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篇为子母绵掌技击法总论,主要以范瑞前辈所著拳谱中“新绵掌藏拳用法”一文为基础,综合范品师傅的言传身教而成,故也可说是对该篇的诠释。我习此拳时,范品师傅总是拿出拳谱,就总论反复讲解,同时边讲解、边示范,现在想起,如同昨日。今将范品师傅口述之拳理择出,赘成一文,以飨同道,望方家指正。
一、子母绵掌的技击法特点
1.步法即拳法:此拳用法,步法为基础,脚到手到,搭手便成功。若手脚不合,步法必定不妙,也即武谚所讲的“手到脚不到,打人定不妙;手到脚亦到,打人如割草”。绵掌步法主要是蛇形步和鹞子穿林,而以蛇形步为根本,鹞子穿林为辅。蛇形步是绵掌套路的主要步法,也是技击时主要上步方式,其上步时可以里门进步,也可从外门进步。若步法赶上,或里门或外门总能箍住对方,这时我于对方身上至少可以有三合:肩与胯合或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内外相合,劲力随气而发,则对方必倒无疑,也即搭手成功。鹞子穿林为走外门上步,盘根近身,脚置于对方脚后,箍住对方,不使走脱,同时可配合剪手、贴身靠、抖手等技击法。步法灵活,则“身若机器,他来咱就,他走咱随,紧跟不过三步,搭手成功”。
以蛇形步为例,对方若右低拳直进,打我腹部,我吸泄其劲后右手外翻搁出其来手于我身之外侧,以该手压于其小臂上并变掌顺势上推其胸部。同时,进蛇形步,上步走外门,置己右足于对方足之外后方,串步进逼,箍住对方,以免逃脱。此时,我之手与足合,而内三合也随之而发,于其身则至少有我三合,可迫其失重而倒。此为蛇形步之根本用法,也是搭手成功之一例(图1)。
绵掌技击法步法当先,手法次之。至于手法,则可随心而发,“远腿近手曲进肘,粘身便用贴身靠”,拳掌、肘膝、腿足、肩胯等皆可应用。
2.手法特点:子母绵掌手法讲求“远腿近手曲进肘,粘身便用贴身靠”,视与对方距离的远近。起低腿,则弹、踩、搓、踹;若用拳(捶)掌(手),则“手变捶,捶变手”,拳掌互易,因势利导;若拳掌受创,则回手曲肘前顶;近身则用贴身靠,肩与胯合,以身撞击对方,应用“极妙极粹之手法”,“三门取胜”,“暗手伤人”,鹰眼猴手,以艺胜人。
练拳讲鹰眼猴手,三分拳七分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目力所及,双眼锐利,威慑敌胆,其动尽收眼底。实战时彼微动,我已知,相机而动,利于克敌制胜;手动宜快,干净利落,“拳打人不知,手快打手迟”,若非如此,必受制于人。而以快应用,动作连贯,一手紧接一手,手法丝绵不断,源源而出,必要时,数手动作一气呵成,拳谚谓之“三手并作一下用”。如蛇形肘法,对方左直拳击我面部,我以右手外门搭手于其三门,搭住来手,同时上右步,左手阳手变阴手反扣于对方左大臂,右手曲肘回顶对方肋部(图2)。
3.身若机器,进门变相:绵掌属内家拳,动作幅度小,且讲求三合四明,尚意不尚力,这就要求练时要以身活为要,达到“身若机器,进门变相”的境界。以身体的灵活转动化对方来势,使其力过我,而不是直接打在我身上。力求避免动作上的大开大合、用法上的大遮大架、防守时的硬接硬打,稳、准、狠为长拳类的要领,绵掌不然。绵掌对敌,要求避免硬接硬打,“不使猛力打人,只求法术逼人”,对方手来,我“就人之力,趁人之势,他来咱就,他走咱随”,卸其来势,化其来劲,步法紧随;对方猛进,我用“挪步法术”,身活步灵以化来势;对方后退,我用“左连右随之法”,“紧跟不过三步”,开门入室,搭手成功。
4.就打就关门,没有闭门势:子母绵掌一般没有闭门势,即实战预备姿势。范品师傅认为,有了闭门势,恰恰开了门户,露出了空当,使对方有了可趁之机。因此,动手时,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就打就关门,“闭门争战,就开就合”,不给对方留还手余地。同时,若对方以引手,也即闭门式引我动手,探我虚实,我当以实对虚,这也是绵掌的一大特色,即“引手不引”。
5.三门取胜:一条手臂当分为“三门”,头门为手部,如院门;二门为小臂,如家门;三门为大臂,如室门。若要取人,则需登堂入室,手搭于三门方可搭出对方来手,或制其手,也即“头门不动,二门不行,三门取胜”之意。又曰:“一门攻,二门沉,三门紧追不放松”、“一门丢,二门攻,二门丢失三门攻”。如蛇形肘法,搭其三门,根节制敌,不使其有回手变招的机会,则可“搭手成功”,若仅活动于头门、二门,则难脱长拳类搬、拨、遮、架四字用法,终失内家技击风格。
对于腿部来说,也是如此,足为头门,膝为二门,胯部为三门。故若想制服对方,则需制其三门,从根本上控制其活动。“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上步相克,步法为先,制其三门,必使其进退受阻,方可使手法增效。
6.暗手取人:绵掌之用,最忌明手,认为明手难取人,故多用暗手,如转边夹带,对方高来,我则低进以肘顶对方大臂,返下却以双手拍裆,因此该拳也名之为“藏拳”。上步时,或里门或外门,宜用搓脚腿,而同时达到上步的目的;若稍远,上以童子献手,而下以崩腿为暗手辅之。此为明暗手之分,但并非绝对,二者可以互易。而所谓“藏拳”也并非仅为手法的隐藏,暗手伤人,更包含了劲力的隐藏,制造假象,迷惑对方,示以无力,令其不防,出其不意打击对方。故子母绵掌讲求劲含于身,就是这个道理。
7.练拳打人艺为高:武谚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功不打艺。”说明了艺的作用,艺就是手法,绵掌又称形艺门,就是因象形取义,而以艺著称。该拳用法上避免猛力打人,而以巧取胜,要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巧妙劲。故“艺术魁手不说身大力大,说的是极妙极粹,可挡力大之人”。同时,形意拳之十二形只取其一,即蛇形,原因是“多则不精”、“要知一形学成,就能逞英,何必十二形乎”?
