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霸欧洲 美对苏步步紧逼
1945年2月4~11日,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雅尔塔会议”。会后形成了将欧洲一分为二,西欧归西方,东欧归苏联;其中德国也一分为二,西德归英美的势力范围,东德归苏联的势力范围等一揽子内容在内的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当时的自然情况所决定的,因为东欧大部分地区都是由苏联解放的,也都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对于这已既成事实的格局,苏联是决不会让步的。这一格局的确定,美英两国表面上都表示认可,但心里极不情愿,因为争夺世界、争夺欧洲是美英两国蓄谋已久的计划。早在第二次大战进行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设想过一个战后由美国领导世界的方案,准备通过“大国合作”的方法,来控制各国经济,操纵世界政局,以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而邱吉尔的作法则更是直截了当,为了在东欧占有一席之地,他在1944年就曾在莫斯科与斯大林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商定战争结束后在一系列国家分享权力。这就是后来被人们戏称为“半张纸”的协议,即在罗马尼亚,苏联的权益为90%,其他国家为10%;在希腊,英国为90%,苏联为10%;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各为50%;在保加利亚,苏联为75%,其他国家为25%。为了争夺柏林,美英不惜破坏战时结成的美、苏、英盟友关系。于1945年初,在伯尔尼与德国代表单独媾和,企图让德国从西线和南线抽调部队到东线,以阻止苏联红军的进攻,达到抢先占领柏林的目的。显而易见,夺占东欧,早在二次大战进行中美英两国就在酝酿,因为它们清楚地知道,苏联帮助东欧人民获得解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必将是战后美英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然而,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尽管德国、日本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但美国军方估计,在德国投降后,至少还需付出100万人的伤亡和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打败日本,因此迫切希望苏联能够在打败德国后尽早参加对日作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美英两国不得不做出妥协。但对于在东欧这个问题上,他们连一寸土地也没有沾上,是大大的不满意,这也就埋下了战后必然要互相对立的祸根。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逝世,由副总统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一上台,就改变罗斯福推行的大国合作政策,一再扬言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4月20一23日,杜鲁门在白宫连续召开会议,商讨对苏政策。会上虽有分歧和激烈争论,但杜鲁门坚持在东欧问题上与苏“摊牌”。杜鲁门说,“今天世界正期待我们的领导”,“美国在世界上应当处于领导地位”。4月23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赴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途经华盛顿时应邀到白宫,在会见中杜鲁门表示:“由于苏联在波兰新政府的性质上并未能执行雅尔塔协议,美国对此是不愉快的。”莫洛托夫说:“我一生中从未领教过这样的谈话。”杜鲁门回答说:“贯彻你们的决定,那么你就不必领教这样的谈话了。”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同盟因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宣告破裂。特别是此时的美国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发了约2000亿美元的战争财,一跃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而且它还垄断着原子弹技术。于是,美国认为成为世界霸主,向世界发号施令的时机到了。它公开叫嚣,“要以拉丁美洲为后院,以太平洋为内湖,以大西洋为内海.以欧洲为重点”,把全世界都置于美国的奴役和支配之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做出了最大的牺牲和贡献,国际威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军事政治大国。随着二战的胜利结束,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美国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欧洲遏制住苏联的势力,不让它超出东欧的范围,然后把苏联的势力范围再从东欧推回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948年8月18日发表的文件中明确指出:“我们在和平时期对苏联的第一个目的,可以说是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鼓励和促使苏联非法的势力和不正当的影响从它现有的卫星地区收缩,促使东欧各国以独立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1945年底,美国国务聊贝尔纳斯到莫斯科参加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会议期间,他与斯大林会晤,并就一些重大问题与苏联达成了实质性的协议。对此,杜鲁门指责其为“姑息”苏联,于是摘去了贝尔纳斯的“乌纱帽”,并从此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全面对抗的帷幕。在随后的一个时期,美国开始了针对苏联的全面扩张,渗透伊朗,插手土耳其。特别是1946年3月5日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以后,美国更是对苏联步步紧逼,先后抛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一系列旨在遏制苏联、分化东欧的措施。
