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熹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对读书有很高的研究,提出了朱熹读书六法,而其中的循序渐进读书法既指出了读书的方法,也指出了读书的目的。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其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循序渐进 读书法 阅读教学
朱熹作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一生著述很多,在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教育方法和思想上也有突出贡献。他提出的循序渐进读书方法不仅对古人,即使对现在的学生也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不应一味地追求创新,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发展。本文将就朱熹循序渐进读书法的内涵及其在当代语文教学的意义作粗浅的探讨。
一、朱熹循序渐进读书法的内涵
(一)循序渐进的含义
循序渐进读书法是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它是一种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逐步积累知识的一种读书方法。朱熹给“循序渐进”读书法以生动的比喻,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之小道理,终无至高处之理。”这就是说读书必然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选择书的时候,要从容易的读起,慢慢地再选较难的书读,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书要一章一章地读,一节一节地去读,逐字、逐句理解消化,同时还要选择最急需的、最适合自己的书去读;要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和读书时间,有计划地去读一些书;读书不要贪多求快,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书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读,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就能登上知识的顶峰。
(二)循序渐进读书法的意义
“循序”是读书的方法,“渐进”是读书的目的,只有运用“循序”的读书方法,才能达到“渐进”的读书目的。读书的全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所以要按一定的章法进行,由不知到知,由知得较少到知得较多,由知得较浅到知得较深,达到渐进的目的。
朱熹认为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每一句话都意义倍增。……我们觉得作者的见识有如天地一般宽广无边。”十分努力的人一辈子也读不了很多的书,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我们每个人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所谓“穷理”,就是作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朱熹用十分形象的比喻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居敬持志”、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这都是如何读书的经验之谈。“读书须得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文字精审”。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归纳起来,朱熹在教学上提倡“循序渐近,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
二、循序渐进读书法对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意义
俗话说:“作事得法,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所以,读书一定要讲究方法。在今天语文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高效、高速的发展呢?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应借鉴朱熹老先生的“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具体方法如下:
(一)纵览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拿到一本书后,别忙于读下去,先大略翻一遍再说。浏览一下书的主要内容,看看内容提要、序文、前言、目录、书中大小标题、插画、图表、照片以及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对全书能有大体印象和概括了解。这时,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该不该读,有哪些新东西值得注意,可能会遇到哪些难点,这本书重点讲的是什么,心里有数,读正文时就不至于感到茫无头绪。阅读一本书首先看内容提要、序文和目录,是必须养成的良好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在研读一本书之前,要把书浏览审查一遍,对全书有个总的、直观的印象,以确定下步阅读的重点。读者对一本书所属的科学领域了解得越多,这种预先的浏览给他带来的收获也会越大。
(二)发问
在实施这种阅读训练最初,教师应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作者论述的根据是什么,在论述证明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值得学习?能把它用到别的问题上去吗?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变了,某个结论还正确吗?需要作哪些修改?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在纵览的基础上提出,也可以在迅速阅读有关章节中提出。发问的目的是使阅读具有目的性,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阅读成为有准备的、主动的评价过程。最后,我们要弱化教学的作用,逐步训练学生自行发问。
阅读就是一个从“质疑”到“析疑”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质疑。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从人的神经功能上看,疑问往往会促使大脑高度兴奋,产生一种“优势灶”,引起定向探研反射,从而加强注意力的集中,增强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加深记忆和理解。
(三)阅读
这个步骤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这里是指特定的含义,即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要求反复细读,透彻理解全书,弄清每一个不懂的的词语和问题。对专门术语、重点段落、篇首及篇末的关键文字,更要注意,以便迅速掌握文章的精髓。做到有疑而入,无疑而出。可通过圈点、划线、划着重号、写批语、记读书笔记、做卡片等手段加深理解,帮助记忆。
(四)复述或背诵
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阶段。读完书后,主动、及时地合上书本复述(或回忆)一下读物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发现阅读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当然,大部分内容并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回忆,而只要概括出主要的内容即可。但是,对那些必须记忆的东西,如公式、外语单词等,则需要反复背诵记忆,并能准确地复述出来。
(五)复习
根据每次回忆中所发现的问题和熟练程度,隔几天做一次有选择、有重点的复习。要掌握加强记忆、重复学习的时机。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一般说来最好安排在第一次学习后的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半月后,分次进行。如此多次重复,犹如“水滴石穿”,何愁大脑不留下清晰稳固的痕迹?
研究表明,这种阅读法能综合性地体现出学习和记忆的各种心理规律的要求,其原理适用于各个领域已知的阅读。就青少年读者来说,它主要是课内学习的一种综合方法,使用此方法阅读语法、修辞、数理化等需要精读记忆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效果更佳。虽然是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方法,但就其本质而言,也不难找到“循序渐进”读书方法的影子,这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归纳起来,朱熹在教学上提倡“循序渐近,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朱子读书法,是作为一个理学家读书的切身体会,在我国教育史上特别是语文教学史上有重要的教育与实践价值,作为新时代的语文工作者,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能一味地“放眼国外”,应该深层次地挖掘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同时,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2]赵瑶珍.朱熹的“切己体察”与“个性化阅读”.现代语文,2007 年 6期.
[3]朱熹论读书之法. 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3期.
