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子母绵掌技击法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篇为子母绵掌技击法总论,主要以范瑞前辈所著拳谱中“新绵掌藏拳用法”一文为基础,综合范品师傅的言传身教而成,故也可说是对该篇的诠释。我习此拳时,范品师傅总是拿出拳谱,就总论反复讲解,同时边讲解、边示范,现在想起,如同昨日。今将范品师傅口述之拳理择出,赘成一文,以飨同道,望方家指正。
   一、子母绵掌的技击法特点
  
  
  1.步法即拳法:此拳用法,步法为基础,脚到手到,搭手便成功。若手脚不合,步法必定不妙,也即武谚所讲的“手到脚不到,打人定不妙;手到脚亦到,打人如割草”。绵掌步法主要是蛇形步和鹞子穿林,而以蛇形步为根本,鹞子穿林为辅。蛇形步是绵掌套路的主要步法,也是技击时主要上步方式,其上步时可以里门进步,也可从外门进步。若步法赶上,或里门或外门总能箍住对方,这时我于对方身上至少可以有三合:肩与胯合或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内外相合,劲力随气而发,则对方必倒无疑,也即搭手成功。鹞子穿林为走外门上步,盘根近身,脚置于对方脚后,箍住对方,不使走脱,同时可配合剪手、贴身靠、抖手等技击法。步法灵活,则“身若机器,他来咱就,他走咱随,紧跟不过三步,搭手成功”。
   以蛇形步为例,对方若右低拳直进,打我腹部,我吸泄其劲后右手外翻搁出其来手于我身之外侧,以该手压于其小臂上并变掌顺势上推其胸部。同时,进蛇形步,上步走外门,置己右足于对方足之外后方,串步进逼,箍住对方,以免逃脱。此时,我之手与足合,而内三合也随之而发,于其身则至少有我三合,可迫其失重而倒。此为蛇形步之根本用法,也是搭手成功之一例(图1)。
   绵掌技击法步法当先,手法次之。至于手法,则可随心而发,“远腿近手曲进肘,粘身便用贴身靠”,拳掌、肘膝、腿足、肩胯等皆可应用。
  
  
  2.手法特点:子母绵掌手法讲求“远腿近手曲进肘,粘身便用贴身靠”,视与对方距离的远近。起低腿,则弹、踩、搓、踹;若用拳(捶)掌(手),则“手变捶,捶变手”,拳掌互易,因势利导;若拳掌受创,则回手曲肘前顶;近身则用贴身靠,肩与胯合,以身撞击对方,应用“极妙极粹之手法”,“三门取胜”,“暗手伤人”,鹰眼猴手,以艺胜人。
   练拳讲鹰眼猴手,三分拳七分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目力所及,双眼锐利,威慑敌胆,其动尽收眼底。实战时彼微动,我已知,相机而动,利于克敌制胜;手动宜快,干净利落,“拳打人不知,手快打手迟”,若非如此,必受制于人。而以快应用,动作连贯,一手紧接一手,手法丝绵不断,源源而出,必要时,数手动作一气呵成,拳谚谓之“三手并作一下用”。如蛇形肘法,对方左直拳击我面部,我以右手外门搭手于其三门,搭住来手,同时上右步,左手阳手变阴手反扣于对方左大臂,右手曲肘回顶对方肋部(图2)。
  
  
  3.身若机器,进门变相:绵掌属内家拳,动作幅度小,且讲求三合四明,尚意不尚力,这就要求练时要以身活为要,达到“身若机器,进门变相”的境界。以身体的灵活转动化对方来势,使其力过我,而不是直接打在我身上。力求避免动作上的大开大合、用法上的大遮大架、防守时的硬接硬打,稳、准、狠为长拳类的要领,绵掌不然。绵掌对敌,要求避免硬接硬打,“不使猛力打人,只求法术逼人”,对方手来,我“就人之力,趁人之势,他来咱就,他走咱随”,卸其来势,化其来劲,步法紧随;对方猛进,我用“挪步法术”,身活步灵以化来势;对方后退,我用“左连右随之法”,“紧跟不过三步”,开门入室,搭手成功。
  
