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关于书的名言警句灿若繁星,数不胜数。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北宋时期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也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可见书籍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也接触过不少的书籍,既有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也有如《欧也妮葛朗台》、《包法利夫人》这样的西方文学经典,这些书籍不仅对我的语文课程学习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帮助,也在我的成长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什么是成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关于成长的界定千差万别,生物学上的成长是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从孩提时代向青少年、成年阶段发展,社会学上的成长是从纯粹的个体向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员转变。成长伴随着很多内容,最为主要的便是见闻的增多与视野的开拓。众所周知,人类经验的获得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种,直接经验指亲身经历而产生的经验,比如我到北京旅游,感受到了北京天安门的庄严肃穆、颐和园的雍容华贵、八达岭的气象万千;间接经验则是以间接渠道而获得的经验,阅读则是获取间接经验最为主要的方式,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亦或当前非常流行的网络阅读,皆是如此。在广泛的阅读中,我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加,虽然不能“穿越”,我也知道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很大多的大事件,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从三国分立到五胡乱华,从贞观盛世到安史之乱,皆在脑海中;虽然没有出过国,我也知道意大利是歌剧之乡,有着非常多的歌剧艺术家,法国是时尚之都,巴黎充斥着各种时尚元素。
书籍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智慧的渊薮。读书除了可以增广见闻以外,还能培养智慧,这也是读书促进成长的表证之一。关于读书与智慧,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作为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培根的言论深入浅出地指明了各门学科在人智慧培养中的作用,尤其是“读史使人明智”,更是深受以历史悠久而闻名的中国青睐。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年岁的增加与生活阅历的丰富,更是智慧的提升,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种种事件以及伟大历史人物的遭遇,则是我们提升智慧的重要宝藏,不仅如此,哪怕是虚构的历史(文学作品)同样使我们智慧提升的资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关于我国汉末晋初历史的演义,“七分真,三分假”,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在和明朝辽东将领争锋时,却将《三国演义》作为兵书,时长翻读,不断开疆拓土。我们今天阅读的很多内容看似没有实际意义,然而,却最终会成为智慧生成的养分。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章》中的一句名言,为曾子所说,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坚韧的品质和宏大的理想。而这也是人成长的主要表现之一。幼年时的我们,多有着非常远大的理想,还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问我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小朋友们有的说科学家,有的说警察,有的说医生,不一而足。然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很多人却逐渐迷失了方向,我们看见不少初中生不好好学习,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甚至用父母给的生活费去各种黑网吧。我们也看见不少高中生厌倦学习,白天在课堂上公开睡觉,对老师与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凡此种种,都和理想信念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对此,读书是养志的重要手段。伟人周恩来在天津之读书,面对校长““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答出了时代最强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更是应该肩负好身上的重担,多阅读科学文化类书籍,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与成长有密切关联的另一个词汇是成熟,二者虽然有不同的地方,却又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从呱呱落地到儿童,从青少年到成年,很多人仅仅是年岁的增长,生理的成长,却未必成熟,此种成长可以视为“虚假”的成长,这也是“巨婴”一词在今天网络上非常流行的根本原因。成熟不仅仅是一种表象,更是一种气质,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只有成熟了,才算成长了。而读书则是使人成熟的主要方式之一。记得年幼时的我,因为是家中的独子,备受宠爱,也因之养成了自私的习惯,有好的东西不愿与家里人分享。有一年夏天,爸爸买了半个西瓜切成了好几份,让我先挑。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中间嘴甜的那块。小学六年级时,我从《中国成语故事》中读到了许多经典成语故事,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孔融让梨”,孔融的故事让我汗颜,培养了以人为先,乐于分享的品质。初中时期,受虚荣心的影响,我老想着和别的同学攀比,直到读了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后,才知道人最宝贵的是内心的强大,而并非外表。
读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它与生活阅历共同构成了当代年轻人成长的主要内容。我虽然年龄不大,但在多年的读书经历中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怎样让读书更好地服务于成长,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三点来抓。
