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一节立体几何的说课案例,认识到一节好课要在五个维度上注意修炼:厚实性、生本性、生成性、整合性和整体性。
关键词:案例;课例评析;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48-04
我校王君老师参加省特级教师高研班归来,和我谈起此行的收获。他顺便谈起,在山东考察时,给那里的教师做了一次新课程培训,做了一节说课示范,反响强烈。我向王老师索要了说课材料,进行了学习,也觉得很受启发。说课材料为——
一、案例展示——内行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立体几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跳过平面的基本性质,结合学生身边实例,让学生整体了解立体几何的知识框架。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一)对以前教学的反思。
以前讲这一章是根据教材体系,先讲平面的基本性质,也就是三个公理,用它们证明共线、共点、共面。我们知道这部分内容在立体几何中,是既抽象又枯燥的,如果一上来就讲三个公理,就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吃力,产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心理。此外,按这一章的内容一节一节的顺序处理,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掌握本章的内容。
根据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的思想,无论教任何学科,都务必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的知识结构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发挥知识的整体作用。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再对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用数学语言进行严格的表述,并对某些结论加以论证。许多立体几何问题,只要画出长方体,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根据立体几何这一章的知识结构特点,可以用一、二、三、四这四个数字来概括本章的知识结构。“二”是指平行和垂直两条主线;“三”是指三个角,也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四”是指四对定理,也就是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断和性质定理;“一”就是一个长方体,也可以说是正方体。二三四的内容,都可以在长方体中找到解释。我把长方体叫做神奇的魔方。我们每天居住在长方体里,学生每天在长方体里上课。把长方体当成载体,既体现了生活直观,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室内的天花板、地板、墙壁、门、日光灯、书桌和教室外的旗杆、电线,还有手中笔和书,把笔当线,把书作面,就不难说出空间点、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以及各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及性质定理。
基于以上的考虑,把立体几何开始的这一节课,定位成整体把握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过程。
按照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的思想,每个知识点的出现,都应该既自然又必然,所以引言很重要。引言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几何体,如长方体、棱柱、棱锥等。这些几何体,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几何体的性质,我们必须研究空间点线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其实这些位置关系我们平时都接触过,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归纳一下。我举的范例是操场中升国旗用的旗杆和地面是垂直的,和地面的关系是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关系。同学们模仿老师的范例,根据自己观察教室内外的实物,很容易说出各种位置关系。下面就是同学说,老师来板书。有的同学说天花板和地面是平面和平面平行的关系,有的同学说日光灯和地面是线面平行的关系等等。教师按照同学所说的,根据线线、线面、面面三个块,把各种位置关系书写完毕。如果学生说不全,比如有的同学没有说出线在平面内这种位置关系,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同学就想到了线在平面内这种位置关系。有的同学只想到了线面垂直关系,想不到线面相交关系,这时老师就让同学把笔戳在书桌上,进行比划,同学就想到了线面相交的关系。把线面垂直作为线面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命题。
总结出了各种位置关系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各种判定和性质。比如老师又给同学们举了一个范例,马路旁边的灯杆都和地面垂直。结果他们就平行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说的,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去找身边的实例。说出一个命题,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老师把同学们叙述出的命题就称作某某某命题,比如说是张三说的,老师就说这叫张三猜想。李四说的命题,就叫李四猜想。这样既能帮助同学记忆,又激励学生为以后的论证打下伏笔。
(四)在长方体中确认以上的位置关系和命题的真假。
利用多媒体教学托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把刚才大家所谈到的各种位置关系在长方体中加以确认。教师可以叫出几个同学,就每种位置关系在长方体里面找到对应的位置说出来即可。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身边的实例,找出了空间中的点和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其实我们这一章的内容就是这些。大家今天通过一节课,就把各种位置关系和各种判定都找出来了,这时同学们很高兴,觉得今天一节课就把立体几何中的东西都知道了。这样就使得同学们对立体几何感觉到非常亲切,没有畏难情绪,这对以后学生学好立体几何打下了基础。
(六)布置作业。
