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现实问题。比较而言,富裕地区师德建设缺失,客观上的原因与社会环境有关,与管理体制有关,但这些都不是最根本性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主观的,是个人的职业追求缺失问题。为此,要改变当前富裕地区的师德建设状态,还是要从教师个人的内因找到突破口。
一、要让教师从根本上认识自己职业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性质,注定了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我们担负的是一代一代人的灵魂塑造使命,绝不可以儿戏。有人说“人的生命每一天都是一场唯一不可以重来的游戏。”这就提醒了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把学生的“每一天游戏”做好。试想,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一天天过去,一天天长大,倘若我们没能紧紧抓住这“一天天”,让这“一天天”都成了白白的过场,那么这一班学生的发展就会毁在自己手上。我们说,爱心、耐心、细心,都是出自责任心。倘若我们能从这个角度去看自己的职业,那么教师的效率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一个“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团队就会形成。
二、要让教师从感恩角度履行自己职业的义务
很早就有人说过,人只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活得快乐而不计较得失。富裕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不断提高,与贫困地区相比,不少是翻了几番。我们必须这样想,这是国家的政策使然,并不是你比贫困地区教师创造了更多财富,所以理应更加勤奋,更加积极。如果每一个人都抱着这种感恩的心,以“对得起那份收入”的心态投入工作,那么一个快乐而不计较得失的教师形象就会彰显在学生面前。倘能这样,教师充满活力,全情投入,处处以主人翁的精神履行自己的职业义务,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更加富有活力。
三、要让教师从个人需要出发提升自己的追求
人总得有所追求,踏入教师行列,就应有“做一个合格乃至优秀教师”的追求。记得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他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这就告诉我们,追求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当每一个教师都从个人发展需要出发,立足自己的职业领域,向合格教师乃至优秀教师方向努力,那么整个教师队伍就会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己任,严格职业操守,高尚师德也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上述三点?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师德建设或可得到改善。
第一,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让师德考核成为与教学成绩考核同等重要的要素。
目前,教师评价机制还是比较单一的。由于师德水平评价不及教学水平评价直接有力,各级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容易“分数第一”或变相“分数唯一”,那么教师的努力方向就容易受到影响而忽略了师德修养,以为“保证不违法违纪”就算是合格了。其实,“师者,教书育人也。”这个命题内涵十分丰富,尤其是“育人”职能,更具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以及现实意义。为此,做教师的就必须以育人为己任,竭尽全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公民。如何促使教师转变认识,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我认为靠自觉是一个方面,加强学习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还是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还是要依靠一定的约束措施,通过一段时间强制制约后,人群中大部分人都趋于认同了,形成了一股风气后,“认识”变成了“自觉”,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改善教师评价机制,将“师德水平评价”置于严格的评价范畴,并变得更具体更直接更具操作性,而不是口头上说时重要,执行上评价时从简从略。只有这样,才能从目前“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转变过来。
第二,强化师德建设管理,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日常管理范畴,促使教师时时谨记自己职责。
就现在的学校管理上,教师的师德问题也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如平日的值日记录,几乎是一边倒,记录的只有学生的卫生、纪律情况,根本就没有教师的行为记录,包括教师的好人好事、模范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事情,于是到了评先进、年度考核,基本上是没有具体素材的,还是“靠平时印象”罢了。这样,也十分容易导致教师马虎执行学校的制度,平淡教书倾向出现。这可以从心理学范畴找到根据,人的惰性总是有意无意地显露出来,一旦管理上不严格,甚至出现漏洞,那么个人的惰性就会占上风。一个学校的管理松懈,甚至把“认真者、执着者、模范者”等同于“马虎者、动摇者、一般者”,教风就会松垮,教风差了,优良的学风也就没有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也就失去了支撑。所以,学校要设法将师德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范畴,尤其要使师德变得可见、可感,促使教师时时谨记自己职责,教师的行为就会日渐规范起来,乃至不断优秀,这样师德建设就会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第三,改善师德建设路径,展开师德建设大讨论,促使教师从被强制到个人自觉
师德建设的路径很多,诸如加强学习、开设讲座、制度建设等都是,但就目前信息社会而言,特别是富裕地区的各种信息渠道畅通,校长的信息来源有可能远不及教师多或快。在这种情况下,师德教育还停留在说教上,或读书写体会上,或靠一些制度的约束,都将显得单薄无力。师德建设,必须触及教师的内心深处,有教师的真正心灵认识,才会有效果。所以,改善师德建设路径,促使教师从被强制到个人自觉,显得十分迫切。就我本人的经历总结,我认为展开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通过讨论,打开教师的心结,触及教师的灵魂深处,对有些问题还可以引入辩论机制,越辨越明,教师的认识就会逐渐走近。可以设想,一个集体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行为准则,或比较认同的做法,或都在积极维护的规章制度,还会有人故意践踏吗?讨论就会明晰,讨论就促使大家认同,这是管理策略上的一个诀窍,师德建设也一样。当然,师德建设大讨论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思想品行、治学严谨等。而要取得大讨论效果,择时而动,适切主题,适时讨论,这在富裕地区的师德教育将显得十分重要。