  
  4.就打就关门,没有闭门势:子母绵掌一般没有闭门势,即实战预备姿势。范品师傅认为,有了闭门势,恰恰开了门户,露出了空当,使对方有了可趁之机。因此,动手时,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就打就关门,“闭门争战,就开就合”,不给对方留还手余地。同时,若对方以引手,也即闭门式引我动手,探我虚实,我当以实对虚,这也是绵掌的一大特色,即“引手不引”。
  
  
  5.三门取胜:一条手臂当分为“三门”,头门为手部,如院门;二门为小臂,如家门;三门为大臂,如室门。若要取人,则需登堂入室,手搭于三门方可搭出对方来手,或制其手,也即“头门不动,二门不行,三门取胜”之意。又曰:“一门攻,二门沉,三门紧追不放松”、“一门丢,二门攻,二门丢失三门攻”。如蛇形肘法,搭其三门,根节制敌,不使其有回手变招的机会,则可“搭手成功”,若仅活动于头门、二门,则难脱长拳类搬、拨、遮、架四字用法,终失内家技击风格。
   对于腿部来说,也是如此,足为头门,膝为二门,胯部为三门。故若想制服对方,则需制其三门,从根本上控制其活动。“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上步相克,步法为先,制其三门,必使其进退受阻,方可使手法增效。
  
  
  6.暗手取人:绵掌之用,最忌明手,认为明手难取人,故多用暗手,如转边夹带,对方高来,我则低进以肘顶对方大臂,返下却以双手拍裆,因此该拳也名之为“藏拳”。上步时,或里门或外门,宜用搓脚腿,而同时达到上步的目的;若稍远,上以童子献手,而下以崩腿为暗手辅之。此为明暗手之分,但并非绝对,二者可以互易。而所谓“藏拳”也并非仅为手法的隐藏,暗手伤人,更包含了劲力的隐藏,制造假象,迷惑对方,示以无力,令其不防,出其不意打击对方。故子母绵掌讲求劲含于身,就是这个道理。
  
  
  7.练拳打人艺为高:武谚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功不打艺。”说明了艺的作用,艺就是手法,绵掌又称形艺门,就是因象形取义,而以艺著称。该拳用法上避免猛力打人,而以巧取胜,要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巧妙劲。故“艺术魁手不说身大力大,说的是极妙极粹,可挡力大之人”。同时,形意拳之十二形只取其一,即蛇形,原因是“多则不精”、“要知一形学成,就能逞英,何必十二形乎”?
   二、子母绵掌技击法及高层技击理论
  