教师给同学布置了三方面的作业。第一,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是怎样讲的,怎样表示的,也就是把同学们所叙述的各种位置关系在课下到教材中去找对应的内容。第二,整理笔记,总结空间点、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尽量写出表示方法。如果能画出直观图,自己就试着画一画直观图。第三,长期的作业,让同学研究各自的猜想,如果错误,在长方体中给出反例,如果正确,就在以后加以证明。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1.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了立体几何的知识梗概,对立体几何有一个整体了解。2.降低了知识门槛,使学生觉得立体几何并不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我们这样讲,同学们就会感觉到立体几何是身边的数学,就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感觉不到难度。三、突出了生活直观和几何直观,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接下来的课中,可以说今天我们就研究某某猜想,待证完以后,我们再给出定理的名称。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又能激励学生自主探索。五、培养学生养成利用长方体解决问题的习惯。过去同学们在做有关判断题时,学生不知道会用长方体去找答案,比如已知直线a、b异面,b、c异面,问a、c的位置关系如何?许多同学说不清楚,也画不出图形。我和同学们开玩笑说:“你们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们为什么不画一个长方体呢?你们生活在长方体里,画出长方体来,不就很清楚了吗?”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在长方体中找答案,不必老师再要求了。比如两边分别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吗?同学们只要画出长方体,很快就得出了结论。还有两个面分别垂直的两个二面角相等或互补吗?同学们也是画出长方体找出答案。
以上是自己对立体几何的第一节课的一个不成熟的做法,虽然这样做了两三次,但是还肯定存在着各种问题,希望广大老师提出意见或建议。
二、课例评析——“物理外行”也要看门道
我作为一名主管教学十二年校长及从事物理教学近二十年的“外行”来评析一下这节说课,如果还不太外行的话,那是因为“数理一家”之缘,那是因为学科教学上的教学论是一致的。
本节说课体现了笔者曾在《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B)上发表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标准维度的构建》一文中的观点;即好课的金字塔模型,一节好课要在五个维度上注意修炼:厚实性、生本性、生成性、整合性和整体性。其图示为:
图示说明:底面1代表——厚实性,教师厚实的专业素养是好课标准之基,基础平台厚实好课才能“枝繁叶茂”;侧面2代表——生本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好课标准的“教学目标”维度,是好课标准维度之本源;侧面3代表——生成性(互动生成),这是好课在进行中的“教学过程”维度,是好课标准维度之核心;侧面4代表——整合性,这是好课中的“教学手段”维度;侧面5代表——整体性,这是对好课各个教学环节及流程的“系统优化”维度。
五个面有机组合,构成了新课程理念下好课维度的“金字塔模型”。[1]
本节说课反映了王老师厚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知识。在他的说课中着重体现了:
其一,整体把握。
王老师的说课体现了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的思想。无论教任何学科,都要务必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的知识结构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发挥知识的整体作用。另外,整体把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认识事物如同建房一样,应该先搭建好整体框架,再完善局部细节。让学生先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概貌的了解,可以减少学习时的恐惧,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元素,从生活中来,之后再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运用整体把握的思想,把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在长方体中呈现,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很自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出了立体几何的知识框架。
整体把握的好处正如威海市第一中学的宋庆柱老师所言:首先,整体把握,易于让人接受。就如同我们学习母语一样,一出生从来没有人教我们拼音,如何发音等,但是经过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的“整体把握 ”,就能够喊爸爸妈妈了。这就反映出了我们学习认知的一种规律。而整体把握恰恰是这种规律的反映。 其次,整体把握,使知识系统化。
王尚志老师评价:我们往往是在学完这个内容才帮助学生去梳理,总结、概括、提升。但是王老师的这个课希望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整体把握的意识。他是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这样的一个意识。这节课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就是在上每一节、每一章、每一个单元的开始阶段,怎么样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把握课程的意识?比如说三角函数,我们怎么做?讲数列我们怎么做?等等。我相信在推进高中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会有很好的发明创造,使得我们对于数学课程能有更好的整体把握。
其二,突出生本。
新课程突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指其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其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即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其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2]。这是课堂教学生本性的理念的倡导者华南师大的郭思乐教授精辟的阐述。王老师的这节课从学生的认知入手,用直观的、生活化的“魔方“为载体,引着学生步入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给学生示范,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之后,老师又做为陪驾,伴在学生一旁,陪学生前行,让学生自己探究尝试,发掘、归纳。这和成尚荣老师讲的:课堂教学的核心即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3]。学习是自己的一种建构,建构的基础是已有的经验,建构学习要支持性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就要设法营建这样的情景,创设一个激发开放式思考与讨论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驰骋在思维的高速路上。