面对美国的全面扩张,起初斯大林考虑到苏联尚处于医治战争创伤时期,为了维护战后和平局面以利进行恢复建设,便尽量避免苏美直接对抗,并对美采取了协商和妥协的政策,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展开争夺。1945年6月,苏联拟归还土耳其的阿尔达汉、卡尔斯两地区换取在土耳其黑海海峡地区建立陆海军基地,在遭到美国反对后即悄然放弃;1946年4月,迫于美国的压力,苏军撤出了伊朗,同时为了避免与美国迎面相撞,它还为兄弟党、兄弟国家出过一些错误的主张,牺牲了一些第三国家的利益。比如在苏联的影响下,希腊、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放弃了武装斗争,参加了各自的本国政府;苏联支持马歇尔调停中国国、共两党冲突;不主张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各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等等。
与此同时,苏联为了保住其在欧洲的既得利益,开始在欧洲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它的欧洲政策有三个基本目的:其一,保住东欧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确保战后建立起的西部“安全带”。其二,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不让欧洲再出现新的战争策源地。其三,争取西欧,分化欧美关系,以削弱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联非常重视加强同东欧各国的关系,并想方设法地巩固东欧的社会主义阵地。从1943年到1948年,它先后同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签订了双边友好互助合作条约。为了保住波兰,苏联以最强硬的态度强调波兰对于苏联安全的重要性。为了从经济上稳住东欧,以对付美国当时所推行的“马歇尔计划”,苏联于1949年1月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五国成立了“经互会”组织。军事上,苏联在东欧前沿的民主德国,以及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驻军。此外,苏联还帮助东欧国家清除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控 制了如捷克斯洛伐克的“二月事件”这类动乱的发展,粉碎了美国从内部控制、颠覆东欧国家的企图。
柏林危机 苏与美频频交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问题一直是东西方在欧洲进行斗争的焦点。战后的德国处于分裂状态,美、英、法占领德国的西部和南部(简称西占区),苏联占领德国东部(简称苏占区)。地处苏占区的德国首都柏林也同样分为西、东两个占领区。1947年,美苏“冷战”全面展开以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加紧控制西欧,竭力推动西欧各国进行联合,鼓吹在一个联合起来的欧洲中“复兴德国”,力图将德国的分裂状态永久化,从而使西德成为遏制苏联的前哨阵地。而对于苏联来讲,则主张全德国统一,以求建立一个对抗西方的缓冲国。在1947年3.4月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美苏曾就德国问题展开了全面的交锋。会议首先讨论了德国经济统一和赔款的问题,接着讨论了德国政治统一和政治体制的问题,还提到德波边界等问题。但会议在“杜鲁门主义”阴影的笼罩下,没能达成满意的协议。此时,美国早已把德国西部地区纳入到了“马歇尔计划”,准备公开分裂德国。
在1947年11-12月的伦敦外长会议上,美苏就德国问题进行了又一轮的交锋。由于双方在德国统一和对德和约等重大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最后磋商公开破裂。
伦敦外长会议破裂后,美国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宣布从6月21日起在西占区实行单独的货币改革,这是正式分裂德国的第一个实质性的重大步骤。对此,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6月22日,苏联决定在东柏林发行新货币,并从24日起,切断了东柏林同西占区之间的一切水陆交通。一时间,整个欧洲的形势立即紧张化,形成了战后东西方对抗的第一次高潮——第一次“柏林危机”。
面对苏联的反击,1948年7月12日,杜鲁门做出决定,在柏林既不战,也不撤,照旧建立西德政府。从10月15日起,美国开始为西柏林250多万居民大规模地空运日用物资,同时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据统计,在整个危机期间,西方对西德共空运了140余万吨的生活物质,飞行次数达19.5万多架次,空运费用高达2.5亿美元。11月,苏占区建立了柏林市政机构。12月,西柏林也成立了市议会和市政府,柏林正式分裂成为各有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和货币制度的两个城市。
“柏林危机”虽然达到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但苏美双方都没有决心走到武装冲突的极端。最后双方均做出了一定的妥协,美、苏、英、法四方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谈判,终于在1949年5月4日达成协议,决定从5月12日起东西方取消一切封锁,至此长达11个月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暂时得以解决。
柏林危机刚结束,1949年5月23日,西德便通过了具有宪法性质的“基本法”,定波恩为首都,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但西方三国根据“占领法规”,仍对西德保留管制其外交、国防的权力。苏占区则于1949年5月30日第三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10月7日生效,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1月11日,苏联管制委员会声明,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和外贸等仍进行必要的监督。这样。在前德意志国家的土地上就出现了社会形态截然不同的两个德国。
