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历史课堂内容逐渐固化,刻板的叙事方式、抽象的结论、教条式的评论、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占据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时候,历史课堂逐渐失去了其鲜活、生动的一面。历史是鲜活的,活在被人逐渐忽视的历史细节里。在历史课堂中,以历史细节来丰满历史人物,让学生共情历史感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证精神,点亮历史课堂的光亮,增添历史课堂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细节;课堂内涵
【中图分类号】G2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169-01
一、以细节丰满人物,共情历史感悟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中学历史教学和研讨越来越重視史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微观史学中“见微知著”的研究模式便是最常见的一种理论,虽然为我们审视历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但是却造成了历史课堂缺失了历史细节而空洞乏味,最明显的莫过于历史课本中的人物脸谱化,平面化。
不管是哪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对秦始皇的评价逃不出他是“千古一帝”,既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又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的范围。这样的评价是中正而干瘪的,但如果我们仅用这样的评价去完成历史教学,那么处在历史知识还不够丰富的中学生无法体悟到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的气势,也体会不到焚书坑儒的残酷,沉重徭役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无法从历史中产生共情。
历史中的人物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所处的时代披荆斩棘才成为了历史中不可抹去的一笔。从众多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诸侯割据、强国争雄,中国处在四分五裂、柔弱强食的状态,百姓苦不堪言。他13岁父亲去世,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铲除政敌,22岁亲政;又以不凡的气度用了17年时间统一中国,做出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用从史料细节的角度来讲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功绩,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秦始皇的雄韬伟略和残暴,也更能拨开历史的迷雾,客观、辩证的看待历史中的人物。
二、以细节营造氛围,感悟历史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于历史教材的有限性和编纂书籍的言简意赅要求,使得历史上的事件和历史背景都呈现“闪现式”,原本曲折耐人寻味的历史事件变得索然无味,失去了其原本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一面。
中学历史必修教材由于编写的体例和篇幅的限制,没有专门的章节来记述二战的相关历史,而是散落到必修一15课《国共十年对峙》、16课《抗日战争》、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并且只是通过简单的勾勒了战争中人民伤亡惨重并稍微进行了评述。但是,这样不连续而波澜不惊的记录将会让那段惨烈的历史离学生越来越远,说不定有天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忘却战争曾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在必修课的教学中提前将历史选修三中关于二战中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有61个,20亿人口卷入战争,大约7000万人死亡,还有1.3亿人受伤,我国有1800万人死亡(145万军人,其余皆为平民)的相关知识以及寻找能够反映当时人民艰难的生活的报刊和文献补充到必修课的授课中,让即使将来选择学习理科的学生也能从这样的历史数据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同时突出日本作为元凶伤亡人数300万,让学生从历史细节中感受战争的残酷,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是主战国还是参战国都损失惨重,铭记历史,从中感悟和平的重要性,珍爱和平。
历史是由大大小小的事件构成的,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是能够用一言两语概括的。现行的中学教材将历史事件简略化,突出了事件主体而忽视了事件背后的细节。在历史课堂中以细节营造气氛,让学生从历史事件的背景中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细节丰富课堂内容,辨证历史真伪
历史作为一门记录和展现人类智慧发展的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被记录下来的历史少之又少,我们的教材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截取一小段进行了概述,让中学生大致的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人类历史汗牛充栋,不同的记录者、视角不同那么呈现的历史事件因果也会不同,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会学以辨证的历史视角看待问题也是他们的必修课。
在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中以“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简单的概述了国民党曾在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补充抗日战争中张自忠、李宗仁等十大将领在抗日中带领的重要战役,同时也补充抗战中国民党伤亡情况达40多万人等历史细节来让学生辨证的看待国民党。补充国民党相关的历史数据让学生感悟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正是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才赢得了我们今天的和平。
在现行的中学教材中,不管是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还是人物的评价都指向单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不同视角的历史细节,用历史细节来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观,辨别历史的真伪。