其三,动态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就给学生预设了较大的生成空间,课上让同学们模仿老师的范例,根据自己观察教室内外的实物,同学们很容易说出各种位置关系。让学生初步体验发现之美,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命题,让大家在交流中共同成长;最后,又让同学们在长方体中确认以上的位置关系和命题的真假。让学生在课堂上在向未来挺进的过程中,发现精美的图景与意外的通道,让学生体会“探究”之乐。
同时,王老师也非常重视学生的“首次发现”,将它们冠名为“张三猜想、李四说的命题”,我想这对学生成长的意义,等同于波尔氢原子模型假设以及杨振宁、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等的意义。这是激励孩子们在发现的途中“加速”行驶、激情行驶。
其四,全程反思。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过程
性[4]。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反思是教师在整个职业成长中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王老师在其说课稿中开篇就是对以往教授该章的一个反思,由局部到整体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恐惧心理,加上对布鲁纳学科结构论以及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提出课堂的整体把握的思路;本课结束后的教后记,又是一次深刻反思。反思是一个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反思能连接实践经验与理论,使理论能更好的指导和修正实践,实践也能更好的检验、发展和完善理论;更重要的是反思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王老师是省数学特级教师,他精于反思,已将反思化为一种习惯,每堂课都“日参省乎己”,他的成长、成熟、成功,验证了叶澜教授说的那句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只是站在数学“外行”的角度,评析该课,挂一漏万处在所难免。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节课,不同的评析者也会有不同的观点,但好课终究是应该以生为本,互动生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王卫国:新课程背景下好课标准维度的构建[J].教学实践与研究,2008,(11-B).
[2]郭思乐:《教育要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成尚荣:把学生带到高速路入口处[J].人民教育,2009,(12).
[4]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
关键词:案例;课例评析;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48-04
我校王君老师参加省特级教师高研班归来,和我谈起此行的收获。他顺便谈起,在山东考察时,给那里的教师做了一次新课程培训,做了一节说课示范,反响强烈。我向王老师索要了说课材料,进行了学习,也觉得很受启发。说课材料为——
一、案例展示——内行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立体几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跳过平面的基本性质,结合学生身边实例,让学生整体了解立体几何的知识框架。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一)对以前教学的反思。
以前讲这一章是根据教材体系,先讲平面的基本性质,也就是三个公理,用它们证明共线、共点、共面。我们知道这部分内容在立体几何中,是既抽象又枯燥的,如果一上来就讲三个公理,就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吃力,产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心理。此外,按这一章的内容一节一节的顺序处理,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掌握本章的内容。
根据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的思想,无论教任何学科,都务必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的知识结构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发挥知识的整体作用。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再对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用数学语言进行严格的表述,并对某些结论加以论证。许多立体几何问题,只要画出长方体,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根据立体几何这一章的知识结构特点,可以用一、二、三、四这四个数字来概括本章的知识结构。“二”是指平行和垂直两条主线;“三”是指三个角,也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四”是指四对定理,也就是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断和性质定理;“一”就是一个长方体,也可以说是正方体。二三四的内容,都可以在长方体中找到解释。我把长方体叫做神奇的魔方。我们每天居住在长方体里,学生每天在长方体里上课。把长方体当成载体,既体现了生活直观,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室内的天花板、地板、墙壁、门、日光灯、书桌和教室外的旗杆、电线,还有手中笔和书,把笔当线,把书作面,就不难说出空间点、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以及各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及性质定理。
基于以上的考虑,把立体几何开始的这一节课,定位成整体把握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过程。
