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迷茫中不断自问,在彷徨中尝试改变
“少年强则国强”,自从我踏入教师岗位的那一刻,我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1991年7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学校。初出茅庐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然而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体育的设施等相对落后,尤其是乡村学校,场地简陋,器材稀缺。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体育学科往往不被学校和家长重视,甚至有体育同仁转教其他学科的现象。就这样,一个想做出一番事业的热血青年被现实当头一击,我不禁对自己的选择产生疑惑。
有一种不甘隐隐在我心中起伏,而当一群纯朴的学生围绕在我身边时,他们那种对体育运动的喜爱,让我不忍去敷衍;课上带着他们在煤渣跑道上奔跑、在操场上踢球,课外在山坡上练体能、在稻草堆上翻跟头……学生们运动时尽兴的笑脸使我将疑惑忘记得一干二净,我坚信体育学科能带给学生无可替代的“美丽世界”。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探索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多。除了不断地阅读专业知识、学习教材教法外,我还自学了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迎来了计算机时代,我开始思考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能否带给体育教育教学一些新的收获?
我自学了很多有关计算机技术的书籍,并将计算机技术与体育学科相融合。当用计算机设计出来第一个课件时,我已经感到了计算机技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巨大潜力。紧接着,我不满足静态的教学课件,开始学习Flash动画制作,凭着动态十足、生动活泼、交互性强的课件,获得了人生第一个教学奖项——区课件比赛一等奖。在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学中,我的课堂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运用多媒体教学,带着学生在体育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我感到了一种教育者的幸福与责任。
信息化技术属于前沿技术,如何把它运用到体育与健康学科,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单机的展示教学,虽然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单一性,但在网络时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元化了。网络教学渐渐兴起,为了高效地开展体育教育教学与实践,唯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2003年,我考取了微软认证的网络工程师,学习组网技术,并开展网络教学实践。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新的提升,我认真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于2007年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系硕士研究生,开始专业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三年的系统化学习,让我透过学科,不断实践与探寻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切入点——声、画、视觉素养的多种结合。2012年,我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特长,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孟文砚教授的推荐下,我成为江苏学校体育网的主编,负责信息报道的撰写与发布、名师课堂的直播等工作。凭着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热爱,对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运用,我先后获得“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第六届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先进支教教师”“江苏省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先进个人”“江苏省教学软件研制骨干教师”等荣誉,2014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第三批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并在同年被任命为南京市栖霞区摄山初级中学副校长。
二、踏上支教之路,关注偏远地区体育发展
2007年,我踏上支教之路,来到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中学,开启了我为期一年的一段意义非凡的人生之路。
双沟中学的基础设施相对简陋。为了改变现状,在支教期间,我一方面抓制度的落实,规划学校的各项体育制度,督促学校落实课时计划,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了大课间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学生的活动空间,我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物,开展沿花坛跑、绕树慢跑、利用楼梯做台阶练习、跑楼梯等活动,利用围墙进行对墙投掷、曲臂撑或推隔离墙等练习,根据地形开展校园定向等活动。这些方法因地制宜,容易调动学生情绪,对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器材短缺是偏远农村学校的又一大问题。我组织学生将空瓶装满沙子自制成“哑铃”,教会学生利用“哑铃”创编各种形式的哑铃操,利用“哑铃”作為障碍物进行单脚跳蛇形跑、“8”字跑等形式的跑跳练习,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利用“哑铃”创编游戏。学生对创编的游戏兴趣十足,与我一起合作创编了迎面接力、绕“8”字接力、“快放快取”、搬运接力、抛接哑铃等游戏,受此启发,我还利用废旧球类、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泡沫制作标志物等。器材取自废旧物品的体育课同样可以精彩纷呈,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这段支教之路中,我将自己的热情与理想浇灌在农村教育的大地上,并让它不断传承,熠熠生辉,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脚步,它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情怀,增添了一抹坚守的力量。