首先,良好的读书态度。读书,既是辛苦事,也是乐事。说它是乐事,因为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获得心灵上的愉悦,比如读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会被李白的潇洒不羁所折服,读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会为杜甫的广阔胸襟而倾心。说它是辛苦事,因为读书需要认真,需要持之以恒,而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明代学者胡居仁曾撰写一自勉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既是作者的自勉,也是对我们年轻读书人的谆谆告诫。现代学生不缺乏聪明才智,也不缺乏读书学习的环境,与我们的先辈相比,我们处于学习最好的时代。然而,很多青少年却畏难,不愿读书的心理强烈,甚至在读书中存在不认真的现象,读书效果自然不佳,难以满足成长的需要。
其次,有效的读书方法。虽然说读书无定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读书可以不讲究方法。事实上,掌握一些必要的读书方法,对提升读书效率,促进个人成长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中国古人非常看重读书方法,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为“厚读法”与“薄读法”。所谓“厚读法”,即书越读越厚。毛泽东主席曾经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厚读法”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勤动笔,将阅读中的所想、所得全部写在书的边边角角上,如此一来,书便越读越厚,我们从书籍中积累到的知识自然也越来越多。“薄读法”要求我们在读书中要注重“博观约取”,即从书中寻求出它的主旨,从而更好地把握书的内容。知识的海洋是没有边界的,我们要善于用有效的方法来记住更多的知识,“博读法”则是读书利器。无论厚读,薄读,在我们的成长中均作用显著。
最后,正确的读书目的。读书是為了什么?这是一个古今中外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人主张“功利性”地阅读,即带着特定的目的去阅读,以读书来解决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而有的人则非常反对“功利性”地阅读,倡导纯粹的阅读,或者说为了阅读而阅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阅读中感受美好。在我看来,二者看似有矛盾,其实是相反相成的。阅读分很多种,功利性阅读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之一,此外,还有娱乐性阅读、修养性阅读数种,采取何种的阅读形式,除了和阅读者主观意识紧密相关以外,也和阅读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什么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古人早已经给出了答案,---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倡导将学的内容和用的内容结合起来,用学来指导用,借助用来反思学,从而实现相互提升、相互发展的目标。此一思想得益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当前很多人之所以在读书环节中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读书目的未能明确。
成长伴随人的一生,只有生命仍然在延续,成长则无时无刻不再进行。成长不仅仅是年华的增长而已,也是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历程。在人的成长环节中,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知识时代的带来,书更是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分。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让人更好的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什么是成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关于成长的界定千差万别,生物学上的成长是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从孩提时代向青少年、成年阶段发展,社会学上的成长是从纯粹的个体向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员转变。成长伴随着很多内容,最为主要的便是见闻的增多与视野的开拓。众所周知,人类经验的获得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种,直接经验指亲身经历而产生的经验,比如我到北京旅游,感受到了北京天安门的庄严肃穆、颐和园的雍容华贵、八达岭的气象万千;间接经验则是以间接渠道而获得的经验,阅读则是获取间接经验最为主要的方式,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亦或当前非常流行的网络阅读,皆是如此。在广泛的阅读中,我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加,虽然不能“穿越”,我也知道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很大多的大事件,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从三国分立到五胡乱华,从贞观盛世到安史之乱,皆在脑海中;虽然没有出过国,我也知道意大利是歌剧之乡,有着非常多的歌剧艺术家,法国是时尚之都,巴黎充斥着各种时尚元素。
书籍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智慧的渊薮。读书除了可以增广见闻以外,还能培养智慧,这也是读书促进成长的表证之一。关于读书与智慧,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作为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培根的言论深入浅出地指明了各门学科在人智慧培养中的作用,尤其是“读史使人明智”,更是深受以历史悠久而闻名的中国青睐。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年岁的增加与生活阅历的丰富,更是智慧的提升,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种种事件以及伟大历史人物的遭遇,则是我们提升智慧的重要宝藏,不仅如此,哪怕是虚构的历史(文学作品)同样使我们智慧提升的资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关于我国汉末晋初历史的演义,“七分真,三分假”,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在和明朝辽东将领争锋时,却将《三国演义》作为兵书,时长翻读,不断开疆拓土。我们今天阅读的很多内容看似没有实际意义,然而,却最终会成为智慧生成的养分。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章》中的一句名言,为曾子所说,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坚韧的品质和宏大的理想。而这也是人成长的主要表现之一。