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牛煤矿地质构造勘探研究

来源 :煤矿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yche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晋牛煤矿煤层及地质构造不明等问题,采用三维地震勘探和微动勘探2种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对比深入研究,绘制了9+10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图,断层9条,陷落柱2个,采空区11个。
其他文献
随着地铁乘客的大量增加,实时准确地监测地铁站内客流量对于保证乘客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地铁场景复杂、行人目标小等特点,该文提出了多尺度加权特征融合(MWF)网络,实现地铁客流量的精准实时监测。在数据预处理阶段,该文提出过采样目标增强算法,对小目标占比不足的图片进行拼接处理,增加小目标在训练时的迭代频率。其次,在单镜头多核检测器(SSD)网络基础上添加了基于VGG16网络的特征提取层,将不同尺度的特
为更好的控制煤矿巷道成型,结合山西晋煤集团晋圣松峪煤业有限公司巷道工程概况,提出了在有中线巷道中使用防爆轮廓射线仪来控制巷道成型;通过注浆工艺控制巷道成型;通过人为因素控制巷道成型;通过支护参数控制巷道成型等一系列控制巷道成型的策略,通过综合应用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控制巷道成型,提高巷道支护速度,降低矿井的生产成本,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减少不安全因素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研究领域中的经典课题,行人检测技术在智能驾驶、视频监控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然而,面对一些复杂的环境和情况,如阴雨、雾霾、被遮挡、照明度变化、目标尺度差异大等,常见的基于可见光或红外图像的行人检测方法的效果尚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在检测准确率还是检测速度上。该文分析并抓住可见光和红外检测系统中行人特征差异较大,但在不同环境中又各有优势的特点,并结合多尺度特征提取方法,提出
矿区范围内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地表沉降监测需要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由于矿区地表地貌情况复杂,因此四等水准测量给矿井带来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对GPS-RTK测量技术的研究,结合地表预沉降值的影响因素,GPS-RTK测量技术的高程精度无法满足采掘区域地表沉降±10 mm的高程误差要求。基于此,采用正交表实验分析法对概率积分法参数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地表预沉降增加10、
针对深部大断面巷道受高应力作用及支护方式等因素影响,极易出现巷道围岩变形快、变化量大、维护管理困难等问题,分析巷道围岩破坏变形原因,把锚网索支护技术与巷道注浆加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提出注浆组合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方案,利用中空锚杆锚索用作注浆管,对岩层注浆后,浆液会在岩层扩散区域内进行均匀扩散,使锚杆锚索与围岩共同组成一个支护圈,形成共同承压作用,提高围岩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增强其自身强度和自承能力,确保巷道的长久支护稳定。通过现场应用实践结果表明,巷道围岩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变形量比原普通支护方式减小了50%
正利矿拟采用沿空掘巷法掘进14-1105工作面上巷。首先以沿空掘巷的时效特征为线分析了不同时期覆岩运动对14-1105工作面沿空掘巷的扰动;进而论证了在上一工作面14-1106回采期间进行顶板超前卸压的必要性;给出了顶板欲裂卸压的工艺参数;提出卸压必要性因子作为顶板预裂卸压的判别准则,结合多个钻孔反馈的信息,计算后得出14-1106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预裂卸压范围。
本文以金鸡滩煤矿大断面切眼:11.0 m×4.8 m为研究对象,采用3dec数值模型研究了切眼宽度从7~11 m变化过程中围岩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切眼宽度增大的过程中围岩的破坏类型依然
为保障15102回风顺槽围岩稳定,根据15号煤层的赋存条件,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进行15号煤层回采巷道合理护巷煤柱宽度的分析,根据模拟结果确定煤柱的合理宽度为25 m,进一步结合15102回风顺槽的特征,确定巷道采用锚网索支护方案,并对各项支护参数进行具体设计,在巷道掘进期间进行围岩变形量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巷道掘进期间,顶底板及两帮变形量均较小,满足回采巷道使用要求。
以木瓜矿10-102工作面复杂应力环境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工业性试验的方法,调研表明了无煤柱沿空掘巷具备良好的现场条件,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评估了工作面应力环境,从应力环境、煤炭回收率等方面论证了无煤柱沿空掘巷的优越性,基于此,开发了锚网梁索主动联合支护技术,现场试验验证了无煤柱沿空掘巷的适用性以及支护技术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为无煤柱沿空掘巷技术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
针对当前目标检测算法对小目标及密集目标检测效果差的问题,该文在融合多种特征和增强浅层特征表征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浅层特征增强网络(SEFN),首先将特征提取网络VGG16中Conv4_3层和Conv5_3层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形成基础融合特征;然后将基础融合特征输入到小型的多尺度语义信息融合模块中,得到具有丰富上下文信息和空间细节信息的语义特征,同时把语义特征和基础融合特征经过特征重利用模块获得浅层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