2014年,我应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中学邀请,来到学校进行了短期支教活动。交流中,我深感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但由于受整体教育环境的限制,学校体育组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教研活动开展的问题等,全县没有统一的教研活动时间,一年也没有几次外出教研的机会,开展的活动基本上都是组内交流,难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于是,我邀请体育组教师加入我领衔的工作室,长期对其进行网络远程指导,通过多年的努力,夏多扎西老师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我是体育教师》这个大舞台,让全国体育教师深入了解了西藏地区的学校体育,揭开了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神秘面纱。
三、利用雁群效应,培养优秀体育教师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2年我成立区级名师工作室、2019年成功申报为南京市周云名师工作室,202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周云网络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团队成员由省、市、区名优骨干及青年优秀体育教师组成,拥有由1名大学教授及6位省特级教师组成的导师团,成员有60名,遍及江苏、江西、重庆、新疆、西藏等地。工作室运行9年以来,遵循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通过“358”培养模式,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为交流载体,培养了一支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高效研修团队和骨干教师群体,在省、市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借助这一平台,我不断开发资源,带领省市区体育教师,积极开展各项研究,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上我身体力行,用高尚的师德、严谨的作风、扎实的基本功影响、指导着他们。经过我的精心指导和青年教师的不懈努力,团队成员胡献钊荣获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邹德成、戴守慧、周宏、张小伟等荣获大市学科带头人称号,王义龙荣获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王敏、鲍丽芬荣获区级体育学科带头人称号,谢婷婷、赵伟荣获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高腊梅、孙嘉诚荣获区教坛新秀称号。这些青年教师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正在走向成熟,发挥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四、凝练教学主张,智行慧动体育产出累累硕果
在探索体育教育教学这条道路上,我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体育学科,而是放眼全局,将体育与多个学科融合。尤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最为突出,应运而生了“智动体育”理念,以动为本,以智为纲。动,是体现体育教育的核心特征;智,是实现有效运动的科学路径。
检验一个理念是否可行,需要进行实践。有想法,就需要用实际行动践行。通过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团队将全国各类《体育与健康》教材梳理归类,选取了具有共性特征的五个水平段,针对田径、体操、球类等几大类的内容,在教法、学法、易错技术及练习方法等方面,通过模特展示制作成视频教材。
“智动体育”视频教材的开发及应用,在全省乃至全国小有名气。其借助《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平台,每月一期推出教学实践练习方法,将原有的教学实践内容以文字配图片的方式呈现,并配备视频资源二维码,读者只需用手机扫取二维码,便可以获取视频资源。這些教学视频,从脚本的撰写到可视化的设计制作,均聘请高校专家、体育教研员、名优骨干教师层层把关,力求保证教学视频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有效性。
智行,不仅局限于小范围的实践,在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带领下,团队出色地完成了近百场的网络直播任务,让全国100多万名体育教师享受到最优质的资源;在南京市电化教育馆的支持下,智动体育教学视频也高效完成并使用,给一线体育教师带来了福音;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发了体感体育系列游戏和AI测评系统,成功填补了体育学科智能测评的空白,并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和省级《互联网 时代下体育教师网络教研的实践研究》课题等。前沿的思想引导,扎实的理论积淀,完善的系统开发,深受专家、一线教师的赞誉,点燃了各地体育教学信息化探索的火焰。
2020年寒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居家运动成为了学校体育的有力补充,我带领工作室成员与省市电化教育馆合作,拍摄居家运动视频,共录制了50多集亲子居家运动视频及50多集动作指导视频,对学生的居家运动进行有效指导。这些有趣、有效、有情的亲子居家运动视频被学习强国、央视网等全国知名媒体转载,获得上亿点击量。
始终秉承“智动合一、与时偕行”的理念,以教学智慧生成为导向,以智慧指导教育行动为目标,以教育新技术应用为创新点,专注体育教育教学,我竭尽全力为年轻体育教师成长铺路桥搭。目前,工作室成员有12人次获全国一等奖项,35人次获省级一等奖项,88人次获市级一等奖项,1人入选教育部大型公益活动《我是体育教师》前10名。团队中有8人获市级骨干教师称号,22人获区级以上骨干称号。
登高更望远,攀登不停步,回望来路,眺望前途。我辈需接续奋斗,继往开来。
“少年强则国强”,自从我踏入教师岗位的那一刻,我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1991年7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学校。初出茅庐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然而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体育的设施等相对落后,尤其是乡村学校,场地简陋,器材稀缺。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体育学科往往不被学校和家长重视,甚至有体育同仁转教其他学科的现象。就这样,一个想做出一番事业的热血青年被现实当头一击,我不禁对自己的选择产生疑惑。
有一种不甘隐隐在我心中起伏,而当一群纯朴的学生围绕在我身边时,他们那种对体育运动的喜爱,让我不忍去敷衍;课上带着他们在煤渣跑道上奔跑、在操场上踢球,课外在山坡上练体能、在稻草堆上翻跟头……学生们运动时尽兴的笑脸使我将疑惑忘记得一干二净,我坚信体育学科能带给学生无可替代的“美丽世界”。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探索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多。除了不断地阅读专业知识、学习教材教法外,我还自学了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迎来了计算机时代,我开始思考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能否带给体育教育教学一些新的收获?