  
  绵掌全部套路动作及步法习之纯熟,则可随心所欲,有感而发,可制人而不制于人,逼其就范,由我发挥。达到最高境界,则可谓“拳本无法,有法亦空”,手法变化只求制人,且搭手成功。范品师傅曾戏言:“想让他去哪儿就去哪儿。”此时,绵拳手法可达“一手分三下,三下分九路,九九八十一路”的境界,浑身都为手,无意而发,对方必应声倒地。
   而在防守上,范品师傅常言:“我身上万一不要他的东西(其发力于我身上),不知他手上的功力,万一是铁砂掌之类,就吃亏了。”所以,一定不能让对方着力于身上,更不能硬接硬打。要练身活步灵、鹰眼猴手、肘与吸合、四明用挪,务使其力过我。至于肘与膝合,源于吸气可收缩全身,对方来则可化其力,也即一种“挪”法,若配合手法,又可反拿对方,而一呼则可发出全力,故子母绵掌有“抖手”之练法,即拳之吞吐吸泄之法也。
   拳虽小术,合于阴阳大道,阴阳虚实、奇正相生贯穿于整个武术之中,为其精髓,若能悟而后用,则尽得武术真谛。总体来说,于己身,有阴手与阳手的转化、有高低的变化、有虚实的不同……但变化万千,不离阴阳虚实,其要却是为了克敌制胜,因人、因时、因事而变。对敌时,“他高咱低,他低咱高;他正我斜,他斜我正;他虚咱实,他实咱吸;他来咱就,他走咱随;他来勇猛,我用挪步”,无论是架式的高低、用劲的刚柔、进退的变化等方面,无不包含了奇正变化,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克敌且搭手成功。
   临敌穿手最忌怯场,不能受对方威吓而服输,“一打胆,二打眼,三打身法,四打闪”,所需要的就是要敢于动手,勇于动手。但又要有所节制,不可图一时快意误伤他人,学艺的目的是愉乐身心、强身健体、惩恶扬善,而非逞一时之勇。
   范品师傅常说:“此艺为黑海、无底洞。”意思是说艺无止境,每个人纵使穷一生之精力也难以登峰造极。不要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需知天外有天。而艺的修炼需经长期的实战演练才能得来,“纸上得来终觉浅,足知此事要恭行”,故拳谚曰:“求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递手。”若非真打实战,则功夫终虚,如想提高自己的技击水平、实战能力,除了递手实战别无它法。
   “学艺也就是害艺”,也许,今天悟出一招,觉得不错,明日则又悟出一招可以反破前一招,或许后日又有新的收获,如此,日日进步,方可使武功精进。
   武林有谚语:“宁传十手,不传一口。”其意为:宁教十个手法、用法,而不讲一句技击理论。用法是单一的,教一手用一手,而技击理论却包含了用法原理、克敌制胜的原则、动作规则等内容。只懂手法而不通理论,终归为一“打手”,于技击手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理论却可使人明其理知其然。若理论一通,则手法一点就明,且能触类旁通,全部用法豁然贯通,至此时,使人产生一种佛家所谓的“顿悟”的感觉,武术用法以“化”而渐至神明。否则即使遍言动作用法,也难以变通,更不能融会贯通,虽名为练家而仅能用拳中之一二手法,若对付笨手还可见效一二,以逞一时之勇;若遇明家,则只会贻笑大方,而于其自身,则难臻化境,终其一生,不过略涉皮毛,纵然皓首穷经,也难进步。
   历代拳家对本门理论奉若至宝,秘不示人,且历代传人以口传心授为真传,但“真传一个字,假传万卷书”,纵有典籍,可惜难以尽叙其旨,且“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纵有心尽叙,但拳法千变万化,纵以生花妙笔,恐难书其万一,故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经上觅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绵掌用法总诀为子英前辈所著“新绵掌藏拳用法”,此为绵掌用法总论,文理文言,言简意赅,一字千金,但若无人指点,纵然翻烂书本,倒背如流,于其旨要也难以领悟一二。若有师传,则师傅口传心授,现身说法,庶几可窥门径。否则一知半解,只会贻笑大方。如练者以此为矢的,得之而以尽窥武术之奥,则大谬也,此不过略言皮毛,而欲知其髓,却需访求明师,详加指点,否则则易误入歧途,难以自拔,学者不可不慎。
  