责任编辑罗峰
一、要让教师从根本上认识自己职业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性质,注定了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我们担负的是一代一代人的灵魂塑造使命,绝不可以儿戏。有人说“人的生命每一天都是一场唯一不可以重来的游戏。”这就提醒了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把学生的“每一天游戏”做好。试想,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一天天过去,一天天长大,倘若我们没能紧紧抓住这“一天天”,让这“一天天”都成了白白的过场,那么这一班学生的发展就会毁在自己手上。我们说,爱心、耐心、细心,都是出自责任心。倘若我们能从这个角度去看自己的职业,那么教师的效率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一个“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团队就会形成。
二、要让教师从感恩角度履行自己职业的义务
很早就有人说过,人只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活得快乐而不计较得失。富裕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不断提高,与贫困地区相比,不少是翻了几番。我们必须这样想,这是国家的政策使然,并不是你比贫困地区教师创造了更多财富,所以理应更加勤奋,更加积极。如果每一个人都抱着这种感恩的心,以“对得起那份收入”的心态投入工作,那么一个快乐而不计较得失的教师形象就会彰显在学生面前。倘能这样,教师充满活力,全情投入,处处以主人翁的精神履行自己的职业义务,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更加富有活力。
三、要让教师从个人需要出发提升自己的追求
人总得有所追求,踏入教师行列,就应有“做一个合格乃至优秀教师”的追求。记得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他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这就告诉我们,追求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当每一个教师都从个人发展需要出发,立足自己的职业领域,向合格教师乃至优秀教师方向努力,那么整个教师队伍就会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己任,严格职业操守,高尚师德也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上述三点?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师德建设或可得到改善。
第一,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让师德考核成为与教学成绩考核同等重要的要素。
目前,教师评价机制还是比较单一的。由于师德水平评价不及教学水平评价直接有力,各级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容易“分数第一”或变相“分数唯一”,那么教师的努力方向就容易受到影响而忽略了师德修养,以为“保证不违法违纪”就算是合格了。其实,“师者,教书育人也。”这个命题内涵十分丰富,尤其是“育人”职能,更具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以及现实意义。为此,做教师的就必须以育人为己任,竭尽全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公民。如何促使教师转变认识,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我认为靠自觉是一个方面,加强学习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还是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还是要依靠一定的约束措施,通过一段时间强制制约后,人群中大部分人都趋于认同了,形成了一股风气后,“认识”变成了“自觉”,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改善教师评价机制,将“师德水平评价”置于严格的评价范畴,并变得更具体更直接更具操作性,而不是口头上说时重要,执行上评价时从简从略。只有这样,才能从目前“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转变过来。
第二,强化师德建设管理,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日常管理范畴,促使教师时时谨记自己职责。
就现在的学校管理上,教师的师德问题也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如平日的值日记录,几乎是一边倒,记录的只有学生的卫生、纪律情况,根本就没有教师的行为记录,包括教师的好人好事、模范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事情,于是到了评先进、年度考核,基本上是没有具体素材的,还是“靠平时印象”罢了。这样,也十分容易导致教师马虎执行学校的制度,平淡教书倾向出现。这可以从心理学范畴找到根据,人的惰性总是有意无意地显露出来,一旦管理上不严格,甚至出现漏洞,那么个人的惰性就会占上风。一个学校的管理松懈,甚至把“认真者、执着者、模范者”等同于“马虎者、动摇者、一般者”,教风就会松垮,教风差了,优良的学风也就没有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也就失去了支撑。所以,学校要设法将师德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范畴,尤其要使师德变得可见、可感,促使教师时时谨记自己职责,教师的行为就会日渐规范起来,乃至不断优秀,这样师德建设就会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第三,改善师德建设路径,展开师德建设大讨论,促使教师从被强制到个人自觉
师德建设的路径很多,诸如加强学习、开设讲座、制度建设等都是,但就目前信息社会而言,特别是富裕地区的各种信息渠道畅通,校长的信息来源有可能远不及教师多或快。在这种情况下,师德教育还停留在说教上,或读书写体会上,或靠一些制度的约束,都将显得单薄无力。师德建设,必须触及教师的内心深处,有教师的真正心灵认识,才会有效果。所以,改善师德建设路径,促使教师从被强制到个人自觉,显得十分迫切。就我本人的经历总结,我认为展开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通过讨论,打开教师的心结,触及教师的灵魂深处,对有些问题还可以引入辩论机制,越辨越明,教师的认识就会逐渐走近。可以设想,一个集体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行为准则,或比较认同的做法,或都在积极维护的规章制度,还会有人故意践踏吗?讨论就会明晰,讨论就促使大家认同,这是管理策略上的一个诀窍,师德建设也一样。当然,师德建设大讨论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思想品行、治学严谨等。而要取得大讨论效果,择时而动,适切主题,适时讨论,这在富裕地区的师德教育将显得十分重要。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