[4]刘杰光.朱熹读书法.河北教育,1996年10期.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循序渐进 读书法 阅读教学
朱熹作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一生著述很多,在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教育方法和思想上也有突出贡献。他提出的循序渐进读书方法不仅对古人,即使对现在的学生也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不应一味地追求创新,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发展。本文将就朱熹循序渐进读书法的内涵及其在当代语文教学的意义作粗浅的探讨。
一、朱熹循序渐进读书法的内涵
(一)循序渐进的含义
循序渐进读书法是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它是一种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逐步积累知识的一种读书方法。朱熹给“循序渐进”读书法以生动的比喻,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之小道理,终无至高处之理。”这就是说读书必然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选择书的时候,要从容易的读起,慢慢地再选较难的书读,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书要一章一章地读,一节一节地去读,逐字、逐句理解消化,同时还要选择最急需的、最适合自己的书去读;要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和读书时间,有计划地去读一些书;读书不要贪多求快,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书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读,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就能登上知识的顶峰。
(二)循序渐进读书法的意义
“循序”是读书的方法,“渐进”是读书的目的,只有运用“循序”的读书方法,才能达到“渐进”的读书目的。读书的全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所以要按一定的章法进行,由不知到知,由知得较少到知得较多,由知得较浅到知得较深,达到渐进的目的。
朱熹认为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每一句话都意义倍增。……我们觉得作者的见识有如天地一般宽广无边。”十分努力的人一辈子也读不了很多的书,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我们每个人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所谓“穷理”,就是作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朱熹用十分形象的比喻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居敬持志”、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这都是如何读书的经验之谈。“读书须得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文字精审”。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归纳起来,朱熹在教学上提倡“循序渐近,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
二、循序渐进读书法对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意义
俗话说:“作事得法,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所以,读书一定要讲究方法。在今天语文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高效、高速的发展呢?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应借鉴朱熹老先生的“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具体方法如下:
(一)纵览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拿到一本书后,别忙于读下去,先大略翻一遍再说。浏览一下书的主要内容,看看内容提要、序文、前言、目录、书中大小标题、插画、图表、照片以及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对全书能有大体印象和概括了解。这时,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该不该读,有哪些新东西值得注意,可能会遇到哪些难点,这本书重点讲的是什么,心里有数,读正文时就不至于感到茫无头绪。阅读一本书首先看内容提要、序文和目录,是必须养成的良好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在研读一本书之前,要把书浏览审查一遍,对全书有个总的、直观的印象,以确定下步阅读的重点。读者对一本书所属的科学领域了解得越多,这种预先的浏览给他带来的收获也会越大。
(二)发问
在实施这种阅读训练最初,教师应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作者论述的根据是什么,在论述证明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值得学习?能把它用到别的问题上去吗?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变了,某个结论还正确吗?需要作哪些修改?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在纵览的基础上提出,也可以在迅速阅读有关章节中提出。发问的目的是使阅读具有目的性,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阅读成为有准备的、主动的评价过程。最后,我们要弱化教学的作用,逐步训练学生自行发问。
阅读就是一个从“质疑”到“析疑”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质疑。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从人的神经功能上看,疑问往往会促使大脑高度兴奋,产生一种“优势灶”,引起定向探研反射,从而加强注意力的集中,增强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加深记忆和理解。
(三)阅读
这个步骤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这里是指特定的含义,即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要求反复细读,透彻理解全书,弄清每一个不懂的的词语和问题。对专门术语、重点段落、篇首及篇末的关键文字,更要注意,以便迅速掌握文章的精髓。做到有疑而入,无疑而出。可通过圈点、划线、划着重号、写批语、记读书笔记、做卡片等手段加深理解,帮助记忆。
(四)复述或背诵
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阶段。读完书后,主动、及时地合上书本复述(或回忆)一下读物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发现阅读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当然,大部分内容并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回忆,而只要概括出主要的内容即可。但是,对那些必须记忆的东西,如公式、外语单词等,则需要反复背诵记忆,并能准确地复述出来。
(五)复习
根据每次回忆中所发现的问题和熟练程度,隔几天做一次有选择、有重点的复习。要掌握加强记忆、重复学习的时机。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一般说来最好安排在第一次学习后的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半月后,分次进行。如此多次重复,犹如“水滴石穿”,何愁大脑不留下清晰稳固的痕迹?
研究表明,这种阅读法能综合性地体现出学习和记忆的各种心理规律的要求,其原理适用于各个领域已知的阅读。就青少年读者来说,它主要是课内学习的一种综合方法,使用此方法阅读语法、修辞、数理化等需要精读记忆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效果更佳。虽然是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方法,但就其本质而言,也不难找到“循序渐进”读书方法的影子,这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归纳起来,朱熹在教学上提倡“循序渐近,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朱子读书法,是作为一个理学家读书的切身体会,在我国教育史上特别是语文教学史上有重要的教育与实践价值,作为新时代的语文工作者,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能一味地“放眼国外”,应该深层次地挖掘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同时,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2]赵瑶珍.朱熹的“切己体察”与“个性化阅读”.现代语文,2007 年 6期.
[3]朱熹论读书之法. 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3期.
[4]刘杰光.朱熹读书法.河北教育,1996年10期.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