我自学了很多有关计算机技术的书籍,并将计算机技术与体育学科相融合。当用计算机设计出来第一个课件时,我已经感到了计算机技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巨大潜力。紧接着,我不满足静态的教学课件,开始学习Flash动画制作,凭着动态十足、生动活泼、交互性强的课件,获得了人生第一个教学奖项——区课件比赛一等奖。在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学中,我的课堂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运用多媒体教学,带着学生在体育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我感到了一种教育者的幸福与责任。
信息化技术属于前沿技术,如何把它运用到体育与健康学科,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单机的展示教学,虽然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单一性,但在网络时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元化了。网络教学渐渐兴起,为了高效地开展体育教育教学与实践,唯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2003年,我考取了微软认证的网络工程师,学习组网技术,并开展网络教学实践。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新的提升,我认真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于2007年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系硕士研究生,开始专业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三年的系统化学习,让我透过学科,不断实践与探寻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切入点——声、画、视觉素养的多种结合。2012年,我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特长,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孟文砚教授的推荐下,我成为江苏学校体育网的主编,负责信息报道的撰写与发布、名师课堂的直播等工作。凭着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热爱,对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运用,我先后获得“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第六届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先进支教教师”“江苏省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先进个人”“江苏省教学软件研制骨干教师”等荣誉,2014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第三批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并在同年被任命为南京市栖霞区摄山初级中学副校长。
二、踏上支教之路,关注偏远地区体育发展
2007年,我踏上支教之路,来到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中学,开启了我为期一年的一段意义非凡的人生之路。
双沟中学的基础设施相对简陋。为了改变现状,在支教期间,我一方面抓制度的落实,规划学校的各项体育制度,督促学校落实课时计划,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了大课间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学生的活动空间,我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物,开展沿花坛跑、绕树慢跑、利用楼梯做台阶练习、跑楼梯等活动,利用围墙进行对墙投掷、曲臂撑或推隔离墙等练习,根据地形开展校园定向等活动。这些方法因地制宜,容易调动学生情绪,对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器材短缺是偏远农村学校的又一大问题。我组织学生将空瓶装满沙子自制成“哑铃”,教会学生利用“哑铃”创编各种形式的哑铃操,利用“哑铃”作為障碍物进行单脚跳蛇形跑、“8”字跑等形式的跑跳练习,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利用“哑铃”创编游戏。学生对创编的游戏兴趣十足,与我一起合作创编了迎面接力、绕“8”字接力、“快放快取”、搬运接力、抛接哑铃等游戏,受此启发,我还利用废旧球类、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泡沫制作标志物等。器材取自废旧物品的体育课同样可以精彩纷呈,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这段支教之路中,我将自己的热情与理想浇灌在农村教育的大地上,并让它不断传承,熠熠生辉,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脚步,它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情怀,增添了一抹坚守的力量。