(责任编辑/程景)
1945年2月4~11日,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雅尔塔会议”。会后形成了将欧洲一分为二,西欧归西方,东欧归苏联;其中德国也一分为二,西德归英美的势力范围,东德归苏联的势力范围等一揽子内容在内的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当时的自然情况所决定的,因为东欧大部分地区都是由苏联解放的,也都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对于这已既成事实的格局,苏联是决不会让步的。这一格局的确定,美英两国表面上都表示认可,但心里极不情愿,因为争夺世界、争夺欧洲是美英两国蓄谋已久的计划。早在第二次大战进行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设想过一个战后由美国领导世界的方案,准备通过“大国合作”的方法,来控制各国经济,操纵世界政局,以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而邱吉尔的作法则更是直截了当,为了在东欧占有一席之地,他在1944年就曾在莫斯科与斯大林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商定战争结束后在一系列国家分享权力。这就是后来被人们戏称为“半张纸”的协议,即在罗马尼亚,苏联的权益为90%,其他国家为10%;在希腊,英国为90%,苏联为10%;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各为50%;在保加利亚,苏联为75%,其他国家为25%。为了争夺柏林,美英不惜破坏战时结成的美、苏、英盟友关系。于1945年初,在伯尔尼与德国代表单独媾和,企图让德国从西线和南线抽调部队到东线,以阻止苏联红军的进攻,达到抢先占领柏林的目的。显而易见,夺占东欧,早在二次大战进行中美英两国就在酝酿,因为它们清楚地知道,苏联帮助东欧人民获得解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必将是战后美英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然而,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尽管德国、日本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但美国军方估计,在德国投降后,至少还需付出100万人的伤亡和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打败日本,因此迫切希望苏联能够在打败德国后尽早参加对日作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美英两国不得不做出妥协。但对于在东欧这个问题上,他们连一寸土地也没有沾上,是大大的不满意,这也就埋下了战后必然要互相对立的祸根。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逝世,由副总统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一上台,就改变罗斯福推行的大国合作政策,一再扬言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4月20一23日,杜鲁门在白宫连续召开会议,商讨对苏政策。会上虽有分歧和激烈争论,但杜鲁门坚持在东欧问题上与苏“摊牌”。杜鲁门说,“今天世界正期待我们的领导”,“美国在世界上应当处于领导地位”。4月23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赴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途经华盛顿时应邀到白宫,在会见中杜鲁门表示:“由于苏联在波兰新政府的性质上并未能执行雅尔塔协议,美国对此是不愉快的。”莫洛托夫说:“我一生中从未领教过这样的谈话。”杜鲁门回答说:“贯彻你们的决定,那么你就不必领教这样的谈话了。”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同盟因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宣告破裂。特别是此时的美国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发了约2000亿美元的战争财,一跃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而且它还垄断着原子弹技术。于是,美国认为成为世界霸主,向世界发号施令的时机到了。它公开叫嚣,“要以拉丁美洲为后院,以太平洋为内湖,以大西洋为内海.以欧洲为重点”,把全世界都置于美国的奴役和支配之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做出了最大的牺牲和贡献,国际威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军事政治大国。随着二战的胜利结束,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美国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欧洲遏制住苏联的势力,不让它超出东欧的范围,然后把苏联的势力范围再从东欧推回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948年8月18日发表的文件中明确指出:“我们在和平时期对苏联的第一个目的,可以说是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鼓励和促使苏联非法的势力和不正当的影响从它现有的卫星地区收缩,促使东欧各国以独立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1945年底,美国国务聊贝尔纳斯到莫斯科参加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会议期间,他与斯大林会晤,并就一些重大问题与苏联达成了实质性的协议。对此,杜鲁门指责其为“姑息”苏联,于是摘去了贝尔纳斯的“乌纱帽”,并从此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全面对抗的帷幕。在随后的一个时期,美国开始了针对苏联的全面扩张,渗透伊朗,插手土耳其。特别是1946年3月5日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以后,美国更是对苏联步步紧逼,先后抛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一系列旨在遏制苏联、分化东欧的措施。