其他文献
古功咏春拳单推手与太极拳单推手在技法与用劲发力方面基本相同,是本派必修的对拆训练。通过单推手练习,可培养内气荡涤荡不息,浑圆全身,达于手足,而灵变为能接、能制、能跟、能击、能放、能擒、能摔和反制击的内劲;通过单推手,可练就手、身、步的自然反应。单推对拆有静步之筑基对拆,有转身的借力打力对拆、进退步的自由手对拆和四两拨千斤的引进落空之技法。手的用劲有:桥手之 缠劲、掌之粘摊劲、铡制劲、摄伏引劲及合
期刊
接上期  五、戳指功   中指伸直,食指微屈紧扣中指第二指节上,小指与无名指屈于掌心,拇指扣于无名指上,状似剑诀,但不同于剑诀,为杵指图13。   以中指向沙袋、墙壁、桌椅、厚纸等物点刺,可一次数十下,也可一次数下,但须经常点剌,不拘地点与时间,平时反复练习,坚持不懈,自能练成,使指尖硬如铁杵。   点剌硬物时,注意食指要扣紧中指,既加强指力,又保护中指关节。同时攒指运气,由轻到重,逐渐增
期刊
八极拳不但有丰富的套路,而且有巧妙的技击,甚至可以说技击是八极拳的“灵魂”,是支撑八极拳发展的支柱。笔者从秘传的技击术中选出二十几个实用招法,供广大读者学习,以提高搏击的水平。攻防练习需要由两个人配合进行,本文图中穿蓝衣者为甲,穿白者为乙。    一、提胯打    乙左手击甲,甲迅速下蹲让过,同时用右手看住乙的左手,右腿直接向乙裆跨进并向前拥身,利用腰胯挤靠的撞击力,使乙失去平衡,身体向后摔倒(图
期刊
二人追踪至旷野处,青阳子和单飞燕已踪影皆无。  脚步一止,罗龙文四下望了望,缓缓来到一野坟孤冢前,身躯斜倚在白杨树下,左足踏在墓碑上,道:“咱们先在这里呆一会。”   汪五峰淡淡道:“你是不是想谈那场大富贵?”   罗龙文笑道:“你可真聪明。”法不传六耳,漫漫旷野一览无余,可真是谈秘事的好地方。   汪五峰冷冷道:“严氏父子送我这场富贵,恐怕也没安什么好心!”   罗龙文慢条斯理地道:“别人什么心
期刊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各拳种拳理、拳义虽相通,但各具特色,孕育了中华武术的多彩多姿,各门派不断地推陈出新,发展壮大,从而形成了综合性的武道文化体系。  张作玉,徐州人,自幼拜当地拳师习武,后师兄弟三人同时考入河南国术馆任教,因曾教过国民军,被人尊称“张教官”。动荡时期,张到江苏镇江,以教拳授徒为业。张先生曾师从天津的马方侯老师,因马师在当地无人匹敌,故人称“扫地王”。张后结识镇江陈建侯并拜其为师,陈先
期刊
2003年是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25周年。我们要隆重纪念这一光辉的题词,拿什么纪念老人家对太极拳的关爱呢?笔者认为,深研太极拳是最好的纪念。   传统太极拳有陈、杨、武、吴、孙等诸多流派,练法各不同,拳理只有一个。正如京剧有梅、尚(小良)、程(砚秋)、荀(慧生)等流派,但万变不离其宗。《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可见不管哪派传统太极拳,必宗阴阳。阴阳是太极拳
期刊
李小龙永远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更有柔韧性,而且,他喜欢在开始武术训练之前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他的老朋友回忆起李小龙时说:“在他开工以前,从不变的活动就是伸展筋骨;在他开始对打和训练以前,他有一项伸展练习我从没见其他人做过,那就是与一位搭档坐在地板上,背靠着背,用他的肩膀推动搭档的肩膀,这样做会使腿部柔韧性更强。即使是在给一部电影配音的时候,你也经常会看见他把一只腿架到录音室的椅子上,向前摆
期刊
如果你见到一些腿法高手的表演或比赛,一定会羡慕其高超、娴熟的踢技,或者你会想自己也能拥有人家那样随心所欲的腿法该多好呢?下面,即将奉献给大家一套练习简单且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踢腿操的练习。  众所周知,在实战中,拳脚的使用往往呈现一种如同音乐节拍一样的规律性运动,这就是专家们所常提到的:节奏。历来优秀的搏击家如李小龙、阿里等,无一不重视节奏的培养,而他们在擂台或影视中所表现出优雅的类似舞蹈赏般的
期刊
寸拳乃李小龙宗师三大绝技之一,任何一个准备习练或已开始习练截拳道的朋友都想掌握这一绝技,但很多朋友都会觉得无从下手,试观国内众多截拳道专著或武术刊物,均没有详细系统地介绍过寸拳练法,有的也只是零散的介绍而已,致使广大截拳道爱好者都认为寸拳很神秘、很难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寸拳的一个“寸”字大家就会明白是一种短距离的爆发重拳,怎样才能具备寸拳威力呢?就是要自身具备内外合一的功力加上正确的寸拳发力
期刊
老北京没有不知道太极拳家、美髯公吴图南的,在全国和世界太极拳界吴图南也是威名赫赫。那么,吴图南是怎样一个人呢……    有人关怀    吴图南老拳师住进市中心的一套住宅,心里十分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他原来住的房子狭小而简陋,而现在的二室一厅既宽敞又舒适。记得在“文革”初期,一次,吴老的家被“红卫兵”闹了个底朝天,我到吴老家时,吴老正坐在一堆被践踏的家具中,他指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对我说:“抄完家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