在课堂上还原历史细节,丰富历史教学的内涵,丰满历史人物,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学会辨证的看待历史中的人物培养他们的辨证思维和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细节;课堂内涵
【中图分类号】G2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169-01
一、以细节丰满人物,共情历史感悟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中学历史教学和研讨越来越重視史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微观史学中“见微知著”的研究模式便是最常见的一种理论,虽然为我们审视历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但是却造成了历史课堂缺失了历史细节而空洞乏味,最明显的莫过于历史课本中的人物脸谱化,平面化。
不管是哪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对秦始皇的评价逃不出他是“千古一帝”,既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又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的范围。这样的评价是中正而干瘪的,但如果我们仅用这样的评价去完成历史教学,那么处在历史知识还不够丰富的中学生无法体悟到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的气势,也体会不到焚书坑儒的残酷,沉重徭役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无法从历史中产生共情。
历史中的人物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所处的时代披荆斩棘才成为了历史中不可抹去的一笔。从众多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诸侯割据、强国争雄,中国处在四分五裂、柔弱强食的状态,百姓苦不堪言。他13岁父亲去世,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铲除政敌,22岁亲政;又以不凡的气度用了17年时间统一中国,做出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用从史料细节的角度来讲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功绩,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秦始皇的雄韬伟略和残暴,也更能拨开历史的迷雾,客观、辩证的看待历史中的人物。
二、以细节营造氛围,感悟历史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于历史教材的有限性和编纂书籍的言简意赅要求,使得历史上的事件和历史背景都呈现“闪现式”,原本曲折耐人寻味的历史事件变得索然无味,失去了其原本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一面。
中学历史必修教材由于编写的体例和篇幅的限制,没有专门的章节来记述二战的相关历史,而是散落到必修一15课《国共十年对峙》、16课《抗日战争》、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并且只是通过简单的勾勒了战争中人民伤亡惨重并稍微进行了评述。但是,这样不连续而波澜不惊的记录将会让那段惨烈的历史离学生越来越远,说不定有天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忘却战争曾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在必修课的教学中提前将历史选修三中关于二战中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有61个,20亿人口卷入战争,大约7000万人死亡,还有1.3亿人受伤,我国有1800万人死亡(145万军人,其余皆为平民)的相关知识以及寻找能够反映当时人民艰难的生活的报刊和文献补充到必修课的授课中,让即使将来选择学习理科的学生也能从这样的历史数据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同时突出日本作为元凶伤亡人数300万,让学生从历史细节中感受战争的残酷,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是主战国还是参战国都损失惨重,铭记历史,从中感悟和平的重要性,珍爱和平。
历史是由大大小小的事件构成的,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是能够用一言两语概括的。现行的中学教材将历史事件简略化,突出了事件主体而忽视了事件背后的细节。在历史课堂中以细节营造气氛,让学生从历史事件的背景中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细节丰富课堂内容,辨证历史真伪
历史作为一门记录和展现人类智慧发展的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被记录下来的历史少之又少,我们的教材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截取一小段进行了概述,让中学生大致的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人类历史汗牛充栋,不同的记录者、视角不同那么呈现的历史事件因果也会不同,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会学以辨证的历史视角看待问题也是他们的必修课。
在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中以“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简单的概述了国民党曾在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补充抗日战争中张自忠、李宗仁等十大将领在抗日中带领的重要战役,同时也补充抗战中国民党伤亡情况达40多万人等历史细节来让学生辨证的看待国民党。补充国民党相关的历史数据让学生感悟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正是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才赢得了我们今天的和平。
在现行的中学教材中,不管是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还是人物的评价都指向单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不同视角的历史细节,用历史细节来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观,辨别历史的真伪。
在课堂上还原历史细节,丰富历史教学的内涵,丰满历史人物,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景,学会辨证的看待历史中的人物培养他们的辨证思维和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