二、子母绵掌技击法及高层技击理论
绵掌全部套路动作及步法习之纯熟,则可随心所欲,有感而发,可制人而不制于人,逼其就范,由我发挥。达到最高境界,则可谓“拳本无法,有法亦空”,手法变化只求制人,且搭手成功。范品师傅曾戏言:“想让他去哪儿就去哪儿。”此时,绵拳手法可达“一手分三下,三下分九路,九九八十一路”的境界,浑身都为手,无意而发,对方必应声倒地。
而在防守上,范品师傅常言:“我身上万一不要他的东西(其发力于我身上),不知他手上的功力,万一是铁砂掌之类,就吃亏了。”所以,一定不能让对方着力于身上,更不能硬接硬打。要练身活步灵、鹰眼猴手、肘与吸合、四明用挪,务使其力过我。至于肘与膝合,源于吸气可收缩全身,对方来则可化其力,也即一种“挪”法,若配合手法,又可反拿对方,而一呼则可发出全力,故子母绵掌有“抖手”之练法,即拳之吞吐吸泄之法也。
拳虽小术,合于阴阳大道,阴阳虚实、奇正相生贯穿于整个武术之中,为其精髓,若能悟而后用,则尽得武术真谛。总体来说,于己身,有阴手与阳手的转化、有高低的变化、有虚实的不同……但变化万千,不离阴阳虚实,其要却是为了克敌制胜,因人、因时、因事而变。对敌时,“他高咱低,他低咱高;他正我斜,他斜我正;他虚咱实,他实咱吸;他来咱就,他走咱随;他来勇猛,我用挪步”,无论是架式的高低、用劲的刚柔、进退的变化等方面,无不包含了奇正变化,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克敌且搭手成功。
临敌穿手最忌怯场,不能受对方威吓而服输,“一打胆,二打眼,三打身法,四打闪”,所需要的就是要敢于动手,勇于动手。但又要有所节制,不可图一时快意误伤他人,学艺的目的是愉乐身心、强身健体、惩恶扬善,而非逞一时之勇。
范品师傅常说:“此艺为黑海、无底洞。”意思是说艺无止境,每个人纵使穷一生之精力也难以登峰造极。不要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需知天外有天。而艺的修炼需经长期的实战演练才能得来,“纸上得来终觉浅,足知此事要恭行”,故拳谚曰:“求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递手。”若非真打实战,则功夫终虚,如想提高自己的技击水平、实战能力,除了递手实战别无它法。
“学艺也就是害艺”,也许,今天悟出一招,觉得不错,明日则又悟出一招可以反破前一招,或许后日又有新的收获,如此,日日进步,方可使武功精进。
武林有谚语:“宁传十手,不传一口。”其意为:宁教十个手法、用法,而不讲一句技击理论。用法是单一的,教一手用一手,而技击理论却包含了用法原理、克敌制胜的原则、动作规则等内容。只懂手法而不通理论,终归为一“打手”,于技击手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理论却可使人明其理知其然。若理论一通,则手法一点就明,且能触类旁通,全部用法豁然贯通,至此时,使人产生一种佛家所谓的“顿悟”的感觉,武术用法以“化”而渐至神明。否则即使遍言动作用法,也难以变通,更不能融会贯通,虽名为练家而仅能用拳中之一二手法,若对付笨手还可见效一二,以逞一时之勇;若遇明家,则只会贻笑大方,而于其自身,则难臻化境,终其一生,不过略涉皮毛,纵然皓首穷经,也难进步。
历代拳家对本门理论奉若至宝,秘不示人,且历代传人以口传心授为真传,但“真传一个字,假传万卷书”,纵有典籍,可惜难以尽叙其旨,且“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纵有心尽叙,但拳法千变万化,纵以生花妙笔,恐难书其万一,故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经上觅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绵掌用法总诀为子英前辈所著“新绵掌藏拳用法”,此为绵掌用法总论,文理文言,言简意赅,一字千金,但若无人指点,纵然翻烂书本,倒背如流,于其旨要也难以领悟一二。若有师传,则师傅口传心授,现身说法,庶几可窥门径。否则一知半解,只会贻笑大方。如练者以此为矢的,得之而以尽窥武术之奥,则大谬也,此不过略言皮毛,而欲知其髓,却需访求明师,详加指点,否则则易误入歧途,难以自拔,学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