台、职教集团平台和校外合作企业平台建立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校内产学研实体平台,实行产学结合。采取项目教学、课题研究、师生承包等方式,以充分满足学生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的需要。有效地实现“五个合一”,即教室与园区合一、学生与工人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商品合一、育人与绩效合一,提高了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凭借职教集团平台,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实施工学交替;依托校外企业平台,推行顶岗实习,全面提高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充分利用学院三大平台资源,学院各专业都根据各自特点,确立了如“5段递进式”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创建了“三依托三结合”的“双师”培养模式 积聚整合后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得学院成功地创建了“三依托三结合”的“双师”培养模式,成功地践行了“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的教育理念。
实践中,学院依托示范园区基地,与目标管理相结合,采用承包式经营等方式增强教师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能力;依托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与科技帮扶相结合,采用“科技大篷车”形式进村入户,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依托农林职教集团,与挂职锻炼相结合,增强科研开发能力。
示范院校建设的三年中共安排112人次教师到校内实训基地参与生产管理,培养教师的生产经营能力;派遣教师58人次带领学生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农艺、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三个重点专业先后选派28人次教师到集团内企业挂职锻炼,并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进行科研开发活动。“三依托三结合”的双师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了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使得全院专任教师的“双师”比例达到了82.4%。园林专业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园艺植物栽培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学院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单位。
构筑了服务“三农”的新高地 积聚整合后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构筑了我院服务“三农”的新高地。以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为依托,构建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广的平台。学院以句容茅山老区为中心,在省内10个县市以及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建立了草坪生产示范基地8万多亩。累计生产无土草坪4.2亿平方米,净增效益达到15个亿。建立彩叶苗木繁育基地2500亩,彩叶苗木示范村1个,种质资源库40亩,推广示范基地6个,生产种苗4.2亿株,推广10万亩,促进农民增收9.87亿元。良种推广面积达500万亩。
以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为依托,构建农民科技培训的平台。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等项目,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示范院校建设三年来累计培训农民专家、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等3.5万人次,发放各类培训资料、图书、光盘6000多册(张),发放小卡片、明白纸1.5万多份。其中,举办或协办全国农业推广体系技术人员培训班30期,培训人数700多人,为西藏等西部省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干部培训人数达300多人,举办四川绵竹市干部培训班2期,培训人数达100多人。以联姻企业为依托,构建带动农民的平台。示范院校建设三年来,依托部分联姻企业和院办产学研实体采“公司+农户”的形式,直接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致富。
200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研院所“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学院对江苏最贫困的泗洪县进行帮扶,并提出了“5111工程”(发展5大产业、推广10项实用技术、建设10个特色示范村、培训1万农民)。学院结合产业技术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目标,全面实施产业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启动仪式在学院挂钩点泗洪县举行,中期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推进会在学院召开,学院连续两年挂县强农工作考核评比位居全省前列,并受到省政府表彰。两任省委书记都对学院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为农民做了件大好事”。
目前,学院是34家院校(所)中帮扶对象扩大到3个县的三家单位之一,先后被农业部确立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被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职院中唯一的一个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全国十大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优秀机构”“江苏省实施教育促小康工程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