按照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的思想,每个知识点的出现,都应该既自然又必然,所以引言很重要。引言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几何体,如长方体、棱柱、棱锥等。这些几何体,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几何体的性质,我们必须研究空间点线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其实这些位置关系我们平时都接触过,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归纳一下。我举的范例是操场中升国旗用的旗杆和地面是垂直的,和地面的关系是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关系。同学们模仿老师的范例,根据自己观察教室内外的实物,很容易说出各种位置关系。下面就是同学说,老师来板书。有的同学说天花板和地面是平面和平面平行的关系,有的同学说日光灯和地面是线面平行的关系等等。教师按照同学所说的,根据线线、线面、面面三个块,把各种位置关系书写完毕。如果学生说不全,比如有的同学没有说出线在平面内这种位置关系,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同学就想到了线在平面内这种位置关系。有的同学只想到了线面垂直关系,想不到线面相交关系,这时老师就让同学把笔戳在书桌上,进行比划,同学就想到了线面相交的关系。把线面垂直作为线面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命题。
总结出了各种位置关系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各种判定和性质。比如老师又给同学们举了一个范例,马路旁边的灯杆都和地面垂直。结果他们就平行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说的,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去找身边的实例。说出一个命题,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老师把同学们叙述出的命题就称作某某某命题,比如说是张三说的,老师就说这叫张三猜想。李四说的命题,就叫李四猜想。这样既能帮助同学记忆,又激励学生为以后的论证打下伏笔。
(四)在长方体中确认以上的位置关系和命题的真假。
利用多媒体教学托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把刚才大家所谈到的各种位置关系在长方体中加以确认。教师可以叫出几个同学,就每种位置关系在长方体里面找到对应的位置说出来即可。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身边的实例,找出了空间中的点和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其实我们这一章的内容就是这些。大家今天通过一节课,就把各种位置关系和各种判定都找出来了,这时同学们很高兴,觉得今天一节课就把立体几何中的东西都知道了。这样就使得同学们对立体几何感觉到非常亲切,没有畏难情绪,这对以后学生学好立体几何打下了基础。
(六)布置作业。
教师给同学布置了三方面的作业。第一,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是怎样讲的,怎样表示的,也就是把同学们所叙述的各种位置关系在课下到教材中去找对应的内容。第二,整理笔记,总结空间点、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尽量写出表示方法。如果能画出直观图,自己就试着画一画直观图。第三,长期的作业,让同学研究各自的猜想,如果错误,在长方体中给出反例,如果正确,就在以后加以证明。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1.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了立体几何的知识梗概,对立体几何有一个整体了解。2.降低了知识门槛,使学生觉得立体几何并不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我们这样讲,同学们就会感觉到立体几何是身边的数学,就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感觉不到难度。三、突出了生活直观和几何直观,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接下来的课中,可以说今天我们就研究某某猜想,待证完以后,我们再给出定理的名称。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又能激励学生自主探索。五、培养学生养成利用长方体解决问题的习惯。过去同学们在做有关判断题时,学生不知道会用长方体去找答案,比如已知直线a、b异面,b、c异面,问a、c的位置关系如何?许多同学说不清楚,也画不出图形。我和同学们开玩笑说:“你们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们为什么不画一个长方体呢?你们生活在长方体里,画出长方体来,不就很清楚了吗?”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在长方体中找答案,不必老师再要求了。比如两边分别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吗?同学们只要画出长方体,很快就得出了结论。还有两个面分别垂直的两个二面角相等或互补吗?同学们也是画出长方体找出答案。
以上是自己对立体几何的第一节课的一个不成熟的做法,虽然这样做了两三次,但是还肯定存在着各种问题,希望广大老师提出意见或建议。
二、课例评析——“物理外行”也要看门道
我作为一名主管教学十二年校长及从事物理教学近二十年的“外行”来评析一下这节说课,如果还不太外行的话,那是因为“数理一家”之缘,那是因为学科教学上的教学论是一致的。
本节说课体现了笔者曾在《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B)上发表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标准维度的构建》一文中的观点;即好课的金字塔模型,一节好课要在五个维度上注意修炼:厚实性、生本性、生成性、整合性和整体性。其图示为:
图示说明:底面1代表——厚实性,教师厚实的专业素养是好课标准之基,基础平台厚实好课才能“枝繁叶茂”;侧面2代表——生本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好课标准的“教学目标”维度,是好课标准维度之本源;侧面3代表——生成性(互动生成),这是好课在进行中的“教学过程”维度,是好课标准维度之核心;侧面4代表——整合性,这是好课中的“教学手段”维度;侧面5代表——整体性,这是对好课各个教学环节及流程的“系统优化”维度。
五个面有机组合,构成了新课程理念下好课维度的“金字塔模型”。[1]
本节说课反映了王老师厚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知识。在他的说课中着重体现了:
其一,整体把握。
