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通过审美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达到净化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从而造就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献身精神的人。正因为如此,审美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掌握必要的美育基础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要使学生进入“关系”成为“主体”,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也就是说应该使他们初步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社会美。什么是艺术美,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类别?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从那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中获得相应的审美愉悦。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是至为重要的。
当然,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应该紧密结合课文中的形象的描绘来进行。否则,“知识”失去了生动形象的依托,成了教条,就激发不起学生感情的浪花。比如在讲自然美,就结合《长江三峡》的雄奇壮丽,《雨中登泰山》的崔嵬迷蒙或《荷塘月色》的清幽淡雅来进行描述。这样,学生就能感到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壮美”和“优美”,就会由作者笔下的山川草木联想到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联想到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于是,美好情感的浪花就会在他们脑海中翻腾不已……学生在这种怡然自得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教育,积累了知识,道德得到升华,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并逐步培养起文学鉴赏的兴趣。学生在美学知识的熏染下。随着审美情趣的提高,就会产生持续探求的动力,对课文言语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体会。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有了鉴赏的兴趣和欲望,能力的培养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如何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呢?
首先,通过比较阅读来完成这一任务。比如,同时写月下荷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孙犁的《荷花淀》中描写的景色却不同。朱自清笔下的月是“苍茫的”。“一层淡淡的云迷糊了满月,四周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树缝里漏出来的一两点路灯光,也没精打彩……”孙犁笔下的荷花淀。如诗一般美丽,洁白之中带着清香,没有半丝阴影。“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通过比较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虽然在那朦胧的月色下边看到荷塘里荷叶的美妙风韵,闻到了微风送来的缕缕花香,享受了淡淡的喜悦,但是却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淡淡的哀愁。而孙犁在描写荷花时却处处洋溢着一种爽朗愉悦的感情。有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后提出:“为什么同类景色的描写反映出来的心情却迥然不同呢?”我启发他们结合课文背景找原因,最后,这个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朱自清的哀愁是那黑暗恐怖的社会造成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鉴别出作者文风的不同,而且深刻地认识到美好事物必须建立在美好的社会基础上,在丑恶的社会中,美的东西也将因丑的影响给人们带来阴影,使人们不能尽情地得到美的享受。
其次,提高鉴赏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审美实践,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像,务先博观。”(《文心雕龙·知音》)只有博观,才会有鉴赏水平的提高,才会有所谓“神遇”、“顿悟”、“妙契”的审美心理活动。除此之外,生活经历的积累,日常知识丰富,对欣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活动和社会活动,让他们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和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这是非常必要的。
三、注重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美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的运用和驾驭上。即如何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创造成一篇美文。
1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对文学创美所依凭的物质材料,即语言的性能、情感、特征等有一定的了解。不做到这一点,是谈不上创美的。我们除了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基础训练外,还应指导他们采集和提炼来自生活的鲜活语言,并学会分析美的语言所具备的要素,如简洁、明朗、生动、富于情感和色彩等等。
2 指导学生按照美学基本法则来进行创作。如内容的健康与充实。表达方式的新颖与独特。以及语言形式的匀称与错落,语调语势的抑扬与跌宕等,都是教学中应予以充分注意的问题。
3 重视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不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无从谈创美的。从观察、体验、取材到创作,每一个环节都应掌握相应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体验的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和运用卡片的方法。
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也就初步具备创美的条件了。当学生在书面表达时。能用简洁的而不是冗繁的语汇,用明晰的而不是含混的字眼,用灵活生动的而不是枯燥呆板的方式来表达其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思想,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结出甘甜的硕果了。
一、掌握必要的美育基础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要使学生进入“关系”成为“主体”,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也就是说应该使他们初步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社会美。什么是艺术美,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类别?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从那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中获得相应的审美愉悦。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是至为重要的。
当然,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应该紧密结合课文中的形象的描绘来进行。否则,“知识”失去了生动形象的依托,成了教条,就激发不起学生感情的浪花。比如在讲自然美,就结合《长江三峡》的雄奇壮丽,《雨中登泰山》的崔嵬迷蒙或《荷塘月色》的清幽淡雅来进行描述。这样,学生就能感到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壮美”和“优美”,就会由作者笔下的山川草木联想到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联想到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于是,美好情感的浪花就会在他们脑海中翻腾不已……学生在这种怡然自得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教育,积累了知识,道德得到升华,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并逐步培养起文学鉴赏的兴趣。学生在美学知识的熏染下。随着审美情趣的提高,就会产生持续探求的动力,对课文言语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体会。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有了鉴赏的兴趣和欲望,能力的培养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如何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呢?
首先,通过比较阅读来完成这一任务。比如,同时写月下荷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孙犁的《荷花淀》中描写的景色却不同。朱自清笔下的月是“苍茫的”。“一层淡淡的云迷糊了满月,四周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树缝里漏出来的一两点路灯光,也没精打彩……”孙犁笔下的荷花淀。如诗一般美丽,洁白之中带着清香,没有半丝阴影。“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通过比较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虽然在那朦胧的月色下边看到荷塘里荷叶的美妙风韵,闻到了微风送来的缕缕花香,享受了淡淡的喜悦,但是却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淡淡的哀愁。而孙犁在描写荷花时却处处洋溢着一种爽朗愉悦的感情。有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后提出:“为什么同类景色的描写反映出来的心情却迥然不同呢?”我启发他们结合课文背景找原因,最后,这个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朱自清的哀愁是那黑暗恐怖的社会造成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鉴别出作者文风的不同,而且深刻地认识到美好事物必须建立在美好的社会基础上,在丑恶的社会中,美的东西也将因丑的影响给人们带来阴影,使人们不能尽情地得到美的享受。
其次,提高鉴赏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审美实践,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像,务先博观。”(《文心雕龙·知音》)只有博观,才会有鉴赏水平的提高,才会有所谓“神遇”、“顿悟”、“妙契”的审美心理活动。除此之外,生活经历的积累,日常知识丰富,对欣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活动和社会活动,让他们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和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这是非常必要的。
三、注重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美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的运用和驾驭上。即如何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创造成一篇美文。
1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对文学创美所依凭的物质材料,即语言的性能、情感、特征等有一定的了解。不做到这一点,是谈不上创美的。我们除了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基础训练外,还应指导他们采集和提炼来自生活的鲜活语言,并学会分析美的语言所具备的要素,如简洁、明朗、生动、富于情感和色彩等等。
2 指导学生按照美学基本法则来进行创作。如内容的健康与充实。表达方式的新颖与独特。以及语言形式的匀称与错落,语调语势的抑扬与跌宕等,都是教学中应予以充分注意的问题。
3 重视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不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无从谈创美的。从观察、体验、取材到创作,每一个环节都应掌握相应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体验的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和运用卡片的方法。
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也就初步具备创美的条件了。当学生在书面表达时。能用简洁的而不是冗繁的语汇,用明晰的而不是含混的字眼,用灵活生动的而不是枯燥呆板的方式来表达其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思想,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结出甘甜的硕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