面对美国的全面扩张,起初斯大林考虑到苏联尚处于医治战争创伤时期,为了维护战后和平局面以利进行恢复建设,便尽量避免苏美直接对抗,并对美采取了协商和妥协的政策,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展开争夺。1945年6月,苏联拟归还土耳其的阿尔达汉、卡尔斯两地区换取在土耳其黑海海峡地区建立陆海军基地,在遭到美国反对后即悄然放弃;1946年4月,迫于美国的压力,苏军撤出了伊朗,同时为了避免与美国迎面相撞,它还为兄弟党、兄弟国家出过一些错误的主张,牺牲了一些第三国家的利益。比如在苏联的影响下,希腊、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放弃了武装斗争,参加了各自的本国政府;苏联支持马歇尔调停中国国、共两党冲突;不主张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各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等等。
与此同时,苏联为了保住其在欧洲的既得利益,开始在欧洲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它的欧洲政策有三个基本目的:其一,保住东欧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确保战后建立起的西部“安全带”。其二,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不让欧洲再出现新的战争策源地。其三,争取西欧,分化欧美关系,以削弱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联非常重视加强同东欧各国的关系,并想方设法地巩固东欧的社会主义阵地。从1943年到1948年,它先后同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签订了双边友好互助合作条约。为了保住波兰,苏联以最强硬的态度强调波兰对于苏联安全的重要性。为了从经济上稳住东欧,以对付美国当时所推行的“马歇尔计划”,苏联于1949年1月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五国成立了“经互会”组织。军事上,苏联在东欧前沿的民主德国,以及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驻军。此外,苏联还帮助东欧国家清除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控 制了如捷克斯洛伐克的“二月事件”这类动乱的发展,粉碎了美国从内部控制、颠覆东欧国家的企图。
柏林危机 苏与美频频交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问题一直是东西方在欧洲进行斗争的焦点。战后的德国处于分裂状态,美、英、法占领德国的西部和南部(简称西占区),苏联占领德国东部(简称苏占区)。地处苏占区的德国首都柏林也同样分为西、东两个占领区。1947年,美苏“冷战”全面展开以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加紧控制西欧,竭力推动西欧各国进行联合,鼓吹在一个联合起来的欧洲中“复兴德国”,力图将德国的分裂状态永久化,从而使西德成为遏制苏联的前哨阵地。而对于苏联来讲,则主张全德国统一,以求建立一个对抗西方的缓冲国。在1947年3.4月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美苏曾就德国问题展开了全面的交锋。会议首先讨论了德国经济统一和赔款的问题,接着讨论了德国政治统一和政治体制的问题,还提到德波边界等问题。但会议在“杜鲁门主义”阴影的笼罩下,没能达成满意的协议。此时,美国早已把德国西部地区纳入到了“马歇尔计划”,准备公开分裂德国。
在1947年11-12月的伦敦外长会议上,美苏就德国问题进行了又一轮的交锋。由于双方在德国统一和对德和约等重大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最后磋商公开破裂。
伦敦外长会议破裂后,美国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宣布从6月21日起在西占区实行单独的货币改革,这是正式分裂德国的第一个实质性的重大步骤。对此,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6月22日,苏联决定在东柏林发行新货币,并从24日起,切断了东柏林同西占区之间的一切水陆交通。一时间,整个欧洲的形势立即紧张化,形成了战后东西方对抗的第一次高潮——第一次“柏林危机”。
面对苏联的反击,1948年7月12日,杜鲁门做出决定,在柏林既不战,也不撤,照旧建立西德政府。从10月15日起,美国开始为西柏林250多万居民大规模地空运日用物资,同时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据统计,在整个危机期间,西方对西德共空运了140余万吨的生活物质,飞行次数达19.5万多架次,空运费用高达2.5亿美元。11月,苏占区建立了柏林市政机构。12月,西柏林也成立了市议会和市政府,柏林正式分裂成为各有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和货币制度的两个城市。
“柏林危机”虽然达到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但苏美双方都没有决心走到武装冲突的极端。最后双方均做出了一定的妥协,美、苏、英、法四方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谈判,终于在1949年5月4日达成协议,决定从5月12日起东西方取消一切封锁,至此长达11个月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暂时得以解决。
柏林危机刚结束,1949年5月23日,西德便通过了具有宪法性质的“基本法”,定波恩为首都,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但西方三国根据“占领法规”,仍对西德保留管制其外交、国防的权力。苏占区则于1949年5月30日第三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10月7日生效,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1月11日,苏联管制委员会声明,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和外贸等仍进行必要的监督。这样。在前德意志国家的土地上就出现了社会形态截然不同的两个德国。
(责任编辑/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