2014年,我应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中学邀请,来到学校进行了短期支教活动。交流中,我深感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但由于受整体教育环境的限制,学校体育组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教研活动开展的问题等,全县没有统一的教研活动时间,一年也没有几次外出教研的机会,开展的活动基本上都是组内交流,难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于是,我邀请体育组教师加入我领衔的工作室,长期对其进行网络远程指导,通过多年的努力,夏多扎西老师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我是体育教师》这个大舞台,让全国体育教师深入了解了西藏地区的学校体育,揭开了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神秘面纱。
三、利用雁群效应,培养优秀体育教师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2年我成立区级名师工作室、2019年成功申报为南京市周云名师工作室,202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周云网络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团队成员由省、市、区名优骨干及青年优秀体育教师组成,拥有由1名大学教授及6位省特级教师组成的导师团,成员有60名,遍及江苏、江西、重庆、新疆、西藏等地。工作室运行9年以来,遵循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通过“358”培养模式,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为交流载体,培养了一支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高效研修团队和骨干教师群体,在省、市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借助这一平台,我不断开发资源,带领省市区体育教师,积极开展各项研究,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上我身体力行,用高尚的师德、严谨的作风、扎实的基本功影响、指导着他们。经过我的精心指导和青年教师的不懈努力,团队成员胡献钊荣获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邹德成、戴守慧、周宏、张小伟等荣获大市学科带头人称号,王义龙荣获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王敏、鲍丽芬荣获区级体育学科带头人称号,谢婷婷、赵伟荣获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高腊梅、孙嘉诚荣获区教坛新秀称号。这些青年教师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正在走向成熟,发挥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四、凝练教学主张,智行慧动体育产出累累硕果
在探索体育教育教学这条道路上,我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体育学科,而是放眼全局,将体育与多个学科融合。尤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最为突出,应运而生了“智动体育”理念,以动为本,以智为纲。动,是体现体育教育的核心特征;智,是实现有效运动的科学路径。
检验一个理念是否可行,需要进行实践。有想法,就需要用实际行动践行。通过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团队将全国各类《体育与健康》教材梳理归类,选取了具有共性特征的五个水平段,针对田径、体操、球类等几大类的内容,在教法、学法、易错技术及练习方法等方面,通过模特展示制作成视频教材。
“智动体育”视频教材的开发及应用,在全省乃至全国小有名气。其借助《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平台,每月一期推出教学实践练习方法,将原有的教学实践内容以文字配图片的方式呈现,并配备视频资源二维码,读者只需用手机扫取二维码,便可以获取视频资源。這些教学视频,从脚本的撰写到可视化的设计制作,均聘请高校专家、体育教研员、名优骨干教师层层把关,力求保证教学视频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有效性。
智行,不仅局限于小范围的实践,在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带领下,团队出色地完成了近百场的网络直播任务,让全国100多万名体育教师享受到最优质的资源;在南京市电化教育馆的支持下,智动体育教学视频也高效完成并使用,给一线体育教师带来了福音;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发了体感体育系列游戏和AI测评系统,成功填补了体育学科智能测评的空白,并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和省级《互联网 时代下体育教师网络教研的实践研究》课题等。前沿的思想引导,扎实的理论积淀,完善的系统开发,深受专家、一线教师的赞誉,点燃了各地体育教学信息化探索的火焰。
2020年寒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居家运动成为了学校体育的有力补充,我带领工作室成员与省市电化教育馆合作,拍摄居家运动视频,共录制了50多集亲子居家运动视频及50多集动作指导视频,对学生的居家运动进行有效指导。这些有趣、有效、有情的亲子居家运动视频被学习强国、央视网等全国知名媒体转载,获得上亿点击量。
始终秉承“智动合一、与时偕行”的理念,以教学智慧生成为导向,以智慧指导教育行动为目标,以教育新技术应用为创新点,专注体育教育教学,我竭尽全力为年轻体育教师成长铺路桥搭。目前,工作室成员有12人次获全国一等奖项,35人次获省级一等奖项,88人次获市级一等奖项,1人入选教育部大型公益活动《我是体育教师》前10名。团队中有8人获市级骨干教师称号,22人获区级以上骨干称号。
登高更望远,攀登不停步,回望来路,眺望前途。我辈需接续奋斗,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