王老师的说课体现了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的思想。无论教任何学科,都要务必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的知识结构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发挥知识的整体作用。另外,整体把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认识事物如同建房一样,应该先搭建好整体框架,再完善局部细节。让学生先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概貌的了解,可以减少学习时的恐惧,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元素,从生活中来,之后再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运用整体把握的思想,把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在长方体中呈现,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很自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出了立体几何的知识框架。
整体把握的好处正如威海市第一中学的宋庆柱老师所言:首先,整体把握,易于让人接受。就如同我们学习母语一样,一出生从来没有人教我们拼音,如何发音等,但是经过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的“整体把握 ”,就能够喊爸爸妈妈了。这就反映出了我们学习认知的一种规律。而整体把握恰恰是这种规律的反映。 其次,整体把握,使知识系统化。
王尚志老师评价:我们往往是在学完这个内容才帮助学生去梳理,总结、概括、提升。但是王老师的这个课希望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整体把握的意识。他是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这样的一个意识。这节课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就是在上每一节、每一章、每一个单元的开始阶段,怎么样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把握课程的意识?比如说三角函数,我们怎么做?讲数列我们怎么做?等等。我相信在推进高中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会有很好的发明创造,使得我们对于数学课程能有更好的整体把握。
其二,突出生本。
新课程突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指其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其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即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其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2]。这是课堂教学生本性的理念的倡导者华南师大的郭思乐教授精辟的阐述。王老师的这节课从学生的认知入手,用直观的、生活化的“魔方“为载体,引着学生步入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给学生示范,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之后,老师又做为陪驾,伴在学生一旁,陪学生前行,让学生自己探究尝试,发掘、归纳。这和成尚荣老师讲的:课堂教学的核心即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3]。学习是自己的一种建构,建构的基础是已有的经验,建构学习要支持性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就要设法营建这样的情景,创设一个激发开放式思考与讨论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驰骋在思维的高速路上。
其三,动态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就给学生预设了较大的生成空间,课上让同学们模仿老师的范例,根据自己观察教室内外的实物,同学们很容易说出各种位置关系。让学生初步体验发现之美,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命题,让大家在交流中共同成长;最后,又让同学们在长方体中确认以上的位置关系和命题的真假。让学生在课堂上在向未来挺进的过程中,发现精美的图景与意外的通道,让学生体会“探究”之乐。
同时,王老师也非常重视学生的“首次发现”,将它们冠名为“张三猜想、李四说的命题”,我想这对学生成长的意义,等同于波尔氢原子模型假设以及杨振宁、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等的意义。这是激励孩子们在发现的途中“加速”行驶、激情行驶。
其四,全程反思。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过程
性[4]。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反思是教师在整个职业成长中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王老师在其说课稿中开篇就是对以往教授该章的一个反思,由局部到整体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恐惧心理,加上对布鲁纳学科结构论以及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提出课堂的整体把握的思路;本课结束后的教后记,又是一次深刻反思。反思是一个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反思能连接实践经验与理论,使理论能更好的指导和修正实践,实践也能更好的检验、发展和完善理论;更重要的是反思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王老师是省数学特级教师,他精于反思,已将反思化为一种习惯,每堂课都“日参省乎己”,他的成长、成熟、成功,验证了叶澜教授说的那句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只是站在数学“外行”的角度,评析该课,挂一漏万处在所难免。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节课,不同的评析者也会有不同的观点,但好课终究是应该以生为本,互动生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王卫国:新课程背景下好课标准维度的构建[J].教学实践与研究,2008,(11-B).
[2]郭思乐:《教育要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成尚荣:把学生带到高速路入口处[J].人民教育,2009,(12).
[4]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