幼年时的我们,多有着非常远大的理想,还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问我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小朋友们有的说科学家,有的说警察,有的说医生,不一而足。然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很多人却逐渐迷失了方向,我们看见不少初中生不好好学习,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甚至用父母给的生活费去各种黑网吧。我们也看见不少高中生厌倦学习,白天在课堂上公开睡觉,对老师与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凡此种种,都和理想信念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对此,读书是养志的重要手段。伟人周恩来在天津之读书,面对校长““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答出了时代最强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更是应该肩负好身上的重担,多阅读科学文化类书籍,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与成长有密切关联的另一个词汇是成熟,二者虽然有不同的地方,却又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从呱呱落地到儿童,从青少年到成年,很多人仅仅是年岁的增长,生理的成长,却未必成熟,此种成长可以视为“虚假”的成长,这也是“巨婴”一词在今天网络上非常流行的根本原因。成熟不仅仅是一种表象,更是一种气质,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只有成熟了,才算成长了。而读书则是使人成熟的主要方式之一。记得年幼时的我,因为是家中的独子,备受宠爱,也因之养成了自私的习惯,有好的东西不愿与家里人分享。有一年夏天,爸爸买了半个西瓜切成了好几份,让我先挑。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中间嘴甜的那块。小学六年级时,我从《中国成语故事》中读到了许多经典成语故事,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孔融让梨”,孔融的故事让我汗颜,培养了以人为先,乐于分享的品质。初中时期,受虚荣心的影响,我老想着和别的同学攀比,直到读了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后,才知道人最宝贵的是内心的强大,而并非外表。
读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它与生活阅历共同构成了当代年轻人成长的主要内容。我虽然年龄不大,但在多年的读书经历中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怎样让读书更好地服务于成长,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三点来抓。
首先,良好的读书态度。读书,既是辛苦事,也是乐事。说它是乐事,因为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获得心灵上的愉悦,比如读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会被李白的潇洒不羁所折服,读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会为杜甫的广阔胸襟而倾心。说它是辛苦事,因为读书需要认真,需要持之以恒,而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明代学者胡居仁曾撰写一自勉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既是作者的自勉,也是对我们年轻读书人的谆谆告诫。现代学生不缺乏聪明才智,也不缺乏读书学习的环境,与我们的先辈相比,我们处于学习最好的时代。然而,很多青少年却畏难,不愿读书的心理强烈,甚至在读书中存在不认真的现象,读书效果自然不佳,难以满足成长的需要。
其次,有效的读书方法。虽然说读书无定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读书可以不讲究方法。事实上,掌握一些必要的读书方法,对提升读书效率,促进个人成长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中国古人非常看重读书方法,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为“厚读法”与“薄读法”。所谓“厚读法”,即书越读越厚。毛泽东主席曾经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厚读法”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勤动笔,将阅读中的所想、所得全部写在书的边边角角上,如此一来,书便越读越厚,我们从书籍中积累到的知识自然也越来越多。“薄读法”要求我们在读书中要注重“博观约取”,即从书中寻求出它的主旨,从而更好地把握书的内容。知识的海洋是没有边界的,我们要善于用有效的方法来记住更多的知识,“博读法”则是读书利器。无论厚读,薄读,在我们的成长中均作用显著。
最后,正确的读书目的。读书是為了什么?这是一个古今中外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人主张“功利性”地阅读,即带着特定的目的去阅读,以读书来解决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而有的人则非常反对“功利性”地阅读,倡导纯粹的阅读,或者说为了阅读而阅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阅读中感受美好。在我看来,二者看似有矛盾,其实是相反相成的。阅读分很多种,功利性阅读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之一,此外,还有娱乐性阅读、修养性阅读数种,采取何种的阅读形式,除了和阅读者主观意识紧密相关以外,也和阅读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什么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古人早已经给出了答案,---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倡导将学的内容和用的内容结合起来,用学来指导用,借助用来反思学,从而实现相互提升、相互发展的目标。此一思想得益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当前很多人之所以在读书环节中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读书目的未能明确。
成长伴随人的一生,只有生命仍然在延续,成长则无时无刻不再进行。成长不仅仅是年华的增长而已,也是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历程。在人的成长环节中,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知识时代的带来,书更是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分。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让人更好的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